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制造與敏捷型組織:開啟工業4.0時代的新未來
- 霍春輝
- 1260字
- 2019-04-03 11:46:33
前言
自從“工業4.0”在2011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被首次提出之后,這個概念就成為全球各國政府、學界、業界以及媒體的“新寵”。雖然各家觀點眾說紛紜,但學術界和產業界人士比較一致地認為,全球經濟正處于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開端,其中,“工業1.0”是蒸汽機時代,“工業2.0”是電氣化時代,“工業3.0”是信息化時代,“工業4.0”則是利用基于信息物理融合系統的智能化來促進產業變革的時代。而作為“工業4.0”概念的提出者,德國工業4.0平臺也明確將其定義為第四次工業革命。
從本質上來說,工業革命不是生產力的提升,因為這只是量變,不能稱為“革命”;只有發生生產關系(管理變革)的改變,我們才可以稱為工業革命。因此,對于德國工業4.0平臺給出的定義,我們應該站在一個大時代的背景下來認識。在工業經濟向“工業4.0”轉變的過程中,既有技術創新所帶來的生產力的提升和商業模式的改變,也有生產關系或管理的變革發生。
在美國提出了工業互聯網、德國提出了“工業4.0”等再工業化的遠期規劃之后,我國也推出了指導中國工業轉型升級的《中國制造2025發展規劃》,將“工業4.0”的核心理念與中國制造業發展的現狀和實際需求相結合,為中國制造業“十三五”時期轉型升級的重大戰略作出了框架性的規劃。
可以說,以工業智能化為核心的智能制造是“工業4.0”理念的核心目標,而大數據、云計算及“互聯網+”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基礎工具。前沿信息技術在生產領域的應用,可以促進制造業生產力的提升;而且生產制造的網絡化還將催生大量的創新商業模式,促進新工業價值生態的產生和發展。
“工業4.0”的概念描述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強型控制的基本模式的轉變,目標是建立一個高度靈活的、可以提供個性化和數字化產品與服務的生產模式。它要求在產品生命周期內,整個價值創造鏈的組織和控制要邁上新臺階,這意味著從創意、訂單,到研發、生產、產品交付和服務,再到廢物循環利用的各個階段,企業都能更好地滿足日益個性化的顧客需求。在這種模式中,傳統的行業界限將要消失,并會產生各種新的活動領域和合作形式。
因此,本書重點考察了云制造和敏捷生產方式的發展歷程,綜合介紹了在此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以及標桿企業的實戰案例。在這些前沿理論和實踐案例的基礎上,本書又進一步深入探討了云制造及敏捷生產對于組織績效的影響以及衡量的指標和方法,深入挖掘這些信息技術以及其所實現的智能化生產對于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真正價值。最后,本書還根據這些理論與實踐,以及在全球視野下工業智能化的發展趨勢,對我國工業的智能化升級提出了一套戰略性的建議。
作為一位企業戰略管理方面的學術研究人員,我多年來一直關注中國制造業的發展戰略問題,并長期從事與敏捷型組織相關的研究。此書是我近期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云制造模式對組織敏捷性與績效的作用機理及其應用對策研究”(批準號13CGL04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旨在研究云制造模式如何提高組織敏捷性并實現“工業4.0”時代的智能制造,希望能夠通過本書的研究,為讀者揭示“工業4.0”時代的組織變革與重塑的發展路徑,為中國企業由“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