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厚葬”制度的盛行

由于我國幾千年來盛行的“厚葬”制度,歷代統治者把大量的財富埋進了墳墓之中。除了金銀財寶之外,還有大量的日用器物、工藝美術品、文房四寶、圖書繪畫以及生產工具、科技成果等,無所不有,無所不包,真算得上是一座座地下珍寶倉庫。今天看來,卻是一座座珍貴的地下文物庫房。這些埋藏物品之所以珍貴,還在于它們都是當時盛行的東西,如衣冠服飾,絲麻織品、銅器、玉器、陶瓷、漆木器、金銀器等,都是特地制作的,比較準確地反映出當時的生產能力、生活習俗、藝術風格和科學技術水平等。作為歷史的物證,出土文物比其他世上流傳的文物更為可靠。埋葬在地下的文物由于與外界空氣陽光隔絕,不受侵蝕,恒溫恒濕,雖數百年以至千年,仍然完整如新,光艷奪目,遠勝世上流傳的文物。它們是我國一筆不可估量的歷史文化財富,其中尤以帝王陵墓中的殉葬品最豐富、最貴重,因為它們是集中了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大量財富和能工巧匠們的智慧造成的。

而帝王陵墓的殉葬和它的建造一樣,也有它發展的過程。

(一)原始的殉葬

在原始社會早期階段,生產力極為低下,人們對死者的埋葬并不注意,更不可能有什么東西為死者殉葬。殉葬應該是在產生有意識的埋葬行為以后開始的。人們在埋葬先人或同伴的遺體時,往往會想到他們生前所使用過的和喜愛的物品,把它們同時埋起來。這種行為的出發點大約有兩個。一是紀念性的,不一定是宗教迷信觀念,而是出于一種感情上的對死者的懷念;二是靈魂觀念所引起的,認為人死后到另一個世界里去,仍過著同人世間一樣的生活,也需要生產工具和日用品,以及愛好的玩物,為了使他們過得更好,就用殉葬的方式把這些東西送給他們。

從現在已經得知的考古發掘資料來看,殉葬大約是從原始氏族制度形成的時期開始的。如距今1.8萬年前的山頂洞山遺址的下洞里所埋葬的一位青年婦女、一位中年婦女和一位老年男子,已經有了生產工具和裝飾品等殉葬物,其中有取火用的燧石,有石器的生產工具,還有作為裝飾品的穿孔獸牙。隨著氏族公社制度的發展,出現了母系大家族以至父系大家族之后,生產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殉葬的物品也相應地增多了。在當時的墓葬中,殉葬品一般都有一套三五件用于炊煮、儲盛、打水和飲食方面的陶器,少量的生產工具和少數骨簪、骨珠、玉墜、陶環之類的裝飾品,還有一些作為防身武器的工具。這時還沒有棺材之類的葬具。

從這時期殉葬物品所反映的情形來看,這些東西為數不多,都是他們個人日常使用的物品,與各氏族成員之間所有的物品不相上下,數量與質量都差不多。由于一些生產工具制作不易,而且經常使用,如磨制刀斧石器等,所以殉葬較少。我們從這時期的殉葬品中,可以看出原始氏族公社的社會情況。

隨著父系氏族公社的發展,生產有了剩余,一些產品被少數人所占有,逐漸形成貧富之間的分化。從殉葬品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這一分化的情況。生產工具和精美裝飾品之多,均顯示著死者生前占有財富的能力。如南京青蓮崗文化墓葬里的殉葬品,70%為生產工具和其他很多貴重物品。有一座墓殉葬石器12件,實用陶器4件,玉器、瑪瑙等裝飾品11件,個別墓中石器工具達20多件。山東泰安大汶口文化氏族墓葬中,一般富有的墓葬殉葬品有三四十件,最多的達180多件。其中有精美的彩陶、黑陶、白陶器,磨制精細的石制、骨制生產工具和精致的裝飾品。有的墓葬中還發現了透雕刻花的骨梳和象牙筒。與此同時,在另一些地區的墓葬中殉葬品卻極少,甚至全無。殉葬品的多少,反映了貧富的分化,奴隸社會制度正在萌芽之中。

(二)歷史的悲劇

人類歷史上,自從出現了階級以來,被剝削被壓迫者過著艱辛的生活,一幕幕的悲劇不斷出現,而最為悲慘者莫過于奴隸社會。在奴隸社會里,奴隸和牛馬完全一樣,奴隸主對奴隸可以任意買賣、贈送甚至宰殺。這一人類歷史舞臺上最為悲慘的一幕,具體反映在奴隸主的“人殉”“人祭”之中。今天我們從殷、周墓葬中所看到的情形,真是慘絕人寰,目不忍睹。如安陽侯家莊西北岡的一座殷代大墓中,墓室中央底部埋有一名執戈的奴隸和一條狗,墓底四隅又分別埋了8名執戈奴隸和8條狗。奴隸埋好之后,奴隸主的棺槨才開始下葬。槨頂上排列著奴隸主的兵器和儀仗隊,使用兵器和充任儀仗隊的奴隸也同時殉葬。在墓室四周上下,墓道內,都埋滿了奴隸,白骨累累。根據墓中殉葬的情況得知,是先把墓室中殉葬的奴隸埋好之后,填土夯平,留下南墓道作為出口。然后把10人一行或20人一行的殉葬奴隸反綁著牽入墓道,強迫他們東西成排地面向墓室跪著,逐個把頭砍下。先埋好無頭的尸體,填土夯平了,然后把人頭也一個個面向墓室東西成行地擺著,再填土夯平。在這一座墓中就發現被砍了頭的軀體8排59個,頭顱27組73個。還有一些破碎了的尸骨無法加以統計,這些被殺殉葬的奴隸大多是不到20歲的青少年,有的甚至是腦門未合的兒童。在安陽殷墟,處處都可發現王陵大墓中人殉的慘景。有的活埋,有的殺死,一般一個大墓中都要殉葬三四百名奴隸。如武官村的一個大墓中,在槨室兩側殉葬男女奴隸41人,墓室四周又排列著頭顱52個,墓的南邊還發現了四排殉葬坑,每坑埋著10具無頭尸體,已經發現了152具。

除了人殉之外還有“人祭”。奴隸主對他們的祖宗和神靈進行祭祀的時候,也要殺掉許多奴隸。如一塊甲骨文上記載一次祭祀先王的“多妣”,就用了“小臣(男奴隸)卅,小妾(女奴隸)卅”,共達60人。在武官村殷墟王陵區內,1976年時已發現了181個祭祀坑,每坑8~10個人骨,將近2000人了。奴隸主平時還把成百上千個奴隸和牲口牛馬一起關養在牢里,專供祭祀和殉葬之用,隨時可從中抓出一批來活埋或殺掉,作為殉葬和祭祀之用。

這幕歷史的悲劇在我國曾經延續了1000多年,直至封建社會開始才逐漸停止了下來。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還深刻地記錄了這一情況。

如墨子的《節葬下》中就說道:“天子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士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已經對這種人殉制度進行了譴責。

(三)豪華絢麗的明器

明器是殉葬品的忌稱,最早見于《周禮》的記載。主要的有兩部分,一是模仿的“俑”,一是實際的用品。俑有各式各樣的人物、禽獸、用具、房屋、武器等,實用物品更是無所不包。從奴隸社會后期到封建社會的兩三千年中,形成了一套極為繁雜的埋葬禮儀,殉葬物品也極為龐雜,不能一一備述。其中關于“俑”的起源與變化,至關重要,在談到殉葬明器時,不能不加以簡要的介紹。

俑和偶是相同的東西,最初也是用木頭或其他質料仿制的人形,用以代替活人殉葬的,后來又擴展到牲畜、禽獸等動物和各種器物。這種用“俑”來代替活人與牲畜殉葬和祭祀,的確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也經過了一個很長的時間。開始的時候,可能在奴隸社會的后期,一些奴隸主感到用大量的奴隸和牛馬殉葬未免耗費了生產力,損失太大,很不合算,便想出了這一代替的辦法。在安陽殷墟的墓葬中,曾經發現過用灰青泥質制作的戴著桎梏的男女俑。這種辦法并未很快地發展起來,直到孔子生活的時代還用活人、活獸來殉葬。孔子當時對人殉雖甚是痛心,但對以俑代替人殉還不理解。他曾說過:“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又說:“為俑者不仁。”(《禮記·檀弓》)其實始作俑者是一個大仁大智之士,他不知使多少人免于慘死。在以后的封建社會中,某些地方也還存在著以活人祭祀的情況。《三國志》上記載,諸葛亮在渡瀘水的時候,按照當地習慣要用活人祭河神,而諸葛亮則用了面人來代替,這也是俑的一種形式。

制作俑的材料很多,有泥燒的、木刻的、石雕的,金、銀、銅、鉛等制成的,還有用草編、紙糊的,等等。春秋戰國時期的俑以木刻為最多,木俑身上還穿著絲綢衣服和戴著頭飾,有的木偶身上還畫有彩繪。河南洛陽金村曾出土春秋戰國時期的金屬俑,但為數甚少。

在臨潼發現的秦始皇陵兵馬俑,是一個極其重大的發現。其數量之多,體形之雄大,制作之精美,真是空前絕后。俑坑位于陵園外城東門外1.5公里處,現已發掘了3個,有陶俑、馬和戰車等近萬件,有的還組成了作戰陣式。陶俑的大小與現在的真人真馬一樣,有的還稍大一點。如此多的人馬,如果用真人真馬來殉葬,將是多大的悲劇。在山東臨淄,曾經發現有200多匹真馬的殉葬坑,也算是少見的了。兵馬俑雖是用陶俑、陶馬來殉葬,如此的氣派和規模,是除秦始皇以外的帝王們所難以做到的。

漢代俑的尺度雖不如始皇陵俑這樣大,但是種類更加豐富了。有各種騎射俑、舞蹈俑、雜技俑,等等。除人俑之外,還有各種生產生活用的陶屋、陶樓、井、灶、圈及豬、牛、羊、狗、雞、鴨等。《漢書·百官表》中的“東園匠令丞,主作陵內器物”,說明當時制作殉葬俑和器物已經成了專門的行業。唐朝的三彩俑在造型藝術上達到了高峰,女俑多豐腴圓潤,表現了當時國富民強的盛唐審美風尚。還有許多深目高鼻的“胡俑”(中亞、歐洲等外國人的形象),以及不少載運貨物的駱駝俑,表現了唐代東西方交通發達的情況。

各個時代的俑的形態、風格都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尚和生活習俗,如白居易詩中“雙眉畫作八字低’的描寫,在唐代女俑中確有八字眉的畫法。南北朝時期藝術審美觀點是清瘦挺秀,出土的男女俑的形象也都是非常俊秀的。

自唐代以后,墓葬明器又出現以紙扎焚燒代替的辦法,神道上則出現了由文武大臣和各種珍獸所組成的石刻儀仗隊,不再入葬了。墓葬內的殉葬品,又轉向于珍寶和實用物品,這又是一種變化。當然這些都不是絕對的,明代墓葬中也還發現過陶俑人馬,但總的說來已是少見的了。

用實物殉葬,是從原始社會有了埋葬行為之后就出現了的。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越來越豐富,越來越華麗、高貴。殷周時期的殉葬器物中,主要有酒器、飲食器、禮器、彝器(祭器)、兵品、工具和裝飾品,等等。在周代,禮器是用來明貴賤、辨等級的標志物,主要以鼎、簋的數量作為貴族身份的標志。殷周是青銅器的高度發展時期,這時的殉葬器物大多是青銅器。這些青銅器造型優美,制作精致,裝飾豐富,被稱作燦爛的青銅文化。

我國是一個絲織業發達的國家,從春秋戰國以后,在殉葬品中出現了大量的絲織品,如像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出土的許多絲織、絲繡和服飾,色彩鮮麗,制作精美。有一件素紗禪衣,還不到一兩重,紡織水平之高可以想見。在湖北江陵還出土了一大批戰國時期的絲繡織品,有各種形式的被服,花紋、形式、色彩都堪稱精絕,反映了我國古代織繡工藝的高度水平。

戰國和西漢陵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漆器,是這時期殉葬物品的重要部分,反映了我國古代漆器工藝的高度成就。河南信陽長臺關戰國墓和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漆品,體型巨大,數量眾多,做工精巧。才出土的時候,完全和新的一樣,要不是保存在這樣的地下倉庫,是無法留存到現在的。

中國被稱為瓷器的故鄉,古代瓷器在世界上居于首位。陶瓷器物雖然不易受到空氣陽光的腐蝕,但易于打碎,所以傳世的陶瓷十分稀少。然而,在古代墓葬中卻保存了大量珍貴的陶瓷器皿,從原始社會的彩陶,商代的大口尊原始瓷,漢代的彩繪陶,兩晉南北朝的青瓷,唐三彩以及宋元明清各代的精美瓷器,種類繁多,無所不有。尤其是早期的陶瓷器,幾乎全是從陵墓中出土的。

此外,還有金銀、玉石、珍寶、文玩以及墓志、碑刻、簡牘文書、繪畫、法書等。在古代陵墓中所保存的殉葬品之多,真是難以勝數。這些被統治者的“地下天堂”所占有的無數珍寶,是我國歷代勞動者的血汗和藝術家們的辛勤勞動所創造的財富,它們將會不斷地重見天日,發揮積極作用。

中國歷代帝王陵園,是一座座古代文化的藝術寶庫。無論是地面上的奢華建筑還是地宮中的大量珍藏,無不凝聚著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體現了中華民族偉大的創造力。今天,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擴大和旅游事業的發展,這些陵園已成為世界各國朋友訪古覽勝的地方。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思茅市| 桂东县| 襄垣县| 枣强县| 本溪市| 陇西县| 宜城市| 邛崃市| 诸暨市| 全椒县| 莱西市| 永平县| 库尔勒市| 浙江省| 两当县| 洛南县| 县级市| 营口市| 贵南县| 格尔木市| 察雅县| 南宁市| 抚州市| 泰兴市| 海宁市| 离岛区| 凌云县| 淅川县| 宿迁市| 娱乐| 陆川县| 武邑县| 岫岩| 日照市| 怀来县| 肥乡县| 海盐县| 东兴市| 康保县| 富阳市| 临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