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忠誠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
- 與領導干部談政治忠誠
- 劉玉瑛 馬正立
- 4544字
- 2018-10-09 14:33:08
我們中華民族有著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忠誠,就是其中一種重要的文化精華。
什么是忠誠?“盡己謂之忠。”忠,就是盡心盡力。“誠者,真實無妄之謂。”誠,就是發自真心,沒有雜念。由此而言,“忠誠”,是對效忠的對象盡心盡力,沒有二心。
忠誠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精華,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壯大,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
一、傳統道德首要的道德規范
重視道德規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所謂道德規范,是一定社會或階級用以調整人們之間利益關系的行為準則,也是評價人們行為善惡的標準。不同時代、不同社會、不同階級有著不同的道德規范。在中國古代傳統社會,有著忠、孝、誠、信、禮、義、廉、恥等道德規范。在這些道德規范中,“忠”被列為首要的道德規范。
(一)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在《論語·里仁篇》中,下面的這段對話是非常得有名: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這段話是怎么回事呢?說是有一天孔子給弟子們上課,課程要結束的時候,他對學生曾參說:“曾參啊,我講的道是由一個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的。”曾參回答說:“是的,老師,我明白了。”
曾參聽明白了,但孔子別的弟子沒聽懂。他們就問曾參:“老師說的是什么意思啊?”曾參告訴他們:“老師講的道,是‘忠恕’這兩個字貫穿始終的。”
從這段對話,我們不難看出,不管孔子講的是《詩》《書》,還是《禮》《易》,抑或是《樂》《春秋》,都始終用“忠恕”來“一以貫之”。
何謂“忠”?“忠”者,盡己之謂也。何謂“恕”?“恕”者,包容于人。
(二)天下至德,莫大于忠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這句話,有人說是出自東漢儒家學者、經學家馬融之口。
口說無憑,得有文獻為證。然而,我們翻檢了許多與馬融相關的史料,都沒有找到這句話的出處。
雖然我們不知道這句話的出處在哪里,但我們知道這句話真的是至理名言。北宋理學家程頤就說過:“人無忠信,不可立于世。”
《史記·五帝本紀第一》記載:少皞氏有個不成材的后代,毀棄信義,厭惡忠直,喜歡邪惡的言語,天下人稱他為窮奇,即抑善揚惡的惡神。后來,被舜流放到邊遠地區。(原文:“少皞氏有不才子,毀信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遷于四裔,以御魑魅。”)
被稱之為“三立完人”的曾國藩在其咸豐十年閏三月十八日的日記中寫道:“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誠為天下倡。”
孫中山在《三民主義》民族主義第六講中也談到:“講到中國固有的道德,中國人至今不能忘記的,首中忠孝,次是仁愛,其次是信義,其次是和平。”他強調:“忠字的好道德還是要保存。”在孫中山看來,“忠”不僅是個人的“修身之要”,還是治國之“紀綱”。因此,他號召官員們“要忠于國,要忠于民,要為四萬萬人去效忠。”
二、為人做官的基本原則
正因為忠誠是傳統道德首要的道德規范,所以,它就成了為人做官的基本原則。
(一)做人不可背棄的原則
兩千多年前的一天,孔子給弟子們講學。弟子樊遲問孔子怎樣才是“仁”。孔子告訴他:“平時在家恭敬有禮,外出辦事嚴肅認真,對待他人忠心誠意。即使是到了冥頑不靈之地,也不可背棄這做人的基本原則。”(原文:“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論語·子路》)
在孔子看來,做人的基本原則有三點:“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尤其是待人忠心誠意,彰顯出仁德的本色。
《論語》中曾子反省自己:為人謀而不忠乎?
如果一個人背棄了忠誠,就會不齒于人類,甚至自己都瞧不起自己。吳梅村就是如此。
吳梅村是明末清初的才子。他先仕明,后降清。做了貳臣后,良心發現,悔恨交加,詩風也因之而變得蒼涼凄楚。他在絕命詞中寫道:“追往恨,倍凄咽,故人慷慨多奇節。為當年沉吟不斷,草間偷活……竟一錢不值何須說,人世間,幾完缺?”吳梅村通過這首詞說自己因為背叛而一錢不值。
(二)做官不可缺少的素質
《史記·五帝本紀第一》還記載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堯問身邊的人:“誰可以繼承我的這個事業?”放齊說:“你的兒子丹朱通達事理。”堯說:“哼!丹朱么,他這個人愚頑、兇惡,不能用。”堯又問道:“那么還有誰可以?”驩兜說:“共工廣泛地聚集民眾,做出了業績,可以用。”堯說:“共工好講漂亮話,用心不正,貌似恭敬,欺騙上天,不能用。”(原文:堯曰:“誰可順此事?”放齊曰:“嗣子丹朱開明。”堯曰:“吁!頑兇,不用。”堯又曰:“誰可者?”驩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堯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
堯為什么不用共工?因為他“其用僻,似恭漫天”,簡言之,不忠誠。
(三)最珍貴的財寶是忠信
什么是財寶?有人以為是金錢,有人以為奢侈品。但有識之士,卻是以“忠信”為財寶。
《禮記》中云:“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意思是說,不把金玉當作寶貝,真正的寶貝是忠誠和信用。這是至理名言。
千百年來,關羽為什么一直為人們所供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對主子劉備的矢志忠誠。即使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高官厚祿,提供給他榮華富貴,他仍身在曹營心在漢,只要一得知劉備的消息,就立刻起程,絕不停留。
蘇武牧羊的故事為什么數千年流傳不衰?就是因為他對祖國的忠誠。
公元前100年,匈奴貴族在漢軍的沉重打擊下,不得不收斂起囂張的侵略氣焰,要與漢朝講和。于是,漢武帝交給蘇武一根使節杖,讓他以國家使者的身份出使匈奴。然而,匈奴表面上要講和,實際上并無講和的誠意。因此,當蘇武到達匈奴后,便被匈奴扣押了。
匈奴王派人勸降蘇武。蘇武不從。他說:“我絕不能為喪失氣節而茍且偷生。”于是,拔劍自刎。后經匈奴御醫搶救,才脫離生命危險。匈奴王見勸降不成,便將蘇武關進地窖,并斷絕了糧水,企圖用寒冷和饑餓來迫使他投降。但他就是寧死不投降。匈奴王無奈,就將他流放到荒無人煙的北海(今貝加爾湖一帶),讓他在那里牧羊。蘇武在北海,“歷盡難中難”,但卻“心如鐵石堅”。他終日手持使節杖,期盼著有朝一日活著回到祖國。
公元前81年,在匈奴整整苦熬了19年的蘇武,手持早已破舊不堪的使節杖回到了長安。此時的蘇武,已是須發皆白,瘦骨嶙峋。
是什么支撐著蘇武那衰弱的身軀?是對祖國的忠誠之心。歷史已經走過了兩千多年,但蘇武忠誠的高尚氣節卻依然在世間存留。
三、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
在中華民族的發展歷史上,有許多赴湯蹈火舍生取義的仁人志士。是什么力量激勵著他們赴湯蹈火舍生取義?是忠誠。“忠誠”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
(一)忠誠文化涵養了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
正氣,就個人來說,指的是一個人在為人處事方面所表現出來的忠貞正直、剛正不阿的氣節;光明磊落、公正無私、廉潔奉公的作風;堅持真理、主持正義的品質。就群體而言,指的是一個社會、一個群體所形成的正派作風和良好風氣。
浩然正氣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是一種驚天地、泣鬼神的品格和節操。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具有浩然正氣的人和群體,呈現的是勃勃的生機;而那些為邪氣所纏繞的人和群體,顯現的則是日薄西山的衰落。因此,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重視浩然正氣養成的深厚傳統,而這種浩然正氣的養成,離不開忠誠的精神力量。
《左傳·昭公元年》里說:“臨患不忘國,‘忠’也”。《后漢書·循吏列傳·杜延》也曾經說過:“忠臣不私,私臣不忠”,意思是盡心的臣子是沒有私心的,有私心的臣子是無法做到盡己盡心的。在許多社會背景下,被看作忠誠代表的那些忠臣們所表現的無私的崇高操守,甚至閃耀著超越時代、超越階級的歷史光輝,這種品格、氣節和精神,對于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們都顯示出了正面的、積極的巨大感召力。
在《忠臣傳·諫諍篇序》中,梁元帝蕭繹曾經這樣贊頌“守死不二之臣”,“冒雷霆,犯顏色,吐一言終,知自投鼎鑊,取離刀鋸,而曾不避”,大意是忠誠的臣子明知到自己說真話可能觸犯龍顏,但依然不畏不懼,置自己風險于不顧。也正是這種剛正氣節,體現著民族精神的主流,后來成為了一種文化傳統,為歷代有血性有骨氣的仁人志士所繼承。
正如魯迅在《中國人失掉自信心了嗎》一文中指出:“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這些仁人志士,基本上都是以忠誠作為自己的信念支柱,作為精神感召的。
(二)忠誠文化激發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量
一個民族的發展,離不開民族凝聚力。有了民族凝聚力,這個民族才能抵御外辱,強大自身。
我們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發展壯大,就是因為自古以來就有著強大的凝聚力,而這種凝聚力的形成,一個關鍵的要素就是忠誠。
正因為這種忠誠,才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南宋理宗時,宋王朝日趨腐朽,內憂外患日益加劇。1259年,蒙古軍隊大舉南下,宋理宗不知所措。此時,文天祥毅然挺身而出,率兵抗敵。
1278年,文天祥不幸被捕。面對敵人,文天祥大義凜然,寧死不跪。
在羈押他的船經過零丁洋時,他觸景生情,寫下了著名的詩篇《過零丁洋》,其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成為千古正氣歌。
正因為這種忠誠,才有在八年抗戰中,蓄須明志、堅決與敵偽劃清界限、拒不登臺演出的梅蘭芳。
然而,敵寇不肯就此罷休,便由華北方面軍報道部部長、號稱“王爺”的山家出面脅迫,讓梅蘭芳出來講一段話。為了抵制敵寇的要挾,梅蘭芳接連注射了三次傷寒預防針。因為他不管打什么預防針都會立刻發燒。果然,預防針注射后,梅蘭芳便發起了40度的高燒,昏迷不醒。日寇見狀,只好作罷。
1945年8月15日抗戰勝利的消息一傳出,梅蘭芳高興得當天就剃掉了唇髭,沒出兩個月,他就在上海美琪大戲院重登舞臺,慶賀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梅蘭芳在8年抗戰期間堅決拒絕為敵偽演出,保持了一個藝術家英勇而高貴的民族氣節,正如他在勝利后曾對柯靈先生說的:“他們要慶祝的,就是我們的恥辱;他們要笑的,我們該哭,我怎么能唱這個戲呢?”
(三)忠誠文化孕育了中華民族的政治品格
中華民族政治史對政治人物的評價,始終貫穿著“忠誠”二字的標準。忠臣名垂青史,奸臣遺臭萬年。
岳飛為什么名傳千古?因為他“精忠報國”。岳飛(1103-1141年)是南宋著名的軍事家,民族英雄。19歲時投軍抗遼。不久因父親去世,他退伍還鄉守孝。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岳飛再次投軍,開始了他抗擊金軍,保家衛國的戎馬生涯。
岳飛參軍時,他的母親在他的后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個大字,這成為岳飛終生遵奉的信條。
秦檜(1090-1155年)為什么臭名遠揚?宋朝政治家袁燮(1144-1224年)言:“自秦檜當國,陰與虜結,沿邊不宿重兵。”清人俞鮫言:“身為宋臣,反為金人作奸細,必欲其君納幣稱臣于敵而后快,致燕云不可復,兩宮不可返。”并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
周作人是魯迅先生的二弟。但他卻不像魯迅先生那樣有骨氣,而是喪失氣節,成了一條斷了脊梁骨的癩皮狗。在中華民族亡國滅種的最危急關頭,竟然出任日軍卵翼下的偽北大圖書館館長、教授、文學院院長……以至成為日本軍方控制的東亞文化協會成員及偽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常務委員兼教育總署督辦。
周作人的行為誠如當年武漢《新華日報》的短評所指出的那樣,“周的晚節不忠實非偶然”,是其丑惡靈魂的必然大暴露。他雖然有知識、有文化,也有名氣,但精神缺鈣,沒有骨氣。他的心目中只有個人一己私利,只要自己過得好,什么國家安危、民族存亡統統不管;只要能夠榮華富貴,寧可出賣靈魂、認賊作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