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3 TCP/IP與互聯網

1.互聯網和萬維網的區別

在不同教材上,我們經常看到互聯網、因特網和萬維網這幾個詞語,到底它們有啥關系呢。總的來說,互聯網包含因特網,因特網包含萬維網。國際標準的互聯網寫法是internet,字母i一定要小寫,國際標準的因特網寫法是Internet,字母I一定要大寫。凡是由能彼此通信的設備組成的網絡就叫互聯網,即使僅有兩臺機器(計算機、手機等),不論用何種技術使其彼此通信,都叫互聯網。而因特網是互聯網中的一種,它可不是僅由兩臺機器組成的網絡,而是由上千萬臺設備組成的網絡(該網絡具備一定規模)。因特網使用TCP/IP讓不同的設備可以彼此通信(使用TCP/IP的網絡并不一定是因特網),前面講了,TCP/IP由很多協議組成,不同類型的協議又被放在不同的層。其中,位于應用層的協議就有很多,比如FTP、SMTP、HTTP。所以,因特網提供的服務一般包括有:WWW(萬維網)服務、電子郵件服務(Outlook)、遠程登錄(QQ)服務、文件傳輸(FTP)服務、網絡電話等。只要應用層使用的是HTTP,就稱為萬維網(World Wide Web)。之所以在瀏覽器里輸入百度網址時,能看見百度網提供的網頁,就是因為您的個人瀏覽器和百度網的服務器之間使用的是HTTP進行交流。

雖然互聯網和因特網的本意不一樣,國際標準寫法也有區別,不過平常大家都不怎么進行區分,而是混為一談。

關于互聯網還有一種說法,即狹義和廣義之分。大家常說的互聯網,是廣義的互聯網,由兩層組成:一層是以TCP/IP為代表的網絡層(也是狹義互聯網概念);另一層是以萬維網(WWW)為代表的應用層。

以TCP/IP為核心的狹義的互聯網,實際上是廣義互聯網的下層,是網絡基礎,更一般地說就是TCP/IP網絡。這一層的主要作用是通過計算機之間的互聯,將各種信息的數據報文以極低的成本進行傳輸,俗稱“管道”,所有信息和內容在這個管道里進行傳送。互聯網的設計理念是:網絡是中立和無控制的,任何人都沒有決定權;網絡是應用無關的,它的任務就是如何更好地將數據包進行端到端傳輸。這個設計理念從互聯網誕生之初到現在從未被撼動,任何針對某種(類型的)內容對互聯網進行優化的嘗試其最后效果都不甚理想。因此,我們可以認為互聯網不會試圖對任何內容進行傳輸優化。

以萬維網(WWW)為代表的應用層,是廣義互聯網的上層。這一層包括很多種類型的流量和應用,郵件、軟件、在線影視、游戲、電子商務、移動應用等,所有服務提供商(Service Provider,SP)提供的都是這些用戶看得見、摸得著的應用,它們豐富和方便了人們的生活,構成了我們常說的互聯網業務和信息經濟。

2.互聯網三次革命

互聯網的誕生本就是一場革命。互聯網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互聯網使全球信息交互變得簡單輕松,這可以謂之第一次互聯網革命。

第二次互聯網時代,則是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和發展,即“+互聯網”。截至2015年8月底,我國移動互聯網用戶達到9.46億戶,手機上網總數超過9億戶。移動互聯網使互聯網變得更加立體,人們脫離了網線、計算機的束縛,通過移動設備,隨時隨地地享受信息時代帶來的便利。所謂“+互聯網”,是利用互聯網技術打破原有業務中的信息不對稱環節,從而實現效率重建。典型例子就是打車軟件,一方面大大提升了乘客和司機對接效率,但另一方面,出租車供給量和乘客打車需求原本就在那里,互聯網只是將這種存量的效率和體驗發揮到極致,因此只是“+互聯網”。

現在,第三次互聯網革命正在洶涌來襲。所謂第三次互聯網革命,其實是把互聯網線上的信息資源與線下的實體經濟結合一起,即互聯網擁抱實體領域,也就是現在的“互聯網+”。

相比“+互聯網”,“互聯網+”則做到了真正的重構供需。不只是改善效率,而是在供給和需求兩端都產生增量,從而建立新的流程和模式:供給端是“點石成金”,將原本的閑散資源充分利用;需求端則是“無中生有”,創造了原本不存在的使用消費場景。例如專車軟件,它將社會中的閑散車輛集中起來,成為商品資源進入商業流程,增加了供給;而乘客日常則在打車之余,多了專車的選擇,需求也增加了。

3.互聯網三階段

互聯網的發展總是讓人瞠目結舌。互聯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發展階段:Web 1.0,Web 2.0和Web 3.0。如果要與互聯網三次革命相對應的話,也可以這么認為,1.0時代是桌面互聯網,2.0時代是移動互聯網,3.0時代就是“互聯網+”。

(1)Web 1.0

Web1.0,是以編輯為特征,網站提供給用戶的內容是網站編輯進行編輯處理后提供的,用戶閱讀網站提供的內容。這個過程是網站到用戶的單向行為,Web1.0時代的代表站點為新浪、搜狐、網易三大門戶。

(2)Web 2.0

互聯網具有高度的自我優化機制,龐大的用戶群和信息量,使其具有自我修補和發展能力。雖然其動能來自于人類,但是我們始終相信,其原動力一定來源于互聯網開放的機制本身。

Web 2.0不同于Web 1.0的最大之處在于它的交互性,加強了網站與用戶之間的互動,網站內容基于用戶提供,網站的諸多功能也由用戶參與建設,實現了網站與用戶雙向的交流與參與。Web 2.0的初衷,是互聯網需要更高的速度和更多的參與。傳統的互聯網,瀏覽內容的人遠遠多于制造內容的人。如果說,上一代的WWW是以數據為核心的網,那么接下來就應該以人為中心。這個時期的典型代表有:新浪微博、騰訊空間等。

用什么方法能夠讓所有訪問互聯網的人都“忙”起來呢?也就是說,怎么樣實現“全民織網”,然后用軟件、機器的力量使這些信息更容易被需要的人找到和瀏覽?

Web 2.0,徹底顛覆了傳統互聯網的信息組織方式和發布方式。

網民再也抑制不住內心深處的狂熱,他們自說自話建立博客(Blog)或者“圍脖”[“微博(Microwave)”的諧音],他們共同合作建立維基(Wiki),他們裝修自己的QQ空間,他們廣交朋友玩SNS,偷菜、開餐廳或者釣魚。

這是一場不大不小的革命。互聯網卻在這場革命中發生了微妙的物權變化。

傳統的ICP(互聯網內容提供商),都是由專業人士們提供信息內容。

Web 2.0時代,允許互聯網充分利用用戶的智慧,讓用戶自己組織自己的信息。從“大家點擊我”變成“大家點擊大家”!

Web 2.0不是某種技術而是一種更廣泛利用社會資源的管理理念。這里面的代表業務是博客(Blog)、RSS、Podcasting、SNS、維基網(Wiki)和沃客(Work)。

博客和播客允許任何人在互聯網標準平臺上建立自己的管理區域并發布消息。最著名的博客,如國內的新浪博客,吸引了諸多名人和炒作名人的人士。博客又形成“博客圈”,具有相同或者相似志向的人組成博客圈,共享知識和感受。

圖1.14 微博

博客之風剛剛刮過,微博又來了!美國的Twitter推出了一款服務,用戶可以通過Web、WAP以及各種移動客戶端組建個人社區,以140字(中西有差異,不同媒體也不完全相同)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實現實時分享。

這種三言兩語式的交流方式,被稱為“碎片化”媒體,一經推出,就獲得極大成功。截至2011年12月,Twitter用戶數已經達到2億多!

2009年8月,新浪推出了“新浪微博”內測版,成為門戶網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務的網站。微博,改變了傳統媒體形式,成為互聯網的新寵。

Wiki(維基網)更像是一部自由的大百科全書。任何人把自以為是的知識掛在網站上,會有對此感興趣的人去審核。若審核通過,則進入條目。這種海量的條目就組成了一個百科全書式的萬象世界。

RSS是站點用來和其他站點之間共享內容的一種簡易方法,也叫“聚合內容”。一般用于人們訂閱博客、Wiki更新、新聞、股票、天氣等日常信息。

利用RSS,你無需一個網站一個網站、一個網頁一個網頁去逛,只要將這些你所需的內容訂閱在一個RSS閱讀器中,這些內容就會自動出現在閱讀器里。

你也不必為了急切想知道的消息而不斷刷新網頁。因為一旦有了更新,RSS閱讀器就會自動通知你。

除了博客、微博、播客,沃客、威客(Witkey,智慧的鑰匙)也成為互聯網領域創造的新名詞。

圖1.15 WEB 1.0與2.0

沃客用于懸賞征集個體作者或團體工作者出售自己的知識、創意、科研成果,威客是沃客的工作主體,是一個智慧角色。他是在互聯網上憑借自己的創造能力,以技能、知識、智慧索取報酬的人。最著名的威客網站是豬八戒網(zhubajie.com)。

從博客、播客、沃客的特點來看,Web 2.0強調的是互聯網應用,只需建立基礎框架,任何人、單位、團體都可以自行添加內容,并共享給公眾,不像傳統的互聯網應用,由ICP提供內容,而用戶更多的是瀏覽。

如果說傳統的互聯網內容是到飯店里點餐,那么Web 2.0更像是DIY的野炊,每個人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做出菜品供大家品嘗,絕對原汁原味。

Web 2.0也像是一出自導自演的舞臺劇,比起電視里播出的專業人士編劇、導演和演出的電視劇來說,自然是有另外一番風格。

Web 2.0和之前的傳統互聯網應用(稱之為Web 1.0),將會長期共存。

下面,再讓我們追溯一下Web 2.0的歷史。

2004年3月,全球專業技術出版商O’Reilly組織的一個會議——“O’Reilly的朋友”中,組織了一次頭腦風暴式的探討。在探討中,O’Reilly負責在線出版及研究的副總裁戴爾·多爾蒂和MediaLive公司的格瑞克·克萊共同提出了Web 2.0的概念。

2005年9月,O’Reilly公司的CEO提姆·奧來理在其公司網站的個人欄目中發表文章,《什么是Web 2.0——下一代軟件設計模式和商業模式》,這成為Web 2.0理念的重要里程碑。

隨后,就像所有熱點區域即將開盤的房子一樣,Web 2.0立刻成為互聯網界最熱門的關鍵詞之一。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各種新老媒體,紛紛將自身貼上Web 2.0的標簽。YouTube、Myspace、Twitter、校內網等一大群帶著Web 2.0思想或者印記的商業網站紛紛涌現出來。

而Google、百度也都立刻宣稱,打自個兒成立,他們都已經是Web 2.0忠實的擁躉。也就是說,他們雖然沒有成為第一個提出Web 2.0概念的企業,卻已經在靈活運用Web 2.0的思想,并且運用得比誰都更徹底、更瘋狂。

到底Web 2.0何德何能,引起市場如此大的反響?從本質上講,Web 2.0改變了網民參與互聯網的方式,將“瀏覽”互聯網變成“參與”互聯網,這可是個大事兒,自主權交到網民手中,減少了交互的環節,提高了交互的效率,提升了交互的質量。

從網絡營銷角度而言,Web 2.0的核心價值在于其互動性,與傳統Web 1.0時代的網絡營銷相比,在營銷模式、營銷受眾、價值導向和傳播方式等各個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比如說,Web 1.0的廣告叫作“廣告”,而Web 2.0的廣告則是更加有效和節省成本的“窄告”,其“打擊”更加垂直和有效。

(3)Web 3.0

Web 2.0使用互聯網是為了把人與人聯系起來,而Web 3.0使用互聯網是為了把信息與信息聯系起來。

應該說Web 3.0這個說法究竟指什么還沒能得到廣泛的共識,大家對其定義有很多不同的理解。在有互聯網之父之稱的蒂姆?伯納斯?李看來,互聯網的未來是語義網(Semantic Web),而許多互聯網專家把語義網(Semantic Web)看作Web 3.0,也有人把語義網稱為“Web 4.0”

Web 3.0要解決的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要使計算機能理解到人們能理解的內容——“語義網”希望做到并正在做的事情。

Web 3.0網站內的信息可以直接和其他網站相關信息進行交換和互動,能通過第三方信息平臺同時對多家網站的信息進行整合分類。

Web 3.0用戶可以在互聯網上擁有自己的數據,并能在不同網站上使用。完全基于Web,只需用瀏覽器便可以實現復雜的系統程序才具有的功能。

還是用一個例子來說明Web 2.0與Web 3.0的異同。假設你正考慮去休假,想去熱帶地區,為這趟旅行你準備了3 000美元的預算。你想住在好的酒店,又不想太花錢,還想要一張便宜的機票。借助目前可以使用的互聯網技術,你不得不多次搜索以便找到最佳的休假選擇:你需要研究潛在的目的地,然后確定哪個適合自己;你還可能要訪問若干個折扣旅游網站,然后比較機票和酒店客房的價格;最后,你還要把很多時間花在查閱各個搜索引擎結果網頁的結果上,整個過程可能要花好幾個小時。在Web 3.0時代,你只要發出一個很簡單的指令,剩下的事情則交給互聯網,互聯網完全可以替你做所有工作:它會根據你的偏好確定搜索參數,以縮小搜索服務的范圍。然后,瀏覽器程序會收集并分析數據并提供給你,便于你進行比較。瀏覽器之所以有這個本領,是因為Web 3.0能夠理解網上的信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门市| 仁寿县| 扬州市| 铁岭县| 随州市| 岑巩县| 浦东新区| 敦煌市| 科技| 内黄县| 宁强县| 新晃| 遵化市| 江门市| 汤阴县| 南康市| 南昌市| 武夷山市| 沐川县| 太康县| 岳阳市| 陈巴尔虎旗| 华容县| 洞口县| 远安县| 夏津县| 于都县| 瓮安县| 巩义市| 青州市| 老河口市| 常山县| 讷河市| 色达县| 宁国市| 华池县| 都江堰市| 桃江县| 当雄县| 阳泉市| 荆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