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農村沼氣相關基礎知識
第一節 沼氣的概念與特性
本章所論述的沼氣,是指利用人工的方法所獲得的“人工沼氣”,研究人工制取和利用沼氣的科學,稱為沼氣工程學。沼氣工程學涉及微生物學、化學、力學、建筑、機械、熱工、電力、土壤肥料、環保衛生等多種學科,只有掌握有關沼氣的基礎知識,才能更好地為沼氣建設事業服務,為生態家園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一、什么是沼氣
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在氣溫較高的夏、秋季節,人們經常可以看到從死水塘、污水溝、儲糞池中咕嘟咕嘟地向表面冒出許多小氣泡,如果把這些小氣泡收集起來,用火去點,便可產生藍色的火苗,這種可以燃燒的氣體就是沼氣。由于它最初是從沼澤中發現的(圖1-1),所以叫做沼氣。沼氣又是有機物質在厭氧條件下產生出來的氣體,因此又稱為生物氣。

圖1-1 沼氣的產生
沼氣實質上是人畜糞尿、生活污水和植物莖葉等有機物質在一定的水分、溫度和厭氧條件下,經沼氣微生物的發酵轉換而成的一種方便、清潔、優質、高品位氣體燃料,可以直接炊事和照明,也可以供熱、烘干、貯糧。沼氣發酵剩余物是一種高效有機肥料和養殖輔助營養料,與農業主導產業相結合,進行綜合利用,可產生顯著的綜合效益。
二、沼氣的來源
沼氣發酵是自然界中普遍而典型的物質循環過程,按其來源不同,可分為天然沼氣和人工沼氣兩大類。天然沼氣是在沒有人工干預的情況下,由于特殊的自然環境條件而形成的。除廣泛存在于糞坑、陰溝、池塘等自然界厭氧生態系統外,地層深處的古代有機體在逐漸形成石油的過程中,也產生一種性質近似于沼氣的可燃性氣體,叫做“天然氣”。人類在分析掌握了自然界產生沼氣的規律后,便有意識地模仿自然環境建造沼氣池,將各種有機物質作為原料,用人工的方法制取沼氣,這就是“人工沼氣”。人工沼氣的性質近似于天然氣,但也有不同之處,其主要不同點見表1-1。
表1-1 人工沼氣和天然氣的差異

三、沼氣的成分
無論是天然產生的,還是人工制取的沼氣,都是以甲烷為主要有效成分的混合氣體,其成分不僅隨發酵原料的種類及相對含量不同而有變化,而且因發酵條件及發酵階段各有差異。一般情況下,沼氣中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二氧化碳(CO2)和少量的硫化氫(H2S)、氫(H2)、一氧化碳(CO)、氮氣(N2)等氣體。其中,甲烷占50%~70%、二氧化碳占30%~40%,其他成分含量極少。沼氣中的甲烷、氫氣、一氧化碳等是可以燃燒的氣體,人類主要利用這一部分氣體的燃燒來獲得能量。
四、沼氣的性質
沼氣是一種無色氣體,由于它常含有微量的硫化氫(H2S)氣體,所以,脫除硫化氫前,有輕微的臭雞蛋味,燃燒后,臭雞蛋味消除。沼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它的理化性質也近似于甲烷。
(1)熱值 甲烷是一種發熱值相當高的優質氣體燃料。lm3純甲烷,在標準狀況下完全燃燒,可放出約35822kJ的熱量,最高溫度可達1400 ℃。而標準沼氣中因含有其他雜質氣體,發熱量要稍低一點,約為20000kJ/m3,最高燃燒溫度可達1200 ℃。因此,在人工制取沼氣中,應創造適宜的發酵條件,以提高沼氣中甲烷的含量。
(2)比重 與空氣相比,甲烷的比重為0.55,標準沼氣的比重為0.94。因此,在沼氣池氣室中,沼氣較輕,分布在上層;二氧化碳較重,分布于下層。沼氣比空氣輕,在空氣中容易擴散,擴散速度比空氣快3倍。當空氣中甲烷的含量達25%~30%時,對人畜有一定的麻醉作用。
(3)溶解度 甲烷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在20 ℃、一個大氣壓下,100單位體積的水只能溶解3個單位體積的甲烷,這就是沼氣不但在淹水條件下生成,還可用排水法收集的原因。
(4)臨界溫度和壓力 氣體從氣態變成液態時,所需要的溫度和壓力稱為臨界溫度和臨界壓力。標準沼氣的平均臨界溫度為-37 ℃,平均臨界壓力為56.64×105Pa(即約56.64個大氣壓力)。這說明沼氣液化的條件是相當苛刻的,也是目前沼氣只能以管道輸氣,不能液化裝罐作為商品能源交易的原因。
(5)分子結構與尺寸 甲烷的分子結構是一個碳原子和四個氫原子構成的等邊三角四面體,分子量為16.04。其分子直徑為3.76×10-10m,約為水泥砂漿孔隙的1/4,這是研制復合涂料,提高沼氣池密封性的重要依據。
(6)燃燒特性 甲烷是一種優質氣體燃料,一個體積的甲烷需要兩個體積的氧氣才能完全燃燒。氧氣約占空氣的1/5,而沼氣中甲烷含量為60%~70%,所以,一個體積的沼氣需要6~7個體積的空氣才能充分燃燒。這是研制沼氣用具和正確使用灶具的重要依據。
(7)爆炸極限 在常壓下,標準沼氣與空氣混合的爆炸極限是8.80%~24.4%,沼氣與空氣按1∶10的比例混合,在封閉條件下,遇到火會迅速燃燒、膨脹,產生很大的推動力。因此,沼氣除了可以用于炊事、照明外,還可以用做動力燃料。
了解和熟悉沼氣的上述主要理化性質,對于制取和利用沼氣很有必要。
五、沼氣的功能與效應
1.能源功能與效應
沼氣具有能源功能是因為人們可以從沼氣中獲得生活用能,借助于沼氣燃燒過程中釋放的能量可以滿足生活需求,如做飯、供暖、照明等。從分類上講,沼氣屬于二次能源,來源于生物質能,是可再生能源。農村戶用沼氣池的建池體積一般是8~10m3,如果使用新型高效沼氣池技術,一年可產生沼氣380~450m3,提供的熱能能夠解決3~5口人的農戶10個月左右的生活燃料,年可節省柴草2000kg以上,節約電200千瓦·時左右,僅此兩項可節約200~400元的開支,另外還能減少作物秸稈的燃燒。
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的進步,人口的增多,沼氣逐漸成為當代農村的重要能源,正在逐步替代農村原有傳統能源,將是未來現代化農村的主體能源形式之一。
2.環境衛生功能與效應
沼氣能夠凈化農村家居庭院,創造衛生健康的生活環境。我國農村過去大多居住環境較差,人畜糞便在院內院外露天堆放,多數情況下疏于管理,成為蚊蠅孳生之地。同時,農戶養殖業近幾年的方興未艾,一些地方的養殖大戶的畜禽糞便處理成為棘手的問題。通過引入沼氣系統,重新合理規劃廁所、畜圈禽舍,把人、畜、禽糞便從地面引入地下,利用厭氧微生物發酵原理,一能獲得潔凈能源——沼氣;二能生產出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料——沼液和沼渣;三能消滅、殺死人畜禽糞便中蟲卵和病菌,使農村庭院結構從雜亂無序到整齊有序,從臟亂到潔凈。更重要的是因沼氣系統在農村的引入,刺激與加快了農村村容、村貌的變化,農村按功能統一規劃,出現了畜牧養殖小區、住宅小區和農產品加工小區,街道也進行了水泥硬化處理,院內院外干凈整潔,蚊子、蒼蠅減少,居住與生活環境大為改善與改觀,農村也有像城市一樣的面貌。已受益農民、農村對沼氣帶來的巨大變化十分認同,大大地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
3.生態功能和效應
沼氣的生態功能首先體現在它能夠替代農村傳統能源——秸稈、薪柴,緩解農村能源緊缺的局面,改變農村能源結構,從而節省農戶秸稈,特別是減少了對薪柴的砍伐,保護了植被,減少水土流失,促進了生態環境的恢復與改善。據推算,一個8m3的戶用沼氣池,一年所產沼氣的能量相當于0.2hm2的薪炭林所產薪柴的能量。因此,推廣戶用沼氣池相當于保護喬灌植被,其生態效益十分可觀,特別在生態環境脆弱的西部地區尤其如此。農村戶用沼氣池推廣范圍越廣泛,推廣數量越大,其生態效益越顯著。在越來越重視生態環境建設的當今社會,沼氣技術無疑是推動實現山川秀美的有力措施。
另外,沼氣的生態功能還體現在它能生產出綠色無污染食品。現代農業由于大量施用農藥,導致有害物質殘留于農產品中,降低了使用價值,直接危害人類健康。同時還大量施用化肥,盡管產量上去了,但品質卻下來了,農產品特有的色、香、味不存在了,這樣的食品消費者極不滿意。沼氣發酵系統生產的優質無毒、無污染的有機肥料——沼液和沼渣,可以施入農田、果園與菜地,沼液不僅可做農作物的全素營養液,而且是預防和防治農作物病蟲害的“生物農藥”,這一點在高效設施農業中有著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不僅降低和減少了農民在農藥和化肥上的投資成本,而且向市場提供讓消費者滿意放心的安全綠色食品。
4.經濟功能和效益
沼氣除直接的能源效益外,還可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它是農業生態系統的核心與紐帶,刺激和帶動農村的種、加、養發展,拓展農民致富的渠道,更重要的是還能發展綠色無污染農產品,其產值成倍增加。在不同的農業生態模式中,其效益表現不盡相同,只要農畜產品及其加工產品適銷對路,得到市場認同,形成產業化就會產生可觀的經濟效益。目前,沼氣與設施養殖及設施種植相結合的模式,經濟效益最好。沼氣除了創造經濟效益外,其節支效益也比較明顯,如戶用新型沼氣池全年可節約柴草2000kg,節電200千瓦·時,燃料節支可達300元,電費節支100元。戶用沼氣池一年生產的沼肥相當于50kg硫酸銨、40kg過磷酸鈣和15kg氯化鉀,化肥節支200元。
5.社會功能與效應
沼氣的社會功能與效應主要體現在:①為社會提供豐富、優質的農產品;②既能推動農業發展,又能引導農民增收;③解放婦女勞動力,優化農村勞動力結構;④可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