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6 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開放空間設計的理論與實踐

城市開放空間是城市空間重要的構成部分,由于城市開放空間的綠地、濕地有重要的匯碳作用及功能,同時能夠減低城市熱島效及其一系列的能耗,因此對于一個以實現低碳為目標的城市,城市開放空間起著重要的作用。分析和研究城市開放空間對低碳城市的作用,不僅有利于減緩氣候變化產生的負面效應,還有助于營造可持續發展的人居環境。

2.6.1 國外相關理論研究與實踐

英國開放空間系統規劃經歷了建立綠環(1929年)、網絡(1943年)、均勻分布(1951年)、分級空間配置(1976年)等系統形態的發展過程。1990年代以后,英國倫敦規劃顧問委員會(LPAC)將開放空間系統作為一個綠色戰略(Green Strategy),超越了體系的范疇,同時提出開放空間要從生態、舒適度等多方面加以評價。

美國開放空間規劃借鑒了英國的經驗,克蘭茲(Cranz)在1982年指出,美國開放空間發展分為四個歷史階段:樂園(1850—1900年)、改革公園(1900—1930年)、娛樂設施(1930—1965年)以及開放空間體系(1965年以后)仇保興.從綠色建筑到低碳生態城[J].城市發展研究,2009(007):1-11.

荷蘭在1989年的第四次國家空間發展策略規劃中提出了建立緊湊城市的,規劃了大片空地用于建立城市間的開放空間與綠色緩沖區。開放空間規劃遵循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原則。1992年的荷蘭空間策略規劃中,政府開始著手農業用地、環境保護及自然資源規劃,確立了一些重點發展地區和自然生態保護區。2005年,在開放空間規劃上整合原有綠色自然資源、環境保護區及大片農業景觀形成的“綠心”。

新加坡城市規劃中有一章“綠色和藍色規劃”,包括了綠地和水體的規劃,強調了開放空間建設的重要性。在規劃中提出用綠色廊道連接各主要公園;重視保護自然環境;充分利用海岸線,并使島內的水系適合休閑的需求。新加坡將城市作為花園來建設,用綠色植物裝點城市生活,對公園建設面積進行了嚴格規定,并規定在房地產項目中每千人應當擁有0.4公頃的開放空間。

綜上所述,以往城市開放空間的規劃研究大多都是圍繞人的使用而展開,將開放空間作為市民戶外娛樂休閑的主要場所,重視其游憩、環境、歷史文化、經濟等價值,而鮮有將其作為自然生境來考慮。

在低碳理念興起之后,2003年英國發表了《能源白皮書》,將發展低碳經濟的重點放在推動立法、制定氣候變化稅等政策上,在技術上重視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并強調建筑減排和交通減排等。2007年,日本提出低碳社會理念,重視全社會的碳減排,其低碳轉型的重點領域為交通、住宅與工作場所、工業、消費行為、林業與農業、土地與城市形態等。其中林地與農業規劃的目標是為碳匯、能源儲備和高質量生活做貢獻。但總體而言,在各國建設低碳城市的理念和經驗中,以城市綠地為主體的城市開放空間的低碳減排功能很少被提出和涉及。

2.6.2 國內相關理論與實踐

中國的低碳城市研究還處于摸索階段,許多城市正開展發展低碳產業、建設低碳城市、倡導低碳生活的試點工作,對于城市開放空間在低碳城市中作用也有一些基本的認識,2010年第七屆中國城市森林論壇以“城市森林·低碳城市·兩型社會”為主題,并發出《武漢宣言》,倡導發展城市森林,消除個人碳足跡。會議認為城市森林可以為城市居民提供低碳休閑、低碳居所和低碳環境,號召政府植樹造林。

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在2009年發表于城市發展研究上的一篇論文仇保興.從綠色建筑到低碳生態城[J].城市發展研究,2009(007):1-11.對低碳城市的綠色基礎設施指標作出了具體的建議,生態城鎮綠化空間應當“不低于總面積的40%,且其中至少有50%是公共的、管理良好的、高質量的綠色開放空間網絡”;并要求綠色空間“具有多功能和多樣化,可以是社區綠地、濕地、城鎮廣場等,可以用于游玩和娛樂,可以安全地步行和騎車,能夠提供野生憩息功能,可以是城市納涼之處,也可以是雨水蓄積與排散之地”。

《2009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提出的2009—2020年中國低碳城市發展戰略目標中,有一章關于提高城市匯碳能力的子目標,提出了綠地建設的詳細指標:①森林覆蓋率:全國城市達到35%,100強城市達到40%; ②人均綠地面積:全國城市達到15平方米,100強城市達到20平方米;三、建成區綠地覆蓋率:全國城市達到40%,100強城市達到45%。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2009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探索中國特色的低碳道[R],2009.

目前國內關于低碳城市開放空間的研究,大多為碳平衡研究,,一般從林業或綠地系統的匯碳功能方面來談開放空間的低碳,來分析城市與區域的碳收支狀況。但由于地球生態系統的復雜性和流動性,這種計算結果值得推敲。在低碳城市建設實踐中,基于低碳理念的開放空間研究和建設尚顯薄弱,對開放空間綜合低碳的生態效益的認識仍有待加強。

2.6.3 開放空間發展趨勢與問題

城市開放空間的發展一般經歷三個階段:游憩網絡,環境網絡和生態網絡。開放空間發展到網絡化階段,將以原有公共綠地為核心,以道路與水系綠帶為骨架,圍繞市區建立起生態網絡,擴展至在郊區以大型風景林、森林公園、大型果園、苗圃為基礎建起的外環綠網,使零散綠地逐步形成一個開放空間體系。

圖2-15 城市開放空間發展過程(作者自繪)

開放空間的生態評價一般從面積、形狀、位置、連接度四個方面來考慮,面積決定了其生態穩定性和生物多樣性;形狀決定了小型開放空間的生境質量;位置決定了開放空間在其整體形態中的角色;連接度反映了開放空間被人工環境隔離的程度,它可以決定新鮮空氣、水分等生態要素的流動以及生物遷移將受到多大的阻力。隨著生態學的不斷發展,基于連接度理論的生態廊道與生態網絡在城市區域中逐漸受到重視與運用,例如北美的綠道(greenway)和歐洲的跨國生態網絡(PEEN).網絡化的開放空間是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互相競爭和協調后較為理想的模式,是低碳的開放空間設計的基礎。

目前我國的城市開放空間規劃設計中,盡管都在追求生態網絡化,綠化“全覆蓋”等,達到了綠地率等綠化指標,然而生態環境卻不一定得到了改善,仍然存在著一系列問題。

(1)忽略開放空間的生態系統性

大多數城市的綠化建設仍然是“見縫插綠”式,優先考慮建筑和道路,開放空間布局存在結構性缺失。對開放空間機械粗野的劃分忽略了生物原則,更沒有考慮低碳節能等目的,不是生態意義上的完整生境。

(2)重視平面布局結構等形式

綠地系統規劃中重視圖面效果,導致機械的點、線、面結合,抽象的綠地空間布局模式,忽視城市生態需求。

(3)重視數量指標(綠地率及綠地面積),忽視生態匯碳功能的綜合設計。

終上說述,我們能夠看到,目前國內外對城市開放空間生態低碳功能領域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雖然還很不系統全面,但開放空間所具有的巨大的低碳潛力已逐漸被認識,并越來越受到重視。總體上來說研究重點涉及到一下幾個方面:

·基于低碳理念的開放空間設計是從低碳出發,重視城市開放空間的碳匯和減碳功能,從規劃設計角度研究城市開放空間系統在匯碳、節能以及改善微氣候等人類生存環境要素上的潛力和待改進之處。

·開放空間與低碳理念的結合,主要可從以下三方面綜合考慮:一是否適應當地氣候環境和地理環境;二是能否節能匯碳,改善城市小氣候;三是能否達到生物匯碳的需求。

·城市開放空間包括了城市里所有的自然碳匯。植物、土壤和濕地匯碳是唯一不消耗能源的匯碳方法,較其他人工碳捕捉方法更加有效和環保。增加綠化覆蓋率和綠量,保護濕地面積,以及增加地面透水率來保持土壤的生態活性,都是增加城市碳匯的主要方法。

·從城市開放空間整體布局來說,開放空間具有系統的減排潛力,通過對街巷、綠化的合理布局,可以加強空間的完整性和連通性,通暢通風系統,改善城市風環境、熱島效應、日射環境等微氣候,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阳市| 乳山市| 永安市| 清苑县| 依安县| 大英县| 景谷| 台州市| 定陶县| 惠东县| 贵港市| 隆安县| 衡山县| 郴州市| 阳西县| 江门市| 永丰县| 河东区| 青浦区| 湘阴县| 行唐县| 惠水县| 东兰县| 弋阳县| 永安市| 陆良县| 九台市| 盐亭县| 南丰县| 金塔县| 峡江县| 会宁县| 平顶山市| 体育| 突泉县| 康定县| 曲周县| 林西县| 武陟县| 揭东县| 南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