- 配方施肥實用新技術
- 王運華 胡承孝編著
- 1831字
- 2019-06-21 13:27:09
(三)配方施肥在“兩高一優”農業中的作用
1.提高作物產量,增加施肥效益
為解決人多地少的矛盾,保持作物高產穩產是施肥的主要目標。實行配方施肥,各種作物增產幅度在8%~15%,高的達30%以上,平均每畝增產糧食25~50千克,棉花5~10千克,花生、油菜子15~30千克。配方施肥的效果在水稻上主要表現為提高有效穗數和增加每穗粒數,同時對株高、分蘗均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在油菜上則主要是提高了單株角果數、角粒數和千粒重。配方施肥對經濟作物如麻類、瓜果、蔬菜等的增產效果尤為明顯。
配方施肥能較好地維持作物體內各種營養元素的平衡供應,從而促進作物的生長和發育,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肥料浪費及其對環境(尤其是地下水)造成的污染。能節省化肥10%,每畝增加純收入10~15元。因而配方施肥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配方施肥增產增收作用在實踐中表現為3個方面。
(1)調肥增產。即在不增加化肥投資的前提下,調整化肥中氮、磷、鉀及微肥的比例,糾正偏施,提高產量,如湖北黃岡縣農業局,1982年把化肥N∶P2O5∶K2O比例從1980年的1∶0.17∶0.025調整到1∶0.57∶0.7,使稻谷生產效率提高64%。
(2)減肥增產。即在經濟比較發達、以高肥換高產、施肥經濟效益低的地區,適當減少某一肥料的用量,能取得增產或平產的效果,如在廣東省珠江三角洲高產稻區推廣水稻“氮調”施肥法,氮肥用量比習慣用量減少40%左右,水稻單產卻還提高10%以上。
(3)增肥增產。即在化肥施用量水平很低或單施一種養分肥料的地區,農作物產量未達到最大利潤施肥點或者土壤最小養分已成為限制作物產量提高的因子,適當提高肥料用量或配施某一養分元素肥料,即可大幅度增加作物產量。
2.克服障礙因子,提高土壤肥力
配方施肥的理論依據之一是最小養分律,即作物的產量是受土壤中相對含量最少的養分制約的,因地矯正偏施,克服土壤障礙因子是配方施肥的重要內容。在農業生產中,由于微量元素的缺乏,出現了棉花缺硼“花而不實”、“蕾而不花”,水稻缺鋅僵苗,玉米缺鋅花白苗,湖北省高產麥區冬小麥缺鉬于越冬期黃化死苗等現象,配施微量元素,能消除土壤障礙因子,克服生理病害;同時還有利于促進作物吸收氮、磷、鉀等養分而提高肥料利用率。
配方施肥還能培肥地力,維持土壤的持續生產力,河南省博愛縣界溝鄉連續5年施行配方施肥,全鄉土壤有機質增加0.21%,堿解氮增加14毫克/千克,速效磷增加5.2毫克/千克,速效鉀增加18毫克/千克,土壤理化性質改善。
3.提高農產品品質
由于偏施氮肥而引起蔬菜中硝酸鹽積累,這是城鄉人們身體健康的一大威脅。研究結果表明,地下水和城鄉飲用水中硝酸鹽的含量與氮肥用量呈正相關關系,一些地區飲用水中硝酸鹽含量已超過衛生標準。控制氮肥,調配磷、鉀肥及其他微量元素,一方面能降低蔬菜中硝酸鹽含量,減少硝酸鹽對地下水的污染,同時能提高蔬菜、瓜果中維生素C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在缺鈣土壤上對蔬菜和果樹配施鈣肥或改善其他土壤條件而提高土壤有效鈣水平,不僅能克服由高氮肥而誘發的臍腐病、頂腐病、苦痘病而改善外觀品質,而且還能提高內含營養物質水平。在湖北省酸性黃棕壤上,鉬、氮配施能降低冬小麥子粒硝態氮含量,提高蛋白氮與非蛋白氮的比例而改善面筋品質。配方施肥能顯著提高棉花衣分、絨長和鈴重,減少蕾、鈴脫落。尤其是施鉀肥能增加衣分長度和強度。
4.高效利用有限肥源
配方施肥中肥料效應函數法是應用邊際分析法與計算機模型決策的一種科學施肥方法。現在我國主要省、市、自治區的土壤肥料工作部門大多掌握了當地主要農作物在各種土壤上的一元肥料、二元肥料甚至三元肥料效應回歸方程,各地的肥效有可比性,為區域間、作物間合理分配有限肥源提供了確切的依據,對指導地區間、作物間肥料的分配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還可指導輪作制度中肥料在各種作物上的分配,如在湖北省咸寧市的油-稻-稻輪作制中,分別建立了早稻、晚稻及油菜的肥料效應函數,明確了早稻對磷肥反應特別敏感,而對鉀肥反應較差;晚稻對鉀肥非常需要,而對磷肥反應較差;油菜對磷、鉀、硼肥均有較好反應。因此在油-稻-稻輪作制的肥料分配上,強調“早稻磷,晚稻鉀,油菜硼、磷、鉀”或者是“晚稻、油菜多施氮、鉀肥,磷肥優先分配在早稻和油菜上,早稻控氮,晚稻少磷”。在冬作物-雙季稻的三熟制中,小麥比其他冬作物消耗鉀多,因而施鉀更為重要;但在土壤供鉀水平很低的情況下,油菜、早稻、晚稻施鉀肥增產效果都十分明顯。綜上所述,根據肥料效應函數確定輪作制中肥料分配,能克服平均分配中的肥料浪費并提高有限肥源的養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