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左傳·襄公十一年》云:“如樂之和,無所不諧。”“和諧”一詞最早見此。劉勰《文心雕龍·聲律》稱:“異音相從謂之和。”從此看到,和諧是一種眾多雜亂聲的協調統一,追求和諧相處,是中國古人的理想。現代社會仍然提倡傳承和諧氣勢,促進社會和諧。社會和諧無疑包括人們的心境和諧。北京大學著名學者季羨林說:“我們講和諧,不僅要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還要從內心和諧。”這里說的“從內心和諧”,就是講究、重視心境和諧。讓人們心靈增加一些和諧氣氛,心里積冰化作一江春水。這就是本書的主旨所在。
本書特點之一:當前在構建和諧社會激浪聲中,“和諧”兩字使用頻率雖高,但它很少與“心境”聯系。本書冀圖填補這個空白點。一馬平川總有坷坷坎坎,平靜海面時起駭浪驚濤。人的生活有風和日麗、柳暗花明,但也不盡是一帆風順、心想事成。一般人挑著重擔風雨兼程的一生中,常有憂愁、失望、無奈、悲憤等不和諧事情伴隨,生活中常有不和諧的矛盾存在。作為現代人,處在社會、經濟、倫理道德、價值觀念轉軌時空中,不和諧現象更加凸現。既有升學、就業、戀愛、事業等挑戰牽掛,也有家務紛擾、各種疾病與死亡日近等干擾壓力。本書從感悟、生活、物景、家庭、朋鄰等方面,對和諧心境作了較為細致的闡述。可貴的是,作者筆鋒沒有局限在日常生活應景之作,而是觸及時光、生命、死亡等敏感問題,進行了思考與評價。當你憂愁煩惱時,不妨選讀有關篇章,得到某些啟示慰藉,氣定神閑;當你某時某事得意忘形時,也可從某個篇章得到一個冷拳,頭腦頓悟,處事謹慎起來。
本書特點之二:用國人喜愛的中華文化傳統的文史資料寫成。中華文化具有幾千年的心境和諧史,齊魯、荊楚、巴蜀、吳越等地域文化,儒、道、釋、法等學派文化,相容相生,和諧促進。一座名山寄寓諸家寺院、廟宇,異彩紛呈,贏人鐘愛。它們即使一時存在某種矛盾,也可較快逾越障礙,多教合流,“殊途同歸”、“和而不同”地生活著,做到“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這類和諧文化潛力等待人們去挖掘。本書凝集諸多名人和諧故事、唐詩宋詞和風物情趣,讓傳統文化與和諧心境對接,從傳統文化中掘取當代價值。希冀加深人們對和諧心境的深切領會與理解認同。
本書特點之三:闡述了心境和諧是防治身心疾病的良方之一。現代醫學告知我們,和諧心境有利防治神經系統功能紊亂、心理失衡等病。“天失衡則災,人失衡則病。”馬克思也說:“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藥更能解決生理的疲憊和痛楚。”生活實踐證明:一個心境和諧的人,善于處理同事、朋友、家庭等關系,事業和健康呈現雙贏景象;心境有欠和諧的人,即使腰纏萬貫、物質條件再優越,他們的事業與健康往往呈現衰微氣勢。
本書作者之一——夏潔,是位從醫30多年、關注生理治療與心理治療結合的醫生。她說:“現代不少人單純重視營養物質、微量元素滋補身體,打針吃藥治病;卻忽視或不知道心境不和諧的隱蔽性積累造成的病害。”她在每篇文章中闡述了心境和諧對養心、養性、養生、保健、治病的關系與作用。鼓勵人們多在和諧心境上下功夫。
本書特點之四:它是以散文形式寫成的。讀著比較輕松、適意。青壯年讀完作為禮物送給爸爸媽媽看,老人讀了點頭嗯聲“行”。
程冠群
2009年11月于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