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八零求生16
- 快穿之圓夢攻略
- 星星書海
- 1652字
- 2018-09-21 23:11:36
隨著拓展思維的打開,顧老爺子按照實際情況,將原來的十八個人包括蘇書在內的三名助手,分為三個小組。
分別是顧老爺子所在的片劑部,老李的顆粒劑部和老高的液體劑部。
這三個部門依次分布在研發室所在樓房的三層。
而研發室在一樓的樓梯口左手邊第一間。
顧老爺子把會議室安排在了與研發室對稱的樓梯口另一側。
每周一,顧老爺子都會在會議室組織會議。
每個部門的負責人各自發表研究的進展、預期效果以及所遇到的技術難題等。
然后再相互討論,定期組織人員學習西醫中藥物研制方面的知識。
與此同時,顧俊也在學習借鑒西醫藥物批量生產的管理經營模式,結合中醫藥物生產的實際過程,進行機器的改良操作。
總之,中研堂的發展讓大家的努力沒有白費。
..............
在蘇書來到這個世界的第二年,也就是1981年三月,政府成立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而中研堂第一個研究成果靈靈感冒顆粒,被顧俊送去國家相關部門注冊,通過認證,允許大量生產銷售。
同年六月,在顧俊新成立的濟世堂天然藥物有限公司里,推出了第一批靈靈感冒顆粒。
經過他廣闊的人脈,到位的宣傳,濟世堂天然藥物有限公司在東省成功邁出了第一步,并有開始輻射到其他省份的趨勢。
隨著國家領導對中醫藥的不斷關注,顧老爺子作為豐城縣中醫研發的杰出代表,準備出發去首都,和五百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資深中醫藥專家,進行交流學習。
同時,國家鼓勵并給這些老中醫專家們配備繼承人,作為中醫藥的后繼之力。
因此,經商量后顧老爺子決定,濟世堂的何興何叔作為他的中醫藥繼承人選,陪同他一起前往首都。
隨著中研堂加入的成員逐漸增多起來,相對于平均中醫藥資歷在十年以上的成員,蘇書的作用就越來越弱了。
他在中藥研究方面的掌握程度到底比不上從小就開始接觸的傳統中醫大夫。
再加上蘇書有心退出中研堂,在告知顧爺爺和顧俊這個決定后,他們最后還是尊重蘇書的選擇,讓他回到了濟世堂。
等他正式回到濟世堂時,時間已經到了十二月。
如今,濟世堂里的布置有了一些變化。
原先的木質柜臺換成了玻璃柜臺,半人高,里面擺放著珍貴的養生藥材。
一進大堂的休息區變小了,往外挪了挪,原來的茶水桌撤了,只在靠門處擺了一個容四人坐下的雅致雕花長凳,座位下方的三面是鏤空的。
多出的區域被一長一短的玻璃柜圍住,短的玻璃柜距離長凳區不遠,而圍起來的出口在診脈區的隔斷屏風外。
診脈區的位置沒有改動。
玻璃柜的增加,讓藥材變得直觀顯眼,方便顧客觀看比較,從而促進藥材的售賣。
而短玻璃柜里擺放的是濟世堂天然藥物有限公司研發生產的藥品。
靈靈感冒顆粒就擺在里面的上面一層。
濟世堂柜臺里工作的人除了蘇書外,還有一個新招的三十多歲的婦女,吳芳。
她在中醫方面懂些藥理,認識的藥材不少,抓藥,推薦一些尋常養生藥方還是可以的。
因為家里有三個孩子要養活,上面還有各自父母,加上兩人都是獨生子女,而光靠丈夫一個人在工廠上班,家里常常支撐的很艱難。
所以在看到濟世堂的招聘信息后,吳英就抱著試試的心態,最終留在了濟世堂。
吳芳和蘇書的上班安排為做四休三。
一個星期里,他們各自連續工作三天,星期四這天便是兩人一起上班。
因為大堂里兩個工作人員的年齡相差有點大,常常導致新來的顧客更信任吳芳一些。
而蘇書在濟世堂工作這些天,進來買靈靈感冒顆粒的顧客就占了一半。
而剩下的一半,蘇書就沒那么順利了。
星期四的那天,吳芳在的時候,來濟世堂的人往往都會第一時間去找她,而一旁的蘇書直接被無視了。
他們根據生活的經驗判斷,年長的人比年輕的人靠譜,有實力。
雖然有時到最后在吳芳吳姨的解說下,他們將信將疑來找蘇書,大多臉上都還是帶著出乎意料的表情。
而吳芳不在的時候,顧客來濟世堂按方子配藥時,看蘇書面容有些稚嫩,感覺像個孩子,第一反應就有點不信任他,之后眼睛更是隨時盯著蘇書抓藥的過程,生怕他抓錯了,就是藥名沒錯,他們都會擔心分量不對。
通常遇到這樣的情況,蘇書都會在顧客面前將稱藥的過程完全展示出來,而且動作麻利熟練,讓人一看就是老手。
這時他們的疑慮便打消了。
畢竟,眼見為實嘛。
蘇書的工作,除了剛開始因為年齡帶來的不信任外,后面也漸漸順利了。
就這樣,蘇書在濟世堂待了近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