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鄂溫克族精神文化作者名: 杜拉爾·斯爾·朝克本章字數: 1954字更新時間: 2019-02-28 15:03:42
前言
鄂溫克語屬于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支。鄂溫克族也是一個跨境民族,除了在我國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族自治旗、鄂倫春自治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阿榮旗、陳巴爾虎旗、扎蘭屯市、根河市、海拉爾區,以及黑龍江省訥河市、齊齊哈爾市、嫩江地區等地生活之外,在俄羅斯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也有相當人數的鄂溫克族。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外鄂溫克族人口約有17萬人。我國的鄂溫克族沒有本民族文字,俄羅斯的鄂溫克族有用斯拉夫字母創制的鄂溫克文。俄羅斯的鄂溫克文字在小學教學、中學和本民族大學生的母語課及特長課上作為教學內容。同時,鄂溫克族專家學者記寫本民族民間故事、神話傳說、長篇史詩、民俗文化、歷史資料及編寫教科書時也使用鄂溫克文。另外,還應該提到的是,俄羅斯的鄂溫克族還有用鄂溫克文編寫發行的報刊、小兒書等。毫無疑問,這些對俄羅斯的鄂溫克族保護和傳承本民族語言文化發揮著相當重要的積極作用。
我國境內的鄂溫克族由于沒有本民族文字,在歷史發展的不同階段,通過不同民族文字來學習掌握文化知識。比如說,我國鄂溫克族先民就學過契丹文、女真文、滿文、蒙古文等民族文字,后來又學過俄文、漢文和日文。現在,鄂溫克族適齡兒童基本上都要上用漢文或蒙古文授課的學校,通過漢文或蒙古文學習文化知識。鄂溫克族是一個很愛學習,也是十分重視道德修養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民族,從而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留下了極其豐富的精神文化遺產,一定程度上繁榮和發展了我國北方少數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特別是對東北寒溫帶及溫寒帶地區的少數民族精神文化生活豐富和傳承做出了一定貢獻。不過,伴隨鄂溫克族語言文化進入瀕危狀態,他們用共同的勞動、智慧、思想創造的,優秀的精神文化也不可避免地面臨了消亡的威脅。這一現象,引起了我國政府和各有關單位的高度重視,國家社科基金委員很快將“鄂溫克族瀕危語言文化搶救性研究”列為重大委托項目,并委托中國社會科學院滿通古斯語言文化專家朝克研究員主持,具體實施和按計劃完成課題。毋庸置疑,這給鄂溫克族瀕危語言文化的搜集整理、搶救保護、永久保存、分析研究工作注入了活力,進一步推動了該領域的研究。
這本《鄂溫克族精神文化》屬于“鄂溫克族瀕危語言文化搶救性研究”重大委托項目的一項子課題,啟動于2011年。經過課題組成員5年時間的田野調查、搜集整理、分析研究,終于在2016年年初完成。眾所周知,在此之前沒有人系統分析研究過鄂溫克族的精神文化,在早期的相關資料里涉及該領域的內容即不扎實,也不系統。加上鄂溫克族早期精神活動、精神生活、精神文化的形式與內容丟失得不少,有的已經變得殘缺不全、支離破碎,甚至面目全非,在這種現實面前,這一極其困難的條件和情況下,要比較理想地完成該項子課題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所以,為了完成該項子課題,課題組多次到內蒙古自治區、黑龍江省等地鄂溫克族生活的山區山林、草原牧區、農區農村,開展廣泛意義的、深入細致的、全面系統的田野調研。同時,還到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內蒙古自治區和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族自治旗及黑龍江省等地的相關檔案館、圖書館、資料館查閱相關歷史文獻資料等。盡管如此,一些資料還是未能得到。比如,一些歷史資料里只是提到了鄂溫克族早期彌足珍貴的思想文化、教育文化、長篇史詩等,但具體描述、記錄、記載的內容根本找不到。有些是以零碎化的、不成系統、有頭沒尾的形式做了一些記錄,根本沒有辦法作為一個完整、系統的資料來使用。因而該研究成果里,有些精神文化的分析內容沒有涉及,有的精神文化內容只是涉及了一小部分或已知道的方面,根本沒有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和討論。這也是本課題的一種遺憾。這些情況的出現,同鄂溫克族語言文化,尤其是他們傳統精神文化已步入瀕危的現實問題相關。就是在這種現實面前,課題組成員多次到鄂溫克族生活的偏遠邊疆地區,在極其艱苦的環境和條件下開展田野調研,一點一點地進行搜集整理。在課題組成員的不斷努力下撰寫完成了約30萬字的書稿。并根據審稿專家的意見,做了些補充調研和修改。對課題組來講,在鄂溫克族傳統精神文化已經如此瀕危的前提下,能夠寫出這本《鄂溫克族精神文化》卻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那么,課題組成員根據實際掌握的田野調研資料、歷史文獻資料、研究資料,緊密結合本課題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研究情況按照研究計劃、研究思路實施了該項子課題。總的說來,《鄂溫克族精神文化》這一研究成果,對鄂溫克族的精神文化世界進行了科學探索,并實事求是地做了分析研究。該成果包含前言、第一章鄂溫克族思想文化、第二章鄂溫克族文學文化、第三章鄂溫克族民歌與舞蹈、第四章鄂溫克族諺語文化、第五章鄂溫克族節日文化、第六章鄂溫克族信仰文化、第七章鄂溫克族禁忌文化、第八章鄂溫克語寶貴的精神財富、附錄,最后附上本書的參考文獻及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