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解讀楊絳的心靈密碼——《老王》文本細讀

楊絳先生的《老王》入選中學教材后,激發了許多執教老師的興趣,他們“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在文本解讀和挖掘上獨樹一幟,令人耳目一新。如韓軍老師在執教的過程中緊緊抓住“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來施教,深挖老王的“不幸”,落腳在楊絳對老王精神生活上幫扶欠缺而感到“愧怍”,曾以《遙寄天堂——楊絳的一封愧怍的信》的形式來深刻挖掘楊絳內心之于老王的“愧怍”;王君老師在執教時,緊緊抓住“他靠著活命的只是一輛破舊的三輪車”中的“活命”,感受老王的“活命”狀態,最后落腳于一個“活命”的人對另一個“活命”的人的“愧怍”,來體現楊絳靈魂的高貴。這些教法,都有自己的突破角度,體現了執教者的匠心,給予我們很好的啟發。但是經過認真地閱讀文本,筆者認為,如果僅僅把楊絳的“愧怍”理解為是一個生命個體對另一個生命個體的“愧怍”或者一種生命狀態對于另一種生命狀態的“愧怍”,恐怕降低了楊絳作為高級知識分子或者是知識分子代表的憂患感和責任感,矮化了知識分子作為“社會的良心”的高度。

我們如果深入《老王》的字里行間,會驚訝地發現,楊絳先生的筆觸絕沒有蜷縮在自我生命狀態和自我情感的感受中,而是在一步步揭示深刻的社會問題,楊絳的“愧怍”絕沒有僅僅停留在“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愧怍”上,而是有著更為廣泛的、更具代表性的、深刻的社會內容,她引發我們的思考是沉重的。

她對老王這個人物的命運揭示,是一層層剝開的,但每一層里面都有著不易為人覺察的深刻用意。

文中有一句話,值得我們好好玩味,我覺得,這是全文的總綱。

這句話是:“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為他是單干戶。”

分析這句話,我們會得知,老王經常有“惶恐”,這份“惶恐”來源于“失群落伍”。

老王是如何“失群落伍”的呢?

失業的孤單

“北京解放后,蹬三輪的都組織起來,那時候他‘腦袋慢’、‘沒繞過來’、‘晚了一步’,就‘進不去了’。”

失去組織的無助,沒有集體的彷徨,不能把自己的生活和命運維系于國家財政血脈上的失落,令老王感到無比的惶恐。想一想未來,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迷蒙渺茫,他像一片飄零的落葉,不知所向,迷惘、孤單、恐慌、痛苦。“鐵飯碗”情結困擾著老王,令他寢食難安。

一個羸弱的生命個體,被拋棄出局,沒有得到政府和組織的關愛,是一種社會的悲劇,我們不能只抱怨老王的衰弱,我們更深味政府、組織職能的缺失。“一個社會文明的發展,往往不是看他們對于強者的崇拜,而是看他們對于弱者的照顧。”《社會的發展往往是看對女性的重視程度》,劉頌寒,2015年3月。楊絳先生通過這一生活細節,直擊社會問題,表達出了一個知識分子深沉的社會責任感。

獨身的凄涼

“有個哥哥,死了,有兩個侄兒,‘沒出息’,此外就沒什么親人。”“有人說,這老光棍兒大約年輕時不老實。”

這些描述,足以證明老王“獨身”。沒有妻子溫柔的呼喚,無有兒女膝下承歡,回家沒有溫熱的飯菜,歸去沒有溫暖的燈火,離家沒有深情的送別。煢煢孑立,形影相吊。形只影單的生活,讓老王十分悲苦。斗室破屋度余生,一燈如豆過晚年;孤影無伴風隨淚,寒枕長夜對愁眠。這是何等的凄惶!

老王的“獨身”問題是如何形成的,我們不得而知,但是眾人對于老王這種生活狀態的嘲諷和戲耍態度令人感覺到社會的炎涼。他是個光棍兒,他成了世俗汪洋里的一根桅桿,在別人的譏笑聲里沉浮。究其社會原因,是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社會習俗在作祟。到了一定時候,如果沒婚沒嫁就會被認為是沒本事或沒有吸引力。這種世俗壓力及老年后的無所依靠的恐懼,也令老王惴惴不安,在眾人面前矮了一截。

社會世俗的觀念以及由此帶來的生活壓力,不能不說也是勒在老王身上的一根繩索,楊絳在這個細節上雖然沒有濃墨重彩,但是也不乏針砭社會的鋒芒。

獨眼的困境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車,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說,這老光棍兒大約年輕時不老實,害了什么惡病,瞎掉了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見。有一次,他撞在電桿上,撞得半面腫脹,又青又紫。”

沒人敢坐他的車,生計無著;撞得半面腫脹,痛苦萬分;不能享受健康人一樣的待遇,被人恥笑。“有人說,這老光棍兒大約年輕時不老實,害了什么惡病,瞎掉了一只眼”,一個“大約”寫盡了謠言的無根無據,寫盡了人們的冷眼和侮辱,老王陷入了“殘疾人的困境”,被侮辱,被傷害,甚至被當作笑料和談資。在世俗的風雨中,老王真的成了“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出自《全唐詩》, 《喜外弟盧綸見宿》,司空曙。孤苦無依,戰戰兢兢,充滿了對生活的恐懼。

針對“殘疾人”的侮辱,楊絳的悲憤和厭惡可想而知。

同行不同道的孤寂

“胡同口蹬三輪的我們大多熟識,老王是其中最老實的。他從沒看透我們是好欺負的主顧,他大概是壓根兒沒想到這點。”

從這句話里,我們讀出了老王和其他蹬三輪的不同,老王“老實”不“欺負主顧”,這就說明,老王始終秉持忠厚善良的品格,始終靠著誠實的勞動掙錢,沒有隨著社會的變化而隨波逐流成一個迫害他人、欺負他人的“不老實人”;相形之下,其他的“胡同口蹬三輪的”就可能表現出了令作者感到厭惡的“小人般的狡詐”。操著同一個職業,卻有著不同的操守,做著同一件事情卻有著不同的志趣和追求,老王和“胡同口蹬三輪的”不是同路人。是同行但不同道。古語云,“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周易》,郭彧著,中華書局出版,2006年9月出版。“志同而氣合。”《徐泗毫三州節度掌書記廳石記》,唐·韓愈。“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宋·范仲淹。從事相同的職業,如果再有共同的目標、共同的志趣和追求,結成一個共同生活創業的組織,他們抵抗社會風險的能力會大大增強,可是老王卻沒有這樣同道的攜手前行者,他能不孤單嗎?能無恐慌嗎?

對比的手法,揭示出的不僅僅是兩類人的不同品行,也不僅僅是對老王善良品質的贊頌,更為重要的是作者的筆鋒指向了那個動亂年代(“文革”時期)人性惡化的社會現實。

同類人的鄙棄和冷漠

(1)“有人說,這老光棍兒大約年輕時不老實,害了什么惡病,瞎掉了一只眼。”

“有人”這些人是什么人呢,我覺得,這些人就如同魯鎮上竊竊私語議論祥林嫂的人是一類人,是冷漠的“看客”,他們是生活在底層的人們,但是他們卻無知無覺地傷害著和他們一樣處于生活底層的“老王”,他們不但沒有憐憫體恤老王生活的艱難和痛苦,而且拿老王的生活艱難處境行侮辱之能事,他們彌漫在老王的周圍,是老王在實際生活中倍感痛苦的一種氛圍和環境。

(2)“過了十多天,我碰見老王同院的老李。我問‘老王怎么了?好些沒有?'‘早埋了。'”

這是老王死后,作者遇到與老王同院的老李發生的對話。老李的“早埋了”三個字,簡短、冷漠、毫無表情,沒有慨嘆、沒有哀傷、沒有溫情。一般動物的同類死亡尚有惺惺相惜之意,何況人類?何況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老李”?老李的這句話,是楊絳先生剖析人性的利刃。正如魯迅所言 “ 在中國,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車摔傷的人,路人圍觀或甚至高興的人盡有,有肯伸手來扶助一下的人卻是極少的”。《經驗》,魯迅,1933年。

盡管在文中“有的人”、“老李”都是些模糊的指代,但是作者在這類人身上寄寓的痛心是顯而易見的,通過這類人的語言,作者把對社會的關注和對人性的體察的責任感,做了有力的彰顯。

“好人”的俯視

(1)“有一年的夏天,老王給我們樓下人送冰,愿意給我們家帶送,車費減半,我們當然不要他減半收費。”

“當然”一詞,體現了作者的內心情感,她很顯然把老王看作了和自己不對等的弱勢群體,“對下層勞動者有著一種深切的憐憫與同情,但是這種同情與憐憫又是居高臨下的。”《楊絳散文深度解讀》,張宗湄,2013年2月。

(2)“我常做老王的三輪。他蹬,我坐,一路上我們說著閑話。”

“他蹬,我坐”地位的差異;“閑話”無話找話的隔膜,都體現了楊絳與老王之間心靈的相隔。

(3)“幸虧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為‘貨’,讓老王運送。”

這位老先生也僅僅在經濟上給予了老王幫助,心靈上卻于事無補。

(4)“我謝了他的好香油,謝了他的大雞蛋,然后轉身進屋去。他趕忙止住我說‘我不是要錢’。我也趕忙解釋:‘我知道,我知道,不過你既然來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這段話中老王的“趕忙”充分說明了老王意識到我去拿錢而急忙制止的狀態,這顯示了老王送雞蛋和香油的目的是感激恩情和臨死前的最后告別而非討錢;而楊絳的“趕忙”說明了老王的重病狀態給了她恐慌和些許的“厭惡”,巴不得老王盡快離開,她沒有真正的換位思考或者是沒有真正地走進老王的內心,沒有把老王當作一個真正平等的朋友來看待,她把老王的感激和告別化作了一場貨真價實的交易,令老王更感彷徨和無助。在經濟上雖然有所關照但在心靈上卻有很深的鴻溝。平等不是無知的價值和交換,而是一種真情和心思,老王沒有得到理解、平等和尊重,他的心靈是多么的痛苦和孤單!

(5)“但不知為什么,每想起老王,總覺得心上不安。因為吃了他的香油和雞蛋?因為他來表示感謝,我卻拿錢去侮辱他?都不是。幾年過去了,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

楊絳對用物質手段去回饋老王都做了否定,但經過漫長時間的深刻反思,楊絳卻得出了“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這份愧怍,如果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生活照顧不周而產生的“愧怍”的話,那就根本無須經過時間的沉淀和深沉思索,因為那是生活的直感就能夠剎那覺察到的,經過漫長歲月的沉淀,得出的這個結論肯定有著更為深刻的內涵。

我認為,楊絳在一個知識分子的良知和責任感的驅使下,對上述六個方面做了全面反思之后有了新的認識,她深刻地認識到,老王是在一個社會的大網中,被各種力量聯合“絞殺”的,老王的悲苦的根源在于社會。組織、他人、世俗、同行、“好人”都對老王有過不同程度的傷害,老王的遭遇絕非一個人或者社會的一方面對另一個人的責任所致,而是一個整體的社會問題。改變不了社會的諸多因素,老王的悲劇還會重演,這才是楊絳先生的真正的“愧怍”和憂慮,這是楊絳對中國社會狀態、世俗文化及國民性狀態的清醒認識之后的深刻反思。這里面有著中國優秀知識分子“以天下為己任”的崇高責任感,有“改造社會,重新立人”的神圣使命感和對社會敏于省察的反思意識,這不僅僅是對作者自己靈魂的拷問,更重要的是對社會良知的拷問,“如果知識分子不具備社會良心,只是為了個人的利益發揮知識、潛能,他們就成為科技世界內的新‘所羅門’”《知識分子》許倬云著,廣西大學出版社,2011年9月。

這份“愧怍”,既是一個知識分子沒有泯滅的良知,也是一個知識分子“鐵肩擔道義”的社會責任感,同時也是一個知識分子悲天憫人的情懷。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海省| 华宁县| 武强县| 濮阳县| 乌拉特中旗| 中西区| 蓝田县| 盘锦市| 吉首市| 巴里| 雷山县| 和顺县| 界首市| 大悟县| 思茅市| 佛坪县| 都匀市| 武鸣县| 平远县| 太谷县| 满洲里市| 威海市| 崇义县| 平邑县| 黑龙江省| 濮阳市| 孙吴县| 天气| 德钦县| 吉水县| 玉树县| 赣州市| 施甸县| 井冈山市| 西宁市| 岳西县| 会泽县| 嘉祥县| 神木县| 万全县| 洞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