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生態低碳理念的城市規劃研究
- 李軍
- 3996字
- 2019-11-28 12:40:39
2.4 基于低碳理念的混合用地模式的理論與實踐
2.4.1 土地混合使用的定義
土地的混合利用是指在一個街區或社區內具有相互兼容、相互支持的多種功能:如居住、商業、辦公等,“通過有目的地對空間和物質進行改造,從而形成兼容性土地和空間用途的混合狀態”。道薩迪亞斯認為,人會選擇最省力(包括能源)、最省時間、最省花費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從這一原則出發,人們希望在同一空間內能夠實現多種所需要的功能而無須在空間上移動距離,對混合功能或者空間的混合使用的需要是人類行為的天性
。事實上,在早期傳統的城市中,為便于大量使用的步行交通,城市功能大都是混合的。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今天重新認識混合用地模式的價值則更多基于低碳環保、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理念。混合街區內多種功能的混合,減少了因功能分區而造成的人們在不同用地間的長途跋涉,并通過就近提供便利的設施,最大程度上減少人們的出行距離。與其他街區相比,采用混合用地模式的街區具有更適宜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的特點。它將不同功能的用地布置在步行尺度的地塊內,或是幾個相鄰地塊內,依靠步行和自行車交通聯系地塊內部用地,通過公共交通聯系街區內的各地塊,從而促進步行、自行車以及公共交通的使用,減少居民的小汽車出行,降低交通帶來的能源消耗和對環境的污染。
總體而言,混合用地是人類住區的一種自然發展的狀態,也是一種可持續發展、可不斷自我更新和完善的狀態,是城市自我生長的有效途徑之一。
2.4.2 國內外土地混合用的研究概況
2.4.2.1 國外土地混合用研究概況
國外對于混合使用的研究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仍是學術界的熱點問題,研究視角較廣,并經歷了從研究混合使用的具體開發問題到通過可持續發展、經濟學、交通學、社會排異與安全等角度把它作為解決多種社會問題的途徑之一的研究歷程。同時,目前的國外研究大多是在社區尺度上,這是因為較大規模的城市開發在城市化水平穩定度高的大城市中并不是城市建設的主要內容。
在20世紀60年代,規劃設計師以及學者們針對功能主義城市帶來的城市有機結構的喪失而對現代城市規劃理論進行批判,提出了很多增強城市活力、復興城市的理論,混合功能或者說土地混合使用的概念也被提出來,1977年國際建協大會通過的《馬丘比丘憲章》進一步促進了混合功能理論的研究與發展。對于這一概念美國、日本的規劃界都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實踐方面也得到了應用。
20世紀80年代以后,美國開始研究以公交為導向的土地開發模式,在這個模式中核心的理念是將工作、服務和居住集中到由公共交通提高服務的地方,以使人們出行方式轉變為步行、騎車、公共交通的出行方式,強調了土地混合使用及開發模式。
1991年至1997年,美國俄勒岡州千友會的“土地利用、交通、空氣質量的聯系”研究項目提出“開發以公交為導向,創造相互連接的街區和集工作、服務和住宅區為一體的地區”。這里強調了公交導向的土地利用模式就是土地混合使用。
1993年美國新城市主義(CNU)大會及1996年的《新城市主義憲章》提出:街區應該是混合使用的。新城市主義倡導者及實踐者彼得·卡爾索普在1996至2001年一個加利福尼亞的改造項目中,就成功地將一個占地7.3公頃的商業中心改造為一個混合利用的鄰里。
總體而言,國外對土地混合使用的研究正經歷一個從關注土地混合使用過程中具體開發問題的實用性研究轉向通過可持續發展、經濟學、交通學、社會學與社會安全等多角度多學科交叉的方式來解決多種城市問題的綜合性研究的歷程。近十幾年來,相關城市理論層出不窮,它們都不約而同地提出了:混合的用地模式,緊湊的城市形態,公眾的參與,步行及公交導向等。在歐洲,混合用地模式與“城市復興”(urban renaissance)、“緊湊城市”(comPact city)等理論密不可分,而在美國,混合功能則成為“新城市主義”(new urbanism)、“城市蔓延”(urban sPrawl)及“精明增長”(smart growth)等城市理論的重要的構成部分。雖然混合用地模式仍是城市存在、城市設計及城市開發的眾多模式中的一種,但它無疑已成為當今城市理論中最受關注的要素之一。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國外關于混合用地模式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較小的社區尺度。這主要因為在城市化水平穩定度相對更高的國外大城市,大尺度的城市開發并不常見,此外小尺度社區混合具有可操作性,比較容易實現。
2.4.2.2 國內土地混合用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概況
我國在城市混合功能方面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內容:
(1)混合功能的城市土地開發問題;
(2)社會各階層的混合居住問題;
(3)城市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問題;
(4)舊城區及混合居住區的區域更新問題等等。
總的來說,目前國內的研究主要仍集中在對國外理論的介紹、對影響土地混合利用的個別要素的分析以及針對某個具體問題的個案研究,還缺少相對完整的對城市功能混合的歷史、現狀、發展方向及實現方式等的系統論述。
在規劃實踐方面,功能混合型社區近年來相繼出現在一些經濟較發達的城市中,尤其是城市中心區。例如上海市的“海上海”混合社區、創智坊混合社區等。
這些混合街區在用地功能的選擇上,大多融合居住、辦公和商業三種功能。通過居住和辦公的混合,盡量減少居民的通勤性出行距離。商業用地既為本街區服務,也為其他街區居民提供商業服務,促進不同區域人群的出行和流動,同時使街區的公共資源共享性增強。

圖2-2 創智坊社區一期
(來源:根據尹興華《功能混合型社區設計研究——對上海市東北城區三個實例的解析》繪制)
功能混合的模式大體有兩類:一類是在街區內部將不同功能的用地相對獨立的布置;第二類是將兩類具有相容性的功能垂直疊加布置。在第一類情況下,或是相對獨立的分塊式布局,或是多個混合功能的小組團組合式布局:每個組團的辦公用地和商業用地大都靠近外圍主要道路布置,居住用地則布置在組團內部。
在道路網絡形式上,各類功能的用地基本自成一套道路體系。居住用地中普遍將車行道和人行道分離:車行道沿外環布置,內部形成獨立、通暢的人行道,車行、人行互不干擾,為居民的步行和自行車出行提供安全、舒適的環境。辦公用地和商業用地的道路與城市道路聯系則更為緊密,主要出入口一般都與城市干道連接。
2.4.3 土地混合利用相關理論介紹
緊湊城市理論(comPact city),最初由歐洲共同體倡導提出,主要針對西方城市郊區蔓延和“邊緣城市”無效性等問題。20世紀90年代末,美國取法歐洲,發展了“精明增長”(smart growth)理論,但其核心內容仍與緊湊城市理論相一致。事實上,緊湊城市理論是“在城市規劃建設中主張以緊湊的城市形態來有效遏制城市蔓延,保護郊區開敞空間,減少能源消耗,并為人們創造多樣化、充滿活力的城市生活的規劃理論”。它主要倡導城市高密度開發、混合土地利用和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其理論構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歐洲歷史名城高度密集發展模式的啟發
”,該理論的研究范圍主要集中在美國、歐洲、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對發展中國家涉及較少
。
“新城市主義”(new urbanism)是自20世紀80年代初,由美國興起的一場城市設計運動。它針對市郊不斷蔓延、社區日趨瓦解的問題,批判以“功能分區”為原則的國際式的規劃理念,借鑒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一些美國小城鎮的人性化的城市空間,倡導建筑類型多樣、提供多種就業機會、并可步行的街區模式。新城市主義尤其反對僵化的功能分區以及由此產生的尺度巨大的單一功能的城市片區,提倡各區段形成多樣化、完善化的城市功能,并最終獨自生長成為有機的城市細胞。在相應的城市空間規劃設計中,新城市主義提出緊湊、適宜步行、功能復合、經濟可行等多項基本原則。
除上述緊湊城市、精明增長、新城市主義等主要著眼于城市空間發展的規劃理論外,土地混合利用還涉及城市社會、經濟等其他多個層面的相關理論,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有:階層混合理論、職居平衡理論等。
階層混合理論,與土地利用的功能混合相呼應的是土地使用者的階層混合。尤其是隨著我國土地和住房的商品化進程,針對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所引起的居住空間中不同階層居民分化、隔離的問題,階層混合理論提出了混合居住模式。它與“同質聚居模式”相對,提倡不同收入階層的居民以及不同職業、文化背景的群體,按各自的實際購買力,共同居住在不同價位梯度的居住型房地產產品的混合功能區內。
混合居住模式追求一種和諧相處、優勢互補,共同生活生存的居住方式。本質上,它是社會和諧、社會和經濟平衡發展在居住上的具體表現。階層混合是混合居住模式最大的特點。居民階層的多樣化造成居住行為模式的多樣化,影響居住的空間模式;同時,居住空間模式又反過來影響各階層居民的居住行為,促進他們相互分隔或融合。
職居平衡理論是低碳理念下城市土地混合利用的一個重要理論支撐。事實上,就業與居住是城市土地利用的兩大基本要素,二者的空間關系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城市交通的特征與效率。因此如何合理地進行就業與居住的用地安排就成了城市規劃的一個核心且永恒的課題“就業—居住平衡”(Job-Housing Balance)是就業和居住空間關系的一種思想模型,是西方規劃是在與“城市病”作斗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規劃理念。這一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霍華德的“田園城市”中就業和居住相互臨近、平衡發展的思想,后來在20世紀的城市規劃實踐中得到了應用與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后,美國郊區化帶來的城市交通擁堵和空氣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就業—居住平衡被作為解決城市交通問題的重要途徑被引入到大城市的發展政策中。
總之,基于低碳理念的混合用地模式的核心內容是利用土地的兼容性及空間用途的混合狀態,增加區域的社會、經濟活力,同時減少因功能分區造成的出行距離,促進步行、自行車以及公共交通的使用,降低能源消耗,進而實現城市長效有序的可持續發展。
總體而言,國外學者關于土地混合使用的研究開始得較早,對其重要性的認識也更充分,且積累了較多實踐經驗及理論研究成果,形成了一些較成熟的觀點和較系統的理論。而國內在土地混合使用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研究工作還處于比較初級的階段,對混合功能的土地利用模式的認識還需進一步加強,對其在規劃設計實踐中的應用也有待繼續摸索、不斷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