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3 信息化與新型城鎮化相互作用的研究進展

我國對信息化與城鎮化關系的研究起步較晚,主要是從理論層面加以探討,實證研究方面較少。國內學者們認為,信息化與新型城鎮化之間存在必然的內在聯系,在工業化的推動下,二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信息化是城市產業升級和城市功能提升的發動機,新型城鎮化則是信息化演變發展的棲身之地。一方面,信息化能夠提升和整合城鎮功能,改善城鎮產業和就業結構,提高城鎮居民素質,使城鎮化在信息中升華,從而實現信息城鎮化;另一方面,新型城鎮化能夠為信息化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發展平臺,使信息化在城鎮里發揮作用,從而實現城鎮信息化。

關于信息化與城鎮化關系的研究,國外學者研究起步較早,A. Pascal(1987)和J. N. Peyton(1992)認為城鎮將不再以傳統意義上的地理空間來衡量,而是通過信息技術進行廣泛的融合。M. Wegener、K. R. Kunzmann(1991)對歐洲城市進行研究后認為,城市群的物質基礎是高速公路網和智能通信設施,互聯網改變了城鎮分散孤立的縱向發展格局,強化城鎮間的橫向合作。M. Castells、P. G. Hall(1994), G. Sirilli、R. Evangelista(1998)研究指出,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科技的發展促進了城鎮經濟的發展,信息技術的變化直接影響城市化的發展階段,使其呈現出城市化、郊區化、逆城市化到再城市化的發展趨勢。C. J. Simon、C. Nardinelli(1996)認為以提供信息為基礎支撐的人力資源是促進城鎮化發展的一種重要推動力。S. Graham、S. Marvin(2002)將信息化對城市發展的作用歸納為四種效應:協作效應、衍生效應、替代效應和增強效應。

而國內學者李長虹(2003)提出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展基于信息服務的現代服務業,將為城鎮化提供新的發展動力,為城鎮空間體系的優化和創新提供新的途徑。徐維祥、唐根年(2005)認為產業集群的發展促進了區域城鎮化要素的空間集聚,而城鎮化的推進又反過來為區域產業結構的升級創造了條件。徐瑾(2010)認為信息化是影響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使城鄉經濟增長日趨協調。高錫榮、楊康(2012)提出,通過信息化實現城鄉之間的快速溝通,將農村及時地融入城鎮的發展進程,是成本最低、速度最快、效率最高的城鄉統籌發展路徑。多淑杰(2013)認為,城鎮化質量提升對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具有積極作用。郭理橋(2014)認為,信息化有利于城鎮建設的“一張圖”的“多規融合”信息平臺的搭建,通過GIS等技術融合國民與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城體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環境生態保護規劃等,統一數據標準、呈現統一版本的底板數據,并達到數據共享和實時分享。劉國棟(2016)提出縣域信息化增強新型城鎮化的輻射能力,能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政府職能,有助于城鄉統籌,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利用互聯網、物聯網等手段,構建智慧、安全、高效、融合的信息系統,可以從消費信息化、物流信息化、金融信息化和企業信息化等方面進行建設。鄭建明(2016)認為,新型城鎮化的成敗直接取決于其信息化的協調發展程度,提出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信息化理論體系分為理論內核、基礎理論、應用理論和理論環境四個層次。理論內核特指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基礎理論是指信息化理論和城鎮化理論及其結合,具體分為信息化理論、新型城鎮化基礎理論和信息開發及利用。信息化理論包括內容架構(國家信息體系六要素)、層次劃分(產品信息化、企業信息化、產業信息化、經濟信息化和社會信息化)和技術應用(網絡技術、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及控制技術等的應用)。新型城鎮化基礎理論包括社會分工理論、系統工程理論、制度變遷理論和二元結構理論。應用理論通常指信息產業理論、社會網絡理論、知識組織理論、網絡經濟理論和經濟測度理論等,具體可以表現在電子政務、產業信息化、物聯網、信息安全、智慧城市和信息化程度評價等方面。朱捷(2016)對中國新型城鎮化與信息化融合相關文獻進行梳理,融合內涵、制約因素、行業研究、融合路徑等進行分析,并對后期研究進行展望。

在實證方面,郭彩霞(2009)通過實證分析得出,第三產業已是城鎮化動力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大產業推動了城鎮化的發展。張蘭婷、洪功翔(2013)等通過實證研究認為,短期內信息化會對城鎮化產生負向影響,但從長期來看,信息化的發展對城鎮化水平的帶動作用非常顯著。鄭子龍(2013)認為信息化對人口城鎮化進程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城鎮地區對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方面,而且信息化發展對人口城鎮化進程具有顯著的動態影響,相比經濟落后或經濟發達地區,信息化對人口城鎮化的促進作用在經濟中等發達地區更強。

也有不少學者對信息化和新型城鎮化融合狀態進行探究。李江穎(2013)認為,目前城鎮建設用地規模不斷增大,城鎮化水平增速較快,而信息化水平相對較慢,其滯后的管理方式遠遠無法與快速進程的城鎮化匹配,提倡加快信息化進程。張書成(2013)強調“大數據”對新型城鎮化的重大正向影響,數據數量、種類日益增多,大數據的挖掘與利用加速了“兩化”(信息化和新型城鎮化)的融合。黃安勝(2013)認為目前只有少數省份和地區的“兩化”呈高度融合狀態,這些省份大多分布在東南沿海發達地區,其余大部分省市“兩化”融合程度都是參差不齊的,且信息化發展程度的差異大于城鎮化發展程度的差異。徐付生(2013)以山東省為例分析當地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在不斷加強,信息技術應用在不斷深入,但是農村信息化建設明顯落后與城鎮信息化建設。宋艷萍(2014)認為目前信息化正處于逐漸全方位地融合到各行各業的過程中,其融合的寬度和深度逐漸加深,信息技術的應用效果正不斷顯現,逐漸從量變走向質變。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辰溪县| 宾川县| 南城县| 青神县| 丹寨县| 晴隆县| 梧州市| 鄂伦春自治旗| 龙海市| 兴隆县| 海丰县| 榆树市| 华阴市| 武乡县| 凤庆县| 木兰县| 余干县| 永靖县| 于都县| 得荣县| 台湾省| 博罗县| 琼中| 始兴县| 雅安市| 湖州市| 防城港市| 浪卡子县| 九龙城区| 南昌市| 永福县| 邛崃市| 涪陵区| 西乌珠穆沁旗| 高邮市| 子洲县| 若羌县| 彭山县| 河南省| 区。| 桂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