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李治在宣政殿召見王一鳴與蘇定方后。在接下來的幾天里,李治多次與李績、薛仁貴等老將商議進攻阿史那賀魯之事。
李績和薛仁貴也認為,如果將進攻方向鎖定在北線阿爾泰山一帶也是可取的,因為那里是阿史那賀魯力量相對薄弱的地區。但是,他們都覺得,如果只是用少量精兵出擊,會比較冒險,一不小心就會全軍覆沒。因此,李績和薛仁貴顯得有些猶豫。
王一鳴見李治遲遲不能做出決斷,便說:“皇上,我軍唯有用少量精兵出擊,才能在廣袤的大草原上尋得與敵人主力決戰的機會。雖然有些冒險,但是臣覺得可以一試。”
接著,王一鳴用手指著地圖,將他的想法和盤托出,王一鳴說:“臣的作戰計劃是,李績將軍或者薛仁貴將軍在蔥嶺方向頻繁調動部隊,給阿史那賀魯造成我軍主力即將從蔥嶺方向出擊的假象,以掩護臣與蘇定方將軍從燕然都護府出兵。臣與蘇將軍以最快的速度前進,擊潰阿史那賀魯在北線的幾個部落。從而調動阿史那賀魯從西線出兵與我決戰。我軍就可以逸待勞與阿史那賀魯進行決戰。這樣的話,鹿死誰手,未可知也!”
李治覺得,王一鳴的計劃,雖然沒有必勝的把握,但是,用小股部隊去實施這次出擊任務,即使敗了,影響也不是很大。而且,這次出擊如果把握得好,也不是沒有取勝的機會。
當年霍去病也只帶兩三萬騎兵深入河西走廊,與幾十萬匈奴騎兵交戰,最終擊敗了匈奴,收復了河套地區。
王一鳴在天竺掃軍滅國,也就不到一萬騎兵。
所以,這個仗打不打得贏,人數很重要,但是,這個仗怎么打,讓誰去打才是最重要的。
既然王一鳴和蘇定方敢于提出,以少量精銳部隊進攻有人數優勢的敵軍的建議,李治認為,他們不會沒有一點把握。
于是,李治任命蘇定方為伊犁道行軍大總管,燕然都護府都護任雅相,副都護蕭嗣業為副將,領精兵一萬,從燕然都護府方向出擊阿史那賀魯。
李治命令蘇定方即刻啟程前往燕然都護府,挑選并訓練一支精干而又善戰的軍隊。
同時,李治還吸取了前次讓真珠護葉獨自招降突厥部眾,結果失敗被殺的教訓。他任命右衛將軍阿史那彌射與左衛將軍阿史那步真為流沙安撫大使,讓他們兵分兩路,各自去收攏突厥不愿意與大唐對抗的部落。以達到拉攏、分化突厥內部各個勢力與阿史那賀魯的關系的目的。
阿史那彌射與阿史那步真都曾經是突厥部落的首領,他們非常了解突厥各部落的情況,在突厥民眾中有一定的號召力。因此讓他們去招降納叛,是上上之選。
王一鳴曾經與蘇定方研究過周邊各國各部落的情況,對突厥各部有相當的了解。
王一鳴見李治同意了他們的作戰計劃,感到非常興奮。他靈機一動又提出了一個想法。
王一鳴說:“皇上,各位大人!下官聽說,突厥泥熟部落曾經因為不愿意被阿史那賀魯驅使,被阿史那賀魯擊敗了。泥熟部落的部眾被當成了奴隸,賣到了草原個各部落。大唐也有很多人買了泥熟部落的部眾,當做奴隸使用。下官的建議是,我們可以讓那些在大唐境內被當作奴隸的泥熟部眾回家,并給他們一些錢糧資助。讓泥熟人感我大唐的恩德,同時也讓草原各部落的部眾知道,大唐的仁德。相比阿史那賀魯的殘暴,臣相信,草原部落的部眾會在大唐與阿史那賀魯之間做出明智的選擇的。”
聽了王一鳴的建議,李治與眾大臣紛紛點頭稱贊,李治說:“愛卿說的很好,我們不能光靠阿史那彌射與阿史那步真兩張嘴去說服他們,我們還需要泥熟部落的部眾幫我們去敲敲邊鼓。阿史那彌射與阿史那步真是自上而下的去說服草原部落的首領,泥熟部眾是幫我們自下而上的去說服草原部落的部眾,這兩個工作同時進行,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于是,李治立即讓李義府擬詔,釋放在大唐的泥熟人回家,并給予他們一定的錢糧資助,讓他們回去開始新的生活。同時,李治還任命李績為蔥嶺道行軍大總管,協調配合蘇定方部隊的行動。一張針對阿史那賀魯的大網撒開了。
孫子兵法說:“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還沒有開戰,大唐決策層就把戰局謀劃得如此全面而細致,這次出征,阿史那賀魯注定是兇多吉少了。
王一鳴當然不會放過這樣一個為國立功、開疆拓土的機會,他強烈要求李治派他前往燕然都護府,與蘇定方將軍一道討伐阿史那賀魯。
李治其實并不希望讓王一鳴這個滿腦子奇謀良策的智囊去冒險,但是他耐不住王一鳴苦苦的央求,只得放他與蘇定方一同出征。于是,李治封王一鳴為伊犁道行軍副總管,配合蘇定方這次軍事行動。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山河五十州。王一鳴告別了蒂娜,輕車簡從,踏上了征程。
蘇定方看到王一鳴也來到了燕然都護府,非常高興。他緊緊的握住王一鳴的手,說:“一鳴啊,有你做我的幫手,就好像弓箭長了翅膀,刀劍長了眼睛。我們攻擊阿史那賀魯的軍事行動就一定可以成功!”
王一鳴笑著說:“老師,您過譽了。您才是這支軍隊的主心骨!學生只會動個嘴皮子。有您在,有這么多大唐的勇士在,我們一定會勝利的。”
蘇定方“哈哈”大笑了起來,他說:“你不動嘴皮子,我這個戰還不知道怎么打了。我們說好了,該說的,你一定要說,不能藏著掖著。”
王一鳴與蘇定方這一老一少組合,在高句麗牛刀小試,初綻鋒芒。這次,在西北大草原上,這對組合將大放光彩。他們的功績,將被千秋萬代銘記,他們的故事,將永遠被后世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