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藏在地下的陷馬坑,不由得讓劉協聯想到護城河岸上羊馬墻的用途。
之前他感覺這堵七尺高的狹長木頭尖樁似乎沒什么用處。
直到此刻他才猛然意識到,自己有些想當然了,嚴重低估了“古人”的智慧。
“羊馬墻”顧名思義,就是防止牲畜跑出來的圍欄。
華陰城下的羊馬墻,位于城門正前方,緊鄰護城河。
據現代考古大師王國維先生的推算,漢朝一尺約等于23.4厘米,而現代最新科技檢測,漢代一尺相當于23.1厘米。
那么,三丈寬的護城河也就是7米左右。
這世上從來不缺健步如飛或不怕死的猛人,就連現代中學生男子跑跳也能跳出7.79米的記錄,由此不難想象,當下這個時代肯定有不少人能越過7米寬的護城河,直奔城門沖過來。
于是“羊馬墻”的作用就凸現出來了。
跳的再遠,終究要下落的,七尺高的削尖羊馬墻橫亙在護城河岸上,你跳啊?
能困住牛羊牲畜的圍欄,不信攔不住已經越過7米遠的人?
想找死,你就跳!
窺一斑而知全豹。
看似無害的羊馬墻卻隱藏著如此凌厲的殺機,這讓劉協不禁感嘆“影視劇害人不淺哪!”
那一部部在現代影視城里拍攝的古裝戲,當真是能省則省,極盡偷工減料之能事。
單薄的城門,華麗的服裝,富麗堂皇的城樓,挖個水溝就是護城河,后花園的草坪還一塊一塊的,地上鋪面磚,亮燦燦一片,以至于面磚中間的下水道井蓋格外扎眼……
想到這些,劉協一陣后怕,幸虧自己發現得早,要不然自己指定死得很難看。
縱使自己是超人,又有“貴妃”相助,恐怕也無濟于事。
自幼耳濡目染,中毒太深,誤入歧途太遠,積重難返,早晚死于非命。
…………
強弓硬弩,利箭破長空。
飛石火球,咆哮攝人心。
開戰伊始,楊定大軍就使出遠攻城池的“三板斧”。
強弩馳射,拋石機投擲飛石和火罐。
三板斧雖然老套,缺乏新意,但效果仍然良好。
憑借摧城拔寨的氣勢,打得守城將士灰頭土臉,傷亡數百人。
城樓四周一片狼藉,狠狠打擊了他們守城的信心。
城樓上,許多年輕的士兵看到如此兇猛的攻勢,頓時嚇得臉色蒼白,目光呆滯,嘴唇抽搐,打擺子似的兩腿發軟。
那些被嚇懵的倒霉蛋,直愣愣的杵在女墻垛口,被流矢或飛石迎面擊中,瞬間頭破血流,栽倒在地上慘叫哀嚎……
看到自己帳下將士亂了陣腳,段煨手握三叉兩刃刀,厲聲喝道:“休得驚慌!敵軍遠在百步開外,些許飛石流矢,雕蟲小技耳,焉能撼動我華陰城?”
聲如洪鐘,清晰地傳到城門守軍的耳中。
果然,看見主將巋然屹立城樓上,不躲不閃臨危不懼,守城將士心中大定。
許多征戰多年的老兵適時站了出來,一邊拉著身邊的新兵蛋子蹲在女墻下,一邊嘀嘀咕咕教他們如何躲避敵人的遠程攻擊。
戰爭就是修羅場,優勝劣汰,沒有一絲憐憫可言。
但是只要能活著渡過最初的血腥洗禮,新兵就能快速成長起來,成為戰場上的中堅力量。
……城外。
飛石、箭雨、火罐,勢不可擋的打砸焚燒。
三板斧輪完,楊定帳下一千多名步兵快速逼近護城河。
與此同時,軍陣迅速散開,黑暗中緩緩走出三個龐然大物……木輪樓車。
樓車,又稱巢車,最早見于《春秋左傳》。
但其出現在戰場的時間比記錄更早。
公元前575年鄢陵之戰時,楚共王曾在太宰伯州犁的陪同下,親自登上巢車察看敵情。
所以,樓車起初只是用來察看敵情,相當于戰場上“移動的瞭望塔”。
樓車的構造并不復雜,用粗壯堅硬的樹木做基座,在底部裝上輪子,可以推動,就成了一輛轆轤車。
車上用堅木豎起兩根長柱,柱子頂端架設轆轤軸(滑輪),穿上繩索,再用繩索系一板屋。
板屋高九尺、方六尺,四面開有12個小孔,外面蒙著生牛皮,防止敵人飛石或箭矢破壞。
通過轆轤車把板屋升高數丈,攻城時即可用于觀察城內敵兵情況,又能挑選箭法高超的弓箭手射殺敵軍,配合地面部隊攻城。
公元23年,王莽率軍圍攻昆陽,建造了高10余丈的大型巢車,稱之為“云車”。
值得注意的是樓車越高,板屋就越小,容納的人也更少,像王莽督造的10余丈高的“云車”,板屋內最多容納兩人。
此刻出現在楊定軍中的樓車,顯然是臨時建造的簡易樓車。
目測約有四丈多高,不過轆轤車基座頗大,底部裝有三對木輪子,一丈見方的板屋比用于觀察敵情的瞭望塔大得多。
顯而易見,這三輛樓車不是用來充當前沿觀察哨的,而是給弓箭手作掩體,配合地面步兵攻取城門。
三輛樓車緩緩前行,緊隨步兵向護城河推進……
隨著攻城隊伍距離護城河越來越近,城墻瞭望塔上的劉協赫然看到,那一千多名步兵中后段,居然還有十余輛可以推動的“飛橋”,而且是折疊式飛橋。
飛橋,也叫壕橋,專門用于通過壕溝或護城河的工具。
制作非常簡單,兩根圓木上面釘上木板,為搬運方便,下面安上四個木輪子,就做成了“飛橋”。
這里面“飛”字的意思是能移動,人推著能跑。
當然僅僅是有輪子能移動,還不足以稱之為“飛橋”。
飛橋最大的特點是可以分成幾段木梯,用轉軸連接起來,搬運時可以折疊,使用時后段搭著前段,依次延續,完全展開的飛橋長達數丈甚至十余丈。
劉協看到攻城步兵推著折疊式飛橋大步狂奔時,眼珠子差點瞪出來了。
娘的,這純手工打造的飛橋,除了承載重量有限以外,不比現代“浮橋”差呀!
活生生的一幕再次提醒劉協,現代影視劇真正荒謬之極。
渡河和攻城全是一個套路,數百上千人背著長梯子,累得汗流浹背,并且速度還不快,守軍一輪弓箭下來,死傷一大片,然后在護城河中倒上紅色染料,群演落水,血流成河……
套路啊,害人不淺。
看看眼前楊定大軍的攻城步兵,前面幾百名穿著皮甲的士兵一手持盾,一手拿刀,輕裝前進,速度飛快……后段輜重兵推著飛橋大步跟進,整支隊伍有條不紊的直奔護城河而來。
再往后,近兩千名弓箭手一面推著樓車徐徐前進,一面挽弓拋射,盡可能地射殺城門上的守軍,掩護前方步兵渡河攻城。
安西將軍楊定率領千馀騎兵在后方壓陣。
夜幕遮掩下,楊定大軍給人一種千軍萬馬無窮無盡的強大威壓,令許多膽小的士兵看了呼吸急促,臉頰潮紅,強烈的窒息感涌入心頭。
護城河前方最外層的鹿角木無法阻擋攻城步兵的步伐,他們挑開酷似鹿角的路障,輕而易舉掃除了第一道阻礙。
嘭嘭——
陷馬坑陣地上,上百名步兵像下餃子似的掉進陷坑。
霎時,塵土飛揚,凄厲的慘叫聲響徹四方,“啊啊~~~”
但陷馬坑針對的是騎兵,步兵不慎掉進陷坑后盡管傷亡不小,卻給后面的袍澤趟出一條生路。
這樣以來,反倒削弱了陷馬坑的威力。
倘若是騎兵落入陷馬坑,后面的騎兵勢必重蹈覆轍,畢竟騎兵沖刺之中急剎車的成功率極低。
但這些步兵則不然。
他們進退自如,一見前路不通,立即調整路線,行動迅速,很快就避開陷坑,推進到護城河邊的拒馬槍陣地上。
埋在地下的陷馬坑尚且收效甚微,擺在明面上的拒馬槍就更擋不住攻城步兵的前進腳步了。
面對來勢兇猛的楊定先鋒攻城悍卒,段煨帳下留守拒馬槍陣地的一百多名士兵斗志全無,又無路可退,眨眼間就被屠殺殆盡……(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