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院校實踐教學改革研究
- 李金林
- 2923字
- 2019-11-22 09:39:27
教育創新、創新教育與能力培養
(大連民族學院,大連,116600)
[摘要] 全面介紹了學校實施教育創新的模式、創新教育平臺的構建以及教育創新與創新教育取得的成果,為民族院校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關鍵詞] 高等教育 教育創新 創新教育 能力培養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加強創新人才培養,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是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幾年來,大連民族學院適應高等教育改革發展需要,不斷實施教育創新,在實踐中探索出一條具有民族高等教育特色的創新教育途徑,并取得豐碩成果。
1 全面實施教育創新
1.1辦學模式創新
大連民族學院是我國13所民族院校中唯一建在沿海發達地區、以工科為主的民族院校。相對于其他建在民族地區或以人文學科為主的民族院校來說,沿海發達地區、工科民族院校的建立是對我國民族高等教育體系的完善和補充。
學校生源來自26省區;45個民族成分,少數民族學生占65%,來自西部和民族地區的學生占81.26%;生源個體差異較大,入學分數從260分到600分不等。
正是這種生源不平衡的差異性以及文化生活環境的不同,使得大連民族學院的建立更具有戰略意義,成為為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培養應用型高科技人才的教育創新基地。這是我國民族高等教育與現代高新技術科學的融合,在高等民族教育中具有示范和先導作用。
1.2 教學模式創新
幾年來,學院實施了系列教育創新。通過“滲透式”雙語教學方式,拓寬了理論課程體系;通過實驗教學改革,拓寬了實踐教學體系;通過創新模塊課程的開設,拓寬了素質教育體系。通過理論課、實驗課、素質教育三支課程體系的拓寬,實現了拓寬專業、拓寬課程和拓寬能力的有效培養途徑。
通過實施寬基礎、寬口徑、寬能力、綜合課程性和企業、社會、工程參與課內人才培養等方式,延伸了培養目標,形成“寬基礎、寬口徑、寬能力”的人才培養模式。
1.3 管理模式創新
1995年起先后進行后勤社會化改革、分配制度改革、二級學院改革和實驗中心體制改革;1999年起先后成立創新教育中心、人才引進中心、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中心;2004年起成立實踐與創新教育、文化素質教育、雙語教學等研究中心,積極穩妥地進行管理體制改革,以適應學校教育創新的需要。
2 全面實施創新教育
2.1 構建認知創新平臺
根據少數民族學生不是只用中文知識進行思維,而是用少數民族語言和中文知識互補方式進行思維的特點,在理論課教學中采取拓寬、深化思維和多語言與科學結合的文理滲透教育教學方式,用多元思維進行系統綜合認知,使文化思維弱勢轉變為獨特的文化思維強勢。
2.2 構建基礎創新平臺
改革實踐教學體系,獨立設置實驗課程,按“基礎性、綜合性、設計性”三層次設置實驗項目,將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項目的內容跨度拓寬為本專業類寬度。強化創新思維,培養應用型創新能力。
2.3 構建系統創新平臺
根據少數民族學生“多元文化”和“寬思維”的認知特點,學校在素質教育課程體系中開出了一系列“工程+藝術”設計、跨多學科(3~7個專業)、綜合性、實踐性、工程性的創新模塊課程。如:系統設計、房地產開發設計、產品設計、數學建模設計、電子設計、景觀設計、機械設計、影視動畫設計、平面設計、生物化學品開發設計、交通工具設計等,并建立了相應的創新工作室。
創新模塊課不是以專業為特點,而是以社會需求為特點。它可使學生理解現代實踐工程的人文性、綜合性、一體性的深刻內涵,以實踐的方式學習和了解西方美學、文學欣賞、民族傳統文化、現代美學藝術等知識。
創新模塊課程內容不是傳統意義的課程組合,而是能集中反映社會需求的各種實踐活動的組合(含規劃、設計、實施工藝、產品制作等)。創新模塊課程的內容寬泛綜合,是培養學生運用學科知識和相關知識,通過聯想、綜合來實現設計與開發。
內容的綜合性需要將不同專業的學生結合在一起組成團隊,共同解決一個實際問題,使學生了解各自專業在解決一個較為綜合的實際問題時所扮演的角色,了解所學專業與相關專業之間的關系。如:《城市臨時住宅設計》課題,就涉及了社會需求(管理類學生)、房屋結構設計(土建類)、污水處理(生化類)、電力供給(信息類)、外形設計(設計類)等多個專業。
運用獨特的“課題式、情景式、體驗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創新創業實踐基地的企業中或在創新工作室中進行開發和設計,在公司情景中學習。學生不僅學會專業知識,而且學會剖析公司發展態勢;學會尊重、溝通、合作;體會經濟核算、稅收;體會駕馭社會綜合性事物;體驗專業在社會中的層面、作用以及與社會的連接。在實踐中既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也使其萌發了創業思想。在實施的創新模塊課程中,學科跨度最大的是7個專業的學生同做一個課題。
2.4 構建科研訓練平臺
學校面向全院本科生設立“太陽鳥”項目,資助學生進行科研活動、論文寫作、發表專著。學校還為學生提供各種創新工作室、科研經費、論文發表途徑、產品鑒定和課題驗收等,為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礎。
2.5 廣泛的課外實踐活動
多年來,學校組織學生參加國內外各種學科競賽,如國際國內數學建模競賽、挑戰杯大賽、電子競賽、機械競賽、英文戲劇大賽、系統設計競賽等。連續7年舉辦大學生科技文化藝術節。建立社會實踐基地10余個,有80%的學生參加各類社會實踐活動。
2.6 “引進企業群式”產學研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
為推動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地處發達地區的民族院校有責任用最先進的理念、知識、技術、工程和藝術來培養少數民族學生。學校在大連高新園區和企業建立3600平方米的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以培養綜合素質較強的創新創業人才。有十幾個國內外公司企業進入基地,學生在每個公司里按學校的教學計劃、課程安排進行上課、實踐,體驗創業過程。
2.7 民族地區實踐教學基地建設
結合民族地區實踐項目對學生進行能力培養。學校在內蒙莫利達瓦旗、安圖民族地區、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等民族地區建立了校外實踐基地,定期組織學生到基地實踐、考察。
3 教育創新與創新教育效果
3.1 學生就業形勢喜人
學校連續4年學生初次就業率保持在90%以上。學生能在民族地區就業,也能參與發達地區人才市場的競爭,有許多學生到高科技企業就業,如:深圳華為、北京聯想、香港華福集團等。用人單位對我校學生工作能力和綜合素質的評價是:既能埋頭苦干,又能開拓創新。
3.2 學生綜合素質不斷提高
幾年來,學生在國內外各種學科競賽中頻頻獲獎,如國際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全國數學建模競賽二等獎;電子競賽遼寧省一等獎;機械設計競賽遼寧省一等獎;挑戰杯遼寧省特等獎;英日語競賽大連市一等獎等。我校連續4年在遼寧省高校畢業設計抽查中位列前三名,在全國民族院校計算機上機抽測中獲得第一名的好成績。學生發表論文300余篇,專著1部,專利7項,社科基金結題1項,近千人獲得大學生科研能力等級證書。
創新教育提高了學生人文藝術與工程實踐融合的能力,使人文素質教育與專業素質教育在深層次有機結合,人文素質教育的有效性得到加強。
3.3 教師水平不斷提高
幾年來,教師出版教材30多部,發表教改論文200余篇,取得校級以上教學成果獎30余項。教師水平的提高極大地促進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
3.4 學校辦學水平不斷提高
在2005年的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選中,我校教學改革項目《構建創新創業教育平臺,提升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獲得遼寧省教學成果一等獎和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