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農業機械化新技術
- 夏俊芳
- 3050字
- 2019-11-26 18:46:20
第二節 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特點
我國幅員遼闊,北起寒溫帶,南至赤道帶,國土總面積960km2,占世界陸地面積1/15,居世界第三位。
從農業自然資源看,我國處于北緯20°~50°的中緯度地帶,總體光熱條件比較好;水分條件差異大,東南部雨量充沛,西北部干旱少雨;山地多,平地少;水土資源總量大,人均占有量少;人均耕地僅0.1hm2,為世界平均的27%;人均地表水資源2700m3,不足世界平均的1/4。隨著人口增加,土地和水源不足的矛盾還將加劇。
從農耕歷史看,我國有著幾千年精耕細作的傳統,積累了豐富的農藝經驗,農業生產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另一方面,建立在人畜力基礎上的傳統農業,由于勞動生產率低,農民收入微薄,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弱和不利于新技術推廣,而不能適應國家的工業化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傳統農業需要技術改造,要實現機械化,便是面對廣闊的國土和復雜的自然條件,大量勞力需要轉移就業,要克服土地細碎的格局,難度大,進展速度不可能很快。這些都影響著我國農業與農業機械化的特點。
一、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特點
(1)人多地少,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的供給緊張,提高農業單產至關重要,機械化要為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兩個目標服務。目前我國人均耕地0.1hm2,勞均0.26hm2左右,從一般意義上說勞力不缺,還有相當富裕勞力。除新疆、黑龍江、內蒙等邊遠省區,人少地多、必須靠機械化種地外,大多數省區應該說對機械化要求不迫切。但由于糧食形勢嚴峻,因而與世界上許多國家發展機械化的目標不同,我國發展機械化,不僅要提高勞動生產率,要增加農民收入,還要為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服務。
(2)農戶經營面積少,作業地塊小,農業機械化必須有適當的經營管理和組織形式。我國戶均耕地規模不足半公頃,因種植不同作物需要或分配需要,一戶的土地又分成幾塊,從而形成更為狹小的作業地塊。因此我國農機化經營形式,與世界上許多農業機械化發達國家不同,主要是雙層經營形式,即農戶承包經營土地,鄉鎮農機站或農機專業戶經營農業機械為農戶提供有償的機械作業服務。
(3)幅員遼闊,自然和經濟條件差異大,決定了我國農業機械化不能按一種模式,或相同速度發展。必須采用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發展方針。總體看,在發展速度上,人少地多的地區,機械化快于人多地少地區;經濟發達地區(大中城市郊區,東部江蘇,浙江,山東,廣東等沿海地區),機械化快于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平原地區機械化快于山區;旱地機械化快于水田地區。
在發展模式上,在經濟發達的農村,以鄉村集體農場、專業戶規模承包加社會化服務的機械化模式較多。在人少地多地區,以機農合一的農場模式較多。而在廣大經濟欠發達的農村,則以機農分離的雙層經營模式較多。
(4)人均資源短缺,經濟力量薄弱,必須實行節水、節能、節本,保護地力的機械化。水資源短缺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大問題,在沒有灌溉條件的旱作農區,要發展保水、保土的保護性耕作機械化。在灌溉地區,要發展機械化噴灌、滴灌,代替大水漫灌,減少灌水量,扭轉地下水位不斷下降的局面,保持水分供需平衡。
二、湖北省農業機械化的特點
近幾年來,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拉動下,全農業機械裝備總量和綜合機械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從總體上看,全農業機械化發展已由初級階段跨入了中級階段,這是全農業機械化發展歷程中一次歷史性跨越。一方面,全省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已跨過40%門檻,另一方面,全省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已降低到40%。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增機、減人”的趨勢不可逆轉,對農機裝備和農機作業的需求將呈現出剛性增長的態勢。
(1)農機裝備水平持續增長。2009年,湖北省農業機械總動力突破3000萬千瓦,達到3057萬千瓦;拖拉機突破100萬臺大關,達到102.7萬臺,其中大中型拖拉機達到11.7萬臺,小型拖拉機達到90.8萬臺。聯合收割機達到4.2萬臺,插秧機達到1.3萬臺,拖拉機配套農機具達到198.9萬部,農機具配套比達到1∶1.9;農機固定資產總值達到235億元。
(2)農機作業水平不斷提高。2009年,全省完成機耕面積6149萬畝(1畝折合667平方米),機械播種956萬畝,其中機械插秧445萬畝,機械直播39.3萬畝。機械收獲3832萬畝,其中機收水稻2388萬畝,機收小麥1163萬畝,機收油菜139萬畝,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4%,農業運輸、排灌機械化水平達到85%以上,機械作業量占大農業總用工量的50%以上,農機化服務收入達40億元以上,為農民節本增效畝均收入達80元以上。
(3)農機化作業領域不斷拓寬。農機作業,種類上已由糧食作物向經濟作物和設施農業延伸,產業上由種植業向養殖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延伸,地域上由平原向山區丘陵地區延伸,功能上由單一作業向多功能延伸。我省油菜聯合收獲,水稻旋耕埋草,棉田管理,沼液沼渣抽排,小麥、油菜精(少)量播種等關鍵技術基本成熟,相關機具逐步實現批量生產。茶葉、煙葉、柑橘等大宗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化技術取得關鍵性突破。保護性耕作、秸稈還田與綜合利用、高效植保等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機械推廣取得新進展。全省農機生產企業達65家,生產各類農機產品達150多種,農機工業取得恢復性發展。
(4)農機安全生產形勢保持平穩。2009年,全省對新購置的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主要農業機械監管面達到90%以上,農機事故發生率控制在1.5‰以內,農機事故四項指標與往年相比大幅度下降,2008年全省未發生一起重特大農機安全事故。2009年8月5日,湖北省政府辦公廳轉發了《省農業廳、省安監局關于全省創建“平安農機”活動實施方案》, 2009年8月20日,在枝江召開了全省“平安農機”創建工作現場會。全省出現了多部門齊抓共創“平安農機”的新局面。
(5)農機化科學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2009年9月28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將省農機化辦調整為副廳級單位,成為此次省級部門機構改革中唯一一家機構升格的單位,徹底扭轉了農機管理部門歷次遭受機構削弱的狀況,為全省農機化科學發展,強化農機化管理提供了堅實的體制保障。同時,隨著《農業機械化促進法》、《道路交通安全法》、《行政許可法》、《安全生產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和《湖北省農業機械化促進條例》等與農機化發展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的頒布、宣貫與實施,農機化的法律地位、社會地位也顯著提升。2009年9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出臺了《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意見》。2010年4月19日,國務院審議并原則通過了《促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農機化的發展,再次被國家和省政府列為重要工作內容來抓。
(6)農機化投入逐年增加。全省自2005年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以來,中央財政安排湖北省的購機補貼資金從2005年最初的1500萬元,逐年增加,到2009年購機補貼中央資金增至6億元,2010年中央已經安排湖北第一批購機補貼資金5億元,預計今年中央安排湖北購機補貼資金總量比去年有所增加,到目前6年共投入了14.2億元。補貼范圍已覆蓋全省所有的92個農業縣(市、區)和農墾農場,給廣大農民提供了更多的可供選擇的補貼機具。
(7)基層農機推廣體系在改革中確立地位。2005年湖北省實施“以錢養事”基層公益性農技推廣體系機構改革,其中農機的資金份額占10%。目前來看,全省大部分鄉鎮農機推廣管理站均實現了改革和改制工作,機構變更性質、人員變更身份工作基本到位。截至2009年底,全省縣以下鄉鎮農機從業人員達到230萬人。全省鄉(鎮)基層公益性農機化技術推廣機構807個,其中168個實行派駐制,由縣農業主管部門管理;312個實行委托制,由鄉鎮政府管理;327個實行招聘制,由縣農業主管部門和鄉鎮政府雙重管理。目前全省鄉鎮基層公益性農機人員由過去的4000多人減少到1721人,平均每個鄉鎮2.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