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茶篇
壹 飲茶之初

第一片茶


陸羽在《茶經·六之飲》中非常肯定地認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
茶從神話中走來,幾千年來,把我們帶向了神秘的世界。一提到茶的起源,我們首先會想到神農氏,這位中華民族的老祖宗之一。他有著神奇的體質—— 一個透明的肚子,因而不斷地親自試驗各種動植物的特性,看看什么是人類可以食用的,什么可以治病。有一天神農氏嘗草藥遇到了72種毒,雖然貴為人類的始祖,他還是無法抵拒,躺在一棵樹下奄奄一息。結果恍惚中聞到這棵樹的樹葉很清香,忍不住吃了幾片,然后這樹葉的汁液就開始在他體內循環往復,在他的透明肚子中查找毒素,最終解除了毒。于是神農氏就把這種植物命名為“查”,后來演化為茶樹的“茶”。據說,神農氏發現茶的傳說記載在《神農本草經》中,但是這本書迄今為止沒有發現非常完整和真實的版本,而現存的記載大多近似于神話,因而一般不作為中國茶的最早記錄看待。
最早的茶樹從哪里來?國際學術界曾產生過爭議。尤其是1824年印度阿薩姆省發現有野生茶樹后,國際學術界曾產生過茶樹原產地之爭議,甚至把茶樹稱之為“阿薩姆種”。而我則堅定地認為中國是茶的故鄉,并且是最早利用茶樹的國家。迄今為止,中國仍有很多古茶樹,并且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在云南思茅地區鎮沅縣九甲鄉千家寨發現的野生古茶樹,已經有3200歲了,是真正的老祖宗。此外,還在云南很多地方發現了年齡在1000歲左右的古茶樹群;在四川宜賓發現了樹齡600年的古茶樹;在安徽岳西縣發現了樹齡500年的古茶樹群……而這些茶樹到現在還在出產茶葉,這些都是中國是茶故鄉的實證。而中國對茶葉并不吝嗇,中國茶的對外傳播,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紀末至5世紀初,隨著佛教的交流,茶葉傳入了朝鮮半島。實際上后來世界上其他國家發現的茶樹,都是從中國引種的。

圖攝于云南元陽

古茶園和古茶樹在云南主要產茶區都有分布,是研究茶樹起源演化和茶文化歷史的“活化石”。
茶香滋養我們的生命
說到茶的傳說,各民族都有自己美好的故事。而我自己尤其喜歡德昂族的創世古歌《達古達楞格萊標》,其中把茶葉比作是人類的始祖。這首詩歌中寫道:
“天上美麗無比,大地卻一片混沌,茶樹是萬物的阿祖,日月星辰都由茶葉的精靈化出。天上有一棵茶樹,愿意到地上生長。下凡要受盡苦楚,永遠也不能再回到天上。帕達然大神知道茶樹的心意堅定,一陣狂風吹得天昏地暗,撕碎茶樹的身體,102片葉子飄飄下凡。天空雷電轟鳴,大地飛沙走石。天門像一只葫蘆打開,102片茶葉在狂風中變化。單數葉變成51個精干小伙,雙數葉化為25對半的美麗姑娘。”
而這幻化的小伙和姑娘成為最早的人類,可見在德昂族族人的心目中,茶葉已經不再是一種單純的植物,而是神圣的祖先。在較為確切的記載中,中國作為茶的故鄉,對于飲茶的習慣可以追溯到周武王時代,距今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東晉常璩在撰寫的《華陽國志》中寫道:“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蠶、麻、魚、鹽、銅、鐵、丹、漆、荼、蜜……皆納貢之。”其中的“荼”在中國古代是“茶”的通假字,這說明當時的茶已經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納貢產品。
周之后的秦、漢、三國、南北朝,各個時代都有對茶的確切記載。西漢的王褒寫過一篇《僮約》,對仆從的日常工作進行了要求,其中明確地提到了“烹茶”這個事項。而《三國志》中也記載過吳主孫皓率群臣飲酒,規定每人要喝七升。但有一重臣酒量實在有限,孫皓“賜荼茗以當酒”。這也是以茶代酒的由來。
到了唐代,中國進入光輝燦爛的時期,在茶葉方面,一代圣人陸羽橫空出世,所著《茶經》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直到現在仍然被茶人們奉為圭臬。宋徽宗趙佶愛茶之深,親自著寫《大觀茶論》,并組織“斗茶”,帶動了飲茶風尚的又一個高潮。此后,不論滄海桑田、朝代更迭,中國人對茶的熱愛始終不減,綿延至今。
藏族同胞曾經對我說過他們如何看茶——“加察熱、加霞熱、加梭熱”,翻譯過來就是“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其實何止是藏族,整個中華民族,在我們的生命中都離不開氤氳的茶香。

吃茶—煮茶—點茶—泡茶
飲茶,我們現在通稱為“泡茶”,其實,茶最開始不是“泡”的。飲茶的方式最終發展為泡茶,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沿革。
大約在氏族社會時期,由于人們對茶的關注,產生了原始的自然飲茶方式。這種飲茶方式準確地說其實是“吃”。人們把采下的鮮茶葉煮熟來吃,覺得異常苦澀。于是便把鮮茶葉當成菜,加上簡單的調料和飯一起烹煮,以便調和茶的苦澀。所以,我們現在有時候把喝茶說成“請您吃茶”,其實也是有故事的。
到了秦漢時期,人們開始關注是否能把鮮茶葉進行加工,并且嘗試較為復雜的飲茶方式。魏國張揖在《廣雅》上說,荊、巴一帶,采茶葉制成餅狀,老的還要抹上米膏;飲用時,要先烘烤茶葉,直到顏色變成赤色,然后搗成碎末,沖入沸水,并且加上蔥、姜和橘子來調味。通過這個記載可以看出,人們這時已經不再直接食用鮮茶葉,而是先烘烤再粉碎最后調味,這些都有效降低了鮮茶葉的青草氣和苦澀味。當然,這個時候的飲茶,仍然類似于喝“菜粥”。所以,在大導演吳宇森先生2008年執導的影片《赤壁》中,林志玲扮演的小喬烹茶的場景,雖然畫面和動作都很優美,但是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那時還沒有出現清飲點茶的方法。
唐朝人喝茶也喜歡加點蔥、姜、橘皮之類的調味。陸羽《茶經》中曾描述當時主流的喝茶方式:
“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貯于瓶缶之中,以湯沃焉,謂之痷茶。或用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揚令滑,或煮去沫……”
但是陸羽本人并不欣賞這種喝茶方式,他是主張“清飲”的。他的“清飲”法,仍然是煮茶。陸羽認為,煮茶有幾個關鍵點:一是采制,二是鑒別,三是器具,四是用火,五是選水,六是炙烤,七是碾末,八是烹煮,九是品飲。他詳細解釋說:陰天采摘、夜間焙制,不是正確的采制法;僅憑嚼茶嘗味、鼻聞辨香,不算是會鑒別;使用沾有腥味的爐、鍋和帶有腥氣的盆,則是選器不當;泡茶燒水,若文火慢煮,則是用火不當;如用急流和死水,則是用水不當;把餅茶烤得外熟里生,則是烤茶不當;把茶葉碾得過細像青綠色的粉塵一樣,則是碾茶不當;煮茶時操作不熟練、攪動茶湯太急促,不算會煮茶;夏天喝茶而冬天不喝,這是不懂得飲茶。
他還對具體的煮茶操作加以進一步的闡述:茶湯中鮮香味濃的是一鍋煮出的頭三碗,其次最多算到第五碗。如果座上有五人,可分酌三碗,七人可分酌五碗傳著喝。這些可能也成為今天我們飲茶,尤其是飲綠茶時,認為頭三道是最好的理論濫觴。
宋代變煮茶為點茶,這是飲茶的一大進步——不再把茶和水同煮,而是使用沸水沖點茶粉。宋徽宗趙佶在他的《大觀茶論》中說:點茶有三種方法。一是靜面點——將茶放在碗中,用沸水輕輕沿碗邊環繞注入,再用茶筅輕輕攪動融合,但是不產生浮沫;二是一發點——將茶放在碗中,用沸水沖入,隨沖隨用茶筅攪拌,使茶泡漂浮;三是融膠法——先將碗中的茶粉調成糊狀,然后用沸水環繞沖入,再用茶筅攪拌均勻。第三種方法是宋徽宗最推崇的。這些點茶方法被當時日本的遣宋使和交流僧人帶回日本,發展成為了今日的日本茶道之法。所謂日本“抹茶”實為中國宋朝“末茶”罷了。
到了元明時期,中國飲茶方式又出現了一大進步——從粉碎茶葉變成全葉沖泡。當然,這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改革制茶方式有直接的聯系。朱元璋認為宋朝的團茶、餅茶耗費人力,而且也浪費茶葉,于是禁止末茶鼓勵散茶。同時,也正因如此,飲茶之風逐漸從皇室與文人圈子蔓延至市井街巷。《金瓶梅詞話》第二十一回《吳月娘掃雪烹茶》中即講到:一個下雪天,西門慶與正室夫人吳月娘言歸于好,潘金蓮等人湊錢為他倆擺宴賞雪,以示慶賀。心情極好的吳月娘,見雪下在粉壁間太湖石上,潔白厚重,便和丫鬟拿著茶罐,親自掃雪,泡江南鳳團雀舌與眾人吃。
自明朝至今,我們基本延續了泡茶法,但是后人完善了七大茶類,使茶成為了中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特質,并且做到了雅俗共賞。而新的茶葉利用方式也豐富多彩起來,例如茶飲料、茶多酚保健品、茶油、茶點心、茶面膜等,茶葉必將和時代、世界共進步。

這是一幅明朝的煮茶圖,描繪出了煮泉品茗的真實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