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考研英語題源報刊閱讀:提高篇
- 新東方研發中心
- 18053字
- 2018-11-08 15:55:22
答案及解析

Text 1

文章大意
流動勞動力是改善貧困國家經濟狀況和解決富裕國家勞動力短缺的有效途徑。移民工人不僅可以獲得技能,增加收入,還能為自己的國家帶來新技術和資金。流動勞動力有利于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它帶來的收益大于損失。
試題透析
1. 文章第一段表明______。
[A] 妻子失去自由,但出國打工的丈夫能夠賺錢
[B] 移民會帶來損失,但也可以創造收益
[C] 有些人通過移民變得富裕,有些人則沒有
[D] 移民給富裕國家帶來利益,但給貧困國家帶來危害
[試題類型] 推理引申題。
[解題思路] 根據題干關鍵詞Paragraph 1可定位至文章第一段。該段指出孟加拉國的男人到國外打工時,妻子通常會與婆家人同住(moves in with her husband's family),她們要在陌生的廚房中辛苦受累(sweat in a strange kitchen),還要照顧專橫的婆婆(take care of a bossy mother-in-law),而每年卻只有幾個星期能與丈夫相見(see their husbands only for a few weeks each year)。當然丈夫會給家里寄錢(send home plenty of money),但通常是寄給父母,而不是妻子(often send it to their parents,not their wives)。但該段最后一句總結道:移民帶來了損失,也帶來了收益。言下之意,勞動力的流動雖然有諸多負面影響,但它也有正面意義,比如帶來高收入,全段的重點其實在最后一句話上,選項 [B] 與原文意思相符,故為正確選項。
[干擾排除] 第一段前三句指出,丈夫到國外打工時,妻子往往會住在婆家,她們要在陌生的廚房里辛苦受累,還要照顧專橫的婆婆,但并不能就此推出妻子失去了人身自由,故排除選項 [A] 。文章首段雖然提到外出打工的丈夫往家里寄錢,但并沒有談及有人變富,有人沒有;此外,最后一句中的losers和winners分別指有損失和收益的人,而非變富和沒有變富的人,故排除選項 [C] 。首段并未談及移民對富裕國家和貧困國家的影響,故選項 [D] 也可以排除。
2. 《特殊群體》的作者們也許會認為______。
[A] 移民是不容忽視的人才
[B] 移民會為富裕國家和貧困國家都帶來利益
[C] 富裕國家應資助貧困國家
[D] 富裕國家現在缺乏勞動力
[試題類型] 觀點態度題。
[解題思路] 根據題干關鍵詞Authors of Exceptional People可定位至文章第二段。該段第一句指出伊恩·戈爾丁、杰弗里·卡梅倫和米拉·巴拉拉江在新書《特殊群體》中提到勞動力移民所帶來的收益遠遠大于損失(the gains vastly outweigh the losses)。緊接著引用書中數據加以闡釋,如果富裕國家接受貧困國家的移民工人,哪怕只將其國內的勞動力擴充了3%,都可以使世界經濟一年增長3560億美元。同時,勞動力移民也是解決世界貧困最有效的途徑。由此可知,勞動力移民不僅可以為富裕國家帶來經濟收益,還能減輕貧困國家的貧困問題,故選項 [B] 正確。
[干擾排除] 第二段指出,幾位作者在《特殊群體》一書中提出勞動力移民可以增加經濟收入,但并未指出這些移民是不容忽視的人才,故排除選項 [A] 。該段第二、三句指出,富裕國家接受貧困國家的移民工人對整個世界經濟的發展與減輕貧困問題都是有益的,并沒有說富裕國家應資助貧困國家,故選項 [C] 可以排除。第二段沒有信息說明富裕國家勞動力是否缺乏,雖然文章末段提到幾位作者在書中預測,未來的富裕國家將會出現勞動力緊缺的狀況(a future of labor shortages in rich countries),但并未說明這種情況現在就存在,故排除選項 [D] 。
3. 根據第三段可知______。
[A] 移民在美國比在其他富裕國家更受歡迎
[B] 如今的移民可能不像從前的移民那樣思鄉
[C] 現代科技減輕了移民造成的情感損失
[D] 非洲是將世界上所有國家聯系在一起的接合點
[試題類型] 推理引申題。
[解題思路] 根據題干關鍵詞Paragraph 3可定位至文章第三段。該段第二句指出,移民所造成的情感代價已經遠遠低于過去(the emotional costs of leaving home...are much lighter than they were)。緊接著第三、四句以19世紀和21世紀情況的對比說明了這一變化。第五句指出,人口流動性與日俱增(Increasing mobility),加之通訊成本的降低(combined with cheaper communications),將會使全世界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聯系在一起(connected in a manner not experienced...)。由此可以推斷,現代科技能使世界聯系更緊密,從而減輕了移民的情感損失,選項 [C] 符合題意,故為答案。
[干擾排除] 第三段第一句以也門工人到美國工作為例說明移民勞動力可以獲得更高的收入,并未說明移民工人在美國更受歡迎,故排除選項 [A] 。該段第二句指出,移民所帶來的情感代價低于過去,這里的情感代價(emotional cost)不能等同于思鄉(homesick),且現在移民的思鄉之情很可能有增無減,只是科技的發達使思鄉之情得以緩解,選項 [B] 曲解原文,故排除。該段最后一句指出,全球社區將會以一種自人類起源于非洲以來(since our small-world evolutionary origins in Africa)從未有過的方式聯系在一起(becoming connected in a manner not experienced),文中只提到非洲是人類起源的地方,并沒有說它是連接世界各地的接合點,故選項 [D] 不符合文意,可排除。
4. 根據第四段可知,移民會______。
[A] 因為人才流失而給貧困國家帶來的危害大于利益
[B] 提高移民者的技能并促進對貧困國家的投資
[C] 以移民者從西方國家返回故鄉而終止
[D] 幫助移民者用新人脈在海外開公司
[試題類型] 具體信息題。
[解題思路] 根據題干關鍵詞Paragraph 4可定位至文章第四段。該段第三句指出,出國工作的可能性會促使貧困國家的人掌握適應市場需求的各種技能(acquire marketable skills)。第五句指出,有些移民幾年后帶著新的技能、新的人脈和大量積蓄回到家鄉進行投資(return home with new skills, new contacts and a pot of savings to invest),選項 [B] 與原文相符,故為答案。
[干擾排除] 第四段第二句指出,移民造成貧困國家人才的流失,從而給貧困國家造成負面影響(Poor countries may suffer when they lose their best brains),但緊接著指出,出國工作的可能性也可以促使人們掌握各種技能,有些人在獲得了技能后可能就決定不出國工作了(Some then decide not to migrate),而有些人選擇移民打工后回國,并且帶回新的技能、人脈和大量積蓄進行投資。該段最后一句指出,人才流失實際上會使貧困國家獲益(the brain drain actually helps poor countries),可見,勞動力移民對貧困國家來說利大于弊,故排除選項 [A] 。雖然第五句提到有些移民在海外漂泊幾年后會回國,但不能由此推知所有的移民最后都會回國,故選項 [C] 可排除。同樣根據第五句可知,有些移民回國時會帶著新結識的人脈(new contacts),但沒有說移民者利用這些人脈在海外開公司,故排除選項 [D] 。
5. 富裕國家的外來移民______。
[A] 只帶來競爭,而沒有利益
[B] 會由于勞動力的不足而緊俏
[C] 創造了很大的價值
[D] 只有失業時,他們才會離開
[試題類型] 具體信息題。
[解題思路] 根據題干關鍵詞immigrants in wealthy countries可定位至最后兩段。最后一段指出,幾位作者在書中預測,未來的富裕國家將會出現勞動力緊缺的狀況,隨著歐美老齡化的到來,他們將需要有活力的年輕人,同時對高水平技術工人的需求也會增加,各國爭奪流動勞動力的競爭將會變得更為激烈。四個選項中,只有選項 [B] 與原文相符,故為答案。
[干擾排除] 第五段第二句指出,缺乏特殊技能的移民會拉低當地缺乏技能工人的工資,但作者指出,這種影響非常微小(effect is very small),兩者甚至并不相關(may be irrelevant)。而第三、四句接著指出,移民工人經常為當地人創造工作機會。由此可見,移民帶來的益處要遠遠大于其帶來的競爭,故排除選項 [A] 。第五段第三、四句只指出移民在富裕國家建立公司,為當地民眾提供工作機會,并未提及他們創造的價值有多少,故可排除選項 [C] 。第五段最后一句指出,對于移民者來說,需要他們時,他們就會來,不需要的時候他們就會離開(Migrants come when their services are wanted and stay away when they are not),移民者不一定非要在失業時離開,選項 [D] 過于絕對,故排除。
詞匯突破 (帶*號的詞匯為超綱詞)
sweat v. 辛苦工作;拼命干活:They sweated and saved for ten years to buy a house. 他們拼命工作,攢了十年錢買房子。
bossy adj. 專橫的;飛揚跋扈的:We resented her bossy manner. 我們不喜歡她專橫的態度。
migration n. 移民;移居 a huge migration of people into Europe 大量涌至歐洲的移民
make sth plain 使……清楚明白:They made it plain that they were against the idea. 他們明確表示反對這個觀點。
exceptional adj. 杰出的;突出的:From his earliest years he showed exceptional ability in mechanics. 從早年起,他在機械學方面就表現出特別的才能。
*hefty adj. 大的;重的
mobility n. 移動性;流動性:Industrialization would open up increasing chances of social mobility. 工業化給社會流動提供越來越多的機會。
readable adj. 清晰的;易讀的:readable handwriting 容易看得懂的筆跡
brain n. 聰明人;知識分子:He is one of the leading brains in the country. 他是國家的知識分子精英之一。
spur v. 刺激;鼓勵:Governments cut interest rates to spur demand. 政府降低利率來刺激需求。
brain drain 人才外流;人才流失
*influx n. (人或事物的)注入;涌入
drag down 把……向下拖;使(水平)下降:The economy will be dragged down by inefficient firms. 效率低下的公司會導致經濟水平的下降。
entrepreneur n. 企業家;主辦人:social entrepreneur 社會企業家
句式分析

? 本句的主干結構為Increasing mobility...means that...。其中combined with cheaper communications為分詞結構作主語Increasing mobility的后置定語。謂語means后為that引導的賓語從句,該賓語從句的主干為...the global community is becoming connected...,其中in a manner在從句中作方式狀語,其后not experienced為分詞作定語,修飾manner。該賓語從句中又包含一個由since引導的時間狀語從句。
全文翻譯
當一個孟加拉國男人到中東地區的建筑工地打工時,他的妻子通常都會搬去和婆家人同住。并不是所有的妻子都喜歡這樣。她們要在陌生的廚房中辛苦受累,要照顧專橫霸道的婆婆,而每年與丈夫相會的時間卻只有幾個星期。盡管丈夫會向家里寄很多錢,但通常是寄給父母,而不是妻子。移民帶來了損失,也帶來了收益。
但收益遠大于損失,正如伊恩·戈爾丁、杰弗里·卡梅倫和米拉·巴拉拉江在他們的新書《特殊群體》中所明確闡述的一樣。據估計,如果富裕國家能夠接受來自貧困國家足夠多的移民工人擴充其勞動力,哪怕僅增加3%,那么全世界每年的經濟增長將達3560億美元。迄今為止,勞動力移民是減輕全球貧困最有效的途徑。
如果一個人從也門移居到美國工作,其收入將是原來的15倍。盡管背井離鄉的情感代價依然很大,但遠低于過去。對于19世紀俄羅斯的移民工人來說,去國外謀生就意味著可能永遠不能再見到家人,也不能與其通話;而如今的移民工人下飛機便可以在出租車上使用Skype與家人取得聯系。人口流動性的不斷增強以及通訊成本的降低意味著將來“全球社區將會以一種自人類起源于非洲以來從未有過的方式聯系在一起”。
在這本書中,戈爾丁和他的合著者們準確并清晰地指出了現代勞動力移民的成本與收益。貧窮國家可能會因人才流向西方而遭受損失,但出國工作的可能性會促使貧困國家的人們掌握適應市場需求的各種技能。有些人在掌握了技能之后就決定不出國工作了。也有些人在海外漂泊幾年后,帶著新的技能、新的人際關系和大量積蓄回到家鄉進行投資。總的來說,人才流失實際上會使貧困國家獲益。
在富裕國家,移民并不受人歡迎,因為人們高估了移民帶來的損失,而低估了其收益。大量無特殊技能移民的涌入會拉低本地無特殊技能工人的工資,但是大量不同的研究表明,這種影響“非常微小,甚至兩者是并不相關的”。移民經常會為當地居民創造工作機會。舊金山的印度企業家就開辦了很多新科技公司。對于移民工人來說,需要他們時,他們就會來,不需要他們時,他們就會離開。
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說,幾位作者在書中預測,富裕國家即將會出現勞動力緊缺的狀況,而這種狀況只能通過外來勞動力來解決。由于歐洲和美國老齡化的到來,這些國家將會需要更多年輕而有活力的護士、管家和清潔工。對高水平技術工人的需求也會有所增加,各國對流動人才的競爭將會愈演愈烈。移民將“決定我們的未來”,作者們如是說。
Text 2

文章大意
美國的慈善家大有人在,但其實際成效卻不盡如人意。善意的捐贈常常不能達到緩解社會問題的效果,有時甚至還會適得其反,使事情變得更糟。專家指出,要讓慈善事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慈善家們不僅僅需要一顆慈悲為懷的心,更需要理智的思考與判斷。
試題透析
6. 第一段引用馬克·扎克伯格的例子是為了表明______。
[A] 包括年輕人在內的許多人都在參與慈善事業
[B] 目前在美國許多人很年輕就很富有
[C]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事業成功且富有同情心
[D] 美國年輕一代繼承了慈善這一美德
[試題類型] 篇章結構題。
[解題思路] 根據題干關鍵詞Mark Zuckerberg和Paragraph 1可定位至文章第一段。該句指出Facebook的創建人——27歲的馬克·扎克伯格是決定捐出至少一半財富的億萬富翁之一,他的這一行為證明了美國人的慈善基因已經傳給了下一代(proof that America's giving gene has passed to the next generation),此處以馬克·扎克伯格為例說明了慈善這一美德已經被美國年輕一代所繼承,選項 [D] 與原文相符,故為答案。
[干擾排除] 首段第一句指出大概有69位美國億萬富翁承諾捐出至少一半財富,第二句指出馬克·扎克伯格是其中之一,這并不能說明“包括年輕人在內的許多人都參與到慈善事業中”,也不能說明“目前在美國許多人很年輕就很富有”以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事業成功且富有同情心”,選項 [A] 、[B] 、[C] 均無法從原文推知,且不是文章意在說明的問題,故均可排除。
7. 根據第二段,慈善事業最大的問題是______。
[A] 大多數人對其成效感到不滿
[B] 它所取得的實際成效與預期相去甚遠
[C] 捐款的減少對其有不良影響
[D] 它給非營利性組織帶來了危機
[試題類型] 推理引申題。
[解題思路] 根據題干關鍵詞Paragraph 2可定位至文章第二段。該段首句提出一個問題:所有那些捐贈真的有作用嗎?接著第二句指出,善意的捐贈經常不能緩解社會問題(well-intentioned donations often doing nothing to alleviate society's problems),有時還會將事情弄得更糟(even making matters worse)。下文第四句進一步指出,對有效捐贈的需求正變得更迫切,最后一句也提到《理性的跳躍》等三本書強調如何理性地捐贈這一難題(addresses the tough question of how to not merely give, but to give well)。由此可推斷,慈善事業應解決如何理性捐贈以達到預期效果的問題,因此其最大的問題是它所取得的實際成效遠遠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故選項 [B] 正確。
[干擾排除] 該段第二句指出,慈善事業有一段比較令人沮喪的歷史,即善意的捐贈經常沒能達到緩解社會問題的效果,有時候甚至還會適得其反,使事情變得更糟。這是作者本人對慈善事業狀況的概述和態度,并不能說明“大多數人對其成效感到不滿”,故排除選項 [A] 。文中只提到國家開支的減少(Spending cut),并未提及“捐款減少”,故排除選項 [C] 。該段第五句指出,削減開支會給社會部門帶來危機(Spending cuts will cause a crisis in the social sector),從而影響到美國幾乎每一個非營利性組織,并沒有說慈善事業給非營利性組織帶來危機,故排除選項 [D] 。
8. 根據文中提到的三本書,許多慈善工作成效較差是因為______。
[A] 慈善家們所要解決的問題太過棘手
[B] 慈善家們要求慈善組織對他們負責
[C] 慈善家們在評估捐贈成果時缺乏理性思考
[D] 慈善機構缺少改進工作的相應體制
[試題類型] 推理引申題。
[解題思路] 本題就文中提到的三本書中關于慈善捐贈成效較差的原因設問,故定位至文章第三段。該段第二、三句指出,這三本書均指出,慈善捐贈成效較差實際上是慈善家的問題(the ineffectiveness of much charity is actually the fault of the charitarian),他們做慈善總是只遵循自己的意愿(let their charity be guided by their hearts alone)。第五句則針對這個問題給出了建議:慈善家應該建立相應的體制以便聽取慈善工作的無效之處,避免因受到鼓動而錯誤地判斷其取得了成功。由此可推測,慈善事業成效較差的原因在于慈善家只徒有善良的心,但對慈善事業的成果缺乏理性思考,故選項 [C] 正確。
[干擾排除] 第三段第一句指出,巴菲特認為捐錢比賺錢難,因為慈善要解決的問題本身就很棘手,但這是巴菲特的觀點,不是三本書中的觀點,故排除選項 [A] 。第三段第三、四句指出,慈善家做慈善往往只按照他們的個人意愿,且他們基本上只對自己負責,選項 [B] “慈善家要求慈善機構對其負責”,與文章內容不符,故排除。該段第五句指出慈善家們應該建立相關體制以迫使他們聽取慈善事業的無效之處,從而被要求不斷改進以提高捐贈的成效,這是針對慈善事業成效差的現狀所給出的建議,該建議針對的問題正是“慈善家缺乏理性思考”,故選項 [D] 可以排除。
9. 根據第四段,以下哪一項說法是正確的?
[A] 政府應擔負起作為慈善事業指導者的責任。
[B] 建立政治與慈善之間的密切聯系很重要。
[C] 更多的合作可能會改善慈善事業的成效。
[D] 慈善家們富有同情心,但是不愿合作。
[試題類型] 具體信息題。
[解題思路] 根據題干關鍵詞Paragraph 4可定位至文章第四段。該段主要介紹了《不僅僅是捐贈》一書中提到的促進有效捐贈的方法。其中第三句提到了其中的一個方法,即慈善家們需要加強合作(charitarians should work together more often)。由此可見,慈善家之間更多的合作可以改善慈善事業可能達到的效果,故選項 [C] 正確。
[干擾排除] 選項 [A] 和選項 [B] 根據第四段第二句設置干擾,該句指出了促進有效捐贈的第一種方法:通過參與政治主張改變政府政策(to engage in political advocacy to change government policy),即政府政策的改變對促進有效捐贈有重要意義,但并未提及政府應該承擔起慈善事業指導者的責任,也沒有強調政治與慈善間密切聯系的重要性,故選項 [A] 和選項 [B] 均可排除。該段第三句只是建議慈善家們應更多地互相合作,但并未指出他們是否不愿意合作,選項 [D] 的內容無法從原文中推知,故排除。
10. 在文章最后一段,馬里奧·莫里諾建議慈善家們______。
[A] 設定可行的目標并為達到目標制定計劃
[B] 密切監督慈善工作的進程
[C] 給非營利性組織捐更多的錢
[D] 用更有利可圖的方式管理他們的慈善工作
[試題類型] 具體信息題。
[解題思路] 根據題干關鍵詞the last paragraph可定位至文章最后一段。該段第一句指出,莫里諾認為慈善家和非營利性組織需要明確他們想要取得的成果(to be clear about the outcomes they are trying to achieve),并仔細斟酌取得成果的進程(measure properly the progress they are making towards those goals)。由此可見,莫里諾建議慈善家和非營利性組織要設定正確的目標,并制定合理的計劃以達到目標,選項 [A] 與文意相符,故為答案。
[干擾排除] 選項 [B] 將文中的measure properly替換成supervise closely,文中馬里奧是在強調仔細斟酌工作進度,即合理設定工作進程,并不是密切監管工作進程,故排除選項 [B] 。選項 [C] 根據the donors work closely to build up the non-profits he supports設置干擾,捐贈者們密切參與所支持的非營利性機構的建設是對“風險慈善”的解釋,并不是馬里奧給慈善家們提出的建議,故排除。文中并未提及慈善家們“用更有利可圖的方式管理慈善工作”,故排除選項 [D] 。
詞匯突破
give away sth 贈送;免費送出某物:Ten thousand copies of the software package are being given away. 1萬套軟件包正被贈送出去。
champion v. 支持;擁護:champion the cause of gay rights 維護同性戀權利
do good 有用;有幫助:Could the discussion do any good? 這個討論有用嗎?
alleviate v. 減輕;緩和:The doctor gave her an injection to alleviate the pain. 醫生給她打了一針以減輕疼痛。
veteran adj. 經驗豐富的;資深的:a veteran baseball player 經驗豐富的棒球手
*philanthropist n. 慈善家;捐款人
go after sth 設法得到某物:Our company is going after the software market in western Europe. 我們公司正在爭取西歐的軟件市場。
*low-hanging fruit 可輕易實現的目標;短期絕佳的機會(文中譯為“唾手可得的利潤”)
*charitarian n. 慈善家
accountable adj. 應負責任的;負有責任的:Ministers are accountable to Parliament. 部長們對議會負責。
tempt sb into (doing) sth 誘使某人去做錯事或者危險的事:You try to tempt the defender into making a tackle. 你想辦法誘使防守員來阻截。
advocacy n. 擁護;主張:their advocacy of family values 他們對家庭價值觀的倡導
*donor n. 捐贈者;贈送者
outcome n. 結果;效果:What was the outcome of your meeting? 你們會晤的結果如何?
句式分析

? 本句的主干結構為...the main reason...is that...,主語reason后是由why引導的限制性定語從句,that引導的從句作表語,在該表語從句中,whereas連接兩個并列的從句in business "you go after the low-hanging fruit"和in charity you are trying to...difficult,其中,that are inherently difficult為定語從句修飾problems,后面such as...至句末則為problems的同位語,舉例說明其內容。

? 本句的主干結構為...charitarians should create systems...。句首的不定式結構To avoid being tempted into... success作目的狀語,賓語systems后是由that引導的定語從句,對其進行修飾。該定語從句中,and連接兩個并列的不定式結構to hear what... 和to be constantly challenged to improve,該定語從句中還包含一個what引導的賓語從句,用來說明hear的內容。
全文翻譯
在過去的一年里,大概有69位美國億萬富翁簽署了由比爾·蓋茨和沃倫·巴菲特發起的“慈善誓言”,承諾捐出他們至少一半的財富。Facebook的創始人——27歲的馬克·扎克伯格正是這些人中的一員,這證明美國人的慈善基因已經傳給了下一代。
但問題是,所有的那些捐贈真的有作用嗎?慈善事業有一段比較令人沮喪的歷史,善意的捐贈經常沒能緩解社會問題,有時甚至還會適得其反,使事情變得更糟。正如巴菲特多次所言:“掙錢遠比有效地捐錢容易得多。”另外,對于有效捐助的需求正變得更加迫切,因為許多從私人慈善機構或公共部門獲得資金的組織開始感受到美國財政問題的影響。削減開支會給社會部門帶來危機,“而這又會影響到美國幾乎每一個非營利性組織,無論他們是否接受政府提供的資金”,資深慈善家馬里奧·莫里諾在其新書《理性的跳躍》中這樣寫道,該書與另外兩本新書都探討了一個棘手的問題——如何做到不僅捐贈,還要合理地捐贈。
對于巴菲特來說,捐錢比賺錢更難的主要原因在于:在商業中,“你追求的是唾手可得的利潤”,而在慈善事業中,你試圖解決的是本身就很棘手的問題,例如,如何教育缺乏學習動力的城市孩子,或者消除農村貧困。然而這三本書均指出,很多慈善捐贈成效較差實際上是慈善家的錯誤。書中稱贊了人們捐贈的動機,但同時也指出,人們常常只遵循個人意愿來做慈善。對于慈善家來說,最大的問題或許是“從根本上而言,他們只對自己負責”。為了避免因受到鼓動而錯誤地相信自己的慈善事業取得了成功,慈善家們應該建立相關體制,迫使他們不時聽取關于其事業無效之處的令人不愉快的事實,并被要求不斷改進。
在另一本名為《不僅僅是捐贈》的書中,作者描述了六種使慈善行為有效的方法,其中有兩點與眾不同,十分突出。其一,他們認為,要實現真正的改變,最好的做法是通過參與政治主張以改變政府的相關政策;他們的第二條合理建議是,慈善家們應該增進合作,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
對于莫里諾這位“風險慈善”(即捐贈者們密切參與其所支持的非營利機構的建設)的先行者來說,一個主要的教訓是,慈善家和非營利性組織要明確他們想要達到的結果,同時仔細斟酌他們取得這些成果的進程。他是第一個承認做出正確衡量并非易事的人,而且他也曾因錯誤的判斷而浪費過錢。
Text 3

文章大意
經濟學家溫斯頓指出,如今在美國,踏入律師行業有三重困難:只有從法學院畢業的人才可以當律師;必須通過律師資格考試;非執業律師不能從事法律方面的工作。溫斯頓認為,目前的律師職業資格制度太過嚴格,這使許多優秀人才被阻隔在律師行業之外,而加強監管比控制律師數量更好。
試題透析
11. 從第一段我們可以得知______。
[A] 美國人通過博客了解其法律體系
[B] 美國的律師資格考試存在嚴重的腐敗現象
[C] 美國律師因為人數太少而掙得更多
[D] 美國律師處理法律案件賺得的錢不多
[試題類型] 具體信息題。
[解題思路] 根據題干關鍵詞Paragraph 1定位至第一段。該段前兩句首先指出經濟學家溫斯頓認為美國現在律師數量太少(plagued by too few lawyers)。第三句指出,溫斯頓出版的書中指出律師準入制使得律師的數量幾十年來都保持較低水平(barriers to entry have kept the number of lawyers artificially low for decades)。緊接著最后一句指出,這種狀況,再加上律師們紛紛投身政治,并對經濟過分管控的現象使得律師在工資之外還有一筆額外的收入(results in an unearned premium on legal wages)。由此可見,律師從業人數過少是現有律師賺得更多的原因之一,選項 [C] 與原文相符,故為答案。
[干擾排除] 該段第一句指出,一個名為“律師過剩”的關于美國法律系統的博客受到了廣泛關注,而且很多人也認為美國的律師過剩。文章只是以此為引子指出與人們觀念中相反的事實,即律師太少,并沒有說明美國人通過博客了解法律體系,故選項 [A] 可以排除。該段第三句指出,溫斯頓在書中提到過去幾十年里律師準入制度人為地使律師數量保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這只能表明溫斯頓認為美國律師準入制度不合理,并不能說明律師考試中存在嚴重的腐敗現象,故選項 [B] 無從得知,可以排除。該段最后一句指出,律師人數過少,再加上律師們投身政治,操控經濟,可使其獲得工資之外的額外收入,故可知律師掙得多,排除選項 [D] 。
12. 第二段中引用亞伯拉罕·林肯和克拉倫斯·達羅的例子意在說明______。
[A] 在法學院的學習經歷沒有用
[B] 實踐經驗成就優秀律師
[C] 在法學院的學習對于律師并非不可或缺
[D] 有能力的人注定實現目標
[試題類型] 篇章結構題。
[解題思路] 根據題干關鍵詞Abraham Lincoln and Clarence Darrow定位至第二段。該段第一句指出阻礙律師數量增加有三個主要因素,緊接著第二句指出阻礙因素之一:美國律師協會授權法學院,只有畢業于法學院才能從事法律工作(you must be a graduate of one of them to practise law)。第三句指出,從事律師職業幾十載的林肯和美國歷史上著名的刑事辯護律師克拉倫斯·達羅都不是畢業于法學院(did not graduate from law school)。由此可見,作者引用這兩個人作為反例,旨在說明畢業于法學院并不是成為一名律師的必要條件,選項 [C] 與原文相符,故為答案。
[干擾排除] 該段第二句指出,在美國的許多州,只有從法學院畢業的人才能當律師,然后作者在第三句指出大名鼎鼎的林肯和克拉倫斯·達羅卻都不是法學院畢業的,從而說明并不是所有律師都必須從法學院畢業,這并不能說明法學院的學習毫無用處,也不能簡單地得出具備實踐經驗就能使人成為優秀律師的結論,故選項 [A] 和選項 [B] 可以排除。文章并沒有涉及“有能力的人注定實現目標”的內容,故選項 [D] 也可排除。
13. 作者認為,律師資格考試是______。
[A] 一種形式且對實際工作沒有意義
[B] 一種挑選有前途律師的有效手段
[C] 為收取高額費用來賺錢而設立的
[D] 律師事務所老板批判的對象
[試題類型] 推理引申題。
[解題思路] 根據題干關鍵詞the bar exam可定位至第三段。該段第一句首先指出,導致律師數量過少的第二個因素是律師資格考試(the bar exam itself)。第二、三句列舉了關于律師資格考試的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支持者認為這是保證律師素質的有效方法(a useful quality control),而反對者則認為這只是一種繁重且無用的形式(a gruelling but useless ritual)。緊接著作者舉了斯坦福大學法學院院長和最高法院法官、著名學者本杰明·卡多佐的例子:二者首次參加律師資格考試均未通過。最后一句中作者指出,法學院的學生即使通過了律師資格考試,在開始工作時,還是對實際工作幾乎一無所知,需要接受相關培訓(need to be taught nearly everything about actual practice on the job)。可見,作者列舉的例子都是證明反對者的觀點的,即律師資格考試只是形式,對實際工作來說用處不大,故作者是支持反對者觀點的,選項 [A] 與原文相符,故為答案。
[干擾排除] 第三段第二句指出,支持者們認為律師資格考試能有效控制律師素質,但后文作者所舉實例均是支持反對者觀點的,因此作者的態度應與反對者一致,即認為律師資格考試是一種無用的形式,故選項 [B] 錯誤。該段最后兩句指出,學生在律師資格考試上投入數千美金,但這種投入的效果卻不是很好。可見,作者此處提到律師考試的高昂費用是為了強調這種投入的無效性,不是為了說明律師資格考試以此盈利,選項 [C] 可以排除。該段最后一句指出,律師事務所的老板發現,即使是通過律師資格考試的學生,在剛參加工作時仍需要相關的培訓才可以工作,這里只是陳述客觀事實,用以說明律師資格考試的效果不佳,并不是作者的觀點態度,選項 [D] 可以排除。
14. 第四段中作者試圖傳達的是______。
[A] 非執業律師在任何情況下從事法律事務都是違法的
[B] 美國的法律系統非常嚴格
[C] 人們應該小心“非執業律師”
[D] 合格律師必須讀法學院或參加律師資格考試
[試題類型] 推理引申題。
[解題思路] 根據題干關鍵詞Paragraph 4可定位至第四段。該段第一句首先指出,造成律師數量過少的第三個因素是美國不允許非執業律師管理與投資律師事務所(do not allow non-lawyers to manage or invest in law firms),非執業律師開辦的公司也不得以任何形式從事法律事務(nor can companies not run by lawyers practise law in any form)。最后一句也指出,非執業律師提供一些簡單的法律服務與日常指導就會有被指控入獄的風險。由此可知,非執業律師提供法律服務是觸犯法律的,選項 [A] 與原文相符,故為答案。
[干擾排除] 該段第一句首先指出美國各州不允許非執業律師進行律師事務所的管理和投資,非執業律師開辦的公司不得以任何形式從事法律事務,緊接著從第二句開始闡述溫斯頓對此的反對意見。由此可見,作者并不是為了說明美國法律系統的嚴格,相反,他是在批評美國這種做法的不合理性,故選項 [B] 可以排除。第三句指出,溫斯頓認為那些沒有通過律師資格考試或者不是從法學院畢業但接受過相關法律培訓的人,仍然可以進行常規指導工作并提供法律服務,由此可見作者認為有些“非執業律師”是具備處理簡單法律案件的能力的,選項 [C] 的內容在文中沒有提及,故可以排除。同樣由第三句可知,作者是反對只能通過上法學院或參加律師考試才能成為合格律師這一規定的,故選項 [D] 可排除。
15. 最后一段表明______。
[A] 控制律師的數量要好于放寬限制
[B] 人們在雇用律師前應核查其資格
[C] 應該降低貧困學生參加律師資格考試的費用
[D] 現行的資格認證系統急需改進
[試題類型] 推理引申題。
[解題思路] 根據題干關鍵詞the last paragraph可定位至最后一段。最后一段第二句指出,律師資格的管控總是不完善的(Quality control is always imperfect),現有的執業資格制度照樣讓那些既無能力又缺乏道德的律師進入了律師行業(lets both incompetent and unethical lawyers through)。第三句指出溫斯頓認為與控制行業準入人數相比,監管是更有效的做法(oversight would be a much better method than restrictions on supply)。文章最后一句則進一步提出質疑,現有的制度花費大量金錢來阻止少數素質低下的律師進入行業,同時也將大量優秀的律師拒之門外,這是否值得?由此可見,作者認為現行制度存在著諸多問題,亟待改革,故選項 [D] 為正確選項。
[干擾排除] 最后一段第三句指出,溫斯頓認為監管制度比控制行業準入人數要好很多,這里是用控制行業準入人數(restrictions on supply)與監管制度(oversight)進行比較,而不是將控制行業準入人數與放寬限制(loosen restrictions)相比,故排除選項 [A] 。第二句指出,現有的制度仍然讓那些既無能力又缺乏道德的律師進入了律師行業,此處作者提及無能力和缺乏道德的律師意在說明現有執業資格制度存在問題,并沒有建議人們在雇用律師前核查其資格證明,選項 [B] 與文意不符,故可以排除。該段第四句指出許多聰明的人不擅長考試,或者付不起15萬美元的高額法學院學費,緊接著在最后一句中質疑現行制度浪費數百億美元阻止了少數素質低下的人進入律師行業,但也使許多優秀的律師被拒之門外,這樣做是否劃算。可見作者提到高額的費用,只是為了說明現行制度的不合理,并沒有提到應該降低貧困學生參加律師資格考試的費用,選項 [C] 是對文意的曲解,故排除。
詞匯突破
plague v. 折磨;煩擾:He has been plagued by ill health. 他一直被病魔折磨著。
artificially adv. 人工地;人為地:They were taking advantage of an artificially low cost of capital. 他們正從人為壓低的資金成本中獲益。
unearned adj. 非勞動所得的;不勞而獲的:unearned income (from interest on investments) 非勞動收入(投資利潤所得)
premium n. 額外費用;津貼:overtime premium 加班費
bulk large 顯得重要;突出:Territorial questions bulked large in diplomatic relations. 領土問題在外交關系方面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bar n. 律師;律師的職業;律師界
accredit v. (官方機構)授權;批準:Institutions that do not meet the standards will not be accredited for teacher training. 沒有達標的院校將不準進行教師培訓。
hurdle n. 障礙;難關:There are many hurdles to overcome in life. 人生有很多障礙要克服。
*proponent n. (理論、倡議、項目的)支持者
opponent n. 反對者:an opponent of the economic reforms 經濟改革的反對者
*gruelling adj. 使人精疲力竭的;折磨人的
*prolific adj. (指作家、藝術家等)多創作的;作品豐富的
under one's belt 達到的;獲得的:She already has good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under her belt. 她已獲得了良好的學歷。
*oversight n. 監督
句式分析

? 本句的主干結構為...those...could still...dispense routine guidance and offer legal services...to poorer clients。介詞短語without the bar...belt作后置定語修飾主語those。with training and experience則在句中作狀語。本句中,and連接兩個并列的謂語部分dispense routine guidance 和 offer legal services...to poorer clients,逗號之間such as...divorces對其前的謂語部分進行舉例說明。

? 本句的主干結構為主系表結構The question is whether...。whether后至句末均為表語從句,該從句的主語為the tens of billions of dollars,現在分詞結構being wasted on the current system為后置定語修飾主語,從句謂語為are,表語為an acceptable cost,其后for keeping至句末為介詞短語作狀語表目的,其中,alongside many decent ones為插入語,和a few bad lawyers同做keeping的賓語。
全文翻譯
“律師過剩”是一個關于美國法律系統的博客,該博客有很大瀏覽量,且許多美國人確實覺得律師太多了。然而,一名經濟學家認為,事實上美國的問題在于律師太少,而不是太多。上個月,克利福德·溫斯頓出版的一本書指出,在過去幾十年里,嚴格的律師準入制度人為地將律師數量控制在一個較低的水平。律師人數過少,再加上從政律師對經濟的過分管控,使得律師們在工資之外有一筆不勞而獲的額外收入。
有三種律師供給障礙最為突出。美國律師協會授權法學院,在美國大多數的州,只有畢業于這些法學院的人才能當律師。作者發現,從事律師職業幾十載的亞伯拉罕·林肯以及美國歷史上幾乎最著名的刑事辯護律師克拉倫斯·達羅,都不是從法學院畢業的。
對于想成為律師的人來說,第二個障礙就是律師資格考試本身。支持律師資格考試的人認為這是一種有效控制律師素質的方法;反對者則認為這不過是一個繁重且毫無用處的形式罷了。2005年,斯坦福大學法學院院長自立門戶,從事律師行業,結果,她第一次參加該考試時并沒有通過。類似的情況在本杰明·卡多佐身上也發生過,他是20世紀30年代最高法院的法官,也是一位著述頗豐的學者,而且如今他擁有一個以他名字命名的法學院。現在,學生們在律師資格考試的學習上投入數千美元,甚至是在他們完成了法學院的學業后。然而,即使在他們通過考試之后,律師事務所的老板們表示新員工對工作中的實際業務依然幾乎一無所知。
最后,美國各州不允許非執業律師從事律師事務所的管理或投資工作,非執業律師開辦的公司也不得以任何形式從事法律事務。溫斯頓認為,更明智的做法是,銀行、咨詢公司、會計公司和其他行業的公司都可以雇用專業律師并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包括法律上的服務。而那些沒有通過律師資格考試或不是從法學院畢業的人,在接受過法律培訓并獲得相關經驗之后,仍然可以為不富裕的客戶進行常規指導工作并提供法律服務,諸如起草遺囑、處理簡單的離婚案件等。但是,現如今提供這些服務的非執業律師卻有被指控入獄的風險。
克利福德·溫斯頓承認,絕大多數復雜的案件還是由受過優良教育和有資格的律師來處理。律師資格的管控總歸是不完善的,畢竟現有的執業資格制度同樣讓那些既無能力又缺乏道德的律師進入了該行業。溫斯頓認為監管制度可能會是比控制行業準入人數好得多的辦法。許多聰明的人并不擅長考試,或者付不起15萬美元的法學院學費。問題是,現行制度浪費數百億美元,僅僅阻止了少數素質低下的人進入律師行業,這樣的成本是否劃算?而且與此同時,許多優秀的律師也被拒之門外。
Text 4

文章大意
人們通常認為讀大學能夠保證日后衣食無憂的生活,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與應用,這種舊的觀念正受到沖擊。計算機使得一些藍領工作得以自動化的同時,也開始取代一些腦力勞動者的工作。受此影響,大學畢業生的生活將變得更艱辛。
試題透析
16. 從第一段和第二段中可推知______。
[A] 人們認為大學教育是前途光明的保證
[B] 大學不應讓學生負債
[C] 未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會生活得不幸福
[D] 教育背景決定每個人的工資水平
[試題類型] 推理引申題。
[解題思路] 根據題干關鍵詞Paragraphs 1 and 2可定位至文章第一、二段。第一段第三句指出,大多數人上大學是因為他們認為大學學習會增加未來得到高薪且穩定工作的機會(boost their chances of landing a well-paid and secure job)。第二段也指出,長輩們常說,接受教育是武裝自己并使自己能在全球化的社會里生存的最佳途徑(education is the best way to equip themselves to thrive in a globalised world)。第三句指出,大學畢業的精英們會覺得世界就在他們的腳下(have the world at its feet)。由此可推知,很多人認為大學教育可以使人們擁有更美好的前程,在未來過上更加富裕、穩定的生活,故選項 [A] 正確。
[干擾排除] 第一段第三句指出,盡管大學學習會使學生們債務累累(accumulating huge debts),但大多數人仍相信上大學能增加他們未來得到高薪且穩定工作的機會。此處作者并沒有強調學生們的債務,故排除選項 [B] 。第二段第一句指出,長輩們常說,接受教育是武裝自己、使自己能夠在全球化的社會得以生存的最佳途徑。緊接著在第二、三句對比了藍領工人(Blue-collar workers)和大學畢業生工作的情況來證明第一句中觀點,但此處只能推知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會有更好的工作,并不能推知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會幸福,沒有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不會幸福,故選項 [C] 可以排除。第二段最后一句指出,學歷與收入緊密相連(Educational qualifications are tightly correlated with earnings),即學歷會影響收入的多少,但不能說教育背景決定薪資水平,故排除選項 [D] 。
17. 對受過良好教育勞動力的需求______。
[A] 即將發生實質性的改變
[B] 將會影響對藍領工人的需求
[C] 受到農業和工業發展的影響
[D] 由于電腦的廣泛使用而迅速增加
[試題類型] 具體信息題。
[解題思路] 根據題干關鍵詞the demand for educated labor可定位至文章第三、四段。第三段前兩句提出“過去的情況是否適用于未來”以及“工作和教育的關系是否進入了新階段”這兩個問題。第三句做出回答,即舊模式即將發生改變(old patterns are about to change),西方低迷的經濟導致對畢業生的需求銳減,這將會演變成一種普遍趨勢(turn into something structural),選項 [A] 與文意相符,故為答案。
[干擾排除] 第三段前三句指出經濟狀況影響對受過良好教育勞動力的需求,緊接著最后一句指出,在 過去幾十年,創新颶風已經對眾多藍領工人的地位造成了破壞性的動搖(The gale of creative destruction that has shaken so many blue-collar workers),現在它也開始動搖腦力勞動精英們的地位了(shake the cognitive elite as well)。即強調像過去藍領工人受到影響一樣,腦力勞動者也開始受到影響了,并不是說明對受過良好教育勞動力的需求影響了對藍領工人的需求,選項 [B] 與原文不符,可以排除。第四段第二句指出,與19世紀時對農業勞動力和20世紀時對工廠勞動力需求的變化一樣,對受教育勞動力的需求正因為技術發展而被重新配置,可見,影響受教育勞動力需求的是科技,而不是農業和工業的發展,選項 [C] 可以排除。第四段強調了科技發展改變了對受過良好教育勞動力的需求,為說明這一點,作者以計算機為例,指出計算機不僅工作速度快,還可以做以前只有專業人士才能完成的工作,而且計算機可以做的工作種類也在不斷增加,故計算機的發展和廣泛應用減少了對受過良好教育勞動力的需求,而不是增加,選項 [D] 錯誤。
18. 短語“hollowing out”(第五段,第二行)的意思最可能是______。
[A] 空白
[B] 下降
[C] 移民
[D] 缺乏
[試題類型] 語義理解題。
[解題思路] 根據題干關鍵詞“hollowing out” (Line 2,Para. 5)定位至第五段第一句。該句意為“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后工業社會的特征將不再是對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需求的不斷增加,而是great “hollowing out”,從該句中“but”一詞可推測,“hollowing out”應表達與“relentless rise”相反的含義,即“下降”之意。另外,該句后半部分還提到中等水平的工作已經被智能機器取代,而高水平的工作也增長緩慢(mid-level jobs are destroyed by smart machines and high-level job growth slows)。由此可見,自動化的實現使得一些原本只有受教育者才能完成的工作被機器所取代,故這種情況會導致對這些人需求的不斷減少,由此可確定hollowing out表達“減少;下降”之意,選項 [B] 與原文相符,故為正確答案。
[干擾排除] 選項 [A] 過于絕對,文中只是說需求減少,并沒有說完全沒有需求,故排除。文中并沒有涉及受教育者的工作在本國被機器所取代而移民到國外的內容,故排除選項 [C] 。選項 [D] 代入文中意為“受教育者的數量還不能滿足社會需求”,與文意不符,故可以排除。
19. 戴維·奧特爾認為計算機時代的自動化______。
[A] 對藍領工人沒有影響
[B] 可以將人們從復雜的工作中解脫出來
[C] 導致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失業
[D] 將所有工作都簡化為例行程序
[試題類型] 觀點態度題。
[解題思路] 根據題干關鍵詞David Autor可定位至第五段。該段第二句指出,戴維·奧特爾認為計算機時代自動化的主要影響不是破壞了藍領的工作(the main effect of automation in the computer era is not that it destroys blue-collar jobs),而是破壞了所有能簡化為例行程序的工作(but that it destroys any job that can be reduced to a routine),言下之意,后工業社會計算機的發展以及自動化水平的提高簡化并取代了很多以前需要人工完成的工作,這不僅僅影響到了藍領工人的工作,也使一些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沒有工作可做,故選項 [C] 與原文相符,為正確答案。
[干擾排除] 該段第二句指出,計算機時代自動化的主要影響(main effect)不是破壞了藍領工作,而是破壞了所有能簡化為例行程序的工作,即自動化既影響藍領的工作,又影響了一些原本由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完成的工作,選項 [A] 否認了自動化對藍領工作的影響,故應排除。戴維·奧特爾主要是說明計算機時代自動化對人力工作的影響,并沒有強調對人們的解脫,選項 [B] 是對文意的曲解,故可以排除。文中的表述是“自動化破壞了所有可以簡化為例行程序的工作”,而不是“自動化把所有工作都簡化為例行程序”,故選項 [D] 錯誤。
20. 以下哪一項最適合做本文的標題?
[A] 對大學教育的錯誤期待
[B] 對工人需求的變化
[C] 計算機取代腦力勞動者
[D] 對受過良好教育的勞動者的擔憂
[試題類型] 主旨要義題。
[解題思路] 本題考查文章主旨大意,故需要總結各段落大意。文章第一、二段首先指出人們通常認為大學可以使人擁有高薪、穩定的工作,但第三段指出這種模式已經發生了改變,社會對大學畢業生的需求降低。第四段指出其原因,即大學畢業生的數量快速增長,以及計算機的發展取代了一些以前只有靠專業人士才能完成的工作。第五、六段則進一步指出自動化的實現導致了受過良好教育的勞動者的工作受到威脅,大學畢業生工作和生活的前景堪憂。可見,本文主要圍繞著科技與自動化發展對受過良好教育的勞動者的影響這一主題展開,四個選項中只有選項 [D] 能涵蓋這一內容,故為答案。
[干擾排除] 文章前兩段介紹“上大學是擁有好工作的保障”這一傳統觀點,是為了引出本文主題——科技發展對受過良好教育的勞動者的影響,選項 [A] 只是文章的引子,不能概括文章主旨,故可以排除。文中主要提到了社會對受過良好教育者需求的變化,并沒有討論對所有工人需求的變化,故選項 [B] 可排除。文中提及計算機取代了部分人工工作,但并不能將其概括為“計算機取代腦力勞動者”,這一表述夸大了事實,故選項 [C] 可以排除。
詞匯突破
accumulate v. 聚集;積累:Her goal was to accumulate a huge fortune. 她的目標是積累起一大筆財富。
boost v. 增加;促進:Advertising boosts sales. 廣告能促進銷售。
thrive v. 茁壯成長;蓬勃發展:A business cannot thrive without investment. 企業缺少了投資就不會興旺。
offshore adj. 離岸的:offshore breezes 離岸微風(文中offshored為形容詞作賓語補足語,使用的是offshore的比喻義,可理解為“離世界越來越遠”,即越來越不需要,逐漸被淘汰)
*automate v. 使自動化
phase n. 階段;時期:a critical phase of an illness 疾病的危險期
*gale n. 大風;狂風
cognitive adj. 認知的;有關認識的:a child's cognitive development 兒童認識能力的發展
empower v. 授權;使能夠:The new laws empower the police to stop anybody in the street. 新法令授予警方可在街上截停任何人的權力。
flesh-and-blood 血肉般的;活生生的:He seemed more like a creature from a dream than a flesh-and-blood father. 他更像是夢想中的人,而不是一個活生生的父親。
fraction n. 微量;少許:He hesitated for a fraction of second. 他猶豫了片刻。
multiply v. (使)增加;(使)大量增加:Our problems have multiplied since last year. 自去年以來我們的問題就增多了。
ambiguity n. 含糊;歧義:Ambiguity arises when students' spoken English is very limited. 學生英語會話水平有限就容易產生歧義。
*relentless adj. 不停的;不間斷的
*hollow out 挖出;挖成
*outsource v. 外購(商品、服務);外包
cosy adj. 舒適的;安逸的:The flickering lamp gave the room a cosy lived-in air. 搖曳的燈光給房間一種溫暖而有人氣的感覺。
句式分析

? 本句的主干結構為...the demand for educated labor is being reconfigured...,謂語部分為被動語態的現在進行時,其后by technology和in much the same way為方式狀語,由that引導的定語從句修飾way,該從句又由and 連接的并列句構成,第二個分句中的主語that指代前一分句中的the demand,謂語was reconfigured則被承前省略,20th后省略了century。

? 本句的主干結構為Several economists have begun to argue that...,賓語為that引導的賓語從句充當,該從句的主干結構為...post?industrial societies will be characterized...,其后not by... but by... 連接兩個并列結構作狀語,句末as引導兩個并列句在賓語從句中作原因狀語。
全文翻譯
數百萬高中畢業生即將開始他們嶄新的大學生活。一些人(選擇大學生活)只是出于對學習單純的喜愛,但是大多數人認為在大學里待上三年或四年——盡管在該過程中會累積大量的債務——會增加他們得到高薪且穩定工作的機會。
長輩們一直告訴他們,接受教育是武裝自己并使自己能在全球化的社會里生存的最佳途徑。經常有這樣的說法:藍領工人會發現自己的工作逐漸被淘汰,而且越來越自動化。而大學畢業的精英們則會覺得世界就在他們腳下。這種說法有據可循。學歷與收入緊密相連。
但是過去的情況真的適用于未來嗎?還是在工作與教育的關系方面,我們已經步入了一個新階段?我們有理由認為,舊模式即將改變——并且在西方,由經濟不景氣導致的對畢業生需求的銳減將會演變成一種普遍趨勢。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創新颶風已經對眾多藍領工人的地位造成了破壞性的動搖,現在它又開始動搖腦力勞動精英們的地位了。
大學畢業生的數量正在迅速增長。同時,對受過教育的勞動力的需求正因為技術發展而發生改變,正如19世紀時對農業勞動力以及20世紀時對工廠勞動力需求的變化一樣。電腦不僅在重復性腦力工作上比人類快得多,而且它還能使非專業人士從事原本只有專業人士才能做的工作:既然用一款軟件就能以極低的成本填好報稅表,為什么還要雇用一個有血肉之軀的會計來完成這項工作呢?而且程序員可以使電腦學會解決語調和語言歧義的問題,它能做的工作成倍增長。
一些經濟學家已經開始認為,后工業社會的特征將不再是對受教育者需求的不斷上升,而是需求嚴重的“空洞化”,因為中等水平的工作已經被智能機器取代,而且高水平工作的增長減慢。麻省理工學院的戴維·奧特爾指出,計算機時代自動化的主要影響不是其破壞了藍領的工作,而是破壞了所有能簡化為例行程序的工作。管道工或卡車駕駛員的工作不能外包給印度人,但是計算機程序員的工作卻可以。
麻省理工學院的托馬斯·馬隆認為,自動化可能只是更大變化的一方面:勞動力分工在腦力工作領域中的應用。毫無疑問,這樣的變化將會提高腦力勞動者的工作效率。它還會讓消費者遠離那些收取高額服務費的專業公司。但是腦力勞動的重新配置也會使下一代畢業生的生活更艱辛、更不可預料。
- 專四詞匯詞根+聯想記憶法(亂序版)
- 英語專業八級寫作特訓
- 2019年全國職稱俄語等級考試C級題庫【歷年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專四詞匯詞根+聯想記憶法
- 新托福百日百句百篇(第三冊)
- 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C類(本科生)通關必刷10套卷
- 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C類(本科生)歷年真題及詳解(2007~2014)【部分視頻講解】
- 2016年5月全國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英語二級筆譯綜合能力題庫【歷年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新托福閱讀TPO逐句精講
- 202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日語歷年真題與預測試卷詳解【附高清視頻講解】
- 2016年5月劍橋商務英語證書考試(BEC)高級高分范文100篇【命題分析+答題攻略+強化訓練】
- 研究生英語學位課統考真題及模擬題精解(GET 2017-2018)
- 2020年PETS四級核心詞匯全突破【附高清視頻講解】(中)
- 六級詞匯詞根+聯想記憶法(亂序便攜版)
- (2016)考研英語(一)高分寫作終極預測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