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簡投資法:用11個關鍵財務指標看透A股
- 楊金
- 6575字
- 2019-08-15 11:57:19
2.1 極簡市盈率買入法
市盈率在軟件中有動態市盈率與凈態市盈率兩種,而根據動態市盈率的定義可知,動態市盈率等于股票現價和未來每股收益的預測值的比值,其分母數值并不確定,其中便存在很多變數,有很多種可能性,所以動態市盈率并沒有太多參考意義。所以我們以研究靜態市盈率為主。
2.1.1 什么是市盈率
市盈率(price earnings ratio)又稱本益比、股價收益比率或市價盈利比率,以市價盈利的比率簡稱為市盈率,我們經常能看到用PE ratio或PE來代表市盈率。
市盈率=當前股價/每股收益
例如,我們將100元存入銀行,存款年利率為2.75%,那么1年后,我們將獲得2.75元的利息收入。存入銀行1年的回報率為2.75%,它的倒數為36.36(1/2.75%),那么存入銀行的市盈率為36.36倍。
2017年3月31日,國農科技(000004)的收盤價為36元,根據它2016年的年報數據,2016年每股收益為0.47元。如果在2017年3月31日以每股36元的價格買入,相當于我們愿意每股投入36元來作為國農科技的股東,國農科技每年為股東每股賺取0.47元,那么它的回報率就是1.3%(0.47/36),其倒數為76.6,國農科技的市盈率為76.6倍,當然我們可以直接用36/0.47計算市盈率。
如果你說,上面講到的國農科技的每股收益0.47元是2016年的數據,并不代表國農科技在2017年每股仍賺0.47元,可能會賺更多,也有可能2017年比2016年賺得更少。在做財務分析時,盡量減少主觀預測的成分,所以最保守的方法,只能是默認國農科技會保持目前經營情況不變,每股仍賺0.47元,那么在2017年年報還沒公布前,計算市盈率的分母只能保持0.47元不變。
隨著股價的變動,也就是分子的不斷變動,國農科技的市盈率也會隨之變動,或高或低,這取決于當前股價的高低。
但要注意一種情況,當股權結構出現變動,或出現分紅派息的情況時,我們需要進行還原計算。2017年6月2日,神州高鐵(000008)分紅派息,10派0.1元,也就是每股分紅0.01元,此時股價要進行除權處理,由6月1日收盤價的7.01元,除權后為7元。如果按除權后的價格來計算,通過神州高鐵2016年的年報可查,其2016年每股收益為0.19元,市盈率為7/0.19。但是分紅派息是2017年的事情,與2016年每股收益沒有任何關系,不能因為2017年的事情而影響2016年的數據,所以應當將這0.01元加回到除權后的股價上,所以神州高鐵真實的市盈率為7.01/0.19。
2016年9月19日,德威新材(300325)的收盤價為7.48元,2015年年報顯示每股收益為0.2元,那么德威新材在2016年9月19日的市盈率為37.4倍。但是不要著急,我們要看一下德威新材在2016年的股權變動情況。
2016年,德威新材的分紅方案是10轉15股,也就是說原來的10股變成了25股,那么此時的股價7.48元實際上是已經被除權處理過的,所以我們要將股價還原。10股變為25股,意味著股價降低了60%,還原處理為當前股價7.48元除以(1-60%)為18.7元,這樣算出來德威新材的市盈率為93.5倍(18.7/0.2)。
2.1.2 理論正常市盈率
市盈率是回報率的倒數,所以市盈率越高,則回報率越低;市盈率越低,則回報率越高。但多少是高呢?多少是低呢?有沒有一個正常的標準?
無風險投資最好的選擇是購買長期國債,2017年已知的長期國債的最高利率為4.17%,也可以理解為無風險投資的最高回報率為4.17%,任何高于4.17%的非長期國債投資都是有風險的。
如果某一項投資是風險投資,并且回報率還低于4.17%,那我們還不如直接買長期國債。所以我們就可以根據長期國債的市盈率來劃一條線。
根據4.17%的利率來計算長期國債的市盈率為23.98倍(100/4.17),可以理解為任何市盈率高于23.98倍的股票,都沒有投資價值。請注意,我這里說的是價值投資,把你想象成企業的老板,你追求的并不是股價的變動,而是公司經營的成果。市盈率為23.98倍,就是一個標桿。
2.1.3 如何利用市盈率進行交易
如果我們買東西砍價,砍多少合適?通常都是攔腰一刀。如果某只股票每股收益為1元,股價為23.98元,市盈率為23.98倍,這是上限。下限我們攔腰一刀,市盈率按照12倍計算,也就是我們想每股12元買入,等到它價格回歸到正常市盈率時,我們就能賺一倍利潤。
可是有時候,真實走勢并不是這樣的,雖然我們攔腰一刀,市盈率按照10倍計算,但為什么有時股價可能跌到8倍甚至6倍的市盈率?此時我們還要忍受資金有40%以上被套可能的痛苦,如果資金被套到這種程度,那么說明這種方法一定有問題。
我們從頭再想一遍,4.17%作為標桿對不對?可能對,又好像出了點兒問題。我們要把自己當成銀行家,那么銀行的貸款利率一定高于借款利率,貸款利率是多少呢?長期平均水平是6%~7%,那么我們就取中間值6.5%。
如果6.5%是標桿,是上限,此時正常的市盈率是15.38倍。如果用0.4美元買1美元的東西,那么砍價時就不是攔腰一刀給5折了,而是給了4折。15.38的4折是多少?6.15倍,恰好解決了我們之前的疑惑,股價是可以跌到6倍市盈率的。而我們要耐心等待的就是市盈率為6~7倍時。
可是問題又來了,有些公司的經營情況常年不好,但就在今年突然賺了很多錢,我們假設它的股價維持不變,它的市盈率會變得非常低,難道只因為它某年表現非常好,這家公司就會變成一匹黑馬嗎?當然不是。
我們考查一個人的品行,不能只看他最近做的一件事,而要看他多年來所做的所有的事。所以,我們考查一家公司的市盈率是否夠低、是否值得投資時,不能只看一年的數據,而要看長期的平均數據。
長期平均市盈率=當期股價/長期平均每股收益
根據格雷厄姆的方法,我們在計算長期平均市盈率時,最好計最近7~10年的平均每股收益??墒情L期平均市盈率達到多少時才可以買入呢?這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如果太低了,我們更多的時間都在等待,可太高了又可能被長期套牢。
但我們要由初衷想一下,做股票交易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就是隨企業一同成長,就是價值投資,如果將格雷厄姆的作品用幾個字來概括,就只有4個字——物有所值。所以,既然正常市盈率是20~25倍,我們找一個下限,用一個笨方法,只要股價低于15倍市盈率價格即可買入,而高于15倍市盈率價格時,應靜觀不動。
這種方法從理論上推導總會賺錢的,因為股價不可能總低于15倍長期平均市盈率價格,股價是波動的,它總有一天會高于15倍市盈率價格,可能更高,甚至達到40~50倍市盈價格,所以從長期來看,盈利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
那么股價低于15倍長期平均市盈率價格時,我們應當買入多少呢?多久買入一次呢?如果我是每個月買入一次,只在每個月最后一個交易日,臨近收盤時,以最接近收盤價的價格買入,無論價格是漲是跌,每個月定期定額地買入。這種方法在格雷厄姆的《聰明的投資者》一書中稱為美元成本法,經過他幾十年的回測發現,這是一種無法被超越的、可長期穩定盈利的方法。
為什么在格雷厄姆的書中,除了講理念,就是在不斷地講每股收益的問題?因為只有計算出真實的每股收益數據,才能計算出長期平均市盈率。
所以,現在問題變成了“3000多只股票,我買哪一只”。買賣股票不能偏離主旨,我們是來投資的,所以沃倫·巴菲特說:“你不想持有一只股票10年,就不要持有5分鐘。”菲利普·A.費舍也說過同樣的話,“好股票永遠沒有賣出的機會”。
真正考慮賣出股票的情況只有兩種,一種是企業的經營出現了問題,另一種是急著用錢。你可以想一下,你創業的公司,一天比一天好,你會為了短期差價而賣出嗎?
2.1.4 每股收益陷阱
按照格雷厄姆的買入條件,你必須先計算一家企業的平均每股收益,時間跨度最好為7~10年。如果7年平均每股收益為1元,那么我們在8元左右買入,是比較劃算的。
可是我們還面臨著新問題,要計算平均每股收益,就要計算幾年間的每股收益數據。但每股收益數據中,潛藏著巨大的陷阱,雖然我們可能將這些陷阱篩選出來,但如何處理還是令人困擾的。
假設一家公司的股本為100股,無負債,股價為10元。那么它的市值為1000元。當期利潤為50元,那么每股收益為0.5元。10元除以0.5元,當期市盈率恰好為20倍,可是年中要派息,董事會決定,10派50元,也就是1股派發現金紅利5元。股價必須除權,所以股東每股分到了5元現金(不考慮稅),那么這家公司的股價在除權日應降為5元。
現在這家公司的數據變成了:股本為100股,無負債,股價為5元,市值為500元。當期利潤為50元,每股盈利為0.5元。再算一下市盈率:5/0.5=10,市盈率為10倍,基本上可以考慮買入。
未派發股息前,市盈率為20倍,此時不買。派發股息后,市盈率為10倍,可以買。為什么當這家公司在減少了500元的現金后,反倒有了買入的價值呢?可以肯定地說,這種情況是不可能的。因為現金派息,必須使用當期利潤。而當期利潤只有50元,所以不能派500元的股息。那么理論上這家公司的最大派息也只能是10派5元,股價除權最低僅為9.5元而已,不會影響我們的買入策略。所以關于現金派息的問題,我們可以放心地放在一邊了。
另一個是真陷阱,就是高轉送。轉股與送股的區別是,一個用未分配利潤來操作,另一個用盈余來操作。至于這兩點,我們暫時沒必要去弄清楚,因為最后結果基本沒有差別。
一家公司的股本為100股,股價為9元,市值為900元。當期利潤50元,每股獲得收益0.5元。董事會決定,10轉10送10,相當于10股拆成了30股,那么除權后股價變成了3元。
在未轉送前市盈率是9/0.5=18倍,此時不買。而除權后市盈率是3/0.5=6倍,此時要買。那么問題又來了,未轉送前不能買,轉送后可以買,只是因為股本結構發生了變化嗎?
來看一個實際的例子,森馬服飾2008年至2014年,7年的每股收益分別是0.9元、1.14元、1.67元、1.87元、1.14元、1.35元、1.63元。7年平均每股收益為1.38元,2016年1月22日的收盤價為10.16元,此時2015年的年報未公布,所以按最近的年份來計算。
按照格雷厄姆的買入策略,此時的7年平均市盈率為7.36倍,可以買入。但如果我們查一下森馬服飾的股本變動情況就會發現,2015年分紅方案為10轉10股,股本拆分成了原來的兩倍。首先我們不知道2015年的每股收益是多少,只能按2014年年報數據來計算平均每股收益。所以不能還原每股收益數據,只能從價格上復權。10轉10股,股本為兩倍,除權價格必定為未除權前的一半,所以還原以后應為現在股價的兩倍。
現在的股價為10.16元,還原后股價為20.32元,7年平均市盈率為20.32/1.38≈14倍,所以2016年1月22日還原后的真實平均市盈率為14倍。
但后續還是有問題,如果2015年的年報公布了,并且盈利能力未發生變化,達到了7年平均每股收益為0.69元(股本1拆2,還原回來還是每股1.38元)。我們再算一次,2008年到2015年,8年的每股收益分別為0.9元、1.14元、1.67元、1.87元、1.14元、1.35元、1.63元、0.69元,平均每股收益為1.3元,8年平均市盈率為10.16/1.3=7.82倍,我們還是可以買的啊。
這就是計算中的陷阱,我們計算平均每股收益時是平均值,每一年的權重相當,雖然2015年的收益變小了,但并未給平均每股收益造成過大的影響,它只起到了1/8的影響力??僧斍肮蓛r不是平均值,它是按當年當時來計算的,這樣就會造成特別大的偏差。所以,我們還是以還原股價為基準,不必還原每股收益。
另外一個例子是三川股份,2008年至2014年,7年的每股收益分別為0.94元、1.61元、1.35元、0.6元、0.5元、0.65元、0.5元。2011年分紅方案為10轉10,2012年為10轉5,2014年為10轉6,2015年為10轉6后,又10轉8送7,連續的高轉送,這才是最難解決的問題。
這樣反復地幾乎每年都大規模地高轉送,我們還需要再次還原嗎?按照筆者的理解,不必還原了,因為這些高轉送都是發生在1年前,已經融入了股價中,也就是說它被消化了。并且無論怎么轉送,它最終表達的是平均每股賺了多少錢。
如果我們進行還原,假設分紅方案是10轉10,10股變20股,那么下一年度的每股利潤應當變為當期的兩倍,如果計算你買入的價位時,還要按照還原后的數據來計算,才能算是復權后的標準單位,還需要再次轉為當前股本和當前價格,這種還原計算是沒有必要的。
那么何時需要還原呢?就像森馬服飾那樣,2015年的年報還沒出來,我們計算平均每股收益時并沒有加入2015年的數據,但2015年的價格已經出來了,甚至2016年的交易價格也出來了,要一直到2016年4月左右才能給出2015年的年報數據。
在這種有了新一年度交易價格時,我們才有必要對股價做復權計算,而其他情況就沒必要了。
我們再回頭看一下三川股份的數據,由于2016年1月22日還沒有2015年的財報數據,所以2014年年中至2015年年末的所有股本變化情況都需要進行還原處理,分別是10轉6,再次10轉8送7。
目前2016年的股本已經達到了2014年年終時的2.4倍,那么我們必須將2016年1月22日的股價再乘以2.4,19.27×2.4=46.25元,而最近7年平均每股收益為0.88元,復權后的真實平均市盈率為46.25/0.88=52.56倍。
2.1.5 極簡市盈率法買入萬科A
表2.1為萬科A的7年平均每股收益與15倍平均市盈率價格數據,如2003年4月才會發布2002年的年報,那么1996年至2002年的數據要等到2003年4月才可以使用。并且如果每年年中股權結構發生變動,或者派發股息,就要對當期股價進行復權處理。
表2.1 萬科A的7年平均每股收益與15倍平均市盈率價格數據 單位:元

2005年4月收盤價5.9元,買入100股。
2005年5月收盤價4.67元,買入100股。共持有200股。
2005年6月10轉5派1.5,收到股息30元,收盤價3.14元,買入100股。共持有400股,股息30元。
2005年7月收盤價3.84元,買入100股。共持有500股,股息30元。
2005年8月收盤價3.66元,買入100股,共持有600股,股息30元。
2005年9月收盤價3.59元,買入100股,共持有700股,股息30元。
2005年10月收盤價3.84元,買入100股,共持有800股,股息30元。
2005年11月收盤價3.95元,買入100股,共持有900股,股息30元。
2005年12月收盤價4.31元,買入100股,共持有1000股,股息30元。
2006年4月收盤價6.24元,買入100股,共持有1100股,股息30元。
2006年5月收盤價5.97元,買入100股,共持有1200股,股息30元。
2006年6月收盤價5.65元,買入100股,共持有1300股,股息30元。
2006年7月10派1.5元,收到股息195元,收盤價5.54元,買入100股,共持有1400股,股息225元。
2006年8月收盤價6.9元,買入100股,共持有1500股,股息225元。
2007年5月10轉5派1.5元,收到股息225元,共持有2250股,股息450元。
2008年6月10轉6派1元,收到股息225元,共持有3600股,股息675元。
2009年5月10派0.5元,收到股息180元,共持有3600股,股息855元。
2010年10月10派0.7元,收到股息252元,共持有3600股,股息1107元。
2011年9月收盤價7.24元,買入100股,共持有3700股,股息1107元。
2011年11月收盤價7.06元,買入100股,共持有3800股,股息1107元。
2012年7月10派1.3元,收到股息494元,共持有3800股,股息1601元。
2012年8月收盤價8.02元,買入100股,共持有3900股,股息1601元。
2013年5月10派1.8元,收到股息702元,共持有3900股,股息2303元。
2013年7月收盤價9.52元,買入100股,共持有4000股,股息2303元。
2013年8月收盤價9.46元,買入100股,共持有4100股,股息2303元。
2013年9月收盤價9.13元,買入100股,共持有4200股,股息2303元。
2013年10月收盤價9.21元,買入100股,共持有4300股,股息2303元。
2013年11月收盤價8.76元,買入100股,共持有4400股,股息2303元。
2013年12月收盤價8.03元,買入100股,共持有4500股,股息2303元。
2014月1月收盤價7.38元,買入100股,共持有4600股,股息2303元。
2014年2月收盤價6.72元,買入100股,共持有4700股,股息2303元。
2014年3月收盤價8.09元,買入100股,共持有4800股,股息2303元。
2014年4月收盤價7.9元,買入100股,共持有4900股,股息2303元。
2014年5月10派4.1元,收到股息2009元,收盤價8.55元,買入100股。共持有5000股,股息4312元。
2014年6月收盤價8.27元,買入100股,共持有5100股,股息4312元。
2014年7月收盤價9.9元,買入100股,共持有5200股,股息4312元。
2014年8月收盤價9.12元,買入100股,共持有5300股,股息4312元。
2014年9月收盤價9.18元,買入100股,共持有5400股,股息4312元。
2014年10月收盤價9.4元,買入100股,共持有5500股,股息4312元。
2014年11月收盤價10.9元,買入100股,共持有5600股,股息4312元。
2015年5月10派5元,收到股息2800元,共持有5600股,股息7112元。
2015年9月收盤價12.73元,買入100股,共持有5700股,股息7112元。
2016年7月10派7.2元,收到股息4104元,共持有5700股,股息11216元。
共買入35次,總成本25177元,減去收到的股息11216元,平均每股成本2.45元。2017年6月23日收盤24.07元,共獲利123234元。
注意,這不是一次性投入,而是平均每4.11個月買入一次。即便是一次性投入,12年間也上漲了12倍,大約每年漲一倍的速度。要長期持有好股票,無論是2007年,還是2015年,只要它好,就不應輕易賣出。
2.1.6 大巧不工、重劍無鋒
如果我們嚴格按照10倍平均市盈率的價格買入股票,很多股票都很難買到,所以我們不得不做一些變通。
根據數據,當月大盤平均市盈率位于15倍以下時,幾乎都處于筑底時期。所以我們根據這種情況,當個股位于15倍市盈率以下時,每月月底收盤時可以買入。
這種股價低于15倍平均市盈率價格便買入的方法,會一直貫穿本書。在每一個財務指標的解析后面,我們找一只財務指標符合我們篩選條件的股票,和一只不符合條件的股票,進行買入對比。
那么價值投資的量化方法,只有這一種嗎?當然不是。量化方法有很多,但我們為什么只在書中使用這一種方法來做投資對比呢?因為這是一種最簡單的方法,即便沒系統學過會計學、價值投資的人也可以即學即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