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漸暖,香漸濃,朱家村的一切都孕育著無限的生機和希望。開春的朱家村,是一曲曲翠綠、金黃和粉紅的彩色交響曲。放眼望去,不規則的田埂圍起了成片的油菜花,像是大自然潑灑的油彩畫。一幢幢小洋房前稀疏的桃花、杏花綻放在枝頭,蜂蝶飛舞忙。
道路兩旁都是高高筑起的薔薇,花團錦簇,芳香流淌。順著一條并不寬闊的鄉間水泥道,掠過兩旁成排的樹蔭,車行15分鐘就來到朱家村村口。
不遠處,幾樁體型優美的雕塑橫跨彩虹橋,定格在翡翠綠的村頭。縣文化和旅游局準備在這里主辦“秋天的藝術”活動。整個活動準備時間半年,持續時間半年。旨在通過這次活動,讓每個看見的人都愿意長途跋涉前來一個遙遠僻靜的朱家村,看看與鋼筋水泥森林中不一樣的東西,體驗和享受一下別具一格的完美鄉村生活。
此次活動囊括了美食、手藝、裝置、雕塑、彩繪、音樂、詩歌等形式,準備借助藝術家、建筑師、設計師們的巧思,打造藝術助力鄉村振興和文旅融合的樣板。
何梅、朱愛明、小七、來貴正在文化廣場上比劃著如何剪裁出“囍”字。來貴要借著這場藝術活動參加一場別開生面的集體婚禮。
“你們這是?”一手搖著小蒲扇的蔡蘭悠閑地走上來,一手牽著曾孫。
“孫子結婚用的。”何梅高興地回答。“這是集體婚禮,兒子、孫子都參加。”
“現在都是西式婚禮,還要這個干嘛?再說囍字可以找廣告公司打印。還搞老古董。”蔡蘭鄙棄土里土氣的何梅。
“蔡嬸,你才是老古董,現在又流行中式婚禮了。再說剪紙和印刷的哪能一樣?”何梅反駁道。
“又開始坐花轎了?”蔡蘭邊比劃坐花轎的樣子邊說。
“是呀,是呀,經歷了西式婚禮,才知道中式婚禮有中式婚禮的好,這叫有比較才有鑒別。”來貴邊剪邊說。
來貴說,西式婚禮講究愛情忠貞,中式婚禮不僅拜天地拜父母拜夫妻。不論從形式和意義上都遠比西式婚禮更富有內涵。他一定要舉辦中式婚禮。小寶因為當初只是舉行旅游結婚,沒有在家舉辦婚禮是他的遺憾。現在有機會要彌補一下心底的遺憾,他也要參加這次集體婚禮。
金秋十月,國慶狂歡的開始。朱家村的桂花樹,處處都是,正散發著深遠而濃郁的香甜,稻田里剛收割的中稻也散發著清新的稻草香味。藝術季大幕就是從這場秋季稻田豐收宴拉開。
幾十張大圓桌就設在剛收割的稻田里,全村村民們圍坐在一起,也有不少游客也來湊熱鬧,身旁是金燦燦的谷堆。
昨天收割脫殼的大米蒸熟立馬上桌。蔬菜和五谷雜糧是村民自家種的,雞鴨鵝都是自家散養的,黃鱔、泥鰍、河蝦、鯽魚等河鮮應有盡有,還有特色的小吃像桂花蓮藕、桂花點心等都擺上餐桌。
伴隨稻田宴的還有一場文化演出。星空是幕布,大地是舞臺,稻田是背景,這是朱家村人的一場秋日狂歡。
大寶穿著漢服上臺朗誦古詩二喬,朱愛明表演黃梅戲夫妻雙雙把家回,桂花帶著國學堂的孩子歌舞三字經出場,都贏得了熱烈的掌聲。
來貴和駱如雪,小寶和博雅,還有十三對新人,正在臺下整裝以待,一場漢服的結婚典禮即將開始。
何梅、朱愛明、大寶一家,劉建紅一家,秦同華一家,蔡蘭一家,都穿戴漢服,端坐在大圓桌旁。今天的司禮官是農耕文化館館長朱愛新。
紅毯鋪地,黃綢覆案,幾案上整齊地擺放著酒樽、漆碗、剪刀等古典器具。司禮官鳴奏吉時,婚禮開始,十五對新人高冠博帶,遵循古禮,步履優雅地緩緩走來。新人們依次進行沃盥禮、同牢禮、合巹禮、解纓結發禮、執手禮等具有傳統文化寓意的漢式禮儀。儀式上,華美的漢服和新人們臉上幸福的微笑互相映襯,仿佛是畫卷里走出來的仕子仕女,臺下不時傳來喝彩聲。
這場別出心裁的婚禮,承載著他們對于漢文化的熱愛和年少的夢想,可以說是他們給予自身婚姻的最好選擇。
“我從小喜歡漢文化,所以選擇到中國居住,為自己舉辦一場漢服婚禮一直是我的夢想。”談起剛剛落幕的婚禮,駱如雪眉飛色舞,滔滔不絕。
就在這天晚上,來貴又想起了一個主意,在金黃色的稻田邊設置一面巨大的情侶墻。這面情侶墻都是朱雙全帶著徒弟們編制而成的愛心,再刷上光亮的桐油。
網面的墻上,鎖上情侶鎖,情定終生。這讓所有在朱家村訂婚和結婚的人又多了一份特殊意義的紀念。
如今還沒走進朱家村,就遠遠看見離一座小山不遠處,有面碩大的情侶墻上,有數不清的同心鎖隨風搖曳。它像是朱家村的一片靚麗的面紗,神秘而神圣。
一年后的十一月,金秋天氣,朱家村村口兩旁銀杏樹已經披上了金黃色的衣裳,在清晨陽光的照耀下,渲染了朱家村的整個村口,輝煌無限。
忽然村口出現兩位著紅衣漢服的女子,一人駕著一匹高頭黑色駿馬,悄悄地駛入了朱家村村頭。她們是來慶祝村里第一家咖啡店的開張。
半年前,一位外國白發老頭來到這里,在朱家村相中了村頭國學學堂后面的一塊空地,申請新建三間洋樓,設計了一家簡約的咖啡廳。
這家咖啡廳的面積約一百個平方米,一切是透明可視的玻璃門前擺放著兩籃香水百合。廳內除了何梅一家三口,還有朱愛新和妻子梁巧珍在靜靜地品嘗。
“爹,爹!”騎在黑色駿馬背上的一位紅衣女子朝著人群中的一位白發老頭喊道。那老者忙著給人倒咖啡,似乎沒有注意到她的喊聲。
坐在咖啡廳的人們都在靜靜地注視著眼前的兩位紅衣古裝女子。兩人騎著高頭大馬站立在門兩旁,臉上露出自信的微笑,周圍的人們立即舉起手機拍下了這一幕。
試營業期間,這家咖啡廳前來喝咖啡的游人不是很多,只能維持生計。不過店主沒有以前那么忙碌了,自己的生活節奏慢下來,他也會經常一個人靜靜地品嘗咖啡,欣賞眼前的四季輪換。
這個白發老頭就是駱如雪的親爹。
“你喜歡這里,他喜歡這里,我也喜歡這里,大家都喜歡這里!”駱如雪的老爹說著一口蹩腳的中文,然后又重復了一遍英文。大家都哈哈哈大笑起來。
“以前呀,我們鄉下人羨慕城里人,城里人羨慕外國人,現在不一樣了。不僅城里人羨慕我們鄉下人,你們外國人也都羨慕我們鄉下人了。現在小寶叫我去城里帶孩子我都不去,我還是喜歡這里。”親家何梅試圖用普通話說了出來,話音未落,大家又哈哈哈大笑起來。
是呀,今天這美麗鄉村,才是宜居的鄉村,它已經脫胎換骨,從一個蓬頭垢面的灰姑娘蝶變成一個內外兼修的王后,展示人們生存的至慧和生活的美貌。
這樣的鄉村誰不熱愛和向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