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錯必糾:中醫養生黑白書
- 秦月人 儒醫如一 錢煦王主編
- 2170字
- 2019-06-21 13:20:02
一、體質學說與陰陽學說不是對立的
原文重現
體質不重要,陰陽平衡才健康
我們的身體從一出生就是陰陽不平衡的,或偏陽盛,或偏陰盛,這兩種體質哪個更好呢?過猶不及,無所謂好壞。陽虛的人有陽虛的人愛得的疾病,陰虛的人有陰虛的人愛得的疾病,所以陽虛的人平日以助陽溫熱為保健,陰虛的人通常以滋陰祛火為養生。盡力達到陰陽平衡,才是健康的保證。《求醫不如求己》
點評:
體質是指人類個體在生命過程中,由遺傳性和獲得性因素所決定的表現在形態結構,生理機能和心理活動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特性。其稟受于先天,受后天影響。體質應是陰陽平和之質。《素問·調經論》說:“陰陽勻平……命曰平人。”《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也就是說體質包括了陰陽。人體的精氣陰陽在正常的生理狀態下,總是處于動態的消長變化之中,使正常的體質出現偏陰偏陽的狀態。體質類型的陰陽,主要是指以對立制約為主,而多表現為寒熱、動靜偏傾的陰陽二氣。
這是一個中醫的基本概念問題。中醫歷來強調體質學說,而體質學說中包括陰陽,怎么能把體質學說與陰陽的關系對立起來呢?
由于體質有陰陽偏頗的差異,臨證應視體質而用藥。其一,注意藥物性味,一般來說,陰虛體質者宜甘寒、酸寒、咸寒、清潤,忌辛熱溫散、苦寒沉降;陽虛體質者宜益火溫補,忌苦寒泄火;氣虛體質者宜補氣培元,忌耗散克伐等。其二,注意用藥劑量,一般說來,體長而壯實者劑量宜大,體瘦而弱者,劑量宜小;急躁者宜大劑取其速效,性多疑者宜平妥之劑緩求之。
疾病初愈或趨向恢復時,中醫學很重視善后調理,以促其康復。這也屬于治療范疇。此時常需多方面措施的配合,包括藥物、食餌、精神心理和生活習慣等。這些措施的具體選擇應用,皆須視患者的體質特征而異。如熱體質者熱病初愈,慎食狗肉、羊肉、桂圓等辛溫食物或辛辣之味;膩滯體質者大病初愈,慎食龜鱉等滋膩之物及五味子、烏梅等酸澀收斂之品。
總之,中醫體質學作為一門應用性學科,源于臨床,最終也要服務于臨床,并從臨床實踐中獲得自身的發展。中醫體質學的貢獻,不僅在于生命科學,更在于臨床醫學,它將更全面、本質地揭示人類健康與疾病的關系,從而更有力地用以指導醫學實踐。
中醫體質學分類
1.氣虛型
精神不振、疲倦無力、容易出汗、懶言懶動、頭暈嗜睡;心悸胸悶、動則易喘;久咳、容易感冒、呼吸氣短、遇冷則鼻塞、流鼻水、氣喘、聲音低微;食欲不振、噯氣腹脹、容易惡心嘔吐、胃酸腸鳴、肌肉消瘦、身材矮小、大便較軟或易腹瀉、排便不暢;臟器下垂(胃下垂、脫肛或子宮脫垂);造血功能不足;肌肉筋骨酸痛、小便頻數、色清量多、漏尿、夜尿多、掉發;男子滑精早泄、女子月經失調或量多、白帶多而清稀、容易流產、不易受孕等。
2.陽虛型
包括氣虛的癥狀外,還有畏寒怕冷、臉色蒼白、四肢冰冷;臉色晦暗、心前區疼痛、胸悶胸痛;腹部疼痛、喜按喜暖、時常腹瀉;肌肉筋骨酸冷、大量脫發;男子陽痿、女子月經后期、色暗紅、閉經或不孕等。
3.血虛型
臉色蒼白或萎黃、疲勞、唇白膚干、頭暈目眩、心悸健忘、失眠多夢;眼睛干澀、視物模糊、肢體麻木、抽筋、指甲易斷、月經量少或閉經。
4.陰虛型
兩顴潮紅、口燥咽干、口舌生瘡、手足心熱、面紅盜汗(睡時流汗)、大便干結、小便量少;心悸失眠;干咳痰少而稠;饑餓卻不想吃、干嘔、胃部脹氣;臉紅眼癢、眼睛充血、鼻干鼻癢、鼻痛噴嚏、耳癢耳痛;急燥易怒、眠差多夢、視力減退、眼睛干澀、皮膚干癢、青春痘、粉刺、斑點、肌肉筋骨酸軟、健忘失眠、眩暈耳鳴、掉發禿發、男子遺精、女子月經提前、色鮮紅、量少或閉經,陰部干燥搔癢等。
5.火熱型
面紅發熱,口苦口臭,口渴喜飲,口舌生瘡,目赤目癢,鼻干鼻癢,流鼻血,咽痛涕黃,咳嗽痰黃,煩躁易怒,失眠眩暈,頭痛頭脹,耳鳴耳痛,紅腫疼痛,尿頻尿痛,小便量少黃赤,大便秘結、便血或瀉下黃穢惡臭,痔瘡,紅腫熱癢,瘡瘍腫毒,陰部搔癢,帶下色黃腥臭等。
6.濕熱型
發熱,四肢倦怠,口淡無味或口苦而膩,食欲不振,口渴但飲不多,胸脅脹悶,惡心嘔吐,腹部滿痛,尿頻尿痛,小便短少黃赤,大便黏膩或秘結,皮膚紅腫熱癢,瘡瘍腫毒,陰部瘙癢、帶下色黃腥臭等。
7.寒(痰)濕型
頭痛頭重,眩暈欲倒,身體腫脹,怕冷肢冷,全身酸痛,鼻塞涕清,咽癢欲咳,咳嗽痰白,關節腫痛,惡心嘔吐,胃痛腹痛,便軟泄瀉,月經延后,經痛、色黑夾血塊,白帶清稀。
8.肝郁型(氣滯郁悶型)
精神抑郁,情緒失調,易緊張,壓力大,喜嘆氣,煩躁眠差,頭痛頭脹,噯氣泛酸,脅腹脹痛,便秘或瀉泄,月經不調,經痛,乳房脹痛等。
9.氣血瘀阻型
局部疼痛,瘀青,斑點,腫塊,腫瘤,經痛、夾血塊,久病不愈等。
養生小貼士
需要注意的是,人的體質類型是會隨著環境、生活習慣改變的。比如廣東人愛喝涼茶,又常呆在空調房中,不管生什么病都吃抗生素,許多人已經轉變為陽虛體質;長期勞累也會使平和體質轉變為氣虛體質。因此,和西醫體檢一樣,中醫體檢也不是一檢而終,需定期檢查,以便在養生保健時有的放矢,對癥進補。
什么叫養生?養生就像穿衣服,合適的才是最好的,衣服只有與你的氣質、肌膚、面容、文化教養相符合,這才是得體的。養生也一樣,要養生必須了解自己是什么人,先讀懂自己的身體,才去因人施養、因人施膳。比如說人參是好東西,但是有人吃了會流鼻血、血壓高、惡心等等一大堆問題。
切記:養生是養生,看病是看病,有了疾病一定要到醫院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