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給孩子的中國文學經典(第一冊):先秦至盛唐
- 侯會
- 5367字
- 2019-01-05 08:16:27
九、編年史的楷模《左傳》
《春秋》是孔子作的嗎
墨子的活動,比孔子要遲一個世紀。因為介紹諸子,所以先講過了。回過頭來,再看看那部《春秋》古經。
怎么叫“春秋”呢?一年里春和秋是最好的季節(jié),朝廷大事多在這兩季里舉行,因而“春秋”便成為史書的通稱。可是除了魯國的《春秋》外,其他各國的都沒傳下來。所以今天一說《春秋》,自然是專指魯國的這部。
相傳《春秋》的作者是孔子。這里還有個故事,說是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魯國有個獵戶打著一只獨角怪獸,誰也不認識,扔到了荒野里。孔子聽到消息,跑去一看,說:這不是麟嗎?它是為誰而來呢?又是干什么來了?——唉,我的主張不行嘍!說著就淌下了熱淚。
原來孔子見多識廣,認得麟是一種仁獸,天下太平的時候才會出現。如今它被打死了,難道還會有什么好事兒嗎?
這會兒孔子已經老了,他為自己的主張奔走了一生,可是沒有哪個國君愿意重用他。眼看著時光無情,生命有限,孔子萬分感慨;于是下決心寫一部歷史,要讓人們從歷史的實在例子里得出善惡的教訓,也就等于宣傳了自己的學說。
據說孔子只用了九個月,就把這部書寫成,取名《春秋》。書從魯隱公寫起,一直寫到魯哀公“獲麟”為止(前722—前481或前479)——以后人們前展后延,把東周前期(前770—前476)稱作“春秋”時代。
不過跟孔子作《易傳》、刪《詩經》的傳說一樣,孔子作《春秋》的說法同樣不可靠。事實上,作《春秋》的很可能是魯國的史官,孔子大概并不曾插手。
《春秋》以魯國的十二位國君為次序,共記錄了二百四十二年的歷史。它按年月的先后順序來記載各國大事,這種寫史方法叫作“編年”。在我國現存的史書里,《春秋》算得上最早的編年史了。
《春秋》的語言非常精練。有這么個例子,有一回宋國天上掉下五塊隕(yǔn)石來,《春秋》只用了“隕石于宋五”五個字,便把這一天文現象交代得一清二楚。
然而過分簡略又成了缺點,一部《春秋》只有一萬六七千字,卻記錄了二百多年的歷史,平均每年只有六七十個字。很多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都沒能記錄下來;一些詞句過于簡略,甚至讓人猜不透是在說什么。于是解經的著作——“傳(zhuàn)”,便應運而生。
《春秋》有三傳,《左傳》最精彩
解釋《春秋》的“傳”有三種,《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三傳都是以作者的姓氏命名的。公羊和穀梁都是復姓,一位叫公羊高(戰(zhàn)國時人,生卒年不詳),一位叫穀梁赤(也有說名淑或俶的,戰(zhàn)國時人,生卒年不詳)。《左傳》的作者叫左丘明(約前556—約前451)。有人說他是孔子的朋友,是魯國的史官。還有人說他撰寫《左傳》后雙目失明,又撰寫了《國語》。——不過根據近代學者考證,《左傳》是由好幾代史官陸續(xù)寫成的,成書于公元前403年以后,作者另有其人。

晉、唐學者注疏的《春秋左傳》書影
三傳的寫作風格也不一樣。《公羊傳》和《穀梁傳》特別注重對《春秋》詞句的解釋,一個字一個字地摳字眼兒,自問自答,如同老塾師講經。經他們這么一解說,仿佛《春秋》的每個字都含著什么“微言大義”似的。
《左傳》則不然,它的解經方法是敘事,也就是把《春秋》中講得簡略模糊的地方用詳細的事實補充出來。因此,撇開《春秋》,把《左傳》看作一部獨立的史書,也未嘗不可。
《左傳》全書十八萬字,篇幅是《春秋》的十倍,記載了春秋時期二百六十八年間的重要史實。那時周室衰頹,權威盡失,諸侯國之間恃強凌弱、你攻我伐,鮮有寧日。要想把各國間錯綜復雜的政治、軍事、外交斗爭記述得繁簡得當,可不是件容易事。
然而到了左丘明筆下,這一切表達得有條不紊,生動翔實。鄭伯克段、曹劌論戰(zhàn)、宮之奇諫假道、子魚論戰(zhàn)、燭之武退秦師、子產不毀鄉(xiāng)校,還有齊桓(huán)、晉文歷盡坎坷終于稱霸的歷史故事,一段段精彩紛呈,有的比小說還好看。
莊伯跟弟弟斗心眼兒
就說說鄭莊公跟弟弟共叔段的一番明爭暗斗吧。這段史實在《春秋》中只用六個字來敘述:“鄭伯克段于鄢。”意思是鄭莊公在鄢(yān)那地方打敗了共叔段。到了《左傳》里,內容便豐滿了許多。
鄭莊公跟段是一奶同胞的親兄弟,可是母親姜氏卻偏心眼兒,只疼愛小兒子共叔段,處處為段謀利益、爭地盤,后來索性跟段串通一氣,里應外合,準備搞掉莊公。
莊公可不是等閑之輩。他表面上滿不在乎,一忍再忍,其實是放縱共叔段,讓他自己走上絕路。一旦得到段造反的確實消息,莊公便搶先動起手來,在鄢那地方打垮了段的叛軍。
對拿著鑰匙準備開城迎敵的姜氏,又怎么處置呢?莊公惡狠狠地發(fā)誓說:不到黃泉,再也不見她的面!黃泉就是陰間,這話等于跟姜氏斷絕了母子關系。莊公這樣對待親娘,心地是夠狠的!
有個小官兒叫潁考叔的,想勸莊公回心轉意。他借口送貢品,得到跟莊公同席吃飯的機會。他故意把碗里的肉留在一旁,莊公問他緣故,他回答:小人的老娘吃膩了家常便飯,卻沒嘗過國君的好飯菜。您若允許,我就把這些肉帶回家,孝敬我老娘。莊公聽了,觸動了心事,嘆口氣說:唉,你倒有老娘好孝敬,我卻沒有!潁考叔假裝糊涂,問莊公怎么回事。莊公就把發(fā)誓的事一五一十講給潁考叔聽。
潁考叔說:這還不好辦嗎?只需挖一條地道,一直挖出泉水來,您跟老母親在地道里見面,又有誰能說您說話不算數呢?莊公接受潁考叔的建議,終于跟姜氏恢復了母子關系。
你看,《左傳》不但注重敘述史實,還挺善于刻畫人物呢。像這位鄭莊公,為了國君的位子,不惜把親兄弟置于死地,連母子的情分都不顧了,真有點“無毒不丈夫”的味道。但他最終把親娘接回來,還算是知錯能改。至于那偏心護短的媽媽和驕橫放肆的弟弟,雖然都沒有正面出場,讀者依然能從文章中感受到他們的性情和心態(tài)。
《左傳》對統(tǒng)治者的罪惡并不隱瞞。比如有這樣一段記錄:
(魯閔公二年)冬十二月,狄人伐衛(wèi)。衛(wèi)懿(yì)公好鶴,鶴有乘軒者。將戰(zhàn),國人受甲者皆曰:“使鶴,鶴實有祿位,余焉能戰(zhàn)!”……衛(wèi)師敗績,遂滅衛(wèi)。
◎狄(dí):春秋時北方少數民族。◎軒:大夫坐的車。◎受甲者:被征調服兵役的人。祿位:官俸和職位。余焉能戰(zhàn):我們哪里能夠打仗!
這位衛(wèi)懿公實在昏庸得可以!他平日不愛護老百姓,卻養(yǎng)著一群鶴,還讓鶴坐在高敞的車子里,老百姓當然有氣啦。所以當敵人打來時,他們理直氣壯地說:派鶴去迎戰(zhàn)吧,鶴吃香的喝辣的,我們又怎么能打仗呢!
還有一位晉靈公更荒唐。他大量搜刮民財,用來揮霍浪費。他的宮城連墻壁都畫著花紋。他還喜歡從高臺上用彈弓射人,看見人們慌張?zhí)颖艿臉幼樱X得十分有趣兒。廚師燉熊掌沒燉爛,他便下令把廚師殺掉,將尸首裝進筐子扔出宮外。大臣勸他,他不以為然。勸急了,他就派刺客去刺殺大臣,還在宮殿上放狗咬人。最終,這個無道昏君被臣下殺掉了。——《左傳》寫歷史帶著鮮明的愛憎,這給后世的歷史著作樹立了榜樣。
戰(zhàn)爭描寫,舉重若輕
《左傳》還特別擅長描繪戰(zhàn)爭。全書前后共寫了幾百次軍事行動,光是大的戰(zhàn)役就有五次。像晉楚城濮之戰(zhàn)、秦晉殽(xiáo)之戰(zhàn)、晉楚邲(bì)之戰(zhàn)、齊晉鞌(ān)之戰(zhàn)以及晉楚鄢陵之戰(zhàn),都寫得條理分明,繁簡得當。
《左傳》寫戰(zhàn)爭有個特點:對于戰(zhàn)爭的起因、戰(zhàn)前的準備、戰(zhàn)后的總結及影響,都交代得很詳盡;至于戰(zhàn)爭的廝殺場面,則往往一筆帶過。
就說秦晉殽之戰(zhàn)吧,魯僖公三十二年冬,秦國出兵遠征鄭國。老臣蹇(jiǎn)叔表示反對,說興師動眾去偷襲遠方的國家,這樣的蠢事從沒聽說過。勞而無功,必定失敗!秦穆公不聽。
秦師將出發(fā)時,蹇叔拉著統(tǒng)帥孟明的手哭著說:孟先生啊,我今天看著你出征,就再也見不到你回來了!穆公嫌他“烏鴉嘴”,罵道:你懂得啥?你若死得早,墳頭小樹都有兩把粗了!(“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拱:用兩手合圍。)
秦軍走到半路,遇上鄭國商人弦高。弦高一面獻出牛群犒勞秦軍,一面派人回國告急。鄭國預做布置,趕走了準備做內應的秦國駐軍。孟明得知鄭國有了防備,只好中途返回,結果在殽山中了晉軍的埋伏。——晉國是鄭國的盟友,這是晉人替鄭國教訓秦國呢。

古代的戰(zhàn)車雕塑
秦軍全軍覆滅,孟明等三位統(tǒng)帥也都被俘。晉襄公的母親是秦穆公的女兒,她說動襄公,放走了三位秦將。這三位回國后秣馬厲兵、朝夕備戰(zhàn),終于在三年后大敗晉人,奪回兩座城邑,并到殽山埋葬了三年前戰(zhàn)死的將士尸骨。
這場大戰(zhàn)在幾千里范圍內展開,涉及四五個國家。作者眼觀六路、剪裁得體,不但把復雜的線索交代得一清二楚,還寫活了許多人物。至于在殽山兩陵間展開的那場惡戰(zhàn),作者只寫了這樣幾句話:“夏四月辛巳,(晉師)敗秦師于殽,獲百里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以歸。”這體現了《左傳》敘寫戰(zhàn)爭的一貫手法。
季梁曰:“夫民,神之主也!”
夏商周三代盛行鬼神迷信,人們認為只要把最豐潔的糧食、最肥美的牲畜奉獻給“皇天”“上帝”,就能獲得神靈護佑。不過到了春秋時期,一些賢明之士對祭祀的意義又有了新的理解。
僖公五年,晉國派使者帶了玉璧、駿馬送給虞公,向虞國借路(“假道”),以攻打虢(guó)國。虞大夫宮之奇對虞公說:虞、虢兩國互為表里,虢國滅亡了,虞國也就難保了。“輔車相依,唇亡齒寒”(面頰和牙床相互依存,嘴唇沒了,牙也失去了呵護)。然而貪婪的虞公不肯聽從,還說:我祭祀時從來都用最豐潔的祭品,老天自會保佑我。宮之奇說:鬼神只保佑有德的人,統(tǒng)治者不修德,百姓就不服從你,供品再豐盛,神會享用嗎?
怎奈虞公一意孤行,接受了晉國的財寶,先后兩次借道給晉國。結果幾年后晉滅掉了虢,又順手把虞滅掉了。晉國君臣收回了玉璧、駿馬,還調侃說:玉璧還是那塊玉璧,這馬可是老了幾歲啊!
宮之奇勸虞公時所說的“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鬼神不隨便親近人,只保佑有德之人),代表了一種開明的新觀念。而抱有這種新觀念的,在當時還不止宮之奇一個。
隨國是個小國,有一年楚人來侵,為了引誘隨軍出戰(zhàn),楚軍故意裝出軍容不整的樣子。隨國大夫少師果然受了騙,攛掇隨侯出兵。隨國大夫季梁十分冷靜,站出來說:我聽說,小國跟大國抗衡,有個前提條件,即“小道大淫”(小國有道,大國亂搞)。這個“道”,就是“忠于民而信于神也”(忠于百姓而取信于神靈)。國君一心為百姓著想,這便是“忠”;掌管祭祀的祝史不虛夸祭品,這就是“信”。可如今呢,老百姓啼饑號寒,君主卻奢侈無度,祝史祭祀時虛報祭品、不說實話,這個樣子,怎能跟大國抗衡呢?
隨侯不服氣,說:我祭祀所用的牲口,全都毛純體壯,黍稷糧食也豐盛完備,這還不能取信于神靈嗎?季梁回答道:“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成民:辦好百姓的事。)此話的意思是,老百姓是神靈的主宰,歷史上的圣君總是先辦好百姓的事,再致力于神靈祭祀!
人們素來認為百姓乃至貴族都是神的奴仆,只有對神匍匐膜拜的份兒。而今季梁說出“夫民,神之主也”的話,把百姓抬高到“神靈主宰”的位置,豈非逆天?季梁這一聲呼喊,驚天地、泣鬼神,成為春秋歷史上的最強音!
子產不毀鄉(xiāng)校
春秋時代的鄭國不算大國,大概由于地理位置的關系吧,它總被卷到大國的爭斗里。我們應該記得,秦晉殽之戰(zhàn)的起因,便是秦軍伐鄭。
小國夾在大國中間,事事難辦。可是鄭子產當了鄭國的執(zhí)政,卻搞得有聲有色。
有一回,子產陪鄭伯到晉國參加會盟,還帶去不少禮品。可晉國賓館的院門很窄,鄭國的車子進不去。子產果斷命令手下把院墻拆了,讓車馬停進院子里。
晉人派人來問罪,子產卻振振有詞,說鄭國是小國,大國一招呼,就趕緊搜羅金銀財帛來進貢。可是貴國執(zhí)政官總沒空接見。這些禮物按說已是晉國財產,放在那里日曬雨淋,安全沒保證,一旦出事,豈不加重我們的罪過?
話頭一轉,子產又提起晉國的先君晉文公,說他老人家主盟時,自己住在狹小的宮室里,卻把招待諸侯的賓館修得富麗堂皇,讓各國使者賓至如歸。可是看看眼下,晉侯的宮殿綿延好幾里,卻讓各國來賓住在奴仆的房子里;貴國治安又不好,我也只好這么干了。
晉侯自知理虧,趕快接見鄭國客人,還舉行了盛大宴會,贈送豐厚的禮品,禮送鄭國君臣回國,接著又大興土木,重建賓館。這事傳遍天下,人們都夸子產會說話、有膽量!
更令人稱贊的是子產的見識。鄭國各地建有“鄉(xiāng)校”,那里既是學習場所,又成了城鄉(xiāng)“俱樂部”,人們沒事時到那里休閑聊天,難免對時政評頭論足。當官的聽了很不高興,于是建議:干脆把鄉(xiāng)校拆掉算了!子產卻表示反對,說:人們早晚沒事到鄉(xiāng)校里放松一下,順帶談談執(zhí)政的好壞,不是挺好嗎?百姓認為好的呢,咱們就堅持做;他們討厭的呢,咱們就改正。他們就是咱們的老師啊,為什么要拆掉鄉(xiāng)校呢?
子產又說:我只知道努力行善可以減少怨恨,還沒聽說加強威壓可以防止怨恨的呢。加強威壓固然可以一時封住人們的嘴巴,可就像筑堤防洪一樣,一旦大浪決堤,傷人一定很多,我們想救也救不了!不如讓水從小口子流出,再加以引導,這就如同保留鄉(xiāng)校,讓我們把批評當作良藥一樣。
子產并沒有滔滔不絕地講一番大道理,只是拿“防川”來打比方,把一條千古不易的真理講論得明白透徹。孔子聽到這話說:由這件事上看,如果有人說子產不仁,我是不信的。
《左傳》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贍的完整歷史著作,它不但是后世編年史的楷模,對文學的影響也不能低估。后世許多散文名家,都從《左傳》中汲取過營養(yǎng)。
《左傳》還為我們留下一大串成語,如一鼓作氣、唇亡齒寒、鞭長莫及、退避三舍、鋌而走險、除惡務盡、大義滅親、吉人天相、馬首是瞻、好整以暇、名列前茅、爾虞我詐、數典忘祖、外強中干、困獸猶斗、多難興邦、上下其手、風馬牛不相及……說《左傳》又是一部“成語詞典”,它是當之無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