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任務一 稅收基本理論職業能力學習

1.1.1 稅收概念及稅收三性

稅收是政府為了滿足社會公共需要,憑借政治權力,強制、無償地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形式。

一、稅收的本質

(一)稅收是國家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重要工具,其本質是一種分配關系

國家要行使職能必須有一定的財政收入作為保障。取得財政收入的手段多種多樣,如征稅、發行貨幣、發行國債、收費、罰沒等,其中稅收是大部分國家取得財政收入的主要形式。稅收解決的是分配問題,是國家參與社會產品價值分配的法定形式,處于社會再生產的分配環節,因而從本質上,它體現的是一種分配關系。

1.1 稅收概念及稅收三性

(二)國家征稅的依據是政治權力,其有別于按生產要素進行的分配

國家通過征稅,將一部分社會產品由納稅人(亦稱納稅義務人)所有轉變為國家所有。因此,征稅的過程實際上是國家參與社會產品的分配過程。稅收分配是以國家為主體進行的分配,而一般分配則是以各生產要素的所有者為主體進行的分配;稅收分配是國家憑借政治權力進行的分配,而一般分配則是基于生產要素進行的分配。

(三)國家課征稅款的目的是滿足社會公共需要

國家在履行其公共職能的過程中必然要有一定的公共支出。公共產品提供的特殊性決定了公共支出一般情況下不可能由公民個人、企業采取自愿出價的方式,而只能采用由國家(政府)強制征稅的方式,由經濟組織、單位和個人來負擔。

二、稅收的特征

稅收與其他分配方式相比,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和固定性的特征。這些特征習慣上稱為稅收三性。

(一)強制性

稅收的強制性是指稅收是國家以社會管理者的身份,憑借政權力量,依據政治權力,通過頒布法律或政令來進行強制征收。強制性特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稅收分配關系的建立具有強制性,即稅收征收完全是憑借國家擁有的政治權力;另一方面是稅收的征收過程具有強制性,即如果出現了稅務違法行為,國家可以依法進行處罰。

(二)無償性

稅收的無償性是指通過征稅,社會集團和社會成員的一部分收入轉歸國家所有,國家不向納稅人支付任何報酬或代價。稅收的這種無償性是與國家憑借政治權力進行收入分配的本質相聯系的。無償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政府獲得稅收收入后無須向納稅人直接支付任何報酬;另一方面是指政府征得的稅收收入不再直接返還給納稅人。

(三)固定性

稅收的固定性是指稅收是按照國家法令規定的標準征收的,即納稅人、課稅對象、稅目、稅率、計價辦法和期限等,都是稅收法令預先規定了的,有一個比較穩定的適用期間,是一種固定的連續收入。對于稅收預先規定的標準,征稅和納稅雙方都必須共同遵守,非經國家法令修訂或調整,征納雙方都不得違背或改變這個固定的比例或數額以及其他制度規定。

稅收的三個基本特征是統一的整體,其中,強制性是實現稅收無償征收的強有力保證,無償性是稅收本質的體現,固定性是強制性和無償性的必然要求。

1.1.2 稅收法律制度

一、稅法的含義

稅法是國家制定的用以調整國家與納稅人之間在征納稅方面的權利及義務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稅法的本質是正確處理國家與納稅人之間因稅收而產生的稅收法律關系和社會關系,既要保證國家稅收收入,也要保護納稅人的權利,兩者缺一不可。

二、稅收法律關系

稅收法律關系是稅法所確認和調整的國家與納稅人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以及各級政府之間在稅收分配過程中形成的權利與義務關系。

1.2 稅收法律關系

(一)稅收法律關系的構成

1.稅收法律關系的主體

法律關系的主體是指法律關系的參加者。稅收法律關系的主體即稅收法律關系中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當事人。在我國,稅收法律關系的主體包括征納雙方,一方是代表國家行使征稅職責的國家行政機關,包括國家各級稅務機關、海關和財政機關,另一方是履行納稅義務的人,包括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組織。

2.稅收法律關系的客體

客體即稅收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義務所共同指向的對象,也就是征稅對象。

3.稅收法律關系的內容

稅收法律關系的內容就是主體所享有的權利和所應承擔的義務。稅務機關的權利主要表現在依法進行征稅、稅務檢查以及對違章者進行處罰;其義務主要是向納稅人宣傳、咨詢、輔導解讀稅法,及時把征收的稅款解繳國庫,依法受理納稅人稅收爭議的申訴等。納稅義務人的權力主要有多繳稅款申請退還權、延期納稅權、依法申請減免稅權、申請復議和提起訴訟權等;其義務主要是按稅法規定辦理稅務登記、進行納稅申報、接受稅務檢查、依法繳納稅款等。

(二)稅收法律級次

1.稅收法律

稅收法律是指享有國家立法權的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依照法律程序制定的有關稅收分配活動的基本制度。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的規定,只能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我國稅收法律也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其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僅次于憲法而高于稅收法規、規章。目前,在我國現行稅法體系中,屬于稅收法律的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等。

2.稅收法規

稅收法規是指國家最高行政機關根據其職權或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的授權,依據憲法和稅收法律,通過一定法律程序制定的有關稅收活動的實施規定或辦法。國務院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依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目前,在我國稅法體系中,稅收法律的實施細則和絕大多數稅種,都是以稅收行政法規的形式出現的。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細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等都屬于稅收行政法規。稅收法規的效力低于憲法、稅收法律,而高于稅務規章。稅收行政法規是目前我國稅收立法的主要形式。

3.稅務規章

稅務規章是稅務部門規章的簡稱。按照國務院發布的《法規規章備案規定》的規定,部門規章是指國務院各部門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權限內按照規定程序所制定的規定、辦法、實施細則等規范性文件的總稱。此處所稱的“部門”,不僅指國務院組成部門,也包括國務院直屬機構。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第一部稅務規章是2002年3月1日實施的《稅務部門規章制定實施辦法》。

1.1.3 稅制構成要素

一、納稅義務人

納稅義務人或納稅人又叫納稅主體,是稅法規定的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稅法中規定的納稅人有自然人和法人兩種最基本的形式。按照不同的目的和標準,還可以對自然人和法人進行多種詳細的分類。

二、課稅對象

征稅對象又叫課稅對象、征稅客體,指稅法規定對什么征稅,是征納稅雙方權利義務共同指向的客體或標的物,是區別一種稅與另一種稅的重要標志。

知識鏈接

計稅依據

計稅依據又稱稅基,是指稅法中規定的據以計算各種應征稅款的依據或標準。不同稅種的計稅依據是不同的。計稅依據在表現形態上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價值形態,即以征稅對象的價值作為計稅依據;另一種是實物形態,就是以課稅對象的數量、重量、容積、面積等作為計稅依據。課稅對象與計稅依據的關系是:課稅對象是指征稅的目的物,計稅依據則是在目的物已經確定的前提下,對目的物據以計算稅款的依據或標準;課稅對象是從質的方面對征稅所做的規定,而計稅依據則是從量的方面對征稅所做的規定,是課稅對象量的表現。

三、稅目

稅目是在稅法中對征稅對象分類規定的具體的征稅項目,反映具體的征稅范圍,是對課稅對象質的界定。

四、稅率

稅率是對征稅對象的征收比例或征收額度。稅率是計算稅額的尺度,也是衡量稅負輕重與否的重要標志。我國現行的稅率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一)比例稅率

比例稅率是指對同一征稅對象,不分數額大小,規定相同的征收比例。我國現行稅收體系中采用比例稅率的稅種較多,如增值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等。

(二)超額累進稅率

超額累進稅率是指隨著征稅對象數量增大而隨之提高的稅率,即按征稅對象數額的大小劃分為若干等級,不同等級的課稅數額分別適用不同的稅率,課稅數額越大,適用稅率越高。我國現行稅收體系中個人所得稅采用的就是超額累進稅率。

(三)定額稅率

定額稅率是指按征稅對象確定的計算單位,直接規定一個固定的稅額。目前,我國采用定額稅率的有城鎮土地使用稅和車船稅等。

(四)超率累進稅率

超率累進稅率是指以征稅對象數額的相對率劃分若干級距,分別規定相應的差別稅率,相對率每超過一個級距的,對超過的部分就按高一級的稅率計算征稅。目前我國稅收體系中采用這種稅率的是土地增值稅。

五、減稅、免稅

減稅、免稅是對某些納稅人或課稅對象的鼓勵或照顧措施,其中,減稅是從應征稅款中減征部分稅款;免稅是免征全部稅款。減稅、免稅規定是為了解決按稅制規定的稅率征稅時所不能解決的具體問題而采取的一種措施,是在一定時期內給予納稅人的一種稅收優惠,同時也是稅收的統一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具體體現。正確制定并嚴格執行減免稅規定,可以更好地貫徹國家的稅收政策,發揮稅收調節經濟的作用。

知識鏈接

起征點和免征額

起征點是征稅對象達到一定數額開始征稅的起點。免征額是在征稅對象的全部數額中免予征稅的數額。起征點與免征額同為征稅與否的界限。對納稅人來說,在其收入沒有達到起征點或沒有超過免征額的情況下,都不征稅。但是這個概念又有明顯的區別。其一,當納稅人收入達到或超過起征點時,就其收入全額征稅;當納稅人收入超過免征額時,則只就超過的部分征稅。其二,當納稅人的收入恰好達到起征點時,就要按其收入全額征稅;而當納稅人收入恰好與免征額相同時,則免予征稅。兩者相比,享受免征額的納稅人就要比享受同額起征點的納稅人稅負輕。此外,起征點只能照顧一部分納稅人,而免征稅額則可以照顧適用范圍內的所有納稅人。

六、納稅環節

納稅環節是指稅法上規定的課稅對象從生產到消費的流轉過程中應當繳納稅款的環節。按照納稅環節的多少,可將稅收課征制度劃分為兩類:一次課征制和多次課征制。

七、納稅期限

納稅期限是納稅人向國家繳納稅款的法定期限。我國現行稅制的納稅期限有以下三種形式。

(1)按期納稅,根據納稅義務的發生時間,通過確定納稅間隔期,實行按目納稅。

(2)按次納稅,根據納稅行為的發生次數確定納稅期限。

(3)按年計征,分期預繳或繳納。

八、納稅地點

納稅地點主要是指根據各個稅種納稅對象的納稅環節和有利于對稅款的源泉控制而規定的納稅人(包括代征、代扣、代繳義務人)的具體納稅地點。規定納稅人申報納稅的地點,既有利于稅務機關實施稅源控管,防止稅收流失,又便利納稅人繳納稅款。

1.1.4 稅收的分類方法及稅種

稅收種類簡稱“稅種”,指一國稅收體系中的具體稅收種類,是基本的課稅單元。根據征稅對象的不同可將稅收劃分成不同的種別。因此,不同的征稅對象是一個稅種區別于另一個稅種的主要標志。稅種的名稱一般以征稅對象來命名。比如,對增值額課稅的稅種,稱為增值稅;對資源課稅的稅種,稱為資源稅等。這些要素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構成了具體的稅種,而各類稅種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構成一個國家的稅收制度。

我國目前共有18個稅種。它們分別是:增值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資源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房產稅、城市維護建設稅、車輛購置稅、車船稅、印花稅、契稅、耕地占用稅、煙葉稅、關稅、船舶噸稅、環保稅(從2018年起施行)。

從不同的角度、根據不同的標準,稅種可進行多種分類。其中,以征稅對象為依據進行分類是最常見的一種稅種分類方法。不管總數到底有多少,按征稅對象分,我國目前的全部稅種可以分為五大類:商品和勞務稅、所得稅、財產行為稅、資源稅及特定目的稅。

一、商品和勞務稅,主要包括增值稅、消費稅。這類稅的特點是與商品生產、流通、消費有密切聯系。對什么商品征稅,稅率多高,對商品經濟活動都有直接的影響,易于發揮對經濟的宏觀調控作用。

二、所得稅,主要包括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等,其特點是可以直接調節納稅人收入,發揮其公平稅負、調整分配關系的作用。

三、財產行為稅,主要是對財產的價值或某種行為課稅,包括房產稅、印花稅等。

四、資源稅,主要是為保護和合理使用國家自然資源而課征的稅。我國現行的資源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等稅種均屬于資源課稅的范疇。

五、特定目的稅,包括城市維護建設稅等,其目的是對某些特定對象和特定行為發揮特定調節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唐海县| 车致| 沅江市| 大余县| 郯城县| 酒泉市| 禄劝| 尤溪县| 汽车| 陇西县| 搜索| 海阳市| 镇雄县| 绥化市| 常宁市| 舞钢市| 望奎县| 陆良县| 简阳市| 勐海县| 陆良县| 霍山县| 洪江市| 商河县| 朝阳市| 宝坻区| 津市市| 高尔夫| 黄山市| 金阳县| 十堰市| 外汇| 吉林市| 东阿县| 芦溪县| 阿瓦提县| 尼木县| 大理市| 大邑县| 霍林郭勒市| 青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