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海告訴你(下篇):我愛和諧海洋
- 陸儒德編著
- 1175字
- 2019-06-17 11:34:54
深謀遠慮港臺路
靈活政策回歸香港 毛澤東身在延安窯洞,卻是心系天下,在運籌、指揮“三大戰役”時,仍然關注、謀劃著香港的回歸和臺灣的統一。他從世界格局、海洋特點和國家未來發展考慮,看到香港、臺灣這些海島既是西方爭奪的戰略要地,又是通向外部世界的“驛站”。他認為“海島上的事情就比較復雜,需要采取另一種較靈活的方式去解決……恐怕利用這兩地原來比較特殊的地位,特別是香港,對我們發展海外關系、從事進出口貿易更為有利些。”
1949年10月,解放軍解放廣州后,勒馬深圳河畔按兵不動,嚴格執行對香港“維持現狀”的決策,使英國成了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西方國家,打破了西方對中國封鎖的缺口。
毛澤東決定“另起爐灶”,對香港采取“維持現狀”的方針,后來概括為“長期打算,充分利用”八字方針,這是毛澤東從戰略視野思考的崇論閎議。
1974年5月,毛澤東同英國前首相、保守黨領袖愛德華·希思舉行了會談,達成了“1997年香港會有一個平穩的交接”的重要共識。毛澤東還風趣地指了一下周恩來說:“那時我們就不在了。”隨后又指了指鄧小平等人說:“具體事情由他們年輕人去辦了。”把香港留在英國的手中,等于在資本主義陣營中加入了一個楔子,等于為中國走向世界提供了跳板,這是一個全球視野、瞻望未來的戰略決策。
1997年,香港實現平穩回歸,中、英解決了歷史遺留的復雜問題,保持了香港的穩定與繁榮,并成為“一國兩制”的成功典范。
調整臺灣統一方針 毛澤東把解放臺灣視為解放戰爭的最后一役,也預見到美國絕不會甘心在中國遭到的失敗,一直尋找機會,企圖卷土重來。考慮到美國會保護撤退到臺灣的蔣介石政權,我軍渡海作戰將遇到困難。所以,毛澤東加速準備解放臺灣的部署,突擊培訓飛行員,籌集登陸艦船,以便掌控臺灣海峽的制空權,下達了“一定要解放臺灣”的戰略決策,以最終完成偉大的解放戰爭事業。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國借用“聯合國軍”名義直接出兵朝鮮,公然宣布“臺灣未來地位尚未確定”,赤裸裸地命令第七艦隊封鎖臺灣海峽,以武力阻止我軍解放臺灣。由于共和國剛剛誕生,難于同時開辟南、北兩個戰場同美國正面作戰,朝鮮戰爭打亂了中國解放臺灣的戰略計劃。
1954年12月,美蔣簽了《共同防御援助協議》,臺灣問題更為復雜。毛澤東只得相應調整了對臺方針。1955年5月,周恩來宣布:“中國人民解放臺灣有兩種可能方式,即戰爭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毛澤東指出:“臺灣海峽的斗爭,是軍事的、政治的、外交的、宣傳的斗爭。”統一臺灣問題僵持至今,造成解放戰爭既不戰又不和的“畸形”局面。
1958年,解放軍炮擊金門后,毛澤東親自起草、以國防部長彭德懷名義發布《告臺灣同胞書》,明確指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沒有‘兩個中國’”,“收復臺灣是中國人民的主權,美國、聯合國都無權過問”。呼吁兩岸“化敵為友,一致對外”,把金門、馬祖留為中國人兩岸之間的橋梁,為“和平統一”臺灣奠定了共同的思想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