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昆蟲你了解多少?也許你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它們是怎么來的?生活在哪里?以什么為食?好奇心總是促使你不斷地提問,在這里就能找到問題的答案。一個流光溢彩、神奇有趣的昆蟲世界即將開啟。
遙不可及的無蟲時代
地球大約形成于45.7億年前,對我們來說十分遙遠,而昆蟲形成于大約4億年前。經過不斷地進化與繁衍,蟲蟲們已經變成了強大的種群。那么在遙遠的無蟲時代,地球又經歷了哪些變化呢?古老的昆蟲時代是如何興起的,又是如何一步步在大自然中繁衍下去的?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古老的無蟲時代
科學家按照生物演化階段及地層形成的順序對地質時代進行了劃分,分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顯生宙。在冥古宙時期,也就是45.7億至38億年前,地球剛剛形成,出現了原始的海洋與陸地,但并不像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樣穩定。大氣層里的氧氣極少,大部分為氫氣和氦氣。地球經歷了無數次的隕石撞擊,地質活動劇烈、火山噴發頻繁。這個時代的后期,似乎出現了生命的跡象。
在太古宙時期,藍藻、細菌等原核生物開始出現,礦物開始形成,生物開始演化,這一時期結束于25億年前。
元古宙時期為25億至5.7億年前,這一時期礦物形成,藻類和細菌開始繁盛,在后期開始出現了腔腸動物、環節動物和節肢動物,還發生了全球性的大冰期。
蟲蟲誕生在哪個時代
根據地質時代來看,接下來就是顯生宙。顯生宙的意思就是“看得見生物的年代”,顯生宙包括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個年代。
所謂古生代,是指5.7億至2.4億年前的這段時期。這一時期環境開始變化,陸地的面積進一步擴大,海洋的范圍縮小,地球上的魚類、兩棲類、爬行類等動物以及蕨類植物開始大量繁衍,昆蟲就是在這一時期誕生的。
中生代時期,大陸和海洋分開了,地球氣候變暖,開花植物出現了,恐龍統治著地球,蛾、蜜蜂等昆蟲,以及許多新的哺乳動物、鳥類都相繼出現了,但是在中生代末期,包括恐龍在內的50%的生物都滅絕了,滅絕原因至今尚未明確。
新生代是從6500萬年前延續至今,海陸分布也逐漸發展成了今天的樣子,裸子植物逐漸衰退,被子植物極度繁盛,鳥類、魚類、昆蟲、哺乳類等動物種類越來越多,數量越來越龐大。這個時期的生物界產生了明顯的進化和多樣化。700萬年前還出現了原始人類。
延伸閱讀
蟲珀是怎么形成的?
蟲珀是琥珀的一種,它的形成過程十分漫長。數億年前,松柏科植物的樹脂滴落,一個小小的昆蟲休息時不小心被樹脂黏住,無法逃脫,經過地質變化,它們被掩埋在地下,慢慢變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樹脂化石。如果蟲珀里面包有完整的蟲子,又是完全透明的,那就是稀世珍品了。
昆蟲是如何進化而來的
小朋友們見過的昆蟲很多,蜜蜂、蝴蝶、螞蟻、蜘蛛,等等,它們勇敢而堅強地生活在大自然中,扮演著各種各樣的角色。但是你了解昆蟲嗎?知道昆蟲是如何進化而來的嗎?它們到底經歷了什么樣的蛻變才變成今天的樣子?
蟲蟲的誕生
昆蟲最早是形成于古生代的第一個紀——泥盆紀時期,大約是在4億至3.6億年前。隨著地球環境的不斷變化,昆蟲慢慢興起,種類也變得豐富,在進入中生代之前,昆蟲大致都已具備了現有的體形。因此,進入新生代以后,盡管其他動物有著明顯的進化,但昆蟲的身體結構也沒再發生明顯的變化。
蟲蟲經歷的巨大轉變
昆蟲成員們能夠在地球的每個角落里發展壯大,昌盛繁榮,不只是歸功于4億年的時間,還要歸功于它們經歷的幾個巨大轉變。
第一個巨大轉變就是獲得翅膀。原始的昆蟲是沒有翅膀的,到了古生代的石炭紀時期,帶有翅膀的蜓類動物開始出現。因為當時大氣含氧量很高,昆蟲長得特別大,還出現了一種巨型蜻蜓,它是有史以來最大的昆蟲,翼展將近一米。雖然當時昆蟲的翅膀構造簡單原始,但是在鳥類、翼龍還沒有出現的時代,它們已經可以在空中自由飛翔了。
昆蟲必須適應環境的變化,接下來就有了第二個轉變,就是“新翅類”的出現。這一時期出現的代表是蟑螂類以及后繼出現的蟬、椿象之類,它們的翅膀構造復雜,特點是停歇時翅能折疊并后轉置于體背,比原先的高級多了。除蜻蜓、蜉蝣以外,所有的有翅昆蟲都屬于新翅類。
為了更好地繁衍后代,昆蟲經歷了第三個轉變,也就是完善階段,轉變成了完全變態類昆蟲。意思就是昆蟲的成長蛻變都要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在此之前的昆蟲都缺失了化蛹的階段。最早出現的是草蛉、姬蛉等昆蟲,之后出現了我們熟悉的甲蟲、蝶、蟻、蜂、蠅等昆蟲。
大自然是殘酷的,想要存活下來就必須改變自己,經歷過這三個巨大的轉變,昆蟲已經在自然界這個大環境中站穩了腳跟,發展成了最龐大的群體。
延伸閱讀
遠古時代的巨型馬陸
石炭紀時期又叫“巨蟲時代”,因為當時的氧氣含量達35%,所以出現了許多巨型昆蟲,巨型馬陸就是其中一種。現在的馬陸體長大約3厘米,而遠古時代的巨型馬陸體長3米,它們住在洞穴里,以巨型蜘蛛、動物腐尸、植物為食,如此龐然大物自然天敵不多。
為什么昆蟲大家族如此繁盛
前面已經提到,昆蟲大家族十分繁盛,是地球上數量最多的群體。昆蟲不光數量多,而且種類也多,蹤跡遍布全球。其他動物同樣在地球上生活,有的甚至瀕臨滅絕,在這一點上遠不如昆蟲,那么昆蟲是怎么做到的呢?它們有什么秘訣嗎?
超強的繁殖能力
當然,想要家族繁盛,多子多孫,必備條件之一就是超強的繁殖能力。不僅如此,后代的成活率也要極高才行。大多數的昆蟲一次可以產卵幾百粒甚至幾千粒。有一些孤雌生殖的昆蟲,它們的卵不經過受精也能發育成正常的新個體,例如蚜蟲,一只雌蚜蟲可以直接產卵或產出幼蟲,只需要一個春天的時間,它就可以產出數以億計的蚜蟲,而產下的蚜蟲用不了幾天就又可以產卵了。有一些蚜蟲有重代現象,即雌蟲體內的幼雌蟲體內也有自己的子女,繁殖速度驚人。
因為擁有超強的繁殖能力,所以即使是在環境多變,天敵眾多,自然死亡率達到90%以上的情況下,昆蟲也不用擔心種族滅絕。
身體方面的小優勢
眾所周知,大部分的昆蟲體型都比較小,不如老虎、獅子等這些動物,可這并不是它們的缺點,反而成為它們的優勢。因為身材小,所以食量也小,甚至可以使食物成為自己藏身的場所,例如,一張白菜葉能供上千只蚜蟲的生活,一粒米也可供幾只米象生存。
小體型再加上能飛的翅膀,使得昆蟲在覓食、生存、求偶、避敵、擴大分布等方面都得到了極大的優勢。
適者生存
大自然有自己的生存法則,那就是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昆蟲能在地球上生活4億年而不被淘汰,這要得益于它們超強的適應能力。無論是面對溫度的變化,食物的缺乏,水源的減少,還是藥劑危害等一系列生存問題,昆蟲都能在很短的時間內適應,并且很容易把對種群有益的突變保存下來,延續給下一代。
為了保持種族的延續,對于不良的生存條件,昆蟲還有一個應對的妙招,那就是休眠或滯育。休眠大家都知道,而滯育就是受環境條件的誘導所產生的一種靜止狀態。由此可見,面對環境的突變,昆蟲是十分精明的。
另外,昆蟲對自己的需求也做出了相應的調整,大部分同一種類的昆蟲在幼期和成蟲期需要不同的生存環境和食物,這樣就有效地避免了同種昆蟲搶奪空間和食物的現象。
延伸閱讀
不怕日曬雨淋的蟲蟲
每當下雨的時候,小朋友們總是不愿意出門,看看外面的昆蟲,它們總是照常活動,可是為什么它們不怕被雨淋呢?這就是昆蟲的特別之處,它們的骨骼長在身體外面,并且骨骼上還有一層透明的蠟質層,就像雨傘一樣,當雨淋在昆蟲身上時,雨水就會滑走。此外,昆蟲的蠟質層能隔熱,就算烈日當空,它們體內的水分也不會大量蒸發。有了像保護傘一樣的外衣,當然不怕日曬雨淋啦。
昆蟲住在哪里
昆蟲有那么多的種類,要是想去看它們,你知道它們住在哪里嗎?不用擔心找不到它們,昆蟲的生活場所可以說是遍布地球的每一個角落,從高山到深淵,從海洋到沙漠,從草原到森林,從野外到室內,從天空到土壤,它們的身影無處不在。如果要用生活場所給它們分類的話,大致可以分為水、陸、空三類。
水中游弋真自在
昆蟲可以在水里生活而不被淹死,必定有它們獨特的地方。為了交換新鮮空氣,它們的呼吸器官多位于身體兩端,如田鱉、紅娘華、龍虱等。還有的昆蟲像水蛭一樣有扁平且多毛的游泳足,適宜劃水。有些昆蟲的幼蟲是生活在水里的,變成成蟲以后就會離開,如蜻蜓、蜉蝣等。雖然在水中游弋生活自在,多姿多彩,但依然要小心捕食者。
陸地是個好地方
就水、陸、空三個領域而言,在陸地上生活的昆蟲五花八門,數量最多。在陸地上生活的昆蟲,要么沒有翅膀,要么有翅膀不能飛,爬行和跳躍成了它們的本領。我們常見的有蜘蛛、螞蟻、蟑螂、蟋蟀等。它們有的生活在沙漠里、草叢里、土穴中、樹上、農作物上;有的和人一起生活在房間里、墻壁上等;有的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土壤里,也就是地下、樹根下,這些昆蟲最害怕光線了,它們只有到了晚上或陰雨天才會來到地面活動。
空中的自由
對比其他兩類昆蟲,在空中飛翔的昆蟲顯得更自由,它們擁有發達的翅膀,可以在白天活動,像尋找食物、遷移擴散等大部分活動都是在空中進行的。這類昆蟲包括勤勞的小蜜蜂、會蜇人的馬蜂、眼睛多多的蜻蜓、星光閃爍的螢火蟲、令人討厭的蒼蠅、美麗翩翩的花蝴蝶,等等。它們的翅膀各式各樣,是天空中一道美麗的風景。
延伸閱讀
不能獨立生活的昆蟲
其實,昆蟲界還有一種不能獨立生活的昆蟲,它們就是寄生性昆蟲。這類昆蟲的體型很小,活動能力差,只能依靠寄主生活。它們有的依靠吸血為生,寄生在哺乳動物的表皮或毛發中,如跳蚤、虱子等。還有的寄生在動物體內,如馬胃蠅。還有一些對人類有益的昆蟲,它們專門寄生在其他昆蟲體內,可防治害蟲,這些昆蟲主要有小蜂、姬蜂、繭蜂、寄蠅等。
在寄生性昆蟲中,有一種叫作重寄生的現象。就是當一種昆蟲寄生在它的寄主身上時,又有一種昆蟲寄生在它身上,還有二重,甚至三重寄生的狀況,這也是一種為了生存而競爭的本能。
昆蟲習性大解剖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慣,昆蟲也一樣,不同的昆蟲有不同的生活習性。我們見過很多昆蟲,可是并不了解它們,它們吃什么,喜歡什么,害怕什么,對于它們的生活習性我們知之甚少,下面就來進行一個昆蟲習性大解剖吧。
今天吃什么
吃飯是為了補充能量,以便更好地生存,所以首先要說的是昆蟲的食性。昆蟲在食物方面有自己的選擇。按照昆蟲取食食物的性質,可將昆蟲分為植食性、肉食性、雜食性幾類,植食性昆蟲以活的植物為食,如蚜蟲、鉆心蟲、地老虎等;肉食性昆蟲以活的動物為食,如瓢蟲、螳螂等;雜食性昆蟲就是什么都吃,如蒼蠅、蚊子、地老虎等。因為昆蟲種類太多,同一種類的昆蟲可能出現多種食性,這不足為奇。
樣子多多的趨性
簡單來說,趨性就是昆蟲對于外界的刺激反應做出的運動。例如趨光性、趨濕性、趨化性、趨溫性、趨音性等。趨性又有正負之分,就拿趨光性來說吧,如果它們朝向光源行動,就是正趨光性,比如蛾子、甲蟲、螻蛄等。反之就是負趨光性,比如蝶類、蚜蟲等。而且不同種類的害蟲對不同的光還有所偏好,如玉米螟等趨向日光燈;螻蛄、夜蛾等對黑光燈有強烈的趨向性。人們也常常根據趨性對有害的昆蟲進行誘殺。
化險為夷的小絕招
沒有點小絕招,如何在危機四伏的大自然立足!昆蟲最拿手的大概就是假死性的絕招了,它們的許多天敵喜歡食用活著的昆蟲,對于死了的昆蟲沒有興趣,這個絕招常常讓面臨危險的蟲蟲在最后一刻化險為夷。
每當一些昆蟲遇到外界驚擾,它們就會像演員演戲一樣,立刻停止活動或是自動掉落下來,好像死去一樣,這就是假死性。例如蘋毛金龜子、銅綠金龜子等,它們受到突然振動時,會立即裝死。另外,還有一些聰明的昆蟲,認為裝死還不夠,它們還會偽裝自己,和環境融為一體,如枯葉蝶、竹節蟲等。
延伸閱讀
你不知道的翅膀的用途
昆蟲的翅膀只是用來飛翔?不,它還有其他用途。昆蟲利用翅膀來偽裝的能力是很高超的,如枯葉蝶,它的翅膀像兩片干枯的樹葉,十分逼真,遇到危險時,它會停落在樹上一動不動,以躲避天敵。透翅蝶的翅膀上大部分地方是透明的,像玻璃一樣,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偽裝。除了偽裝,有的翅膀可以恐嚇其他物種的昆蟲或天敵。籮紋蛾的翅膀展開后,上面的圖案就像一張貓頭鷹的臉,非常恐怖,敵人一般不敢靠近。昆蟲可以用翅膀來保護自己的背部及后翅。
昆蟲之最大盤點
昆蟲每天幸福地生活在它們的王國里,它們的種類有數百萬,甚至更多,不可否認,每一種昆蟲都有自己獨特的地方,但總有一些昆蟲特點比較突出,在這個王國里擔當著一個“最”字。下面,就讓我們來盤點一下昆蟲之最,看看它們都有些什么樣的特點。
家族成員最多的昆蟲
鞘翅目家族不只是在昆蟲界,甚至在動物界都是數量最龐大的家族。因為它們前翅角質化、堅硬、無翅脈,所以被稱為“鞘翅”。昆蟲總數里幾乎有40%都是它的成員,很厲害吧。此類昆蟲不僅數量巨大,而且它們還有各種奇特的地方,如在夏夜里閃閃發光的螢火蟲,觸角比身體長的天牛,頭上長犄角的獨角仙,不停向人叩頭的叩頭蟲,等等。成員多,當然也最引人注目了。
世界上最長的昆蟲
一般的昆蟲長得都比較小巧,其實昆蟲的世界里也有“姚明”。根據調查顯示,世界上最長的昆蟲是巨型竹節蟲,大部分竹節蟲生活在東亞的熱帶森林里。過去,最長的竹節蟲全長55.7厘米,保存在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目前,最長的竹節蟲是中國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的科考隊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附近的山區發現的,全長62.4厘米,刷新了世界上已經被人類發現的最長昆蟲的記錄。在這之前,中國發現的最長的昆蟲是一只全長為44厘米的竹節蟲。
世界上最小最輕的昆蟲
昆蟲世界里也有“小矮人”,它就是膜翅目纓小蜂科的一種卵蜂,寄生在寄主的卵中。它體長僅有0.02厘米,比某些單細胞原生動物還要小。它的體重為0.005毫克,它的卵重量只有0.0002毫克。只說重量可能大家沒有什么概念,用我們日常食用的雞蛋來對比,一只普通雞蛋大約50克,相當于1000萬只卵蜂的重量,2.5億只卵的重量。
延伸閱讀
昆蟲世界的“跳高冠軍”
昆蟲世界里誰跳得最高?大家一定以為是跳蚤,跳蚤的確善于跳躍,但是世界上超越跳蚤的跳得最高的昆蟲是沫蟬。這種昆蟲可以分泌大量泡沫,所以又叫吹沫蟲。沫蟬后腿內存在有大量的肌肉,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釋放出儲存的能量,跳躍的高度可達70厘米。這個高度對于人類來說并不高,但卻是一個身長僅有3毫米的沫蟬的200多倍。一般人跳高的高度大約是50厘米,連自己身高的一半都不到,可以說沫蟬是昆蟲世界當之無愧的“跳高冠軍”。
聽昆蟲講故事
自古以來,世界上發生過許多跟昆蟲有關的有趣故事,都有其深遠的意義。它們用自己獨特的方式鼓勵著人類前進,給人類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你是不是每天晚上都要聽父母講睡前故事?今天就來聽聽有關昆蟲的故事吧。
囊螢映雪
故事都發生在晉代,主人公有兩個,其中一個叫孫康,他是個書生,喜歡讀書,但是家里很窮,沒錢點燈。到了晚上只能睡覺,不能看書,孫康覺得十分可惜。
有一天晚上,孫康從睡夢中醒來,偶然看到窗縫透進來一絲亮光,就趕忙起身查看,原來是大雪映出來的光,于是他就在雪地里讀起書來。以后每逢下大雪的晚上,他都會借著雪光讀書,十分刻苦,后來成了一位有名望的學者。
另一個主人公叫車胤,他跟孫康一樣也沒錢點燈。在一個夏天的晚上,他看到了一閃一閃的螢火蟲,于是靈機一動,隨即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白絹口袋里面,把它吊起來。這盞“燈”雖然不是很亮,但是足以看清書上的字,由于他勤學苦練,后來也做了大官。
熱愛讀書的孫康和車胤很聰明,為自己創造晚上讀書的條件,這兩個故事給了我們深深的啟發。
金蟬脫殼
金蟬脫殼本發生在自然界,指蟬變成蟲時要蛻去外殼,現在比喻脫身的方法十分巧妙,不易被人發覺。此為三十六計之一。
三國時期,蜀漢重臣諸葛亮北伐曹魏,一直都沒有勝利,由于積勞成疾,在一次北伐的過程中病故了。為了讓蜀軍安全撤離,聰明的諸葛亮在臨終前早已定好計策。諸葛亮去世后,他的大將姜維遵照吩咐,將丞相病死這一消息封鎖,秘密率領軍隊撤退。曹魏將領司馬懿緊追不舍。姜維派工匠做了一個神似諸葛亮的木頭人,穩坐車中。并且派部下楊儀率領部分人馬攻打魏軍。魏軍見蜀軍軍容整齊,來勢洶洶,不敢輕舉妄動。在司馬懿眼里,諸葛亮一向“詭計多端”,他懷疑這次退兵是為了誘敵深入,于是命令魏軍撤退觀望。姜維見此情景,迅速安全撤回漢中。等司馬懿知道真相時,已為時已晚。
延伸閱讀
蜜蜂攻城
你知道嗎?小小的蜜蜂居然幫過英國國王打仗。那是在11世紀的時候,英國國王攻打古城圣讓達克時遇到困難,守軍拼死抵抗,英軍寸步難行,死傷慘重,無法攻破城池。正當國王一籌莫展的時候,一只蜜蜂蜇了他一下,鉆心的疼痛給了他啟示,他立即命令士兵去收集蜂箱。于是一箱箱的蜜蜂通過擲石器飛過城墻,落到了守軍中間,受到刺激的蜜蜂從箱子里飛出來一擁而上,守軍被蜇傷,疼痛難忍,也顧不得守城了。趁此大好時機,英軍豎梯翻過城墻,打開城門,很快就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無人能敵的昆蟲戰團
昆蟲很少單獨行動,大多數是集體行動,有些是社會性特別強的昆蟲,例如螞蟻、蜜蜂等,它們的成員按照等級分工明確,協調性極強,甚至是人類和其他動物所無法比擬和超越的。每一只小昆蟲就像一個細胞,整個集體就像是一個擁有超強力量的生物體。昆蟲界有名的幾大戰斗軍團就是由它們組成的,簡直無人能敵。
超強火蟻軍團
火蟻軍團是一個超級強大的軍團,人類拿它都沒有辦法。美國的領土大約有130萬平方千米都被火蟻軍團侵占了,并且大約每天以16000米的速度快速蔓延著。人類絞盡腦汁,試過多種方法對付它,但依然無效,如投入毒氣,只會傷害到與火蟻爭奪生存資源的其他螞蟻,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火蟻軍團破壞力極強,因其數量龐大,一旦入侵某一地區,不僅會蜇傷其他生物,還會因其肉食本性改變當地的生物種群。另外,火蟻軍團也已開始攻占電子高科技電路。電流很容易激怒火蟻,電死后的火蟻會引來大量火蟻,如此循環,會導致大規模的電流短路,美國的機場曾經就因為電流短路造成過事故。
殺人蜂敢死隊
殺人蜂敢死隊的名號你可能沒有聽說過,但是不可小覷它的威力。據說用不了20分鐘,一只很健碩的馬就會被這支敢死隊活活蜇死,慘不忍睹,雖然有大量隊員陣亡,但它們的勇猛力和殺傷力仍舊十分恐怖。那么,這支敢死隊是怎么來的呢?那是在1957年,人類挑選了蜜蜂類的精英,如非洲蜂、南美蜂,組建而成,這支軍隊神經質、好戰、殘忍,稍微大一點兒的震動,比如呼出多一點兒的二氧化碳就會引起它們的騷動。
白蟻工程兵部隊
有一句古典名句,你一定知道:“千里之堤,毀于蟻穴”。說的就是螞蟻雖小,但可以使千里之堤毀于一旦,也用來說明錯誤雖小,但是如果你不注意,長期積累就會釀成大錯。在我國四川會理縣就曾因白蟻危害而垮壩,造成人員傷亡。白蟻工程兵部隊就是這樣,它們善于地道戰,專門摧毀人們的生活設施。在一些白蟻橫行的地區,如果有木頭做的屋子,那可就要遭殃了。白蟻工程兵部隊曾給美國一個地區造成的損失可達幾億美元,可見它們對人類的生活具有很大的破壞性。
延伸閱讀
誰是昆蟲界的超級無賴?
蒼蠅和蟑螂是昆蟲界的超級無賴,它們繁殖速度很快,不挑食,攜帶大量病菌,廣泛出現在人類生活的地方,嚴重影響著人類的健康。
蒼蠅和蟑螂的家族極為繁盛,因為蟑螂喜歡黑暗,所以躲在不容易被人發現的地方,蒼蠅倒是無處不在。無賴是它們的一種生活方式,自然是不好對付的,似乎是在考驗人類社會的文明清潔程度。人類想出了各種辦法,從物理清潔到化學藥劑,仍舊不能把它們趕盡殺絕,可見它們的生命力有多么旺盛。科學家甚至斷言,就算有一天人類從地球上消失了,蟑螂可能還會存在。
昆蟲,你敢吃嗎?
談到昆蟲,螞蟻、蟋蟀、蟬、毛毛蟲等各種奇奇怪怪的小動物就會浮現在人們的腦海中,甚至還有一些害怕。如果要讓你把它們吃進肚子里,恐怕你會果斷拒絕,甚至覺得惡心。其實,有些昆蟲是可以拿來食用的,遠古的時候人類就會食用昆蟲,現在的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有食用昆蟲的習慣,如中國的云南。甚至在南非、秘魯等地,昆蟲已被視為高檔佳肴。昆蟲不僅可以當作食物,而且有不少昆蟲還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
原來蟲蟲也有高營養
世界上差不多有五百種可食用的昆蟲,從研究來看,它們的營養成分并不比我們日常食用的牛肉、豬肉等含量少。它們不僅含有豐富的有機物和無機物,而且還含有許多人體所需的氨基酸。例如,烤干的蟬含有72%的蛋白質,同等重量的白蟻和牛肉,前者產生的熱量是后者的十幾倍。昆蟲的口感不好,可以處理后再食用。
遇險者的救命食物
昆蟲雖然長得奇怪,看起來也沒有食欲,但是它數量多、容易獲取,在關鍵時刻就成了遇險者的救命食物。
蝗蟲、螻蛄、蝶蛹、蜜蜂、白蟻等均可食用,那么怎樣抓捕它們呢?徒手抓捕是最常用的方法,還有就是借助小工具。準備一個塑料薄膜,平鋪在地上,把蝗蟲驅趕到薄膜上,薄膜的光滑可使蝗蟲難以逃脫追殺。螻蛄有趨光性,可以在夜間用燈光引誘。但是如果在野外遇險受傷,沒有力氣和工具,就應該抓捕離自己最近、最容易得到的昆蟲。
藥用潛能的開發
昆蟲不僅能食用,還可用作藥材。昆蟲用作藥材由來已久,在古老的《神農本草經》中,就記載了可供藥用的蟲類。常用中藥之一的白僵蠶,可抗驚厥、抑菌、化痰散結、祛風除濕等。冬蟲夏草也是我們認識的名貴中藥,它是昆蟲和真菌共生的生物體,有補肺益腎,化痰止咳,抗癌等功效。總之,用昆蟲制成的中藥材為人類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延伸閱讀
能延年益壽的螞蟻
從古至今,人們都在尋找長命百歲的方法,有誰知道堅持食用螞蟻就可以延年益壽呢?我國就有幾位這樣的長壽老人。
在明朝有一位97歲的梁明陽先生,家住山西省,他把螞蟻和其他藥材配在一起長期使用,并將這一方法傳授給當地老人,后來這些壽星們為他立了一個碑,這個碑至今還存在。
幾十年前,湖南有一位老漢,砍柴時從山坡上跌落,第二天醒來時很餓,看到石頭上的螞蟻,想都不想就吃了下去。從那以后,他常吃螞蟻,身體一直很健康,在百歲家宴上,他對來賀壽的人們說出了這一秘訣。
并不是只吃螞蟻就能長壽,還有調整心態、合理膳食、適量運動等其他各方面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