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潼關楊震:清白家風傳千古

家規綜述

楊震,字伯起,弘農華陰(今陜西潼關)人士。自幼勤奮好學,博覽群書,是名震一時的大才子。他熱衷教育事業,20歲以后,就一心一意自費開設學堂教授學生,開始了他的教育生涯。他教學有方,名氣大,學生多,因而被人們尊稱為“關西孔子”。

楊震在家鄉辦學一辦就是30年,培養了一大批人才,直至被大將軍鄧騭招募,那年他已經50歲了。

楊震被鄧騭招募不久,便被推薦為茂才(即秀才),隨后先后擔任了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直到漢安帝延光二年(123)擔任太尉,掌管國家軍事大權。

楊震一生為官清廉,不謀私利。每每被人們說起的便是他“暮夜拒金”的故事,他在由荊州刺史調任東萊太守的途中,路經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也就是他在任荊州刺史時“舉茂才”提拔起來的官員,聽說楊震途經本地,為了報答,特備黃金十斤,趁夜深人靜,打算送給楊震。楊震不但不接受,還嚴厲批評了王密。

王密說:“三更半夜不會有人知道,更不會影響到老師的人品?!睏钫鹫f:“怎么會沒人知道?你頂天而來,天知道;踏地而來,地知道;攜金而來,你知道;贈金與我,我知道。既然天知、神知、我知、子(你)知,何為不知?”從此“四知卻金”的故事就傳為千古佳話。

楊震“暮夜拒金”的故事流傳至今,影響很大,后人因此稱楊震為“四知先生”。后來楊震官至太尉,依然秉承清廉的作風。

楊震為官十幾年,不修豪華宅府,常以素菜為食,衣無錦繡,徒步往來不乘車馬。在他蒙冤被罷官,決定以死明志時,他仍要求子女“以雜木為棺,布單被裁足蓋形,勿歸冢次,勿設祭祠”,絕不厚葬。有人勸楊震為子孫考慮,置辦產業。楊震堅決不肯,慨然說道:“使后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

送楊燕之東魯

[唐]李白

關西楊伯起,漢日舊稱賢。

四代三公族,清風播人天。

翻閱楊震后裔的人生軌跡,他們深受做“清白吏”的家風影響,個個都博學而清廉。楊震的五個兒子都以“清白吏”而譽滿天下。據《后漢書·楊震列傳》記載,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業相繼,代代“能守家風,為世所貴”。

特別是楊震的二子楊秉自律極嚴,尤以“三不惑”(即不飲酒、不貪財、不近色)而聞名于世,人們贊其為“淳白”。

深度鏈接

楊秉“三不惑”

東漢楊震以“天知、神知、我知、子(你)知”的“四知”為由,拒絕賄賂的故事,千百年來傳為佳話。但是,楊震之子楊秉以“三不惑”為戒,做到為官清正廉潔、秉公無畏,卻鮮為人知。

楊秉是楊震的第二個兒子,在30多年的為官經歷中,他以“三不惑:酒、色、財”為戒,保持了一生“淳白”,即為官一世,以清正廉潔而終。所謂“三不惑”,是說為官一任,一定要遠離摻雜私貨的觥籌交錯,不為色相所誘,不以權柄貪財斂物。只有如此,才能始終保持一個“不惑”的清醒頭腦,堅守清正廉潔、秉公辦事的官德、官風。

“公生明,廉生威?!睏畋浴叭换蟆眹酪月杉?,因而嘴不短,手不軟,有底氣。東漢桓帝(名劉志)延熹五年(162),當時宦官的實力逐漸強大起來,操縱朝廷,安排他們的親信或者子弟為官,遍布天下。這些人“競相貪淫”,弄得“朝野嗟怨”。面對宦官弄權、烏煙瘴氣的現象,楊秉聯合三公之一的司空周景,上書朝廷請求懲治奸猾貪污之人?;傅勐爮?,楊秉于是開列上奏匈奴中郎將燕瑗、青州刺史羊亮、遼東太守孫渲等牧守以下50多人,他們或被處死,或被免職,天下沒有不肅然起敬的。

楊秉之子楊賜,官至司徒、司空、太尉,同樣具有楊震清正廉潔、慷慨激昂、無私無畏的氣概。《后漢書·楊震列傳》中載有楊賜的奏章。在文中他彈劾貪官,鋒芒畢露。楊賜從政前,“退居隱約,教授門徒,不答州郡禮命”,從政后“切諫忤旨”,人生軌跡和人格追求都繼承了楊氏祖上做“清白吏”的家風。楊賜之子楊彪,亦官至太尉。179年,楊彪時任京兆尹,毅然決然地處死了宦官黃門令王甫。189年,相國董卓想遷都關中,百官無敢反對者,司徒楊彪挺身而出,唇槍舌劍,董卓臉色大變,隨后楊彪便被董卓上奏免官。楊奇是楊震長門曾孫,“少有大志,不以家勢為名,與英才俊杰為友,不和豪強富貴者來往”,又精通經學,“才情聰明敏銳,門徒常有二百人”,漢靈帝時為侍中。他不獻媚求榮,敢于直言,漢靈帝曾說他:“你脖項硬直,不低頭屈項,真正是楊震的子孫,死了后一定也會把大鳥招到你的墓前。”

天下楊氏出弘農,弘農是天下楊氏的發源地。楊震被公認為是楊氏家族的發脈始祖。其“清白吏子孫”的家規,也成為楊氏家族代代相傳的家風,不僅影響著楊震的后人,也對整個楊氏家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楊姓后裔活躍在中華民族的舞臺上,其文韜武略載入史冊者,歷代不乏其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大師楊時,一生官顯名揚,但他非常廉潔,奉法愛民,“不枉費公家一錢”。他一生沒買過一畝地,沒蓋過一間好房子。南宋愛國詩人楊萬里,也是一個清正廉潔的好官。他退休回鄉后,家里只有父親留下的一棟老屋,僅可遮風避雨。宋寧宗看后非常欽佩,稱他為“當今廉吏”。楊士奇,曾輔佐明朝四位皇帝,可謂官高權重,可他從來不謀私利。他雖在京為相幾十年,但他的妻子卻一直在老家以農耕為生。北宋抗遼名將楊業也是楊震的后裔,以楊業為代表的楊家將,精忠報國,滿門忠烈,個個都是清明正直的英雄。

深度鏈接

家訓小知識

中國古代家訓文化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名人家訓很多,流傳亦廣。如北朝顏之推,北宋的司馬光,南宋的朱熹、陸游、袁采,明代的方孝孺、楊慎、傅山、張履祥,清代的焦循、曾國藩等都傳有家訓,他們的后代繁衍久長,這些家訓的社會影響也十分久遠,在中國歷史上對個人的修身、齊家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明清時代,在統治階級的倡導推廣下,家訓家規的普及達到了新的階段。家訓中常有許多名言警句,歷來成為人們服膺的治家良策或修身典范,今天仍有其積極意義。

楊氏后人都以“清白傳家”“四知家風”作為祖訓,制定懸掛了形式多樣、內容相近的家規家訓。以楊震“四知”典故命名的“四知堂”“清白堂”“清風堂”,遍布海內外各地。如浙江、福建、廣東、河南、重慶,甚至在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等國都有楊氏后人為紀念楊震所建的祠堂,楊震精神早已超越了國界。

1900年后的今天,雖然歷史和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楊震為后人留下的“清白家風”,依然散發著無窮的魅力。波瀾壯闊的偉大變革時代,期待著中華民族的高尚道德情操的傳承和弘揚,也呼喚這古老的“清白家風”的發揚光大,使之代代相傳。

關西

[唐]胡曾

楊震幽魂下北邙,關西蹤跡遂荒涼。

四知美譽留人世,應與乾坤共久長。

家規簡介

尚學篇

震少好學,受《歐陽尚書》[1]于太常桓郁[2],明經博覽,無不窮究。諸儒為之語曰:“關西孔子楊伯起。”

——摘自《后漢書·楊震列傳》

【注釋】

[1]《歐陽尚書》:亦稱《書》,儒家經典之一,為中國上古歷史文獻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書中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相傳由孔子編選而成,事實上其中有些篇是后來儒家補充進去的。

[2]桓郁(?—93),字仲恩。東漢沛郡龍亢(今安徽懷遠西北)人?;赣羰钱敵徘渲坏奶?,主管宗廟禮儀和選試博士,曾為漢章帝和漢和帝講授儒經,是當時既顯赫又有很高學術威望的經學大師。

【譯文】

楊震從少年起就特別聰明好學。他拜桓郁為師,深鉆細研《歐陽尚書》。在桓郁的教授下,他通曉經傳,博覽群書,對各種學問無不探根究底。所以,當時人們就稱楊震為“關西孔子楊伯起”(后人亦稱其為“關西夫子”)。

清廉篇

(楊震)四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1]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2]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闭鹪唬骸疤熘?,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

——摘自《后漢書·楊震列傳》

【注釋】

[1]茂才:即秀才。東漢時,為了避諱光武帝劉秀的名字,將“秀才”改為“茂才”。

[2]遺:wèi。給予;饋贈。

【譯文】

楊震在由荊州刺史調任東萊太守赴任途中,路經昌邑(今山東巨野縣東南)時,昌邑縣令王密,是他在任荊州刺史時舉茂才提拔起來的官員,聽說楊震途經本地,為了報答楊震的恩情,特備黃金十斤,于白天謁見后,又趁深夜無人之際,將黃金送給楊震。楊震不但不接受,還批評說:“我和你是故交,關系比較密切,我很了解你的為人,而你卻不了解我的為人,這是為什么呢?”王密說:“現在深夜無人知道?!睏钫鹫f:“天知、神知、你知、子知,怎能說無人知道呢!”受到譴責后,王密十分慚愧,只好作罷。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促進老年人老有所養,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

——習近平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2015年2月17日)

治家篇

(楊震)后轉涿郡[1]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謁[2]。子孫常蔬食步行,故舊長者或欲令為開產業,震不肯,曰:“使后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

——摘自《后漢書·楊震列傳》

【注釋】

[1]涿郡:治涿縣,即今河北涿州市。

[2]私謁:因私事而干謁請托。

【譯文】

(楊震)在任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太守期間,品性公正廉潔,不接受私事請托。他的子孫們與平民百姓一樣,素菜為食,徒步往來,不乘車馬,生活十分簡樸。親朋好友勸他為子孫后代置辦些產業,楊震堅決不肯,他說:“讓后世人都稱子孫為‘清白吏’,這樣留給他們的遺產,難道不豐厚嗎!”

正直篇

帝舅大鴻臚[1]耿寶薦中常侍李閏兄于震,震不從[2]。寶乃自往候震曰:“李常侍國家所重,欲令公辟[3]其兄,寶唯傳上意耳?!闭鹪唬骸叭绯⒂钊僬?,故宜有尚書敕[4]?!彼炀懿辉S,寶大恨而去?;屎笮謭探鹞醄5]閻顯亦薦所親厚于震,震又不從。

——摘自《后漢書·楊震列傳》

【注釋】

[1]大鴻臚:鴻臚,本為大聲傳贊、引導儀節之意。是九卿之一,分管禮儀。

[2]從:聽從。

[3]辟:bì。指征召來,授予官職。

[4]敕:帝王的詔書、命令。

[5]執金吾(yù):西漢末年時率禁兵保衛京城和宮城的官員。

【譯文】

漢安帝的舅父、官居大鴻臚的耿寶向楊震推薦中常侍李閏的哥哥,他沒有聽從。耿寶就親自前去拜訪楊震說:“李常侍是皇上重用的人,想讓你征召他的哥哥做官,我只是傳達皇上的意思罷了。”楊震說:“如果皇上想讓三府征召,那么應有尚書的文書?!庇谑蔷懿淮饝殤嵢欢x去。閻顯是皇后的哥哥,官居執金吾,也向楊震推薦親友入朝為官,楊震又沒有答應。

明志篇

(楊震說)“死者士之常分[1]。吾蒙恩居上司,疾[2]奸臣狡猾而不能誅[3],惡[4]嬖女[5]傾亂而不能禁,何面目復見日月!身死之日,以雜木為棺,布單被裁足蓋形[6],勿歸冢次[7],勿設祭祠?!?

——摘自《后漢書·楊震列傳》

【注釋】

[1]常分:尋常本分的意思。

[2]疾:憎恨。

[3]誅:懲處。

[4]惡:厭惡。

[5]嬖女:bì nǚ。嬖,寵愛,引申為受寵愛的人。嬖女,受寵愛的姬妾。

[6]形:指身體。

[7]冢次:葬址,塋地。

【譯文】

(楊震說)“死是士人尋常本分之事。我承蒙皇上厚愛,身居高位,憎恨奸臣狡猾而不能懲處,厭惡后宮作亂而不能禁止,有何面目再見日月!我死以后,用雜木做棺材,以粗布做壽衣蓋住身體,不要埋葬在祖墳,不要設祠祭祀。”

專家觀點

楊震開創了“清白傳家”的家風

弘農楊氏的先祖楊震,以清廉正直的品德開創了楊姓“清白傳家”的家風。在他的影響下,其子孫也繼承了這一性格和品質。其曾孫楊奇在漢靈帝時當侍中官,照樣不肯隨便奉承靈帝,漢靈帝感嘆又贊賞地說:“卿強項,真楊震子孫,死后必復致大鳥矣?!睏钫鸬臑楣倨返潞椭渭依砟睿俏覀冎腥A傳統文化之精華,永遠值得世人學習。

(中國科學院姓氏群體遺傳學專家、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袁義達)

一堂留正氣“四知”仰高風

中華經典家訓

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必謀之。

——摘自《錢氏家訓·國家篇》

【譯文】利益得在自己一人就不去謀取,得在天下百姓就一定去謀取。

楊震是東漢時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一生光明磊落,胸懷坦蕩,公道正直,廉潔奉公,為教兢兢業業,做人實實在在,當官清清白白。

楊震雖然生于潼關,葬于潼關,但他的“四知”清廉精神卻名揚海內外,其清白家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楊氏族人和華夏兒女。

一堂留正氣,“四知”仰高風。楊震在廉潔自律的同時,也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和影響著家里的每一個人。他不肯為子孫置辦產業,而要以“清白”傳家,讓后代成為“清白吏”。在楊震的直接要求和影響下,其子孫為官清廉,楊震家族成為“東京名族”。世代楊氏后裔也以楊震為榜樣,以“清白傳家”作為家規祖訓不斷傳承。

楊震“四知遺風”對楊氏族人影響深遠,特別是以楊震“四知”典故命名的“四知堂”,作為傳承楊震精神的物質載體,遍布各地,對楊氏子孫產生了普遍影響。他們繼承弘農祖德,恪守“四知”家風,用“四知堂”這一堂號來紀念一身正氣、清正廉潔的先祖楊震,并嚴守家訓,自勉自勵,做到清正廉潔。楊震廉政精神對楊姓族人和楊氏文化產生如此恒久而深遠的影響,這在中華姓氏文明中是罕見的。

“四知遺訓家聲遠,三相流芳世澤長”。今天,我們提倡和學習楊震家風,對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楊震清白家風將永遠為人們所頌揚。

(《人民日報》高級編輯楊汝生)

清白家風就是給子孫最好的遺產

中華經典家訓

讀書可以增長道心,為頤養第一事也。

——摘自張英《聰訓齋語》

【譯文】讀書可以增長追求世間法則至理之心,是頤養心性的第一等事。

楊震是東漢時期的著名文臣,他一生經歷了東漢政權由中興到逐漸衰落的過程。面對國家日益陷入奸臣當道、政治腐敗的深淵,他力主改革,切諫除弊,勇斗邪惡,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氣節。

楊震為官,從不謀取私利,也不因私事求人、請人、托人,請客送禮。他的子孫們與平民百姓一樣,生活十分儉樸。有人讓他為子孫后代置辦產業、購置田產,楊震卻始終認為保持清白廉潔的形象和節操,并以此傳于后世子孫,就是給他們留下的最好的遺產和禮物。

(潼關縣楊震研究會會長李建華)

良好家風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

楊震“明經博覽,無不窮究”,嚴于律己,忠君愛國,為官清正廉潔,疾惡如仇,不畏權貴,敢于擔當,并以做“清白吏”要求子孫,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一個封建官吏的高風亮節。

其子孫繼承了楊震的正直品行,從而形成了以安貧樂道、好學博覽、剛直清廉、愛國有為等為主要內容的楊震家風,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楊氏后裔和中華兒女,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積極影響。

“四知遺訓家聲遠,三相流芳世澤長”。這說明良好家風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對后代在家庭生活中繼承先祖的優良品德和傳統起著積極而有效的約束和激勵作用。

(渭南師范學院教授梁建邦)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家庭幸福則社會祥和,家庭文明則社會文明。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我們要認識到,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

——習近平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的講話(2016年12月12日)

采訪札記

家風如荷清白流芳

站在秦嶺東部北麓,凝望天空,但見一片蒼茫。大自然在渭、洛、黃三河交匯的地方,哺育了萬畝荷塘。田田荷葉之間,不時傳來陣陣蛙鳴,似乎在輕聲講述兩千年前,太尉楊震清正廉潔、清白做人的故事。徜徉于這清風碧荷長堤,仿佛看到楊震踏波而來。

楊震自幼勤奮好學、博覽群書,精研儒家經典。20歲后,他子承父業,設館授徒,自費辦學。30年間,他不分貧富、因材施教,培育出了近3000名弟子,人稱“關西孔子”。

在中華民族的文明史上,楊震因“暮夜卻金”的高風亮節,被濃墨重彩地載入了史冊。在浩如煙海的歷史典故中,楊震“四知先生”的美名不但沒有湮沒于時間長河的波浪里,還為不同時代的人所推崇和敬仰。就像先生故里那偌大的一池荷花,雖歷經寒冬、埋根淤泥,但都會在每一個初夏,給人們一片碧綠、一個宛然的微笑。

好雨知時節,潤物細無聲。楊震一生自覺踐行儒家的道德理想,他清白做人、為政以德的風范和品行在無形中匯聚成感染楊氏子孫的精神力量,成為楊氏后裔效仿和遵從的典范。在他的言傳身教下,他的子孫生活儉樸、為官清廉。楊震五子以“清白吏”譽滿天下,尤其是三兒子楊秉以“三不惑”即“不飲酒、不貪財、不近色”的嚴格自我要求聞名于世。子孫雖身居高位,達到“四世三公”的顯赫成就,卻個個清廉,正如漢末孔融所言:“楊公四世清德,海內所瞻”。

自古楊氏出弘農,許多楊姓家譜都把遠祖追溯到弘農楊氏,尊楊震為弘農楊氏的開基始祖。楊氏后裔中因文韜武略、清正廉潔而載入史冊的,不乏其人。比如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大師楊時,南宋愛國詩人楊萬里,明代名相楊士奇,等等。如今,在全國各地及海內外的楊氏祠堂中,以楊震的“四知”典故命名的“四知堂”“清白堂”“清風堂”隨處可見。

楊震高潔正直的品行也影響了故鄉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秦東的仁人志士郭子儀、寇準、王鼎、楊虎城……也都是踩著楊震的足跡,在歷史的風雨中留下驚世的絕響。沿著歷史遺跡追懷古人的采訪之旅中,我們發現,居于潼關的楊震后裔對先人懷有深厚的感情,都以有楊震這樣的先祖而自豪,并且在自覺秉承著清白家風,清白家風已經成為他們立身持家、為官做人的規矩繩墨。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楊震雖去,但他的清白家風,必將成為我們提升修為、精進思想、為民謀福的精神動力。懷念一個人,重要的是懷念他的品格、他的精神。站在歷史與現實的交會處,楊震的清白家風正如眼前的這片荷花,綻放得愈發高潔、愈發芬芳!

(郭武超)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城| 香格里拉县| 新晃| 马公市| 湖口县| 扬中市| 海安县| 鄂伦春自治旗| 开化县| 泾阳县| 全州县| 大足县| 弥勒县| 泸溪县| 东平县| 包头市| 琼结县| 长沙县| 怀来县| 阳新县| 浮梁县| 伊通| 黄石市| 桐庐县| 乌苏市| 仁寿县| 尚志市| 红河县| 铁力市| 大理市| 鄂托克前旗| 娄烦县| 崇州市| 东乡县| 东至县| 南部县| 定远县| 壶关县| 舒城县| 鹿邑县| 榆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