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主要的競爭

一個新的文明正在我們的生活中成形,而到處都有盲目的人企圖壓制它。這個新文明帶來了新的家庭形態,改變了工作、感情和生活的方式,同時帶來了新經濟、新政治沖突,以及不同的意識形態。今天存在著許多新文明的碎片,數以百萬計的人已經把生活調整成明日的節奏,其他人卻不敢面對未來,他們絕望地轉向過去,企圖重建賦予他們生命的垂死世界。

這個新文明的崛起是我們生活中最具爆炸性的事件。

這一事件也是了解未來的關鍵。它的意義深遠,正如1萬年前農業發明掀起了第一次浪潮,工業革命帶來了驚天動地的第二次浪潮一樣。我們是下一次浪潮——“第三次浪潮”的參與者。

我們極力搜索字句來描述這一特殊變化的威力和界限。有人稱之為新生的太空時代、信息時代、電子紀元或地球村。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告訴我們,我們面臨“電子技術時代”;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l)說“后工業社會”就要來了;蘇聯未來學家說這是“科學技術革命”;我自己屢次撰文談到“超級工業社會”的來臨。然而,我認為這些名詞,包括我自己的在內,都不是十分恰當。

有些名詞專注于單一因素,縮小而非擴大了我們的理解;有些名詞是靜態的,暗示一個新的社會可以平穩地進入我們的生活,不會引起任何沖突和壓力。這些名詞都不能表達撲面而來的變化的全部威力、范圍和動態,以及它們所引起的壓力和沖突。

人類面臨一次量子躍遷,面對的是有史以來最強烈的社會變動和創造性的重組。我們并沒有清楚地認識到這一事實,卻參與了建立新文明的基層工作。這就是第三次浪潮的意義。

到目前為止,人類經歷了兩次重大的變化浪潮,每次都抹殺了先前的文化和文明,以前人無法想象的生活方式取而代之。第一次浪潮——農業革命經歷了幾千年才結束,第二次浪潮——工業文明崛起后只有300年的壽命。今天,歷史的發展速度更快,第三次浪潮很可能將會橫掃歷史,在幾十年內結束,生活在這個爆炸性時刻的我們會感受到第三次浪潮對這個時代的全面影響。

第三次浪潮拆散了我們的家庭,動搖了我們的經濟,沖擊了我們的政治制度,粉碎了我們的價值觀,每個人都受到其影響。所有舊的權力關系、今日處境危險的領導階層的特權都遭到挑戰,明日的權力爭奪將在此背景下進行。

這一新文明在很多方面和傳統的工業文明相沖突。它既包含了高科技,又包含了反工業化。

第三次浪潮帶來了嶄新的生活方式:提倡使用多樣化、可再生的能源;新的生產方式淘汰了大多數工廠的流水線;新式非核心家庭,被稱為“電子住宅”的新機構,以及未來變化很大的學校和企業都將出現。新文明為我們制定新的生活規范,帶領我們超越標準化、同步化、集中化,超越能源、金錢和權力的集中化。

新文明向舊文明發起挑戰,企圖推翻官僚制度,減輕國家的分量,在后帝國主義的世界里建立起半自動化的經濟。新文明需要比當今更簡單、更有力、更民主的政府。新文明有其特有的世界觀,以及處理時間、空間、邏輯、因果的方法。

最重要的是,我們將會看到,第三次浪潮的文明著手彌補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長久存在的裂痕,促成了明日“產消合一”的經濟。因此,第三次浪潮的文明借助人類理性的幫助,可以成為歷史上第一個真正人性化的文明。

革命性的前提

兩個極端沖突的未來形象占據了今日大眾的想象。對愿意思考未來的人而言,大多數人假設他們所熟知的世界會永遠延續下去。他們很難為自己構想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更不用說去接受一個全新的文明了。當然,他們了解事情在改變當中,但是他們假設當前的改變會掠過他們身邊,任何事物都不會動搖他們熟悉的經濟結構和政治結構。他們滿懷信心地指望未來會延續目前的局面。

這種線性思維方式呈現出兩種面貌:一方面,這是一種沒有經過檢驗的假設,隱藏在商人、教師、父母和政治家的決策背后;另一方面,其冠冕堂皇地出現在統計學、計算機化數據和預測未來者所用的術語中。這兩方面都使人覺得未來的世界和現在大致相同——只不過第二次浪潮工業化散布得更廣,普及更多的地方而已。

近期發生的事件狠狠地動搖了這個充滿自信的未來形象。層出不窮的危機占據了頭條新聞的版面,伊朗爆發戰爭,石油價格直線上升,通貨膨脹不可抑制,恐怖主義四處橫行,政府似乎也無力阻止,悲觀論越來越流行。因此,許多人看多了壞消息、災難電影、噩夢般的景象,便武斷地認為今天的社會無法邁入未來,因為未來根本不存在。對他們來說,最后的決戰就在眼前,世界正沖向最后的劇變。

表面上看來,這兩種未來觀似乎完全不同,然而兩者都會產生類似的心理和政治影響,因為兩者都導致想象力和意志的癱瘓。

如果明日世界只不過是目前景象的大銀幕立體電影,那么我們不需要做任何準備。如果世界注定會在我們有生之年毀滅,那么我們什么事也不能做了。總之,這兩種未來觀都會造成否定和被動的心理,使我們動彈不得。

然而,如果能了解我們周圍發生的事情,我們就不會被困于最后決戰和統統一樣的簡單選擇之中。我們可以從許多清晰、具有建設性的角度觀察未來,為明日做準備,更重要的是幫助我們改變現狀。

本書的基礎是我所謂的“革命性的前提”。我認為,即便在今后數十年內,世界充滿激變、動蕩,甚至處處可見暴力,我們也不會徹底自我毀滅。我們現在體驗到的變化并不是雜亂無章的,事實上這些變化構成了一個清晰可見的輪廓。同時,這些變化會累積起來,使我們的生活、工作、娛樂和思維方式發生大變動,而理想的未來是可能實現的。總之,以下所述都基于一個前提,那就是現在所發生的一切不亞于一場全球革命、一次歷史的量子躍遷。

換言之,本書假設我們是舊文明的最后一代和新文明的第一代,而我們個人的苦悶、困惑、茫然多半可以歸因于垂死的第二次浪潮文明與蓄勢待發的第三次浪潮文明所造成的個人沖突和政治制度沖突。

了然于此,許多看似無意義的事件突然變得清晰易懂了,變化的輪廓清楚地顯露出來,為生存而采取行動也變得可能了。總之,革命性的前提使我們的智慧和意志得到解放。

變化的前沿

然而,單說我們面臨的變化是革命性的還不夠。在我們能夠控制及引導變化之前,需要從嶄新的角度辨認和分析這些變化,否則我們會迷失方向。

一個最理想的方法是所謂的社會“浪潮前”分析法。這種方法把歷史視為一連串波動的變化浪潮,并探尋每個波浪的前沿是否引導著我們。我們的注意力與其說集中于歷史的連續性(自有其重要性),毋寧說集中于歷史的斷續期,即革新和中斷時期。這種方法能找出關鍵的新生變化形態,使人們能左右之。

從最簡單的觀念出發,農業興起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第一個轉折點,工業革命是第二個大突破,這些都不是斷續的瞬時事件,而是以一定速度進行的變化浪潮。

在第一次浪潮出現之前,大多數人生活在經常遷徙的小團體中,以采集、漁獵、畜牧為生。大約在1萬年前的某一時刻,農業革命開始了,它緩慢地橫掃整個世界,形成了村莊、部落、耕地及新的生活方式。

17世紀末,第一次浪潮還未結束,工業革命便在歐洲爆發,掀起了第二個全球變化的大浪潮。新生的工業化以更快的速度蔓延至各個國家。從此,這兩股截然不同的浪潮以不同的速度同時席卷了整個世界。

今天,第一次浪潮已經平息了,只有南美和新幾內亞等少數地區的原住民仍然未接觸過農業。可以說,第一次浪潮的力量多半已耗盡了。

同時,第二次浪潮在短短幾個世紀里改造了歐洲、北美和其他地方的生活,而且繼續蔓延,許多至今仍以農業為基礎的國家努力興建鋼鐵廠、汽車廠、紡織廠、食品加工廠和鐵路。今天,我們仍然可以感覺到工業化的沖力,第二次浪潮的力量尚未完全耗竭。

但是在此期間,另一項更重要的發展已經開始了。工業主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10年內達到最高峰,同一時期不受人關注的第三次浪潮開始出現,而且所向披靡。

許多國家同時感受到這兩股甚至三股不同的變化浪潮在以不同的速度和不同的力度進行活動。

在本書中,為了方便討論起見,我們把第一次浪潮時代定為始于約公元前8000年,然后一直主宰著世界,直到1650—1750年。之后,第一次浪潮失勢,第二次浪潮繼之而起。第二次浪潮的產品——工業文明繼而主宰地球,直到達到頂峰。最近的歷史性轉折點約在1955年開始出現于美國——此后10年內,白領和服務業就業人員的人數首度超過藍領人數,同時計算機、商用噴氣式飛機、避孕藥等許多頗具影響力的新發明風靡一時。在這一時期,第三次浪潮開始在美國蓄積勢力,然后在不同時期登陸其他工業國家,如英國、法國、瑞典、德國、蘇聯和日本。今天所有科技先進的國家都受到第三次浪潮與第二次浪潮落伍的經濟和制度之沖擊。

只有了解這一形勢,才能明白我們身邊的各種政治和社會沖突。

未來的浪潮

變化的浪潮一旦占據了某一社會,未來發展的形態就很容易被辨別出來。作家、藝術家、新聞工作者等發現了“未來的浪潮”。因此在19世紀,歐洲許多思想家、商業領袖、政治家和普羅大眾對未來抱有清晰、正確的認識。他們覺察到歷史朝著工業主義擊敗非機械化農業的勝利邁進,而且他們相當準確地預見許多第二次浪潮帶來的變化:更強大的科技、更大的城市、快捷的運輸方式、大眾教育等。

這種清晰的觀點產生了直接的政治影響。政治黨派和政治活動朝著以下三個方向發展:未工業化的農業團體實行防衛措施,對抗具有破壞性的工業主義,對抗“大企業”“聯營的大老板”“墜落的城市”;勞工和管理階層控制住新興工業社會的主力;少數民族人士認為他們在工業世界中的地位應有所改善,他們要求獲得工作機會、商業地位、都市住宅、較高的薪酬、公共教育等。

工業化的未來觀也對人們產生了重要的心理影響。人們不服從,他們會加入激烈甚至流血的沖突。社會景氣或不景氣都可能會擾亂人們的生活。然而,一般來說,工業化的未來給人以有限的選擇權,人們不僅知道他們是誰,而且知道他們可能會變成什么樣的人。這種觀念使人即便處在極端的社會變動中,也能得到某種程度的穩定和自我意識。

相反,如果社會受到兩種或多種變化浪潮的沖擊,而且沒有一種占有絕對優勢,那么未來的形象就十分零碎了,我們也就很難找出變化和沖突的意義。波濤沖擊之下形成了狂暴的大海,喧騰著浪潮的旋渦,淹沒了更深、更重要的歷史浪潮。

在美國和許多其他國家,第二次浪潮與第三次浪潮的沖擊造成了社會壓力、危險的沖突和奇異的新政治浪潮,各階層、種族、性別、黨派的團體都受到波及。這種沖擊使得傳統政界人士惴惴不安,很難分辨出彼此是激進派還是保守派,是敵是友。往日的對立和合作關系都崩潰了。工會和雇主拋開對彼此的成見,共同對抗環保主義者。黑人和猶太人曾經聯手反對種族歧視,現在卻反目成仇。

在許多國家,一向支持收入再分配等“激進”政策的勞工,現在往往在婦女權利、家庭規范、移民、關稅、區域主義等問題上維持“保守”的立場。傳統的左派往往支持集權、國家主義、反環保論者。

在同一時期,我們看到瓦萊里·吉斯卡爾·德斯坦(Valéry Giscard d’Estaing)、吉米·卡特(Jimmy Carter)、杰里·布朗(Jerry Brown)等政界人士在經濟方面持“保守”態度,在藝術、性道德、婦女權利、生態保護方面則持“開明”態度。難怪人們感到迷惑,看不懂這個世界是怎么回事。

同時,媒體無休無止地報道新發明、淘汰物、奇異事件、謀殺、綁架、太空探索、政府垮臺、突擊行動、丑聞,所有的事情似乎都互不相關。

政治上明顯的不一致現象也反映在人格分裂上。心理醫生、宗教大師大發橫財,人們在互不買賬的治療團體間徘徊不定,從起初的尖聲大叫到失去控制。人們陷入教派或病態的否定論調,相信現實是荒謬、瘋狂、無意義的。在某種廣泛的意義上,生命可能確實是荒謬的,但是這并不能證明今天的事件中沒有秩序存在。事實上,只要我們試著從消逝的第二次浪潮中去辨認第三次浪潮的變化,就可以看清潛在的秩序。

了解這些沖擊的浪潮所產生的沖突后,我們不僅對未來有了比較清楚的概念,而且能透視我們周圍的政治和社會力量,同時也認識到個人在歷史上所扮演的角色。我們每個人不論多么渺小,都是歷史中的一員。

這些變化浪潮所造成的浪濤反映于我們的工作、家庭生活、性觀念和個人道德等各方面,也顯現于生活方式和選舉活動。因為不論我們是否明白,在個人生活和政治活動上,發達國家的大多數人都要么是盡力維護垂死秩序的第二次浪潮的人士,要么是建立嶄新明日的第三次浪潮的人士,或者是困惑、矛盾的這兩種人的混合體。

金甲蟲與刺客

事實上,第二次浪潮和第三次浪潮之間的沖突是今日社會最重要的政治壓力。不論現在的政黨成員和候選人鼓吹些什么,他們之間的競爭都不外乎爭執誰將從沒落的工業制度中得到最多的利益。換言之,他們是在一艘即將沉沒的“泰坦尼克號”郵輪上爭奪一把躺椅。

我們會看到,更基本的政治問題不是誰能控制工業社會的末日,而是誰能塑造新文明,迅速取代舊文明。短期的政治斗爭耗盡了我們的精力和注意力,同時,一場更重要的戰爭已經暗中開始了。一邊是支持過去工業文明的黨派;另一邊是新生的群眾,他們意識到世界上最重要的問題(糧食、能源、武器限制、人口、貧窮、資源、生態、氣候、老齡化、都市社區的崩潰、對生產力的需求、薪酬)都不可能依據工業社會的結構來解決。

這一沖突即為明日的“主要競爭”。

擁護第二次浪潮和第三次浪潮的人士之間的沖突已經像電流一樣穿過每個國家的政治領域。甚至在非工業國家,昨日的戰線也因第三次浪潮的來臨而不得不重新規劃。往日封建農業集團與工業領導階層之間的戰爭(不論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隨著工業主義的日漸沒落而產生新的意義。現在,第三次浪潮所帶來的新文明出現了,迅速的工業化是意味著把人們從新殖民主義和貧窮中解放出來,還是意味著人們將永遠處于從屬地位呢?

唯有以這個廣闊的背景作為基礎,我們才會懂得頭條新聞的含義,理出先后次序,設計合理的策略來控制我們生活中的變化。

走筆至此,頭條新聞正在報道伊朗的狂亂和人質事件,韓國的暗殺事件,瘋狂炒作黃金,美國黑人和猶太人不和,聯邦德國大量增加軍費支出,長島的連續縱火事件,墨西哥灣大量石油外溢,歷史上最大的反核武器大會,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爭奪無線電頻率控制權,宗教復興主義進襲利比亞、敘利亞和美國,新法西斯黨徒宣稱在巴黎的政治謀殺中應居“首功”,通用汽車公司宣布一項電動汽車技術新突破。這些互不相干的新聞碎片迫切需要統一或綜合。

一旦我們了解維護工業主義的人和排擠工業主義的人正在進行一場激烈的競爭,我們就得到了一把認識世界的新鑰匙。更重要的是,不論我們是為國家制定政策,為企業規劃措施,還是為個人生活擬定目標,我們都握有改變世界的新工具。

然而,在使用這個工具之前,我們必須能夠清楚地分辨維系舊工業文明的變化和促成新文明出現的變化的不同。總之,我們必須同時了解舊工業文明和新文明。我們多數人出生于第二次浪潮工業制度中,而我們和我們的子女將生活于第三次浪潮文明中。

在下面各章中,我們將重新仔細考察第一次浪潮和第二次浪潮的變化,為探索第三次浪潮做準備。我們會發現第二次浪潮文明不是許多因素的隨機組合,而是一個“系統”,其中各部分在或多或少可以預測的情況下互相影響,而且工業社會基本的形態(不論是文化遺產還是政治差異)并不因國別而有所不同。這是今日左派和右派“保守主義者”都極力維護的文明,而這個世界也正受到歷史性的第三次浪潮文明變化的威脅。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山市| 韶山市| 垦利县| 资中县| 昌邑市| 游戏| 鹿邑县| 策勒县| 张家口市| 东平县| 永定县| 平远县| 融水| 镇赉县| 莆田市| 阳新县| 云阳县| 郧西县| 玉山县| 诸暨市| 萝北县| 洪洞县| 栾城县| 明星| 邯郸市| 芮城县| 常山县| 工布江达县| 苗栗市| 萨嘎县| 黄梅县| 容城县| 巴东县| 元氏县| 阜宁县| 东方市| 黎城县| 湘乡市| 大姚县| 孟连| 桐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