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土方工程量的計算
在場地平整之前,通常要計算土方的工程量。
1.場地平整土方量計算
場地平整土方量的計算方法有方格網法和橫截面法兩種。橫截面法是將要計算的場地劃分成若干橫截面后,用橫截面計算公式逐段計算,最后將逐段計算結果匯總。橫截面法可用于地形起伏變化較大的地區,計算精度較低,所以一般采用方格網法。
方格網法的計算步驟如下:
(1)計算各方格網角點的施工高度(即填、挖高度)。
各方格角點的施工高度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hn——角點施工高度(m),“+”為填,“-”為挖;
Hn——角點的設計標高(m);
Hn′——角點的自然地面標高(m)。
(2)確定“零線”位置,即挖方、填方的分界線,在該線上,施工高度為零。確定“零線”的位置有助于了解整個場地的挖、填區域分布狀態。
零線的確定方法是:先求出一端為挖方、另一端為填方的方格邊線上的零點,即不挖不填的點,然后將各相鄰的零點相連即成為一條折線,這條折線就是要確定的零線。確定零點的方法如圖1-6所示,確定零點位置的計算公式為

圖1-6 零點計算

式中:x1,x2——角點至零點的距離(m);
h1,h2——相鄰兩角點的施工高度(m)。
a——方格邊長(m)。
(3)土方量的計算。零線確定之后,便可進行土方量的計算。方格網中土方量的計算有兩種方法:四方棱柱體法和三角棱柱體法。
1)四方棱柱體法
四方棱柱體的體積計算有兩種方法:
①方格四個角點全部為挖(或填),如圖1-7所示的無零線通過的方格,其土方量為

圖1-7 角點全挖(填)

式中:V ——填方或挖方體積(m3);
h1,h2,h3,h4——方格四角點的施工高度(m),用絕對值代入;
a ——方格邊長(m)。
②方格的相鄰兩角點為挖方,另兩角點為填方,如圖1-8(a)所示。

圖1-8 四棱柱體積計算
填方的土方量為

挖方的土方量為

③方格的三個角點為挖方(填方),另一角點為填方(挖方),如圖1-8(b)所示。
挖方的土方量為

填方的土方量為

2)三角棱柱體法
用三角棱柱體法計算場地土方量,先把方格網順地形等高線,將各個方格劃分成三角形(如圖1-9所示),然后分別計算每個三角棱柱(錐)體的土方量。

圖1-9 按地形將方格劃分成三角形
①當三角形為全挖或全填時,如圖1-10(a)所示,土方量為

圖1-10 三角棱柱體法

式中:a ——方格邊長(m);
h1,h2,h3——三角形三角點的施工高度(m),用絕對值代入。
②當三角形三個角點有挖有填時,如圖1-10(b)所示,其零線將三角形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底面為三角形的錐體,另一部分是底面為四邊形的楔體。其土方量分別為


土方量的計算方法不同,其結果的表達精度亦不相同。當地形平坦時,常采用四方棱柱體法,可將方格劃分得大些,可減少土方量計算;當地形起伏變化較大時,應將方格劃分得小些,或采用三角棱柱體法計算,計算結果較準確。
將挖方區(或填方區)所有方格計算土方量匯總,可得到該場地挖方和填方的總土方量。
【例1-3】某場地方格邊長為20m,其中H11=45.82m,H12=45.25m,H13=44.06m,H14=43.02m,H21=44.81m,H22=44.67m,H23=43.75m,H24=42.86m,H31=44.12m,H32=44.24m,H33=43.05m,H34=42.26m,H41=48.08m,H42=41.32m,H43=38.39m,H44=45.04m。
試求:(1)場地的設計標高H0;
(2)當ix=3‰,iy=2‰時,根據算出的各方格角點的施工高度,繪出零線,算出填、挖方量。
解(1)H0==43.63722≈43.64(m)
(2)考慮泄水坡度后,各角點的設計標高如圖1-11(a)所示。

圖1-11 場地標高線
(3)各方格角點的施工高度=設計高度-自然高度,即hn=Hn-Hn′,則各角點的施工高度計算結果如圖1-11(b)所示。
(4)計算各方格的挖、填土方量。


V3挖=8+2.9×20=13.90(m3)(-0.39和0.59之間的零點到-0.39的距離為8m,-0.12和0.71之間的零點到-0.12的距離為2.9m)


V5挖=×202-
×9.6×16.4=108.6(m3)(-0.59和0.54之間的零點到0.54的距離為9.6m,-0.12和0.54之間的零點到0.54的距離為16.4m)


V7挖=×202-
×6.8×15.9=374.3(m3)(-4.41和2.29之間的零點到2.29的距離為6.8m,-0.59和2.29之間的零點到2.29的距離為15.9m)



V9挖=×4.6×11×1.55=13.1(m3)(5.16和-1.55之間的零點到-1.55的距離為4.6m,1.27和-1.55之間的零點到-1.55的距離為11m)

V挖=1678.31(m3)V填=1476.48(m3)
2.基坑(槽)土方量計算
基坑(槽)土方施工之前,也需要進行土方工程量的計算,基坑土方量的計算可近似按立體幾何中擬柱體(由兩個平行的平面做底的一種多面體)體積的公式計算(如圖1-12所示),即

圖1-12 土方量計算

式中:H ——基坑挖深(m);
A1,A2——基坑上、下平面的面積(m2);
A0——基坑中部截面的面積(m2)。
工程施工中路堤的填筑的土方工程量與基槽類似,也可按式(1-20)計算。對基坑而言,H為基坑的深度,A1,A2分別為基坑的上、下底面積(m2),對基槽或路堤,li(H)為基槽或路堤的長度(m),A1,A2為兩端的面積(m2)。
基槽與路堤通常根據其形狀(曲線、折線、變截面等)劃分成若干計算段,分段計算土方量,然后再累加求得總的土方工程量。如果基槽、路堤是等截面的,可得F1=F2=F0,由式(1-20)計算V=H F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