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館服務均等化與資源共享(上冊)
- 萬群華 胡銀仿
- 3348字
- 2019-11-28 12:15:39
圖書館的公益性與服務
(江漢大學圖書館,430056)
圖書館作為社會的文獻情報中心,是人們有效獲取知識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它以開展讀者教育、提高讀者素質,傳播文化、啟迪大眾智慧,開發信息資源、傳遞科學技術為己任,來服務于教學、科研。服務的最終目的是獲取最大的社會效益,而這一特點決定了它以公益性服務為主的服務方式。
一、圖書館的公益性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的《公共圖書館宣言》,得到國際上的廣泛承認和支持,成為各國公共圖書館共同遵循的準則。宣言強調,公共圖書館是依法設立的、靠公費支撐的、無償對任何人開放的機構,原則上應該免費提供服務。可見,圖書館的公益性是獲得廣泛承認的立館宗旨。
WTO要求將包括圖書館在內的文教衛領域開展的服務,都納入有私有資本參與、有商業行為的服務活動,改變過去由政府出資支持的公共服務狀態,圖書館面臨著私有化和向所有外國競爭者開放的嚴峻形勢。如果各成員國都接受這一原則,圖書館的公益性宗旨將受到極大的沖擊。對此,國際圖聯認為,這一問題將影響到《圖書館法》的修改和圖書館與圖書館員的地位問題,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聲明強調圖書館是公共產品,是為所有公眾提供各類信息和意見的唯一社會機構,并再次強調了公共圖書館的資源應對所有讀者免費開放的重要性。
《公共圖書館宣言》中指出:“公共圖書館是知識之門,應不分年齡、種族、性別、宗教、國籍或社會地位,向所有的人免費提供服務”。關于圖書館精神,應該人人享有平等利用圖書館的權利;人人享有自由利用圖書館的權利;免費服務是平等利用和自由利用圖書館的基本保障。一些地方政府和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對圖書館的公益性質以及圖書館精神存在模糊認識。在市場經濟浪潮的沖擊下,圖書館界曾出現過“產業化”的呼聲,要引進市場機制。這些都偏離了圖書館作為公益性文化教育事業的定位,使圖書館事業萎縮,社會職能虛無,名不符實。縱觀世界各國,不管其經濟政治制度如何,都不以盈利為宗旨去發展公益事業。西方國家已經實行了幾百年的市場經濟體制,但在公益事業上仍堅持保護、尊重和扶持的態度,其圖書館大多由政府全額撥款或由社會全額資助。因此,在良好的資金環境和文化氛圍之下,其圖書館整體發展一直處于先進水平,同時也對國家綜合國力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作為保存人類文化遺產并以提供文獻信息為社會服務的圖書館,其資源體系必須保持相對穩定。
從發達國家圖書館的公益性服務運作來看,市場經濟并不排斥公益性服務,反而由于法制環境的完備和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比之計劃經濟更加突顯公益服務的重要性和平等精神。從中國國情而言,公益性服務與社會主義的本質是一致的。因此,圖書館公益服務不僅不能借口市場經濟而削弱,更應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而得到完善與提高。中國圖書館服務需要加入的是信息服務的競爭,而不是信息產業和信息市場的競爭,不應該走市場化的道路。我們可以通過內外部條件的改善,廣開經費源流,保障圖書館公益性原則的貫徹執行,使圖書館真正成為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信息知識的集散地。
發展圖書館事業必須依靠政府的支持。公共圖書館的公共性和公益性決定了其投入主體必然是政府。現代圖書館從來就不僅僅是一個機構,更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應用機構,而是一種制度安排。其意義就在于公民文化權利的發現,通過圖書館人行使圖書館權利,使圖書館機構制度能夠成為公民獲取基本知識、信息的最基礎保障。正是因為公共圖書館是一種制度,那么也就決定了其社會性質和政府對它的主導行為。
圖書館作為人類文明記錄的保持者,是知識創新的源泉,是公眾的終身課堂,肩負著文化、教育及學術的多種責任和功能,它對社會、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對社會風氣和社會大眾精神狀態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長期的。因此,政府對公共圖書館建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中央提出的要“加大政府對文化事業的投入,逐步形成覆蓋全社會的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這表明黨和政府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更加重視,也必將加大對公共圖書館事業的投入。
在目前的社會環境下,通過加強高校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之間的聯系與合作,充分利用現有的高校圖書館資源、人力和服務,可以最大限度地開發、利用圖書館事業,為構建和諧社會、和諧圖書館作出努力。
二、圖書館的服務工作
1.明確圖書館工作的目的
圖書館作為知識信息的集散地,作為一個社會教育機構,它為人們的學習和知識結構的調整、完善和更新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公共圖書館是人民的終身學校,是一個城市文明程度的直接標志。作為重要的社會文化基礎設施,它擔負著向廣大群眾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的重要使命。圖書館是一所沒有圍墻的大學,是人們進行終身教育的理想學校。圖書館是公民終身教育的課堂,要很好地發揮教育作用。從這個意思上說,圖書館所具有的終身教育職能是任何學校、任何教育機構所無法比擬的,圖書館應利用自身優勢,促進終身教育在我國的普及與實踐,讓21世紀在終身教育體制發展中走向學習化社會。
如果說,從提高生產力的角度看,公共圖書館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加速器,那么從社會穩定的角度看,公共圖書館則是舒緩各種矛盾情緒的減壓閥。公共圖書館作為公共設施,它的各項免費服務,實質上是以整個社會的名義體現同情、善意和關懷。在現階段構建和諧社會中,圖書館將會起到一個重要的作用。而作為公共圖書館一個分支的社區圖書館,是通過文獻信息的選擇、組織和傳遞來為一定地域內的所有居民服務。它具有區域性、全民性、系統性和多樣性等特征,是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和提高全民素質的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構建圖書館服務文化,理念是基礎。理念包括圖書館是國家和政府為保障社會成員平等獲取信息知識而做出的制度安排;公共圖書館向公民提供服務是一種法定義務,公民享受圖書館提供的服務,是憲法賦予的權利;讀者滿意是評價圖書館服務的首要標準,一切為了讀者滿意,是圖書館服務的出發點和歸宿。只有深刻理解這些理念,才能構建圖書館服務文化。
國際圖聯提出了現代圖書館有四項基本職能:保存人類文化遺產;開展社會教育;傳遞科學情報;開發智力資源。同時,把圖書館的性質明確界定為公益性的文化教育機構,因此,無償對廣大讀者進行文化宣傳、思想教育,普及科學知識,促進國民文化素質的提高是圖書館的義務,也是最基本的社會職能,是圖書館必須堅持的特有屬性。同時公共圖書館作為政府全額投資的部門,擔負著提高公眾文化知識素養、豐富公眾精神生活的重任是不容爭論的,當然圖書館從誕生之日起就一直重視本身的教化作用,為社會發展貢獻著力量。圖書館是提高公眾素質的文化教育機構,是公眾進行終身教育的大學。她的作用是通過為讀者服務的過程和公眾利用圖書館的過程表現出來的。
2.提高圖書館服務工作質量
現在,一方面是政府加大了對圖書館硬、軟件的投資改善力度,努力為市民營造一個好的讀書環境;而另一方面,圖書館應該提高服務質量,調整服務時間加強宣傳力度,簡化各種辦證手續,減少各種辦證條件,有些閱覽室甚至可以實行免證閱覽制度,盡量簡化借還手續,要把盡量節省讀者時間作為一項重要指標來實現,包括使用先進的技術和現代化的設備,同樣要從讀者易于掌握便于使用為出發點。盡可能地實行“一證通用”的制度,最大限度地方便讀者。
圖書館的職業精神是:愛國、愛館、愛書、愛人。一個圖書館成敗的關鍵在于圖書館工作者。圖書館職工是圖書館的社會形象,圖書館社會價值與讀者權益的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圖書館職工的服務工作。因而,圖書館工作者對自己的職業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即是公益性事業單位的一個服務人員、名符其實的公仆,自覺地為讀者、用戶服務是職業的基本要求。滿腔熱忱地為廣大讀者用戶服務僅是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的一部分。在服務過程中要加強人文關懷,以人為本,處處方便讀者,本著自由、平等的原則,實施無等級差別服務,無身份界限服務,無強制服務,無歧視服務。特別是服務工作人員的素質,直接影響服務質量的高低。要重視培養人才,對他們進行圖書館基礎知識的教育和業務技術培訓外,服務工作人員自己也要自覺注重業務訓練及培養,遵守圖書館的職業精神,真正做到“讀者第一,服務至上”。
參考文獻
[1]王春俠.略論圖書館服務的公益性與效益性[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07(4)
[2]任大山.和諧社會中的公共圖書館建設[J].圖書館理論與與實踐,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