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心造就領導力(《哈佛商業評論》“微管理”系列)
- 哈佛商業評論
- 660字
- 2019-05-08 10:02:32
序
學習才是你贏得成功的唯一資本
卡耐基曾經說過,一個人的成功,約有15%取決于知識和技能,85%取決于溝通。當溝通無效或者產生偏差時,誤解、猜疑等嫌隙隨之就產生了。
然而有效溝通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當雙方意見相左時,彼此都會感到備受威脅,害怕會因此而放棄一些東西,比如:自己的觀點、習慣的做法、自認為正確的理念,抑或是權力——身體會因此血脈僨張,人們在緊張的談話中,通常難以保持心平氣和。
畢竟,意見分歧會讓人感到一種威脅。你害怕自己將不得不放棄一些東西,比如:自己的觀點、習慣的做法、自認為正確的理念,抑或是權力——身體會因此血脈僨張,交感神經系統處于戰備狀態。
此時,你的身體開始進入“杏仁核劫持”(amygdala hijack)形態,前額葉皮層可能關閉,這是大腦負責理性思考的區域。你就很難理性地去思考自己所說的每一句話。當然,你所溝通的對象也可能會像你一般陷入這樣的情境中。
如何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成為一個善于溝通的人?答案很簡單,只需看看千年之前亞里士多德提出的溝通三要素:Ethos(性格)、Pathos(情感)、Logos(理性)。Ethos主要指信服力,也就是別人何以相信你說的話。Pathos主要指情感上的影響力,也就是別人何以感覺你說的事情關乎自身。Logos(邏各斯)指以理服人的方式。
這三條溝通法則相輔相成,例如,你可能很重視從數據和理性分析(Logos)中得出結論,從而樹立在某個專業領域中的權威形象(Ethos)。優秀的溝通者需要兼具三個要素,不過,在其中一方面有所提升,也會改善你的溝通能力和領導力。
本期《哈佛商業評論·談心造就領導力》精選6篇文章,希望能幫助你能夠有效地與他人溝通。
推薦閱讀
- 雪球專刊288期:看穿十大行業,給聰明投資者的行業分析課Ⅱ
- 別讓指標毀了公司(《哈佛商業評論》2019年第9期)
- 中歐商業評論8月刊
- 金融監管的域外適用:為什么外星人回不了家?
- 證券市場周刊-紅周刊(2016年第31期)
- 中國企業家(2015年第24期)
- 特朗普時代的全球化戰略:2017年麥肯錫獎必讀文章(《哈佛商業評論》增刊)
- 農村財務會計(2020年第7期)
- 面向未來的組織(《哈佛商業評論》2021年第9期)
- 中國企業家(2015年第23期)
- 全球收入不平等,金融何為?(《北大金融評論》2020年第4期)
- 數據解讀:北漂那么難,為什么還要在北京?
- 第一財經YiMagazine(2019年第11期)
- 中歐商業評論精選集·贏銷導線
- 新經濟導刊(202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