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前后,一些青年期刊的編輯先后找到了汪國真,邀請他在雜志上開設專欄。
這是汪國真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但如今卻真實地發生在他身上。此后,他開始擔任《遼寧青年》《中國青年》《女友》等幾家知名期刊的專欄撰稿人。
汪國真很清楚,這些專欄都是因為他的詩受歡迎應運而生的。汪國真記得,當《女友》雜志的負責人崔鵬飛約他開專欄時,他曾經問為什么要給他開設專欄。崔鵬飛回答說,很多讀者寫信給編輯部,甚至有的讀者干脆找上門來,都是表達一個意思,就是希望多看到汪國真的文章。他們甚至把汪國真在其他刊物發表的文章寄過來,推薦《女友》發表。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多,雜志社自然就重視起來,經過研究,覺得既然這么多讀者喜歡汪國真的詩,與其零零散散地發,不如直接開個專欄,所以才找到他。汪國真聽了,心里美滋滋的,這種喜悅不僅因為雜志社開設專欄的邀請,更主要的是,他從這件事中感受到了讀者的認可。汪國真一直是一個勤奮寫稿的人,既然雜志社邀請開設專欄,他沒理由拒絕。得到肯定答復以后,崔鵬飛很興奮,說:“你可以給專欄起幾個名字,然后編輯部來定。”于是,汪國真認真地想了幾個專欄的名字,比如“一葉白帆”等,很快就轉給了雜志社。可第一篇文章發表時,汪國真才發現,編輯部并沒有采用他起的那些富含文學色彩的名稱,而是返璞歸真,以他的名字命名——汪國真專欄。
1990年初,幾本青年期刊的個人專欄先后開設,汪國真的詩和散文開始有了定期刊發的陣地,由此架起了汪國真與讀者之間穩定而及時的橋梁。他很興奮,寫作較以往更加投入。如果說以前的作品能否發表是個未知數,那么如今的創作則都是有的放矢。汪國真不吸煙,也幾乎不沾酒,除了寫作之外就沒有其他嗜好了,因此,工作之余,他全身心地投入創作,寫出了很多美好的詩。
有《但是,我更樂意》——
為什么要別人承認我
只要路沒有錯
名利從來是鮮花
也是枷鎖
無論什么成為結局
總難免興味索然
流動的過程中
有一種永恒的快樂
盡管,我有時也祈求
有一個讓生命輝煌的時刻
但是,我更樂意
讓心靈寧靜而淡泊
有《永恒的心》——
歲月如水
流到什么地方
就有什么樣的時尚
我們怎能苛求
世事與滄桑
永不改變的
是從不羞于見人的
真摯與善良
人心
無論穿什么樣的衣裳
都會
太不漂亮
有《祝你好運》——
還沒有走完春天
卻已感覺春色易老
時光湍湍流淌
豈甘命運
有如蒿草
繽紛的色彩
使大腦暈眩
淡泊的生活
或許是劑良藥
人,不該甘于清貧
可又怎能沒有一點清高
枯萎的品格
會把一切葬送掉
祝你好運
愿你的心靈
和運氣一樣好
可以說,詩的傳播是潛移默化的,影響也是超乎想象的。正是因為詩的傳播與影響,汪國真的第一本詩集出版了。
1990年4月初的一天,部門的同事李世耀找到汪國真,向他引薦了一個人。這個人名叫王魯豫,是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的一位博士生,輾轉找到汪國真,是為汪國真詩集的出版事宜而來。他轉達了學苑出版社一位編輯的合作意愿:希望以最高的稿酬、最快的速度和最好的裝幀來出版汪國真的詩集。這個消息對汪國真來說,無疑是十分意外的。出版一本詩集是所有詩人夢寐以求的事情,但現實的情況是,大多詩集是滯銷的,所以,詩人出版詩集的形式無非有兩種,其一是作者自費出版,其二是自費包銷圖書,無論哪種形式,都是詩人承擔了圖書出版的成本。然而,汪國真聽到王魯豫轉達的消息,卻與上述兩種形式截然不同,對于他這個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出版部門工作、熟悉出版市場的編輯來說,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但學苑出版社的合作意愿卻是真誠的,其中還有一個有趣的小故事。
學苑出版社編輯部主任孟光的妻子是北京太平橋中學的一位英語老師,她發現,學生們有幾次在上課時并沒有認真聽講,而是在下面偷偷抄著什么東西。于是,一次下課的時候,她就找來幾個學生,問他們:“你們上課的時候在抄什么?”學生們告訴她:“抄詩。”老師很意外,又問:“你們抄的是誰的詩?”學生們回答說:“汪國真的詩。”當時老師并不知道汪國真是誰,就很好奇地追問:“他的詩很好嗎?”沒想到,學生們都笑了,他們告訴老師:“每個學校的學生都在抄他的詩呢。”
一個似乎并不知名的詩人的詩竟然在校園內有如此廣泛的流傳,這令老師頗感意外。她記下了汪國真的名字,回到家中,便把這件事告訴了在出版社工作的丈夫孟光。孟光聽后也很意外,出于職業的敏感,他覺得這么多學生抄這個人的詩,而且那么瘋狂,連課也不認真聽,如果他的詩集能夠出版,很可能就是一本暢銷書。
為了證明自己的判斷,細致的孟光很快做了一些調查,他發現,喜歡汪國真詩的青年讀者大有人在,他們一直想買汪國真的詩集卻買不到。此外,一個出版界的同行還向他講述了一段親身經歷。在不久前的一次書市上,出版社的發行人員發現,展位上先后迎來很多目的一致的青年讀者。最初來的一個年輕人來到展位問:“有汪國真的詩集嗎?”發行人員回答說:“沒有。”不一會兒,展位上又來了一個年輕人,還是問:“有汪國真的詩集嗎?”原本并未引起注意的發行人員搖搖頭,可是在心里揣摩開了,這個汪國真是誰啊?怎么都在找他的詩集呢?這時又走來兩個年輕女孩,目光盯著展位上的書,一副尋找的樣子,發行人員忍不住問:“是找汪國真的詩集嗎?”女孩子一聽,以為這里有汪國真的詩集,一下子興奮極了,連連點頭,可是聽到的卻是發行人員否定的回答,不禁露出了極為失望的表情。看著兩個女孩準備離開,充滿好奇的發行人員問道:“這個汪國真是誰呀?”兩個女孩子聽了,瞪大眼睛,十分意外的樣子看著他們:“你們連汪國真都不知道?虧你們還是出版社的……”
很少有哪個詩人像汪國真一樣,在詩集出版之前就擁有那么多的讀者,而讀者的需求就是出版社行動的方向。孟光急忙將出版汪國真詩集的想法向出版社領導做了匯報,得到認可后,隨即開始尋找汪國真,正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攻讀博士學位的王魯豫便起到了橋梁的作用。汪國真爽快地答應了這件事,隨后便和學苑出版社的編輯孟光見面、簽訂協議,一切都進展得快速、順利。孟光告訴汪國真,出版社十分重視這本書,作者交稿以后,他們爭取一個月就完成出版。
接下來的日子里,汪國真開始為詩集忙碌起來,寫詩、選詩、謄寫,緊張而有序。4月20日,汪國真將齊、清、定的詩稿交付出版社。6月,汪國真的第一部詩集《年輕的潮——汪國真抒情詩選》由學苑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由此掀起了一股猛烈的“汪國真潮”。
第一本詩集問世之前,汪國真的抒情詩都是零散發表在不同的期刊、報紙上,卻已經以手抄本的形式廣泛流傳于青年讀者之間,收集、摘錄、互贈、朗誦,影響巨大。首次結集出版的《年輕的潮——汪國真抒情詩選》首印2萬冊,很快售罄,同年8月、11月連續兩次加印,印數達7萬冊。此后幾年不斷加印,累計銷售數量超過60萬冊。其實,詩集剛剛出版的時候,汪國真是心懷忐忑的,甚至擔心首印量難以銷售出去,畢竟2萬冊的印量打破了多年來詩集出版的最高印數。于是有一天,汪國真決定親自去書店看一看。
那是6月的一個下午,汪國真騎著自行車來到了王府井書店。在文學讀物的柜臺前,他迫不及待地問:“有《年輕的潮》嗎?”售貨員看了他一眼:“是汪國真的吧?”汪國真點點頭。售貨員沒說話,指了指柜臺上面貼著的一個紙條。汪國真這才注意到,因為他剛才太急切,并沒有看到那個粘貼在明顯位置上的紙條,只見上面寫著:“汪國真詩集未到貨,何時到貨不詳。”汪國真心想,這里可是北京數一數二的大書店,出版社怎么還沒有將書送到呢?售貨員看著汪國真一副不解的樣子,就說:“我們也不知道這個汪國真是誰啊,書來了以后一下子就賣沒了,可是還有很多讀者來問,問的人太多了,一個一個回答太麻煩,就掛了個紙條來解答疑問。”汪國真這才明白,并不是自己的詩集還沒有銷售,而是書店已經脫銷了。聽到這些,汪國真心滿意足,笑呵呵地向售貨員致意,離開了王府井書店。
幾天之后,出版社的孟光找到汪國真,頗神秘地告訴他:“告訴你,《年輕的潮》火了。”
汪國真笑呵呵地看著他,孟光繼續說:“你知道嗎?前幾天可嚇壞我了。”
“嚇壞了?”汪國真頗感意外地看著他,“是詩集賣得不好嗎?”
孟光搖搖頭:“是賣得太好了。”
原來,《年輕的潮》一上市就迎來了銷售熱潮,讀者蜂擁而至,許多書店很快就銷售一空。但紛至沓來的讀者越來越多,發現書店沒有貨,卻難耐心中的熱情,紛紛找到學苑出版社,想在出版社買汪國真的詩集。人多得超出所有人的想象,幾乎把出版社包圍了。出版社的工作人員并不知道這些讀者是來買書的,還以為是出了什么大事,慌慌張張地報告了社領導。社領導帶著編輯部主任孟光急忙跑出來應對,一了解才知道,這些讀者都是來購買《年輕的潮》的。虛驚過后,出版社的工作人員喜出望外,如此火爆的購書熱情他們還是第一次遇到。孟光意識到,他對汪國真的判斷沒有錯,實踐證明,這本詩集已經一炮而紅了。
面對熱情高漲的讀者,一些書店紛紛通過學苑出版社安排了汪國真的簽售活動。每一次簽售活動,都會吸引來自四面八方的讀者。這樣火爆的場面不僅出現在北京、天津、東北等北方城市,即使是汪國真從未有過接觸的上海,讀者同樣對詩人表現出了極大的熱誠,上午兩個小時的簽售時間,4000多冊圖書一售而空。書已售光,卻還有很多讀者在排隊。《新民晚報》記者真實地記錄下了汪國真簽售《年輕的潮》時的情景。
盡管細雨迷蒙,昨天一早就有無數讀者在書店門口恭候,那份神情不亞于費翔和譚詠麟的崇拜者。臨近9時,店門剛一打開,事先得到消息的讀者涌進書店,清一色的俊男靚女,清一色的夢幻年紀,幸虧書店有經驗,有意識地堵住了一些通道口,人流自然地在二樓繞上幾圈,拐上幾個彎,這樣一條排隊長龍就不費力地形成了,否則玻璃書櫥非擠破幾個不可。
當汪國真開始簽名的時候,記者發現這條長龍總共拐了9個彎,穿過了20多根柱子,幾乎把書店二樓每一個空間都填滿了,有二三百米長,約有數千人。經理說,在南東書店,中國作家為讀者所做的眾多簽名活動中,這是最熱烈的一次。
1990年7月4日,汪國真的第一部詩集《年輕的潮》被《新聞出版報》列為十大暢銷書之一,文藝類獨此一本。《年輕的潮》的成功,還是來源于詩的本身,很多青年讀者在汪國真的詩歌中找尋到了一種生活的信念和力量。詩集的第一首詩為《跨越自己》——
我們可以欺瞞別人
卻無法欺瞞自己
當我們走向枝繁葉茂的五月
青春就不再是一個謎
向上的路
總是坎坷又崎嶇
要永遠保持最初的浪漫
真是不容易
有人悲哀
有人欣喜
當我們跨越了一座高山
也就跨越了一個真實的自己
除了激勵青年人活出自我、活出精彩的《跨越自己》之外,《年輕的潮》中還蘊含許多鼓勵,給予人打破迷惘的勇氣。
如,寄托感恩之情的《真想》——
真想為你做點什么
因為 我總覺得所欠太多
仿佛是結滿濃蔭的枝柯
蔽著我一個疲憊的跋涉者
真想回報你以溫暖
卻不是太陽
真想回報你以雨水
我又不是云朵
真想了卻的心愿不能了卻
不只是遺憾 也是折磨
如,講述愛的《多一點愛心》——
多一點愛心
少一點嫉妒
我們欠缺的那把鮮花
時光自會彌補
讓我們學會愛
學會真誠地祝福
在別人快樂的微笑面前
我們的眼睛
總是清澈如水
只為自己的不幸
有時,才浮出些淡淡的云霧
或許我們會永遠平凡
平凡也有寧靜的風度
如,關注青年人奮斗情懷的《只要明天還在》——
只要春天還在
我就不會悲哀
縱使黑夜吞噬了一切
太陽還可以重新回來
只要生命還在
我就不會悲哀
縱使陷身茫茫沙漠
還有希望的綠洲存在
只要明天還在
我就不會悲哀
冬雪終會悄悄融化
春雷定將滾滾而來
這些詩隨著詩集的發行走向了大江南北,進入了千家萬戶,影響之大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一位女軍官告訴汪國真,她在生日之際收到了8份禮物,全是他的詩集《年輕的潮》。汪國真在暨南大學讀書時的一位女同學,有一天在打掃女兒房間的時候,無意中在床鋪墊子下面發現了一本用報紙包了書皮的書。她心里一沉,很擔心正在讀中學的女兒受到不健康的書的影響,可是拿起來一看,她卻意外地發現,那是一本名為《年輕的潮》的詩集,都快被翻爛了,而作者正是她的大學同學汪國真。大學時期的汪國真內斂低調,因為在《中國青年報》上發表了詩歌而小有名氣,加之勤奮刻苦,同學們都覺得他會在文學領域小有成就,特別是他的詩,只不過,那時同學們覺得他很可能會在詩歌界產生影響,但沒想到的是,如今,汪國真的詩已經風靡全國。
詩集的傳播形成了一股汪國真詩的熱潮。汪國真的所在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的收發室,原來只有一個人值班,因為汪國真的讀者來信太多,只得增加到3人。來信的內容無奇不有,有暢談感想的,有請求指正的,還有求愛的……不管來信的內容如何,汪國真都會抽出時間閱讀,因為他知道,雖然只是薄薄的信箋,卻飽含著讀者的信任與鼓勵。
應該說,第一本詩集的出版是水到渠成的結果,不僅使出版界收獲了一本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的好書,也極大地滿足了讀者的渴求。不過,真正受到震撼的還是當時的詩壇,汪國真的詩集創造了當時國內出版界詩集發行史上的最高記錄。媒體有感于“汪國真熱”,將1990年稱為“汪國真年”。事實上,《年輕的潮》的問世,只是開啟了“汪國真年”的輝煌,接下來,還有許多精彩將要在這一年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