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抗旱指導手冊
- 省水利廳 省防汛抗旱指揮部
- 10963字
- 2019-11-27 11:47:00
(三)湖北省旱災簡況
1.干旱類型
湖北具有天氣復雜多變、降水變率較大、多種地形并存等特征,歷史上就存在四季都可能出現旱災的情況?,F將自公元前235年至1949年時期內的214次旱災(除去63次季節記載不明的旱災)發生的季節情況統計如表1-6。
表1-6 公元前235年—1949年湖北省旱災發生季節統計表

注:歷史上的春夏秋冬均以農歷計,如夏季為農歷四、五、六月,約為公歷5、6、7月。
統計資料表明,湖北以夏旱為主,依次為秋旱、春旱、夏秋連旱、冬旱。夏旱大都出現在梅雨結束后的盛夏,俗稱伏旱。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大干旱的1959年、1978年和大旱的1966年、1972年,都是伏旱和伏秋連旱,這4年受旱縣都在56個以上。尤其是1978年,上年冬暖,雨雪稀少;春季晴暖少雨,初夏梅雨極少,盛夏提前,炎熱期長,入秋至初冬,氣溫仍偏高,是歷史上少見的持續發展的春、夏、伏秋連旱的特大旱年。
據《湖北農業地理》一書中指出:伏旱以江漢平原和鄂東為最多,1個月以內的干旱10年8~9遇。鄂西南山區伏旱相對較少,約5~6年一遇。鄂西北由于多雨出現在7月,降水以7月、8月最多,因此,干旱常出現在夏初和夏末。秋旱在鄂東和江漢平原較多,平均10年4~5遇,而在秋雨連綿的鄂西山區則較少,平均10年2~3遇。伏秋連旱或伏旱緩和后又有秋旱發生的情況,以江漢平原和鄂中較多,平均3年一遇;鄂西北、鄂北次之,約4~5年一遇;鄂西南山區最少,約8~9年一遇。春季降雨明顯增加,且變率小,40天以上的春旱,鄂北和鄂西北約4年一遇,江漢平原為10年一遇,其他地區少見。冬旱也是湖北常見的現象,平均約3~4年一遇。
新中國成立以來,湖北省旱災不僅年際愈來愈頻繁,而且也呈現一年內數旱、旱期長、旱澇交替的特點。1949—1985年的36年中,年干旱時間在50天以上的就有23年,年干旱時間近100天或以上的就有9年。2000年和2001年的連續干旱,其時間均超過了120天。長時間的旱情,給工農業生產帶來嚴重損失,影響人民群眾正常的生活秩序。
湖北省干旱大致可分為春旱、初夏旱、春夏連旱、伏旱、秋旱、伏秋連旱等類型。
(1)春旱
春旱主要指出現在春季3、4月份春播季節的干旱。梅雨期前,鄂北地區因武當山、大洪山等山地阻隔,冷暖氣流不易交匯,因此該時段發生干旱的現象是北多南少。湖北省的鄂西北、鄂北地區為春旱頻發區,出現降水偏少2成以上的氣候幾率為0.37,而長江以南和江漢平原及鄂東北春旱較少。但江漢平原由于缺乏蓄水設施,早稻插秧季節,因江河水位過低,無法引提水時也會發生春旱。發生春旱的幾率鄂東北為0.21,江漢平原為0.24,鄂東南為0.18,鄂西南最小,為0.16。
1988年、1997年、2000年是湖北省的典型春旱年,在這3年的春旱中,湖北省大部地區降水量不足100毫米。除鄂西北1988年和1997年、鄂西南1997年外,其余各區域3—4月降水距平值均在-50%以下,屬春季干旱的年份。鄂西北春季干旱的年份與其他區域略有不同,如1996年、2000年。2000年的春旱是湖北省北部地區最嚴重的一次春旱。鄂西北3—4月的降水僅為22.6毫米,不及歷史同期降水最少年份的一半。湖北省各區域3—4月份的降水量、降水距平百分率、氣溫、各區域代表站干旱過程統計如表1-7。
(2)初夏旱
初夏旱指出現在6—7月上旬的干旱,鄂西北較易發生,鄂東地區除少梅年及空梅年外,較少發生初夏旱,若春旱與初夏旱相連,則成為春夏連旱。
(3)伏旱、伏秋連旱
伏旱是指出現在7—8月大秋作物極端需水期出現的干旱,如果干旱持續到秋季9—10月份,則旱情更為嚴重,這就是伏秋連旱。其主要氣候原因是因梅雨期中,副熱帶高壓過早北進,脊線穩定在北緯25°以北時,湖北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高溫少雨。幾個典型的伏旱或伏秋連旱的年份,都是由于梅雨結束時間提前(正常情況,一般梅雨期在20~30天之間),或是梅雨不明顯的“空梅”年。如大旱的1961年與1978年是“空梅”年;而大旱的1959年、1972年、1976年和1988年是出梅時間提前,時間分別是7月4日、6月28日、6月29日和6月22日,梅雨期分別只有10天、9天、15天和12天。
伏秋連旱是湖北省出現多、時間長、范圍廣且危害大的干旱災害,其分布是東部多西部少,北部重南部輕,鄂東北最重,鄂西南較輕。伏秋連旱最易出現在湖北省的鄂東及江漢平原。湖北省7—9月降水偏少5成以上的年份雖然略有不同,但幾個最典型的伏秋連旱年——1959年、1966年、1972年和1978年,這4年中,1972年是少見的低溫干旱年,其余各年均為高溫干旱年。鄂西北、鄂西南7—9月降水偏少程度不及其他區域,主要是因為8—9月為鄂西雨季、降水較多的緣故。全省各地典型伏秋連旱年7—9月的降水量、降水距平百分率、氣溫、各區域代表站干旱過程統計如表1-8。
表1-7 湖北省各區域3—4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氣溫、干旱過程表

表1-8 湖北省各區域7—9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氣溫、干旱過程表

2.干旱區分布特點
湖北省地勢高低懸殊,復雜多樣,降水的地區分布有較大差異,形成了旱災在地區分布上的不均勻性。
歷史上記載的湖北旱災,有的年份未記地區分布,有的年份未盡詳記,現根據已記明地點的,按湖北農業分布區,進行分區統計如表1-9。
表1-9 公元前235年—1949年湖北省歷史旱災分區統計表

表1-9的統計由于歷史資料記載不夠全面,而且旱年次數所涉及的區域,也不盡精確,鄂西北記載偏少,造成幾率偏低。盡管如此,仍大體上反映出歷史上湖北受旱地區以鄂北為重,其余依次為鄂中、鄂東北、鄂東南、江漢平原、鄂西北和鄂西南。
1950—1979年湖北省發生干旱災害的分區和次數統計如表1-10。
表1-10 1950—1979年湖北省旱災分區統計表

表1-10表明,受旱地區頻繁程度依次為鄂北、鄂中、鄂東北、鄂東南、鄂西北、鄂西南、江漢平原。
湖北省干旱分區:湖北省干旱按各個不同時段降水的偏少程度,基本可分為5個區,一是鄂東北伏旱嚴重區,以出現次數多、持續時間長的伏秋旱為主;二是鄂西北干旱頻繁區,四季干旱頻繁,尤以春旱和夏旱出現多、時間長;三是鄂東南干旱區,雨量多而分配不均,常常是春夏多澇,伏秋多旱;四是江漢平原次旱區,春、初夏多雨少旱,以伏秋旱為主,但因地勢低平,河流湖泊多,加上水利條件較好,會使干旱減輕;五是鄂西南輕旱區,春、夏、伏、秋各段雨多旱少,且持續時間短,旱情在全省最輕,為輕旱區。
按照湖北省不同區域分類,其旱情旱災情況分別記述如下:
(1)鄂北崗地
該區域包括襄樊市所屬襄陽、棗陽、老河口市,是湖北省旱地集中地區,降水量少,年平均在800毫米左右,年際變率大,冬雨偏少,蒸發快,蓄水又受地貌限制,因此常受干旱威脅。
新中國建立前這里是“滴水貴如油,種田為水愁”的地方,據襄樊市統計,從明洪武二十三年至清宣統二年(1390—1910年)的520年間,共發生干旱121次,平均4.3年一遇。新中國成立后,1950—1979年鄂北崗地干旱情況見表1-11。
表1-11 1950—1979年鄂北崗地干旱統計表

(2)鄂中丘陵區
該區域也是干旱發生頻繁區,尤以大洪山周圍的一些縣市干旱發生頻率最大,俗稱“旱包子”,一般以夏旱較多,其次是秋旱或夏秋連旱。造成該區域干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降水極不穩定,變化幅度大。夏季集中降雨,不能有效利用和容蓄,以徑流形式流失,伏秋干旱缺水灌溉,再加上該區域處于河谷通道,地方性降水少,風速大,蒸發量高,湖泊少,水面小,森林植被減少等,都是誘發旱象的重要因素。1950—1979年鄂中丘陵區干旱情況見表1-12。
表1-12 1950—1979年鄂中丘陵區干旱統計表

(3)鄂東北地區
該區域包括黃岡市的紅安、麻城、羅田、英山和孝感市的大悟縣,雨量較為豐富,但降雨集中在5—7月,秋季雨水較少,易出現秋旱,給農業生產帶來一定影響,而且該區域河流水量隨降雨多少變化極大,無雨時涓涓細流,甚至斷流,造成灌溉用水困難。1950—1979年鄂東北地區干旱情況見表1-13。
表1-13 1950—1979年鄂東北地區干旱統計表

(4)鄂東南地區
該區域包括咸寧市6縣和黃石市,冬春雨多,雨季開始早,雨量分配比較均勻,初夏降雨多而集中,仲夏以后,降水減少,因此常有伏秋旱發生。
咸寧在歷史上水旱災害頻繁,但以旱災突出。1118—1984年的830年間,咸寧發生大旱災44次,約近20年一遇。蒲圻在1644—1911年的267年間,發生嚴重旱災27次,約10年一遇。1950—1979年鄂東南地區干旱情況見表1-14。
表1-14 1950—1979年鄂東南地區干旱統計表

(5)江漢平原
江漢平原是指沿長江中游、漢水下游兩岸的27個縣市,是湖北省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這一區域洪澇災害是農業高產穩產的極大障礙,但歷史上干旱的威脅也常有發生。近年來,平原湖區隨著耕作制度的改革,雙季稻種植面積的擴大,對灌溉的要求也相應增大。但春季往往江湖水位較低,春灌水源缺乏,加上長江、漢江外灘淤高,部分沿江涵閘引灌困難,春夏灌溉保證率不高,造成春旱影響趨重。1950—1979年江漢平原干旱情況見表1-15。
表1-15 1950—1979年江漢平原干旱統計表

(6)鄂西北地區
該區域包括十堰市全部和襄樊市西部的??怠⒛险?、谷城3縣,以旱糧為主,夏季降雨量為330~430毫米,約占全年總降雨量的37%~47%,若能合理利用,是可以滿足夏秋糧需水要求的。但該區域常出現“卡脖子旱”,即在玉米需水關鍵期的伏旱,對農業生產危害最大。十堰市的丹江口市、鄖縣、鄖西伏旱嚴重,伏旱出現幾率一般在80%以上;房縣、竹溪、竹山3縣相對較輕,但幾率也達70%。伏旱發生的時間,大體在7月中旬至8月中下旬。其時正是旱作物,尤其是玉米雄蕊分化小穗和小花時期,需水量大,嚴重干旱使雄穗不易抽出,無花。近年來,隨著耕作制度的改革,大力推廣麥套玉米,避開伏旱,但播種提前,初夏旱對玉米危害加重。1960—1979年鄂西北地區干旱情況見表1-16。
表1-16 1960—1979年鄂西北地區干旱統計表

(7)鄂西南地區
該區域包括鄂西自治州和宜昌市西部大山區,地域遼闊,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存在垂直差異。據調查資料,海拔每升高300米,年降水量約增加100毫米,在植物生長期,低山和次高山往往出現夏旱。
該區域在新中國成立以前大部分縣水利事業極為落后,根本無力抗御水旱災害,基本上靠天吃飯,一遇災害,糧食無收,人們吃樹皮、觀音土,死亡相踵。新中國成立后,大力興修水利,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灌溉保證率還不高,也只能抗御一般災害。1960—1979年鄂西南地區干旱情況如表1-17。
表1-17 1960—1979年鄂西南地區干旱統計表

3.湖北省旱災簡況
(1)歷史旱災簡況(1949年以前)
湖北省史籍記載的干旱,年代越遠越為簡略,災情、具體地點大都不明確。據《史記·秦始皇本紀六》所記:“當是之時,天下大旱,六月至八月乃雨”,即秦王贏政十二年(公元前235年),為湖北最早記述的第一次旱災。隨后史籍逐漸記載,至1949年,共發生旱災214次(此統計數未計入年受旱在5縣以下的干旱年),頻次約為10年一遇,按時間序列統計如表1-18和表1-19。
表1-18 湖北省各世紀旱災次數表

注:1.史籍記“天下大旱”,均作為該省1次旱災。
2.歷史上凡出現州府范圍或5縣以上旱情則作為一個干旱年,全省當年5縣以下插花式旱災未計入。
3.20世紀上半葉只統計到1949年。
表1-19 湖北省各朝代旱災次數表

14世紀及以后,湖北省曾出現4次連續干旱期:
①元朝延到至正年間,即從1317—1353年,出現了一段連續干旱期,36年間共出現18個干旱年,為2年1次。其中連續2年干旱有3次(1317年、1318年;1342年、1343年;1352年、1353年),尤為突出的是1323—1331年出現了連續干旱9年的情況。盡管不都是全省性或集中某一地區的災害,但其災情在歷史上是罕見的,據《中國歷代天災人禍表》資料,摘錄當時旱災情況如表1-20。
表1-20 1323—1331年湖北省旱災簡表

②明朝15世紀中葉,湖北又出現了一次連續干旱期,1433—1473年的40年間共出現了15個干旱年,約2.6年一遇。其中連續3年干旱有2次(1498年、1499年、1450年;1457年、1458年、1459年),連續2年干旱有2次(1433年、1434年;1472年、1473年)。
③17世紀明末清初,1640—1679年的40年期間,出現了14個干旱年,約為3年一遇。其中連續4年干旱1次(1640年、1641年、1642年、1643年),均為伏旱與伏秋旱,史籍記為“赤地千里,飛蝗蔽天”;連續3年干旱1次(1673年、1674年、1675年);連續2年干旱2次(1646年、1647年;1678年、1679年)。
④民國時期(1911—1949年)的38年間,出現了13個干旱年,約為3年一遇。其中出現連續2年的干旱3次(1928年、1929年;1934年、1935年;1944年、1945年)。
綜觀歷史上湖北省的干旱年,在年際變化上,有較多的連續發生的現象,在214次干旱年中,連續發生的年次有88年,占總年次的41%強。其中連續9年干旱1次,連續4年干旱2次,連續3年干旱7次,連續2年干旱25次。
(2)新中國成立以來干旱年表
新中國成立以來,湖北省的旱災出現更為頻繁,局部地區性的旱災幾乎連年發生,全省性的大旱發生周期更短,1952年、1960年、1961年、1966年、1972年、1981年、1992年均為大旱年;1959年、1978年、1988年、2000年、2001年為特大干旱年。大旱和特大干旱平均約4年1次,這些年都表現出旱期長、面積廣、災情重的特點。新中國成立以來,湖北省各年發生的旱災基本情況統計如表1-21。
表1-21 湖北省1950—2001年旱災簡表

續表

續表

(3)重大典型大旱年旱情、災情簡況
湖北省易澇易旱的特點十分突出,常常是南澇北旱,先澇后旱,或先旱后澇,既有局部干旱,又有全省性的干旱。20世紀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典型大旱年和2000年、2001年大旱的受旱情況分述如下:
①1959年大旱
1959年,湖北省遭受百年大旱。其特點是:一是干旱時間長。全省從6月28日下過一場雨后,八九十天沒有下過透雨,而且正值伏天,烈日似火,南風如扇,日氣溫高達39~40℃以上,日蒸發量高達8毫米左右。由于降雨少,蒸發快,全省大部分塘堰干涸,降雨正常年份7月是漢水的汛期,而該年7月,漢水的水位反落到枯水季節的程度。
二是受旱面積大,程度深。全省70個縣,縣縣受旱,大部分地區幾十天無雨,個別地區偶爾下點小雨,也是有雨無墑,或有墑無水。經核實,全省農作物受旱面積達5600多萬畝,成災2600萬畝。其中減產3~5成的512畝,減產5~8成的528萬畝,減產8成以上至無收的1560萬畝,受災人口1800萬。
三是干旱發生在農作物生產的關鍵時期,危害大。旱情發生時,正值中稻打苞、抽穗,一季晚粳分蘗,棉花開花結桃,玉米和其他雜糧抽穗、結實的時候,給農作物的生長造成嚴重的危害。
②1966年大旱
1966年,湖北省遭受大旱。從時間來說,早在芒種時就出現了20多天的夏旱,不得不抗旱播種,抗旱插秧。7月初降了一次雨,使旱情有所緩和,但雨量不大,水庫沒有增加蓄水。7月上旬旱象露頭,一直到10月初,全省大部地區90多天沒有下過大雨,少數地方120天未下大雨。
從降雨量來說,該年1~9月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少3~6成,7月上旬至9月底江漢平原和鄂東、鄂南地區滴雨未下。8月中旬統計水稻受旱面積達1100萬畝,占水稻種植面積的57%;棉花受旱面積752萬畝,占棉花播種面積的87%,雜糧、油料普遍受旱。日平均氣溫在35℃以上的高溫天氣持續32天,小暑以后又盛行4~5級南洋風,因而空氣濕度特別大,武漢市7月13日至8月7日蒸發量達311.5毫米。江湖水位也比常年低2~3米,有些涵閘引不進水,沿湖抽水機站無水可抽。據荊州、孝感、襄陽、鄖陽、宜昌、黃石統計,水旱田減產50%以上的有730萬畝,其中無收的220萬畝。
③1978年大旱
1978年,湖北省遭受到自1902年以來最嚴重的干旱。
旱情特點是:發生早、時間長、氣溫高,受旱范圍廣。
從4月初早稻插秧起,到10月下旬止,全省大部地區受旱時間長達200天左右。全省1 -9月的降雨量,除鄂西山區接近正常以外,其他廣大地區比正常年份同期少三、四成。受旱特別嚴重的應山、大悟、安陸、漢川、云夢、孝感、漢陽、京山、崇陽、沔陽、紅安、麻城、新洲、羅田、蘄春、竹山、竹溪、鄖西、鄖縣等19個縣,4—9月降雨量最小的僅有301毫米(鄖西縣),最大的也只有559毫米(羅田縣),為1902年以來76年中的第一大干早年。4—8月全省有11次降雨過程,僅有3次降雨在30毫米以上,其余8次大多數地區雨量在30毫米以下。受旱期間晴熱高溫,武漢市超過35℃以上的高溫天氣長達75天,比最熱的1934年還多10天,8月最高氣溫達41.3℃。
長江、漢江水位下降,一些中小河流斷流,水庫蓄水劇減。全省16條較大河流一度斷流的有巴水、舉水、倒水、澴水、大富水、灄水、蘄水、沮漳河等8條。全省水庫、塘堰總蓄水能力約為234億立方米,4月初蓄水量只有77.52億立方米,其中有效水量僅40億立方米,到10月初蓄水量下降到40億立方米,其中有效水量只有11億立方米。4月中旬全省缺水農田面積1200萬畝,4月底受旱范圍涉及63縣,受旱面積達2600萬畝,其中受旱嚴重的860萬畝。5月初有一場降雨,旱情有所緩和,但中下旬以后又持續無雨,特別是6月下旬以后,由于太平洋副熱帶氣壓增強,控制長江中下游,天氣晴熱,8月初全省受旱面積達到3200萬畝,占全省耕地總面積的55%,水源十分困難的地方,不僅禾苗干枯,而且有五六十萬人吃水也發生困難。
④1988年大旱
1988年,湖北省出現了歷史上罕見的特大干旱。
8月中旬以前,全省大部地區遭受特大干旱,尤以鄖陽、襄樊兩個地市和孝感、黃岡、荊州、荊門4個地、市北部最為嚴重,干旱程度約為70年一遇,個別地區達到了百年一遇,超過了1978年的大旱,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旱情最嚴重的一年,其他地、市也基本類似1978年的旱情。
干旱的主要特點:一是旱情發生早,持續時間長,降雨量少。上年冬天,鄖陽、襄樊兩個地、市和荊州、孝感、黃岡3個地區北部出現的旱象,一直持續到8月,時間長達9個多月。1~7月,全省大部地區總降雨量只有300~400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5~7成,比特大干旱的1978年還少3成以上,為有氣象記錄以來同期降雨量最少的一年;二是氣溫高,干熱多風,蒸發量大。鄂北地區4月下旬至5月初,出現了35~37℃的高溫天氣,比常年提前25天左右。6月上旬至8月初,全省大部地區氣溫一直在35~41℃之間,平均氣溫比常年同期高出2~4℃,日蒸發量一般為12~18毫米,有的達到30毫米。特別是在農作物生長的關鍵時期,出現了4次高溫熱浪天氣;三是在農作物生長的關鍵時期,江河湖水位低,庫塘蓄水量少。7月25日,長江宜昌至九江段水位比上年同期低3.76~6.23米,比1978年同期還低0.25~0.49米,漢江黃家港以下水位比上年同期低2.62~7.49米,比1978年同期還低0.39~0.76米。全省4200多條中小河流,約有1/5斷流。洪湖、長湖水位也比上年低0.5米左右。按7月21日統計,全省庫塘總蓄水量99.4億立方米,其中有效水量57.3億立方米,分別比上年同期少37.1億和38.8億立方米,110萬口塘堰有70萬口干涸。由于嚴重的干旱,全省農作物受旱面積達4300余萬畝,其中嚴重受旱2800萬畝,基本無收1000萬畝,全省有373.6萬人、179.8萬頭大牲畜飲水十分困難。
⑤1992年大旱
1992年,湖北省天氣異常,旱、澇、大風、冰雹、山體滑坡等災害均有發生,其中旱災最嚴重。
7月中旬至9月中旬,全省發生大面積的伏秋連旱,是繼春旱以后又一次嚴重旱情。干旱的主要特點:一是降雨總量少,無雨日多。省內各地總降水量為17毫米(城陵磯)至404毫米(高家堰),比歷史同期均值少4~8成,與大旱的1978年同期比較,鄂西南、鄂東南偏少5~9成,鄂西北、江漢平原及鄂東北部分地區偏少1~4成。63天中,全省無雨日平均達53.1天,與1978年同期無雨日53.4天基本相等,其中,通城縣和武漢市分別有60天和58天沒有降雨,降雨日數最多的竹山縣也有43天沒有降雨。二是氣溫高,蒸發量大。7月中旬至8月中旬,全省大部地區驕陽似火,武漢市、鄂東北、鄂東南和長江三峽河谷地帶近半月氣溫一直維持在39~40℃,部分地區高達41℃以上;水分蒸發量急劇加快,日均蒸發量由10毫米增加到15~20毫米。三是旱情來勢猛,受旱面積大。旱情迅速蔓延全省,最嚴重的時期,每天以50萬~70萬畝的受旱面積擴展,覆蓋面占全省2/3以上,以黃岡、孝感、咸寧、襄樊、鄂西、鄖陽、荊州部分縣市及武漢等地最突出。四是“卡脖子”旱,危害大。干旱發生在中稻孕穗抽穗,棉花開花座桃,晚稻搶插的關鍵時刻,“卡脖子”旱嚴重威脅秋季糧棉油及多種經營生產。
因嚴重干旱,抗旱用水量加大,全省庫塘蓄水急劇減少。至8月底,全省庫塘蓄水僅109.21億立方米,其中有效蓄水70.14億立方米,不足正常蓄水量的一半,比上年同期減少44.79億立方米,比多年均值少3.4億立方米。全省110萬口塘堰中,有33.7萬口干涸,1253座小型水庫無水。山丘地區的河流大部分低于上年和1978年同期水位;丹江口水庫水位長達39天在143米以下,無法自流灌溉,丹江水庫以下至漢川江段水位普遍低于1978年同期水位;洪湖、長湖、梁子湖、汈汊湖四大主要湖泊水位接近1978年同期水位。
全省旱情迅猛發展,8月中旬干旱高峰期農作物受旱面積達3603.6萬畝,嚴重受旱1690.3萬畝,其中大山區和部分丘陵地區嚴重缺水的有120萬人、150萬頭大牲畜。
⑥2000年大旱
2000年,湖北省氣候異常,洪澇旱災均有發生,尤以干旱為重。
該年湖北省大部地區發生了歷史罕見的冬春連旱和夏季大旱。其突出特點是,降雨異常偏少,庫塘蓄水銳減,農田受災嚴重,不少地方河溪斷流,塘堰干涸,水庫見底,田地龜裂,城鄉飲水困難。旱情來勢猛,發展快,時間長,災情重,危害烈。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
其一,降雨異常偏少。在1—5月中旬的冬春連旱期間,全省降雨量僅為53毫米(襄陽)至579毫米(通城),與歷史同期均值比較,偏少1~7成。武漢市為129年有氣象記錄以來同期最少降雨;十堰市131天平均降雨量僅54.5毫米,為有氣象記錄48年以來同期降雨最少值;襄樊市平均降雨量只有45~60毫米,其中3~4月降雨量不足10毫米,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最低值。由于該年度大部地區是空梅,降雨嚴重不足,夏旱迅速蔓延。6月底出梅至8月中旬,降雨量除鄂北、西北、西南局部地區偏多外,黃岡、咸寧、孝感、武漢、荊門、黃石、鄂州及江漢平原大部比常年同期偏少3~9成。8月中旬至9月中旬,黃岡、武漢、咸寧、鄂州等市部分地區降雨持續偏少,比常年同期少2~6成,形成伏秋連旱。
其二,氣溫持續偏高。2—5月,全省大部地區的月平均氣溫比常年高出2~4℃。冬春連旱期間,十堰市氣溫高于歷史同期2~3℃,其中3月、5月分別突破當月最高氣溫歷史記錄;襄樊市2—4月平均氣溫高于常年3~4℃,蒸發量達到降雨總量的6倍以上。夏旱期間,在入伏前,全省平均氣溫和最高氣溫分別高于常年1~3℃和1~2℃;入伏后,大部地區日最高氣溫在35~40℃之間,且長達10天左右,其中武漢7月的平均氣溫達31.1℃,高于常年均值2.5℃,為50年以來歷史同期第一位,7月中下旬,還出現了兩段歷史罕見的持續高溫酷暑天氣,日最高氣溫達39.3℃、日均氣溫34.6℃,創50年來同期最大值;7月28日,最低氣溫達31.4℃,創有百年記錄以來最低氣溫的最高值。晴熱高溫少雨使土壤蒸發量加大,致使旱情加重。
其三,水源嚴重不足。春旱嚴重時,全省處于死水位以下的水庫達1710座,其中干涸800多座,占干旱區總數的一半以上,丹江口水庫水位僅133.46米,低于死水位5.54米;干旱地區有30.5萬口塘堰見底,占其總數的60%以上;全省庫塘蓄水量僅為76.2億立方米,比同期均值少30億立方米。另外,長江、漢江和主要湖泊的水位也都大大低于歷史同期值,致使涵閘引水一度非常困難。伏旱高峰時,鄂東、鄂東南等地有738座水庫干涸,重旱的黃岡、咸寧、鄂州、黃石等市90%的小型水庫在死水位以下,80%的塘堰干枯,山丘崗地的河溪普遍斷流,抗旱用水嚴重缺乏。
其四,干旱損失嚴重。全省17個市、州(含直管市、神農架林區)全部受旱,受旱縣市區共96個,占全省總數的95%。據統計,冬春連旱期間,全省受旱范圍占自然面積的80%以上,高峰時農田受旱面積達3853.6萬畝,山丘崗地和水利死角地區有722.18萬人、398.43萬頭大牲畜飲水困難。特別是鄂西北的十堰、襄陽、隨州等市是在3年大旱之后又遇該年大旱,重復遭災,形勢十分嚴峻。夏旱期間,鄂東、鄂東南等地受旱農田面積1504萬畝,有211.14萬人、129.68萬頭大牲畜飲水發生困難;局部伏秋連旱時,受旱面積369.03萬畝,有27.25萬人、19.84萬頭大牲畜飲水困難。
據統計,由于嚴重干旱,全省減少播種面積421.7萬畝,成災2440.48萬畝,絕收620萬畝,糧食損失31.98億千克、42.09億元,經濟作物損失49.86億元,林業損失6.79億元,水產損失5.14億元,畜牧業損失2.5億元,工礦損失9.2億元,因旱災造成經濟損失全省總計達115.58億元。
⑦2001年大旱
2001年,湖北省出現了歷史上少見的特大干旱。
全省氣候異常,降雨總量少,出現了歷史上少見的特大干旱。受旱主要時段為1—10月上旬,其降雨量之少、氣溫之高,蒸發量之大,旱情來勢之猛,發展之快,危害之重,都是少見的。
其一,三季連旱,持續時間長。從降雨因素看,除降雨總量不足外,全省降雨時段分布不均,大部地方僅1月和4月降雨量略多于常年均值,其他月份均比常年偏少。因此,全省的干旱是春、夏、秋三季連旱,干旱持續時間長達204~240天。其發展過程為:春旱短暫緩解,夏旱急劇發展,秋旱很嚴重。其區域分布為:先是鄂北、鄂西北的春旱,隨后發展到全省范圍內的春夏連旱、盛夏伏旱和嚴重秋旱。
其二,久晴寡雨,降雨總量少,從1月1日至10月上旬,全省降雨比歷年均值少3~7成,其中5—9月武漢等40個市縣降雨為歷史同期最低值。與大旱的1978年、2000年比較,全省大部地區分別少1~3成和2~4成,特別是梅雨期,全省降雨量比常年均值少4~7成,梅雨天數比常年少8天左右,為多年少見的“旱梅”。6月下旬出梅至10月上旬的降雨量,鄂北、鄂東和江漢平原東北部分別少于歷史同期均值4~7成、2~7成,為歷史罕見;其他地方少于歷史同期均值3~5成。
其三,氣溫偏高,土壤失墑快。1—9月,全省大部地區氣溫比常年均值偏高1~2℃,特別是6月下旬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全省提前10天進入盛夏,日均氣溫高于常年。武漢城區7月份日均最高氣溫比常年偏高2.5~3.5℃,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同期第二高值,其中7月上旬的氣溫兩次攀升到40℃,創百年同期記錄。持續晴熱高溫,全省大部地區5—9月蒸發量達500~600毫米,超過同期降雨量100~260毫米,全省大部農田耕作層相對濕度由80%迅速降到30%左右,致使夏旱蔓延,秋旱持續,旱情加重,受旱面積與日俱增,形成威脅農作物生長、發育、成熟和秋播的“卡脖子旱”。
其四,蓄水不均,供需缺口大。降雨少,使抗旱水源得不到有效補充,加上抗旱用水不斷增加,致使蓄水銳減。全省有62萬口塘堰干涸,2000多條河溪斷流;盛夏時有20座大中型水庫接近或低于死水位,大中型水庫蓄水以每天1億多立方米的水量減少。全省庫塘蓄水量從4月份的135.69億立方米降至10月份的80.55億立方米,減幅之大為歷史少見,其中10月份蓄水量比歷史均值和最少年份的1979年及大旱的2000年分別少42.59億立方米、19.83億立方米、45.22億立方米。更為嚴重的是,有限的蓄水分布不均,除大中型水庫灌區外,其余地區基本無水,給抗旱帶來嚴重困難。此外,夏季長江、漢江和主要支流水位偏低,特別是長江7月28、29日宜昌、沙市水位分別僅為42.46米、35.48米,均為歷史同期倒數第一位,汛期長江宜昌站和漢江沙洋站過水量僅2653億立方米、131億立方米,分別比常年和枯水的上年偏少49%、50%和12%、15%,導致依靠江河為主灌溉的江漢平原等地涵閘一度引水困難,增加了抗旱難度。
其五,受旱面廣,危害程度重。全省17個市州全部受旱,受旱縣市區98個,占全省總數的97%;全年高峰時段累計受旱面積4571.52萬畝,占全省耕地總面積的92.6%,高峰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受旱面積3530.5萬畝,絕收590.5萬畝。全年糧食總產量213.85億千克,比上年減產8億千克,棉花、油料損失分別為0.58億千克、0.57億千克。林業受旱面積984.2萬畝,其中干枯717.7萬株。水產養殖,受旱面積320萬畝,魚塘干涸95.87萬畝,損失水產品1.9億千克。因缺水導致1104家企業停產、半停產。全省高峰時紅安、麻城等11座縣城居民生活用水一度緊張,累計有55.8萬城鎮居民缺水,山丘崗地和水利死角地區群眾生活用水形勢更為嚴峻,有237.6萬人、151.6萬頭大牲畜飲水發生困難。
據統計,全省因旱損失糧食35.36億千克、45.97億元,經濟作物損失49.66億元,林業損失25.8億元,水產損失15億元,畜牧業損失3.2億元,企業損失12.1億元,全省因旱造成總損失達151.73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