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生物化學基礎作者名: 孟林主編本章字數: 848字更新時間: 2019-06-21 13:20:39
第二節 生物化學發展概況
生物化學這個名詞是1903年德國學者紐伯(Neuberg)首次應用,它的發展和其他自然科學一樣,是隨生產、生活實踐和科學實踐而發展的。
一、我國對生物化學的貢獻
遠古時代,我國勞動人民就在酶、營養及醫學等方面有許多發明創造,獲得很多關于生物化學的知識和經驗。例如,在公元前21世紀已能用曲(內含酶)釀酒,公元前12世紀已能制醬、制飴,這些都是近代發酵工業的前驅。公元前2世紀就能制豆腐,為人類從豆類中提取并凝固蛋白質的開端。公元7世紀,孫思邈用富含維生素A的豬肝治療雀目(維生素A缺乏所致的夜盲癥)等。
近代,我國生物化學家吳憲等在血液化學分析方面創立了血濾液的制備和血糖測定法,在蛋白質研究中提出了蛋白質變性學說。1965年我國首先人工合成了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牛胰島素。1981年,成功合成了酵母丙氨酸tRNA。近年來,我國在基因工程、蛋白質工程、人類基因組計劃以及新基因的克隆與功能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成果,正朝著國際先進水平邁進。
二、近代生物化學的發展
1.敘述生物化學階段 從18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是生物化學發展的初期,這個時期以研究生物體的化學組成為主。在此期間,對脂類、糖類和氨基酸性質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發現了核酸和酶等。
2.動態生物化學階段 從20世紀初至20世紀中葉,發現了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維生素和激素等,基本確定了物質代謝途徑,確定了DNA是遺傳的物質基礎。
3.功能生物化學階段 從20世紀后半葉以來,生物化學進入了新的階段即分子生物學時代。20世紀50年代提出了DNA雙螺旋結構模型,闡明了核酸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60年代初步確定了遺傳信息傳遞的中心法則,找到了破解生命之謎的鑰匙;70年代建立了重組DNA的技術,使人們主動改造生物體成為可能;80年代發現了核酶,深化了對酶的認識,其中聚合酶鏈反應技術(PCR技術)的發明和應用,極大地推進了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20世紀末開始實施的人類基因組計劃,其研究成果使人們對生命本質有了更深的認識,為基因診斷、基因治療及基因工程藥物的研發開創了良好的基礎,極大地推動了現代醫學的發展。
- 全國名校新聞傳播史論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5小時高清視頻】
-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434國際商務專業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軟件工程
- 夏書章《行政管理學》(第5版)【教材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23小時高清視頻】
- 2019年經濟師《經濟基礎知識(中級)》復習全書【要點精講+歷年真題詳解】
- 2020年云南省公安招警考試《公安專業科目》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管理學
- HyperMesh實用工程技術
- 鄒為誠《綜合英語教程(1)》(第3版)學習指南【詞匯短語+課文精解+全文翻譯+練習答案】
- 人壽與健康保險
- 大學生軍事理論
- 楊可楨《機械設計基礎》(第6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修訂版)
- 會計學基礎
- 2019年北京市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考試《公共基礎知識》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2020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選聘大學生村官考試《綜合知識》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