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體育與健康
第一章 體育與健康原理
第一節 體育的概念
本節主要了解體育悠久的歷史和演變過程,弄清體育一詞的基本概念,提高對體育教育過程的認識,明確體育是人類生命過程中最有效的健康投資,過去年代需要體育,當今時代更需要體育,因此,要充分認識到體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體育的發展
體育有著悠久的歷史,但“體育”一詞出現較晚,世界各地對體育形式和過程的稱謂卻持有不同的說法。
在古希臘的時期,體育活動都用“體操”來表示。但那時期的體操含義與現在的體操不相同,它主要是指身體操練,如拳擊、跳躍、奔跑、投擲和角力等。在我國古代,類似體育的活動用養生、導引、武術等名詞。
據史料記載,自1760年在法國的一些報刊上開始出現“體操”(Education physical)和“肉體教育”(Eduction Coiporeal)的字樣。因此,“體育”,一詞同時也在世界各國流傳開來。從這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體育”一詞的最初產生是起源于“教育”一詞。
十九世紀,世界上教育發達國家普遍使用了“體育”一詞。由單一的體操向多元化發展,隨之出現了籃球、足球、田徑等。我國當時處于較封閉的狀態,直到1923年正式把“體操課”改為“體育課”,從此,“體育”一詞成了學校身體教育的專門術語。
二、近代思想家、教育家對體育的認識
馬克思曾經提出:“有可能把教育和體育同體力勞動結合起來,因而有可能把體力勞動同教育和體育結合起來。”
蔡元培,我國近代史上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曾解釋說:“所謂健全的人格,內分五育:①軍國民教育;②實利主義教育田;③公民道德教育;④世界觀教育;⑤美感教育,這五育是一樣重要,不可放松其中任何一項的。”并提出“完全人格,首先體育”的教育主張。
毛澤東曾多次提出“體育第一,學習第二”的指示,并發表了著名題詞“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
當今世界上許多知名學者在體育的“育人機制”上尋求其概念,日本學者前川峰雄認為:“體育是通過可視為手段和媒介的身體活動而進行的教育。”阿布忍認為:“體育是以身體活動作為媒介,并同時以培養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社會性格為目標的一種教育。”美國學者布切爾認為:“體育是完整的教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這個領域的發展目的是以身體活動為媒介去培養在身體、精神、情操等方面與社會相適應的公民。”
三、體育的基本概念
體育概念應該明確三條原則,即科學性原則;同國際用語一致原則;考慮民族習慣原則。因此,通過體育概念的演變及名人的定義,可以看出三點共同之處。首先,體育是培養和完善人的一種有意思的活動或過程;其次,體育所借助的手段一般被稱為身體活動或運動;最后,體育不僅是通過身體,而且還必須是針對身體所進行的教育。依據以上分析,對“體育”這一概念做如下定義:體育是以身體活動為媒介,以謀求個體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為直接目的,并以培養完善的社會公民為終極目標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或教育過程。
第二節 健康的概念
本節主要了解身心健康的標志,明確體育鍛煉對身心健康的積極作用。為追求美好、舒適的生活,不惜傾注心血寄厚望于體育,期待著它能給自己帶來健康、力量、和諧與美,這是現代人的美好追求,也是當代大學生的共同心聲。讓我們學會在體育鍛煉的樂趣中雕塑我們的心靈,以健康的身心面對人生。
一、什么是健康
健康是人類生存發展的一個基本要素,沒有健康將一事無成。居里夫人有一句名言:“科學的基礎是健康的身體。”可見健康對于大學生來說是多么的重要。然而,你知道什么是健康嗎?習慣上,人們認為沒有病就是健康,這種認識是不全面的。世界衛生組織(WHO)在1948年制定的憲章中指出:“健康不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且是保持在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方面的完美狀態。在1978年9月召開的國際初級衛生保健大會上通過的《阿拉木圖宣言》中明確提到:“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病和痛苦,而且包括在身體上、心理和社會各方面的完好狀態。”這就是人們所常說的身心健康。1989年WHO又進一步深化了健康概念,提出健康應該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以及道德健康四方面。
(1)軀體健康。一般指人體生理的健康,是指軀體的形態、結構和功能正常,具有生活自理能力。
(2)心理健康。是指能正確認識自己及周圍的環境和事物,表現為人格是完整的、自我感覺良好的、情緒穩定、積極向上、有較好的自控能力,保持心理上的平衡。
(3)社會適應良好。是指一個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能適應復雜的環境變化,并為他人理解和接受。
(4)道德健康。是指能明辨是非,能按照社會規范的準則約束自己的言行,能為大眾的幸福作出貢獻。
二、人體健康的10條標準
近年來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衡量人體健康的10條標準:
(1)精力充沛,能從容不迫地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2)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于承擔任務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各種壞境的各種變化;
(5)對一般感冒和傳染病有一定抵抗力;
(6)體重適當,體型均勻,頭、臂、臀比例協調;
(7)眼睛明亮,反應敏銳,眼瞼不發炎;
(8)牙齒清潔,無缺損,無病痛,齒齦顏色正常,無出血;
(9)頭發光澤,無頭屑;
(10)肌肉、皮膚富有彈性,走路輕松。
據有關研究報道,按上述10條健康標準評價,只有15%的人達到了健康的要求,而15%的人身體有病,大部分人是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種狀態,稱為亞健康。所謂亞健康是指無明確疾病(包括軀體和心理的、器質性的),但卻表現精神活力的下降和適應能力的減退;這可表現為身體和心理上的不足,如疲乏無力、精神不振、焦慮、頭痛、失眠、食欲減退等,但經現代儀器檢測或臨床醫師的診斷均未達到疾病的標準。在這種狀態下,人的機能、免疫功能已有所下降,容易患病。
三、影響健康的因素
人體的健康受多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互相滲透、互相制約、互相作用。這些因素歸納起來主要有兩方面: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
1.先天因素
影響人體健康的先天因素是遺傳。遺傳是指自然界多種生物通過一定的生殖方式,將遺傳物質從上代傳給下代的一種生物現象。人類遺傳學告訴我們,人體細胞內所含染色體DNA(脫氧核糖核酸)是遺傳物質的基礎,有遺傳意義的DNA稱為基因。人體的遺傳正是這些遺傳基因不斷地向后代傳遞的結果。目前已經發現5000多種遺傳病。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基因功能的明確,遺傳病是可以治愈的。
2.后天因素
影響人體健康的后天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是以下五種:
1)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指人們的“衣、食、住、行”,以及工作、生活、娛樂、社交等活動方式。生活方式對健康影響很大,并具有潛襲性、累積性和廣泛性的特點。良好的生活方式是健康人體與延年益壽的保證;不良的生活方式會導致各種疾病,嚴重地損害人體的健康與壽命。如經常暴飲暴食、營養不合理,容易造成營養過度導致肥胖,使血液中膽固醇含量過高,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若經常飲濃茶、抽煙、酗酒,甚至吸毒,就會嚴重損害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甚至嫖娼、賣淫,就可能會染上各種性病,并敗壞人格和社會精神文明。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全球人類死因中,不良生活方式所引起的疾病占60%,其中發達國家高達70%~80%,發展中國家也達到50%~60%。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中島宏嚴肅地告誡人們,大約到2015年,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死亡原因大致相同,而不良的生活方式所致的疾病將成為世界頭號殺手。人們如果想在文明的社會中保障身心健康,首先要解除“自我制造的危險”的威脅,即改變引起疾病的不良行為與生活方式,養成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
2)環境因素
人類的健康狀況離不開存在的環境,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對健康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自然環境是指天然形成的水、空氣、土壤、陽光等生存系統,它們是人體生存的物質基礎。良好的自然環境與人體保持著一種平衡關系——生態平衡,對人體健康起促進作用。但由于地理或地質等原因,有些地區的土壤或水中存在過多或缺少某種元素,可使當地居民體內某種微量元素過多或過少,造成地方病。
由于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或某些人為的因素,也會造成對自然環境的污染(如森林被亂砍濫伐,造成水土流失;城市植被面積大幅度減少;大工廠的煙囪噴吐污濁濃煙;汽車廢氣及噪音等等),從而破壞了大自然與人體之間的生態平衡,使人體健康和壽命受到威脅,甚至引發疾病和死亡。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如何處理好環境保護和防止污染的問題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政府和人們所關注的重要問題,并已采取了有關措施,如保護臭氧層、重視凈化自然環境設施的建設、保護生物維持生態平衡等等。作為大學生更應該加強環保意識,愛護一草一木,注意環境衛生,為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作出積極貢獻。
社會環境是指由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衛生服務等因素構成的社會系統。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人們工作和勞動的條件不斷改善、完善,使人們的健康水平大大提高。據報道,我國1949年人均期望壽命是35歲,而現在人均期望壽命是71歲。
3)心理因素
人的心理活動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人的心理活動是客觀存在的,是人的大腦對社會客觀現實的反映。積極的情緒對健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大腦功能得以改善,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提高了機體防病和治病的能力,使人感到精力充沛。而消極的情緒則與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有密切關系。常常處于悶悶不樂、憂慮、緊張壓抑的精神狀態,會導致軀體生命系統整體功能的失調而引起各種疾病損害健康。
4)營養因素
營養與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一方面合理的營養是正常生長發育的基礎,也是增進健康、防治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另一方面由于營養攝入不足或不全面,會導致各種營養缺乏病,如缺鐵性貧血、維生素A或維生素B缺乏癥等。如果營養攝入量過度或失調又會導致“現代文明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癥等。
因此我們必須重視科學而合理的營養,使日常飲食盡量符合營養科學、合理的要求,保證身體健康的需要。
5)運動(體育鍛煉)因素
“運動運動,百病難碰”, “跑跑跑,再過十年不嫌老;跳跳跳,年過花甲也顯少”。這些民間的格言諺語是人類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對健康追求的真實體驗,道出體育運動對強身健體、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的重要作用。人體在適宜的運動過程中,機體將產生一系列適應性的良性變化而達到健身防病的目的。而運動量過大,則可能因身體不適應導致傷害;運動量過小,又達不到刺激體內各組織器官從而提高生理功能的目的。因此,體育鍛煉要想獲得健康效果,也必須注意科學性。
第三節 大學生體育健身的價值與意義
本節主要了解大學生體育健身的價值,提高對體育與健康教育的認識,體會體育健身的樂趣,根據自己的身體發展程度、健康狀況、機能水平等具體情況,合理地、科學地進行體育鍛煉。養成經常進行體育鍛煉和運動健身的行為與習慣,提高鍛煉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培養終身體育健身的思想。
為什么要進行體育鍛煉?體育健身對人體有什么作用?幾乎每一個人都會說:體育鍛煉有益于人體身心健康。事實證明,堅持經常參加有規律的、科學的、適宜的體育運動,能有效增強其體質,促進健康。因此,體育健身的價值,就在于對人類本身和社會進步與發展的積極影響。
一、體育的價值
體育的價值主要從以下三個不同的表現形式和體系來體現。
1.體育健身的價值
體育健身是體育的本質屬性。它針對人的身體,從改善人的體質入手,提高身體素質,增強體質,促進健康和增強適應能力,創造和完善人體——體形、體格、體質,追求人的真、善、美。對民族素質、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的文明進步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2.體育教育的價值
體育教育將體育的方式融入教育體系,成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使受教育者在身體、知識、科學及精神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成為培養身心健康的、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與接班人的重要內容。
3.競技體育的價值
競技體育是人們進行體育活動的一種方式,其特點是主體間以競爭為手段,通過對某種極限的挑戰以及對自我的超越而達到精神與體力的滿足。
二、體育健身對大學生的作用
1.體育是社會與自身的發展的需要
隨著社會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體育科學的發展,體育自身的規律不斷被揭示,體育的價值和功能也就進一步被認識、被開發、被利用,并在科學技術的引導下,不斷地豐富和拓展。體育運動是增強體質、防治疾病、養生保健、延年益壽的基本途徑和有效手段。也是休閑娛樂、調節身心、保持精力、提高生活質量的文化活動,是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此,就體育的本質屬性來說,最基本的功能和價值是強身健體、娛樂身心,表現出人的生物性功能和價值;但體育又與社會政治、經濟、教育、軍事、科技、文化等因素密切聯系,表現出社會性功能與價值。體育在人類與人類社會發展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可以說體育越來越成為人類及社會發展的需要。
2.體育有助于我們成為具有高素質、身心健全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
我國把素質教育作為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人的素質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而人的身體素質則是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載體。體力,屬于人的體育素質范疇,表現為人的勞動、工作等外表可視性能力;智力,則屬于人的精神心理狀態,表現為人的不可視和潛在的創造性能力。人類的一切活動離不開智力的指導,體力是構成人的本質特征的基本成分,人的身體素質,可看作是智力與體力的綜合,由于人的體力和神經的發展不可避免地是由生產力發展的歷史決定的,因此,人的體力與智力都具有歷史性與社會性特點,人的體育素質也就受政治、經濟、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影響與制約。
3.體育鍛煉有助于良好道德規范的養成
黨中央于2001年10月24日印發了《公民道德建設規范》: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第32條要求:“各種類型的體育活動,要精心組織、加強引導,吸引群眾參與,以健康向上、團結拼搏的氛圍,激發人們的團隊精神和愛國熱情。”
4.體育鍛煉有助于我們養成良好的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和能力
體育的教育、健身、娛樂、審美等方面的個體與群體的功能及價值,決定了體育健身是大學生綜合素質中的重要因素。人類自身及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決定了體育健身的個體與群體價值。而大學生作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與建設者,思想道德是否良好、身心健康與否、科學文化知識掌握的程度,是直接關系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因此,我們應該在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中培養自己養成良好的終身體育鍛煉意識與能力,以適應現代化社會的需要與發展。
三、體育鍛煉的樂趣
古希臘埃多拉斯在山巖上鐫刻著這樣的詞句:“你想健康嗎?跑步吧!你想聰明嗎?跑步吧!你想健美嗎?跑步吧!”體育給你帶來的就是健康,就是樂趣!因此,每當節假日或課余活動時間,每當精神興奮或心情不佳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會說:打球去!在體育運動和健身鍛煉中,我們獲得了樂趣,拋棄了煩惱;愉悅了身心,放松了緊張;強健了體魄,提高了運動技能,陶冶了情操,結下了友誼。你看:球場上,你我爭奪,龍爭虎斗,表現出公平競爭精神、頑強拼搏精神和團結合作的集體主義精神;田徑場上,你追我趕,你來我往,表現出人人奮勇爭先、個個奮發向上努力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精神;體操運動上下翻騰、龍騰虎躍,集技、藝、力、險、美于一身,給人以美的享受;游泳如蛟龍嬉水、浪里魚翔;武術刀、槍、劍、棍十八般武藝,拳打腳踢、刀光劍影,無不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
體育運動項目多種多樣,我們可以從不同的體育健身活動中獲得生理的、心理的、精神的滿足與享受,獲得無窮的樂趣。正如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創始者、法國的教育家皮德顧拜旦在他著名的《體育頌》中贊美道:“啊!體育,你就是樂趣!想起你,內心充滿歡喜,血液循環加劇,思想更加開闊,條理更加清晰。你可以使憂傷的人散心解悶,你可使人的生活更加甜蜜。”
第四節 體育與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本節主要介紹生活方式與人們的健康息息相關,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發展,體育日益成為人們追求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內容。
一、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概念
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指:人們為滿足自身(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需要而如何消費生活資料(物質資料和精神財富)各種形式的綜合,以及如何支配閑暇時間的方式?生活方式同時反映一定時期社會消費水平和消費質量,反映一定時期人們精神風貌,是包括個人、家庭、民族和社會生活活動形式的典型和總體特征,是社會整體結構及其運行狀態具體而生動的反映形式。也可以這樣理解,生活方式是指個人或群體在某種價值觀念指導下,進行生存實踐的各種生活活動的形式,包括人們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因此,人們長期受到一定的社會、文化、經濟、教育、民族、風俗、宗教、家庭等影響而形成的生活習慣,行為和生活制度、生活意見決定人們的生活方式。
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內容和結構
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內容極其豐富,結構非常復雜,它與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生活方式是多方位和多領域的,其內容和分類主要以下五點:
(1)按社會主體的生活實踐為標準的層面可分為:社會(不同社會制度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如資本主義生活方式、社會主義生活方式等)、群體(如民族生活方式、某一階層的生活方式等)、個人(如內向型與外向型、奮發型與頹廢型、自立型與依附型、進步型與守舊型等)的生活方式等。
(2)按生活方式的不同領域可分為:勞動生活方式、消費生活方式、余暇生活方式、交往生活方式、政治生活方式和宗教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
(3)按生活社區的不同可分為:城市生活、農村生活、學區生活、游牧生活、林區生活、漁船生活、商業生活方式等。
(4)按氣候環境可分為:熱帶、寒帶、地中海、青藏高原人的生活方式等。
(5)按經濟狀況進行可分為:富有階層、中產階層、貧困階層的生活方式;也可按地區經濟發展劃分;如中國可分為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生活方式;還可按國家劃分為經濟發達國家的、發展中國家的生活方式等。
三、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與體育
1.體育健身促進人們健康的生活方式
人體完美狀態或健康狀態是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來形成和保持的,后者包括有規律的體育鍛煉、健身健美和營養適宜、消除不良習慣(如抽煙、酗酒和濫用藥物等)以及控制精神壓力等。實踐證明:體育鍛煉是促進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的最積極、最有效的方法。
2.體育鍛煉成為衛生保健的重要內容
為了根治由于生活方式造成的社會疾病,人們把體育健身納入醫學衛生與保健養生的重要內容。因為體育運動鍛煉是貫穿整個生活方式之中起著調節作用的成分,它調節并改善人們由于飲食、營養、作息等方面長期某些不合理的習慣所造成的生活方式的健康效應,并日益成為保健養生和延年益壽的方式。人們已經日益認識到體育健身、花錢保健康比醫療治病花錢更重要。
3.體育健康豐富了人們科學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促進了物質文明的提高,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和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使人們的生活在有了物質保障的同時,也使勞動時間相對縮短,休息娛樂時間相對延長,人們有更多的物質條件和時間、精力參加自己所喜歡的文藝、體育等各項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動。因此,現代體育可用以增強體質、促進健康、娛樂身心、文明社會。根據我國推行的《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就是促使人們積極投身體育運動、健身健美和養生保健、休閑娛樂之中。毫無疑問,體育健身一旦進入人們的生活,就必然會豐富了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充實人們的生活實踐和空間,活躍社會市場消費,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