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對株洲地區地方文獻共建共享的思考

龐繼輝 李曉黎

(湖南省株洲市圖書館,412000)

一、豐富的地方文獻資源需要通過共建共享來采集

1.株洲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炎帝文化

株洲位于湖南省東部,湘江中游。公元214年,三國時,孫權在此設建寧縣,距今已有1800年的歷史了,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陵寢就在株洲境內南部的炎陵縣,唐代大詩人杜甫在株洲留詩十多首,宋代名將岳飛率軍途經茶陵時以槍尖挑禾蔸寫的“光泉”之字,仍赫然鐫刻在高隴石壁之上,宋代大儒學家朱熹數次到株洲講學,“朱亭”、“淥江書院”由此而聞名,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為茶陵云陽山、靈巖寺、麻葉洞留下了數篇游記,贊美了株洲的名山勝水。悠久的歷史、燦爛的炎帝文化和濃郁的湖湘文化,是株洲之魂。

2.株洲是中國農民運動和紅色政權的搖籃

在中國人民革命史上,株洲有著光輝燦爛的一頁,湖南的農民運動曾在這里風起云涌,毛澤東同志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對株洲的農民運動給予了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同時,它是井岡山革命武裝斗爭和紅色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朱德和毛澤東紅軍會師地就在炎陵的沔渡,中國第一個蘇維埃工農兵政府就誕生在茶陵縣,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曾燃遍了株洲的每一個角落,成千上萬的株洲兒女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前仆后繼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這里還是我黨早期杰出的領導者李立三,杰出軍事家左權、譚震林、楊得志及著名愛國人士程潛等老一輩革命者的故鄉。

3.株洲是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驕傲

株洲市人稱是一個用火車拉來的城市,是國家在“一五”規劃下建設起來的一座新型工業城市,是來自全國數十萬建設者的結晶。我國第一臺航空發動機誕生在此,電力機車制造享譽國內外。株洲從一個只有幾千人口的小鎮,發展到目前轄有株洲縣、醴陵市、攸縣、茶陵縣、炎陵縣、荷塘區、蘆淞區、石峰區、天元區五縣四區,總面積11270km2,總人口376.9萬,集工業、農業、商貿、科教、文化、旅游于一體的綜合性中等開放城市,是我國南方最大的鐵路交通樞紐,是湖南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是國家長株潭“兩型社會”配套改革試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此豐富的地方文獻信息資料,靠某一家圖書館或機構來將它收集完整,顯然是不可能做到的,唯有建立起強大而廣泛的地方文獻征集信息網,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起株洲地方文獻共建共享中心,才有可能實現。

二、地方文獻館藏需要通過共建共享來完善

1.建設地方文獻共建共享中心是現實的需要

株洲是新中國成立后,建設發展起來的一座工業新城,此前,圖書館事業一無所有,最早建館的是始建于1956年的醴陵市圖書館,1960年株洲市圖書館開始籌建,1964年才對外開放。目前,全市公共圖書館總藏書96.7萬冊,而地方文獻只有11967冊,僅占地區公共圖書館總藏書的1.23%。以株洲市圖書館為例:總藏書43萬冊,地方文獻卻只有區區3200冊,只占總藏書的0.74%。這種不合理的藏書結構,使地方文獻失去了應有的地位,嚴重影響著地方文獻作用的發揮,這是與株洲的歷史、文化、經濟發展的重要地位不相稱的。要想進行廣泛和回溯性的地方文獻征集,解決圖書館之間的地方文獻工作發展不平衡的狀況,就必須盡快搭建起株洲地方文獻共建共享中心這個平臺,通過資源共享的模式,來實現地方文獻的廣泛征集和開發利用。

2.地方文獻共建共享大有可為

近幾年來株洲市圖書館對地方文獻的共建共享工作進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嘗試。曾記得2003年的一天,一位外地讀者在游文化園時來到館里想查找《株洲年鑒》和《株洲市志》,了解株洲的基本情況,工作人員面有難色的告訴他:“我館收藏的年鑒和市志不全呀”,該讀者看著缺東少西的年鑒和市志不無感慨地說:“一個市級中心圖書館連最起碼的本地年鑒和市志都不能收全,它還有存在的必要嗎?”此事深深的觸動了館領導和廣大職工的心,痛定思痛,為改變地方文獻工作的落后面貌,館里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爭取到了市委、市政府及市文化局下發關于加強地方文獻征集工作的相關文件,促成成立了株洲市地方文獻征集工作領導小組,組織協調全市地方文獻的共建共享工作,并將地方文獻征集工作納入到市文化局對各縣、市、區文化局的全年目標任務之中,年終進行量化考核,極大的促進了我市地方文獻工作的發展。二是成立地方文獻部,配備4名有高、中級職稱的技術人員,加強地方文獻工作,設置獨立的地方文獻檢索室,向讀者充分展示館藏地方文獻,方便讀者借閱,每年安排1~2萬元的地方文獻專項經費,實現了地方文獻的采、編、流一條龍的工作流程,使新征集的地方文獻能以最快速度投入流通。三是通過舉辦“株洲名人捐書”、“株洲地方文獻展”、“用戶座談會”、開設地方文獻捐贈熱線、在館網站設地方文獻捐贈名錄等一系列活動,并在《株洲日報》、《株洲晚報》、株洲電視臺進行專題宣傳報道,在全社會掀起了地方文獻捐贈熱潮。四是組建株洲市地方文獻征集成員單位信息網,為地方文獻的共建共享輔路搭橋。經過二年多的努力,一個由省、市、縣公共圖書館片,市大中專院校圖書館網片,大型企業、機關、社會團體、社會名人片三片一體的“株洲市地方文獻征集成員單位信息網”初步形成,并在公共圖書館范圍內實現了共建共享。2005~2007年,省、市、縣公共圖書館之間實現地方文獻交換、代征、代購、上交共1500余冊,資料代查50余條,地方文獻的年入藏數也由過去的50種發展到了現在的700余種。同時,建成了“市、縣年鑒,市、縣、鄉志,家譜、族譜專題文獻庫”和“株洲市大型文藝活動影視光碟數據庫”,地方文獻的利用率顯著提高,地方文獻工作已經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處在了全省領先的地位,受到了省館領導的充分肯定,稱贊株洲的地方文獻共建共享一定大有可為。

三、建立地方文獻共建共享中心的具體措施

1.搭建政府有關部門負責的共建共享平臺

2007年市委、市政府兩辦下發了《關于做好征集地方文獻工作的通知》的文件,市文化局也下發了《株洲地方文獻征集工作實施細則》的文件。同時,成立了由市文化局負責領導的“株洲市地方文獻征集工作領導小組”,為我市的地方文獻工作開創了新局面。我們應以此為契機,由市、縣、區文化部門牽頭,組織有關專家對我市地方文獻資源,市、縣圖書館的設施、設備、人員、經費等情況進行全面調研,制定出符合本地區特點的切實可行的株洲市地方文獻共建共享規劃及株洲市地方文獻共建共享實施辦法,成立由市、縣、區文化部門組織的地方文獻共建共享領導小組,在市、縣、區公共圖書館或文化館,分別成立地方文獻共建共享分中心,由市圖書館具體負責地區地方文獻共建共享中心的日常工作和業務指導,市、縣、區各級財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專項經費,各館地方文獻共建共享分中心,要依托“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平臺來開展工作。同時,要在場地、設施、設備、經費、人員等方面給予一定的保障,確保地方文獻共建共享中心的可持續發展。

2.做好地方文獻共建共享中的基礎工作

建立地方文獻共建共享中心。首先,要制定出株洲市地方文獻共建共享章程、管理辦法、協調機制。其次,是要充分利用“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這個平臺來建設各館地方文獻共建共享分中心,使地方文獻共建共享中心又快又好的發揮作用。再次,要明確各分中心的主要任務,實行分中心責任制,各館要為地方文獻共建共享分中心設置獨立的地方文獻檢索室,將有特色的地方文獻充分展示出來,配備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員對地方文獻進行開發利用。最后,采用“一卡通”的資源共享模式,即讀者在本地區任何一家分中心辦理借閱卡,可以在其他分中心免費享受異地借閱、資料代查,課題跟蹤服務等其他各項業務服務。為廣大讀者提供便捷的借閱方式,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需求。

3.確定地方文獻共建共享的工作標準

地方文獻內容復雜,涉及范圍廣,各館對地方文獻的認識度差異較大,因此,應制定出地方文獻征集的相應標準來規范地方文獻的征集工作,從而避免在地方文獻征集中浪費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各地方文獻共建共享中心要根據各地地方文獻的特色,建設地方文獻特色數據庫。如:炎陵縣圖書館應對與炎帝相關的地方文獻進行重點征集,建設炎帝文化特色數據庫;醴陵市素有“煙花之鄉”、“瓷城”之稱,醴陵市圖書館應對與陶瓷、煙花之類的地方文獻進行重點征集,建設陶瓷、煙花特色數據庫;株洲市區是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株洲市圖書館應在年鑒、志、黨史、文史、家譜、族譜等地方文獻進行重點征集,建設年鑒、志、黨史、文史等特色數據庫。株洲還有著“歌劇之鄉”的美稱,專業、業余文藝創作和群眾文化活動成就非凡,享譽全國,建設株洲大型文化活動特色數據庫也很有必要。

4.建設標準化、規范化的地方文獻數據庫

標準化是網絡化的必要條件,是共建共享的前提,沒有標準化和規范化就不可能實現共建共享,各館館藏地方文獻共建共享的前提是共知,各館地方文獻數據均能上網并能交換是網絡環境下共建共享的最佳手段。因此,應在地方文獻共建共享的成員單位中,使用統一的管理系統,確定統一的應用標準,將各成員單位的地方文獻書目數據,轉換成可交換的、供網上使用的格式,編制統一的聯合目錄,利用“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中心”的平臺或互聯網轉換為均可共享的信息,使各分中心充分共享,并為廣大讀者服務。

參考文獻

[1]株洲市志[M]

[2]吳慰慈,邵巍.圖書館學概論[M]

主站蜘蛛池模板: 蒙城县| 泰州市| 开阳县| 延长县| 大悟县| 确山县| 宜兴市| 横山县| 宁安市| 景洪市| 南岸区| 赣州市| 疏勒县| 太和县| 卓资县| 凤冈县| 英德市| 班玛县| 务川| 德昌县| 读书| 兖州市| 观塘区| 崇阳县| 广南县| 睢宁县| 夹江县| 襄城县| 辉南县| 郓城县| 桐庐县| 瑞丽市| 黄石市| 新民市| 嘉荫县| 呼和浩特市| 高台县| 鲜城| 尤溪县| 威海市| 建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