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書法精論
又一日,又似有感悟,乃又記筆記曰:
愚以為顏篆歐隸:顏真卿是篆書筆法(不含《多寶塔碑文》),歐陽詢是隸書筆法。
112.書法精論
又一日,又似有感悟,乃又記筆記曰:
傅山“四寧四毋論”: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
“大巧若拙”,乃是巧后的境界,不是達不到巧時的雕琢;寧丑毋媚,非以丑為務,尚不能美,便寫丑書,那是真丑;輕滑、安排,便不自然,“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外化”,不是對他人欣賞水平的跪舔。
113.反省
筆記內有“書法精論”數則,可見沾沾自喜之態。
有高論,亦有自作聰明、牽強附會處。
114.殺人者
時間在耐心等待殺人者的被殺。
115.優美的悲劇
在今日頭條答問。
有沒有什么催淚的小說?
回答得現金
9小時前
大悔憶智冰優質文化領域創作者答:
有啊,在我的《微小說與小小說》里。
這一篇本來是第一百零一篇,我把它置頂了,因為書友們最愛看的贊不絕口的是這篇。
重要的話說三遍:
《三張五線譜》,《三張五線譜》,《三張五線譜》。
在那特殊的年代,有一對父女。父親是音樂學院教授,女兒是愛好音樂的學生,他們從大城市到小鄉鎮躲避混亂和迫害。
小鎮的青年們瘋狂追求這拉小提琴的女孩,有一個因此病發身亡。
他生前創作了三張五線譜,他弟弟拿著這三張五線譜去“復仇”。
故事夠曲折離奇但不乏真實性,結局是他弟弟和那女孩也都離開了人間!
這故事是當年風靡全國的民間創作。
我這篇小說是二度創作。
非常優美,非常悲慘,且充滿那個年代的生活氣息,再現了當年青年人的青春風貌。
經典小說網等86個網站轉載,書友打分7.8——8.5,推薦詞里都有“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情節與文筆俱佳”的高度評價。
是的,那故事夠凄美的,反映了特殊時期民眾對美的向往,飄蕩著女主角優美的琴聲!
那時的年輕人,活得多認真啊!
116.杠精
在今日頭條答問。
你見過最杠的杠精有多杠?
回答得現金
大悔憶智冰優質文化領域創作者答:
我見過的最扛精的扛精是連別人說的什么都不知道就開扛的。
他的口頭禪是“你不懂”,“你說錯了”。
他總是把這兩句咒語念完再問人家說的什么,然后無師自通地采用偷換概念轉移話題潑婦罵街強詞奪理等民間吵架技巧詭辯術和人家胡攪蠻纏,不壓倒別人誓不罷休。
他喜歡文學,他讀魯迅文學院(函授)的時候,他的輔導老師認為他尚未入門,錯別字多,病句多,表達不清楚,不知寫的什么。他不理睬他老師的意見,罵老師對不起他交的學費,說他掙錢怎樣辛苦。
按他的邏輯,老師違心恭維他才算對得起他交的學費。
另外,當年他認為除了魯迅的作品,都不是文學,所以他的“作品”其實就是對魯迅不成功的模仿,卻又像他就是魯迅一樣目空一切。二十一世紀還在寫什么反對包辦婚姻爭取戀愛自由的主題。
當年,他跑到我打工的生物工程技術開發公司來玩,和我公司的科技高管爭論什么是高科技。他也是首先說:“你不懂!”
那高管是高工,退休來公司前又是省科委科技處處長,有知識有涵養,就請教他:“生物工程技術不是高科技,那你說什么是高科技呢?”他竟理直氣壯地答道:“仿瓷涂料。”
他常常在單位舌戰群雄,被稱為“博士”——其實人們給他取這個綽號乃是取敝鄉土話諧音——“不是”,什么也不是。
他的輔導老師看了他的作業,給他回信,也認為他“不是”,所以BJ和敝鄉人士對他評價驚人的巧合讓他怒火中燒。
他老師在信中說:
“也許你又要說,你這里有高深的思想,那里有高明的技巧,可是,據我看來,什么也不是。你尚未入門,應該虛心學習。”
其實,他連初小也讀不畢業,卻經常說他的學歷為高小畢業,可見他內心其實自卑。
117.恍若隔世
有一個不愛出門的老年人,一天去縣城辦事,忽然想去看看東門外的鹽關碼頭和河灘。
30年前他常常從河灘步行回他居住的小鎮去,那是一條捷徑。
他按照記憶先穿過東街。
東街面目全非,早已不是民居矮小、行人寥寥的背街。
聳入天空的高樓密密麻麻在街道兩邊一字排開,一個又一個小區,商店連著商店。寬闊的農貿市場人來人往,里里外外攤點密布,飄動著魚、肉的腥氣。
他在熙熙攘攘的人流里往前走,隨時提防著來往的自行車、摩托車、小車、貨車。
現在的車輛真是太多太多,當年這東街只是偶爾一輛自行車通過!
他感覺走了好久,卻找不到東門口那大石砌的拱形門——那拱形門外就是通往鹽關碼頭的石板路小街,所以這東門又稱“水東門”。
他不知道東門已被拆除,北門、西門、南門也和東門一樣被拆除,那些城門洞已不復存在。
他遠遠望見對面聳立著一座嶄新的豪華城樓——諸葛亮在上面演《空城計》那種。
他想起川劇《空城計》里諸葛亮唱道:“我正在城樓觀山景,耳聽得城外亂紛紛……”
他又想起川劇團已經關門了,不再演戲了。
對面那嶄新城樓前面是一條寬闊得超出他想象的大街。大街車水馬龍,兩旁高樓林立。
樓房和街道都是豪華的西洋的樣式。
人行道也很寬,屹立著豪華的街燈。
這讓他想起傳說中和電影里的上海外灘——他不知道現在縣城的人們就是用“外灘”稱呼這里。
這條漫長的豪華的大街的正式名稱是“濱江路”。
過去那些狹窄的石板街和低矮的民居、石板街盡頭下到河灘的陡峭的石梯都消失了,它們被一帶帶人工培植的寬闊草地和彩色顆粒鋪就的供人散步的小徑掩埋。那一步步向河邊傾斜的寬廣的草地用坡度埋葬了昔日的陡峭,草地代替了石梯和河灘,人工培植的整整齊齊的草代替了昔日河灘上那些光滑的鵝卵石。
也就是說城市已經蔓延到河邊。
那老年人望著大河和河對岸的青山往前走。踏著彩色小徑,穿過草地,他看見一道豪華的高墻。
高墻上刻著從古以來那些有名的詩人吟詠這鹽關碼頭的詩句——其中竟有李白和杜甫的詩句。
高墻背面是浮雕,雕刻著昔日碼頭繁忙的景象和那些古老的運輸工具——河里是來往的帆船,河灘上是獨輪車。河里還有寬大的木排,河岸上許多碼頭苦力。
高墻后面是一個和墻等寬的狹窄的廣場,廣場上塑著三個與真人等高的人像,他們是當年擠滿碼頭的搬運工人的代表或曰象征。
兩個塑像用竹竿抬著兩袋鹽,一個塑像扛著一袋鹽,都朝著縣城的方向。
他們身后是滔滔江水,
江里已經沒有了木船。
118.作報告
馮大爺一輩子沒有做過官,總是夢想著作報告。
他沒事就站在街上,朝著來來往往的人們打官腔:
啊——,這個這個,關于什么什么的問題……
119.本書最新廣告語
大、中學生作文選材教科書。
其實任何事都可以寫出意義。
120.任大娘的困惑
作為能干的山區農民,任大娘一家在街上買了房屋,全家遷到城里。
他們自己住著臨街小樓,樓后面六間像單位集體宿舍一樣的房間租給了上街照料孩子、孫子讀書的農村人,那些人共用一個廁所。
任大娘卻經常感嘆:說起來吃也比過去吃得好,穿也比過去穿得好,玩也比過去玩得好,就是身體沒有過去好,不是這里痛,就是那里痛!
是的,他們成天打牌,糧食、蔬菜都靠買。
不久,任大娘學著街坊鄰居,每天晚飯后沿著河岸走很遠很遠的路。
她又嘆息道:“日怪!人是賤貨。以前累,想耍;現在叫你耍你又要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