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原道訓(xùn)(4)

因此內(nèi)心沒有什么能夠守候的,就只能通過外部的影響來自我裝飾了。外部的裝飾,不會浸潤到肌膚,更不會進(jìn)入骨髓,不會在內(nèi)心中有所停滯,不會在心中發(fā)生任何作用。因此從外面進(jìn)入的東西,如果不能在心中發(fā)生作用,就不會留下痕跡;從心中出去的東西,如果外面沒有響應(yīng),也就不會得到實現(xiàn)。因此聽到精妙的言論和良好的計謀,盡管是愚蠢的人也會感到高興;論及高尚的品德和美好的行為,盡管再沒有德行的人也會知道羨慕。但是喜歡的人多,依照主張去行動的人少;羨慕的人多,真正去干的人少。為何這樣呢?是不能夠回復(fù)本性的原因。如果內(nèi)心不去啟發(fā)心竅,而勉強(qiáng)地去求得知識,并不能聽進(jìn)去,更不會牢記心上。這同聾子唱歌有什么分別呢?只是仿效別人唱歌而已,更不會從中獲得快樂,聲音從嘴里發(fā)出,一會兒就消散了。心是五臟的主導(dǎo),它制約、指揮著四肢,使血?dú)馐柰ǎ谌碎g這塊是非之地發(fā)揮著作用,進(jìn)出于百事門戶之中。因此,如果心里沒有獲得道,卻有治理天下萬物的豪情壯志,這就像沒有聽覺的人想調(diào)和鐘鼓之音,不能看見東西的人想喜歡斑斕的顏色一樣,必定是不能辦到的。

[原文]

故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夫許由小天下而不以己易堯者,志遺于天下也。所以然者何也?因天下而為天下也。天下之要,不在于彼而在于我,不在于人而在于我身,身得則萬物備矣。徹于心術(shù)之論,則嗜欲好憎外矣。是故無所喜而無所怒,無所樂而無所苦,萬物玄同也,無非無是,化育玄耀,生而如死。夫天下者,亦吾有也,吾亦天下之有也,天下之與我,豈有間哉!夫有天下者,豈必攝權(quán)持勢,操生殺之柄而以行其號令邪?吾所謂有天下者,非謂此也,自得而已。自得則天下亦得我矣。吾與天下相得,則常相有已,又焉有不得容其間者乎?所謂自得者,全其身者也。全其身,則與道為一矣。

故雖游于江潯海裔,馳要褭,建翠蓋,目觀《掉羽》、《武象》之樂,耳聽滔朗奇麗《激》、《抮》之音,揚(yáng)鄭衛(wèi)之浩樂,結(jié)《激楚》之遺風(fēng),射沼濱之高鳥,逐苑囿之走獸,此齊民之所以淫泆流湎。圣人處之,不足以營其精神,亂其氣志,使心怵然失其情性。處窮僻之鄉(xiāng),側(cè)谿谷之間,隱于榛薄之中,環(huán)堵之室,茨之以生茅,蓬戶甕牖,揉桑為樞,上漏下濕,潤浸北房,雪霜滖灖①,浸潭苽蔣,逍遙于廣澤之中,而仿洋于山峽之旁,此齊民之所為形植黎累,憂悲而不得志也。圣人處之,不為愁悴怨懟,而不失其所以自樂也。是何也?則內(nèi)有以通于天機(jī),而不以貴賤貧富勞逸失其志德者也。故夫烏之啞啞,鵲之唶唶,豈嘗為寒暑燥濕變其聲哉!

是故夫得道已定,而不待萬物之推移也,非以一時之變化而定吾所以自得也。吾所謂得者,性命之情處其所安也。夫性命者,與形俱出其宗,形備而性命成,性命成而好憎生矣。故士有一定之論,女有不易之行,規(guī)矩不能方圓,鉤繩不能曲直。天地之永,登丘不可為修,居卑不可為短。是故得道者,窮而不懾,達(dá)而不榮;處高而不機(jī),持盈而不傾;新而不朗,久而不渝;入火不焦,入水不濡。是故不待勢而尊,不待財而富,不待力而強(qiáng),平虛下流,與化翱翔。若然者,藏金于山,藏珠于淵,不利貨財,不貪勢名。是故不以康為樂,不以慊②為悲,不以貴為安,不以賤為危。形神氣志,各居其宜,以隨天地之所為。

[注釋]

①滖灖(suímǐ)降霜、飛雪的樣子。②慊:不足、簡約。

[譯文]

天下是神圣的東西,不可索取它。誰要索取它誰就要失敗,誰想擁有它誰就要喪失它。從前許由看輕天下,不愿以自己來取代堯,這是由于他心里已經(jīng)忘卻了天下。許由這樣做是為什么呢?就是要依據(jù)天下就是天的自然規(guī)則來對待天下。天下的樞要不在別的地方,而是在我這里,不在別人身上而在我自己身上。只要身心獲得滿足,那么天地萬物就算完備了。只要能夠徹底掌握心術(shù)活動之理,那么喜好、愛憎自然就會置之心外了。因此沒有什么值得歡喜的,也沒有什么值得煩心的,萬物全部都是一樣的了。沒有什么不是,也沒有什么是。萬物生長發(fā)育,是上天的光明所造成。即使有生命活動,卻都變?yōu)闆]有欲望似的。天下歸屬我所有,我亦歸屬天下所有,天下和我難道還有什么區(qū)分嗎?所謂擁有天下,難道一定要掌控權(quán)勢,操持生殺大權(quán),隨意發(fā)布命令嗎?我所說的有天下,并不是如此,而是自己滿意罷了。自己心中滿足了,天下也就對我滿足。我和天下彼此得到滿足,那樣就天下有我,我也有天下了。我怎么不能在當(dāng)中從容活動呢?因此自己得到滿足,就是保全自身的完備。能夠保全自身的完整,就能夠和道合為一體了。

因此雖然到江邊海岸游玩,駕馭千里馬,張著翡翠羽毛裝扮的傘蓋,眼睛看著《掉羽》、《武象》這樣的舞蹈,耳朵聽著振人心弦的《激》、《抮》音樂,回蕩著鄭、衛(wèi)歌女那悠揚(yáng)顫動的弦音,回旋著《激楚》的余音,射殺水旁的飛鳥,在苑囿里面捕獲走獸。這些平常人認(rèn)為非常快樂而沉迷的事情,圣人對待它們也不會因此而迷亂自己的精神,擾亂自己的心志,導(dǎo)致心中迷糊而變化自己的性情。至于居住在窮鄉(xiāng)僻壤,退居在山谷、溪流之間,居住荒草叢生的地方,屋子四壁包圍土墻,屋頂蓋著茅草,用蓬草編成的門戶,拿破甕遮蔽的窗戶用彎曲的桑條做成,上面漏雨,下面潮濕,打濕了居室,霜雪紛紛,打濕了苽蔣,游蕩在廣野大澤當(dāng)中,徘徊在荒涼的山間。這就是平常百姓的遭遇,他們的形體瘦弱,面目黃黑,憂心悲傷而不得志。圣人在這樣的條件下,也不會憂心悲傷,更不會變化。自得其樂的態(tài)度。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他內(nèi)心通徹了天然的奧旨,而不會因為貴賤、貧富、勞碌等境遇的不同,就喪失自己的德行。就像那啞啞叫的烏鴉和那鳴叫的鳥兒,難道由于冷熱、燥濕的不同而變化它們的聲音嗎?

因此得道的人心志已經(jīng)確定,而不需要等候萬物的遷移變化。不是用一時的變化,來決定我得到自我滿足的根源。我所說的“獲得滿足”,是指把性命之情放置最安定的地方。“性命”和人的形體同出一個來源。形體具備了,性命就形成了。性命形成而好憎等感情便出現(xiàn)了。因此士人一經(jīng)交接便有固定的觀點(diǎn),女子出嫁有不能改變的貞節(jié)。就像規(guī)矩不能不能任意改變方圓,繩墨不能任意改變曲直一樣。就像天地那樣恒久永遠(yuǎn)不變,攀登高丘不能使它加長,處于低處也不能使它變低下。所以得道的人,貧困的時候不會懼怕,富貴的時候不慕榮華,處于高位不會危機(jī),掌握滿的東西不會傾倒,新的東西不顯示光亮,使用很久的東西不會變化,進(jìn)入火里不會燒焦,進(jìn)入水中不會打濕。因此能夠不待勢力而顯貴,不待財物而富有,不待力量而強(qiáng)大,像水一樣流向平坦空虛之處,和自然變化一起運(yùn)轉(zhuǎn)。如果可以這樣,能夠像舜一樣讓金銀藏在山上,把寶珠藏到深淵。不貪求財物,不謀求勢名。因此不會把安康當(dāng)作快樂,不把貧困當(dāng)作悲哀,不把尊貴視為安逸,不把卑賤視為危險。形體、精神和氣志,各自都有適合的場所,來適應(yīng)天地的變化。

[原文]

夫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則三者傷矣。是故圣人使人各處其位,守其職,而不得相干也。故夫形者,非其所安也而處之則廢,氣不當(dāng)其所充而用之則泄,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則昧。此三者,不可不慎守也。

夫舉天下萬物,蚑蟯貞蟲,蠕動蚑作,皆知其所喜憎利害者,何也?以其性之在焉而不離也,忽去之,則骨肉無倫矣。今人之所以眭然能視,然能聽,形體能抗,而百節(jié)可屈伸,察能分白黑、視丑美,而知能別同異、明是非者,何也?氣為之充而神為之使也。何以知其然也?凡人之志,各有所在而神有所系者,其行也,足趎坎,頭抵植木而不自知也,招之而不能見也,呼之而不能聞也,耳目非去之也,然而不能應(yīng)者,何也?神失其守也。故在于小則忘于大,在于中則忘于外,在于上則忘于下,在于左則忘于右,無所不充,則無所不在。是故貴虛者以毫末為宅也。今夫狂者之不能避水火之難而越溝瀆之險者,豈無形神氣志哉?然而用之異也。失其所守之位而離其外內(nèi)之舍,是故舉錯不能當(dāng),動靜不能中,終身運(yùn)枯形于連嶁列埒之門,而蹈于污壑陷阱之中,雖生俱與人鈞,然而不免為人戮笑者,何也?形神相失也。故以神為主者,形從而利;以形為制者,神從而害貪饕多欲之人,漠睧①于勢利,誘慕于名位,冀以過人之智植于高世,則精神日以耗而彌遠(yuǎn),久淫而不還,形閉中距,則神無由入矣。是以天下時有盲妄自失之患,此膏燭之類也,火逾然而消逾亟。夫精神氣志者,靜而日充者以壯,躁而日耗者以老。是故圣人將養(yǎng)其神,和弱其氣,平夷其形,而與道沉浮俯仰。恬然則縱之,迫則用之。其縱之也,若委衣;其用之也,若發(fā)機(jī)。如是,則萬物之化無不遇,而百事之變無不應(yīng)。

[注釋]

①漠睧(mián):糊涂,喪失理智貌。

[譯文]

形是生命的客舍,氣是生命的支柱,神是生命的主導(dǎo)。一旦它們當(dāng)中哪一個喪失了應(yīng)有的地位作用,那么這三個方面就會受到損害。因此圣人總是讓人們各自處于應(yīng)有的位置上,各自守住應(yīng)有的職責(zé),而不能互相冒犯。因此,形不是處于它所安寧的地方,就會遭損廢置;氣不適當(dāng)?shù)剡\(yùn)轉(zhuǎn)在它所應(yīng)該充實的地方,就會泄露流失;神不是用在它所適合的地方,就會暗淡不明。對于這三種東西,不能不慎重地守護(hù)。

天下萬物,小至蚑蟲、蟯蟲,蠕動爬行的小蟲都有自己喜愛和憎恨的感情,知道利與害,這是為什么呢?是由于它們的本性存在而沒有離棄,如果突然離去了本性,那么形體就不再成形了。現(xiàn)在,人之所以目光幽深、耳朵靈敏,身體健壯,關(guān)節(jié)能伸縮彎曲自如,能夠分別出黑、白,分辨美、丑,智慧能夠區(qū)別異、同,分辨是、非,這又是為什么呢?是因為氣充足而精神發(fā)揮著作用。又是怎么懂得這個道理的呢?凡是人的志氣各不相同而精神與行動相關(guān)聯(lián)。腳被樹樁、洼坎絆倒,頭撞擊直木而沒有知覺,向他招喚,他看不到;呼喚他,他聽不到。他的耳朵、眼睛并沒有喪失,然而毫無反應(yīng),什么原因呢?因為精神離開了應(yīng)處的位置。因此,精神志氣在小的方面就會忘記大的方面,處于中間就會忘了外面,處在上面就忘記下面,處在左邊就忘記右邊。處處都能寄托自己的精神志氣,就能使自己無所不在。所以,重視虛靜的人,都會把注意力集中在細(xì)小的事物之上。現(xiàn)在那些瘋狂的人,他們不能躲開水火的災(zāi)難和越過溝瀆的危險,難道就沒有形、神、氣嗎?有是有的,只是在使用上和正常人不同罷了。他們的神喪失了應(yīng)該守護(hù)的位置,離去了體外和體內(nèi)的居舍。因此他們的舉措不合適,動靜不合適,全身拖著病懨懨的形體行走在坎坷不平的路上,掙扎在溝壑陷阱當(dāng)中。他們盡管也和一般人一樣地活著,卻免不了被人們恥笑,這是什么原因呢?是由于他們的形和神分離的原因。因此說由精神作主宰,形體伴隨便獲得便利。用形體來束縛精神,精神隨之而受到傷害。貪得無厭之人,惑亂于勢利之中,被名利地位所誘使,希望憑借超人的智慧,立于高世,那么精神一天天耗損,而且越來越遠(yuǎn),長久沉迷在其中而無法復(fù)還。形體象關(guān)閉了大門,不讓精神進(jìn)來,那么清靜之性便不能進(jìn)入了。因此天下常有盲目狂妄自我失去的禍患。這就像蠟燭一般,火焰愈燃燒而損耗得越快。精神和氣志安靜而一天天充足的人,就會強(qiáng)壯;精神煩燥而一天天耗損的人,就會衰老。因此有道德的人常常保養(yǎng)他的精神,柔和自己的氣志,安靜自己的身體,而和“道”一起盛衰沉浮。靜漠的時候則放任它,急迫的時候便使用它。放任的時候就像衣服自然垂下,使用的時候就像發(fā)動弩機(jī)。像這樣,萬物的變化沒有不能順從對待的,而各種事物的變動便能一一適合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桐庐县| 姜堰市| 合江县| 壤塘县| 错那县| 巩留县| 綦江县| 大方县| 屏边| 嘉鱼县| 林周县| 云霄县| 阿拉尔市| 开鲁县| 白山市| 山东省| 怀集县| 大同县| 洪泽县| 澳门| 澄城县| 平度市| 星子县| 临城县| 德保县| 余江县| 嵩明县| 香河县| 龙泉市| 营口市| 齐河县| 涿鹿县| 林口县| 墨脱县| 交城县| 万安县| 香河县| 卢氏县| 库车县| 嵊州市| 五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