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生物化學基礎
  • 孟林主編
  • 848字
  • 2019-06-21 13:20:39

第二節 生物化學發展概況

生物化學這個名詞是1903年德國學者紐伯(Neuberg)首次應用,它的發展和其他自然科學一樣,是隨生產、生活實踐和科學實踐而發展的。

一、我國對生物化學的貢獻

遠古時代,我國勞動人民就在酶、營養及醫學等方面有許多發明創造,獲得很多關于生物化學的知識和經驗。例如,在公元前21世紀已能用曲(內含酶)釀酒,公元前12世紀已能制醬、制飴,這些都是近代發酵工業的前驅。公元前2世紀就能制豆腐,為人類從豆類中提取并凝固蛋白質的開端。公元7世紀,孫思邈用富含維生素A的豬肝治療雀目(維生素A缺乏所致的夜盲癥)等。

近代,我國生物化學家吳憲等在血液化學分析方面創立了血濾液的制備和血糖測定法,在蛋白質研究中提出了蛋白質變性學說。1965年我國首先人工合成了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牛胰島素。1981年,成功合成了酵母丙氨酸tRNA。近年來,我國在基因工程、蛋白質工程、人類基因組計劃以及新基因的克隆與功能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成果,正朝著國際先進水平邁進。

二、近代生物化學的發展

1.敘述生物化學階段 從18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是生物化學發展的初期,這個時期以研究生物體的化學組成為主。在此期間,對脂類、糖類和氨基酸性質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發現了核酸和酶等。

2.動態生物化學階段 從20世紀初至20世紀中葉,發現了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維生素和激素等,基本確定了物質代謝途徑,確定了DNA是遺傳的物質基礎。

3.功能生物化學階段 從20世紀后半葉以來,生物化學進入了新的階段即分子生物學時代。20世紀50年代提出了DNA雙螺旋結構模型,闡明了核酸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60年代初步確定了遺傳信息傳遞的中心法則,找到了破解生命之謎的鑰匙;70年代建立了重組DNA的技術,使人們主動改造生物體成為可能;80年代發現了核酶,深化了對酶的認識,其中聚合酶鏈反應技術(PCR技術)的發明和應用,極大地推進了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20世紀末開始實施的人類基因組計劃,其研究成果使人們對生命本質有了更深的認識,為基因診斷、基因治療及基因工程藥物的研發開創了良好的基礎,極大地推動了現代醫學的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林右旗| 梁平县| 静乐县| 甘泉县| 江孜县| 榆社县| 漳平市| 扎兰屯市| 甘南县| 武强县| 平和县| 宁化县| 海兴县| 邯郸县| 绥滨县| 西林县| 永安市| 班戈县| 安达市| 萨嘎县| 肥城市| 游戏| 连云港市| 余姚市| 甘南县| 溧阳市| 财经| 无为县| 张家川| 故城县| 建平县| 商丘市| 南雄市| 昌乐县| 黎川县| 凉山| 监利县| 阳江市| 云阳县| 达孜县| 莲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