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資源基礎理論

企業戰略管理理論研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為什么企業之間會出現持續的績效差異?”,由此引申出的問題還包括“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是如何形成的?”“企業應怎樣維持其核心競爭能力?”圍繞上述問題的研究推動著整個戰略管理學派的理論流派演進。

(一)資源基礎理論的發展歷程

結構-行為-績效范式(SCP范式)的提出將上述問題的回答視角引向企業外部,從市場結構對企業行為影響的角度解釋企業績效的差異,認為對市場控制力較強的行業,行業壁壘的存在會影響企業行為進而形成績效差異。Porter提出,如果企業的績效可以表達為其所處產業環境的函數,那么也就意味著企業績效可以由市場結構進行解釋。此后,Porter(1985)又進一步提出了著名的五力競爭模型,將五種決定競爭規模和競爭程度的因素匯集在一個模型中,較為全面地模擬了企業面臨的競爭態勢,并認為,企業競爭戰略的制定應在逐個評估這五種力量的基礎上進行。

五力競爭模型的提出對企業的戰略制定產生了深遠影響,卻也在實踐運用中飽受爭議。批評者的指責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這種戰略制定方法或者說競爭優勢的分析方法,將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全部歸結于企業之外的產業結構等因素,全然沒有考慮企業內在因素所發揮的作用;二是這一分析方法無法解釋為什么處于同一戰略位置的不同企業仍然會存在績效的差異。

由此,研究者們試圖從企業內部繼續尋找競爭優勢的來源。

經理人員的特質成為眾多研究者首先關注的差異因素。毫無疑問,企業成長和成功離不開經理人員的貢獻,其對企業績效可能產生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剖析企業經理人員所應具備的高素質及其對企業績效的影響也一直是領導者行為分析的傳統議題。然而,這一方面的研究仍存在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即經理人員的成功特質究竟是什么?對于這些成功特質如何進行量化?因為如果無法細化和衡量經理人員的成功特質,那么如何界定高素質的經理人員就成為實踐中的難題。另外,經理人員的素質確實是影響企業績效的重要因素,但卻不可能是唯一因素。過于強調經理人員素質,可能會導致對其他因素的忽視,并且也可能使經理人員這一群體承擔過多不必要的責任。

Penrose(1959)在其著作《企業成長的理論》中首次提出“企業是一組生產性資源束”的觀點,她認為企業的成長受制于企業所控制的生產性資源束以及企業內部協調配置資源的管理平臺。更進一步,她認為正是企業所控制的生產性資源束的不同,導致了同行業企業在本質上也是具有異質性的。她還突破了傳統經濟學中對企業資源的界定,討論了管理團隊、企業家才能等生產性資源對于企業的重要意義。Penrose的觀點啟發了后來的研究者,開創了資源觀的先河,為資源基礎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Wernerfelt(1984)首次明確提出了“資源基礎的觀點”,將企業間的競爭界定為企業所擁有的資源的競爭,并認為企業間以資源為基礎的競爭對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優勢地位有著重要的意義。他在這篇文章中初步提出了構建一個分析企業所擁有的資源與企業績效差異之間關系的理論框架。同年,Rumelt(1984)發表了一篇文章,從企業資源的視角解釋了企業獲取資源經濟租金的基本形式。文章將企業定義為一系列生產性資源束,并且指出這些資源的價值會隨著環境的波動而變化。同時,他還指出從企業戰略的角度來看,企業應建立某種隔絕機制以保護這些特殊的資源不會被競爭者輕易模仿、復制。Barney(1986a)的文章更進一步指出了從企業控制的資源角度來解釋企業的績效表現這一理論框架與以Porter為代表的競爭優勢理論是有著顯著差異的,這代表“資源基礎觀”的研究開始向“資源基礎理論”的研究轉變。Barney(1986a)在文章中論證了如果戰略要素市場處于完全競爭狀態,則對資源的獲取就可以解釋企業應用這些資源所創造的績效。并且,相比于外部資源,企業已經控制的資源更能夠成為企業超額績效的來源。Dierickx和Cool(1989)進一步描述了企業已控資源產生超額績效的機制,并初步探討了企業資源如果具備時間壓縮非經濟性、因果關系不明確性、資源存量緊密性等特性,則更容易為企業帶來超額績效表現。可以說,這4篇文章的相繼發表,基本奠定了資源基礎理論的研究框架,初步探討了作為企業績效來源的資源應具備的特性。

隨后出現了大量擴展性的研究成果,不斷豐富完善該領域的研究。Barney(1986b)基于資源的角度解釋了組織文化為什么會成為企業持久競爭優勢的來源,并在1988年的一篇文章中將資源基礎理論用于進行并購企業的分析,認為僅考慮戰略相關性并不足以保證并購活動的成功。為了實現并購績效,這一戰略相關性還應該具備某些獨特的特性。Hansen和Wernerfelt(1989)證明了企業的組織文化特征對企業績效的影響要比其所在產業的其他特征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更加顯著。Castanias和Helfat(1991)認為特殊性資源的經濟租金角度使企業管理層和企業所有者的利益趨于一致,試圖應用資源基礎理論解決委托代理理論中的管理層激勵問題。還有學者深入探討了資源基礎理論與其他企業管理理論的邏輯關系。

(二)資源基礎理論的基本內涵

資源基礎理論在分析企業之間存在的持續績效差異時,采用了如下兩個基本假設:一是競爭企業之間各自占有的戰略資源是異質性的;二是這些資源的異質性同時還具備難以自由流動的特性,這也是該異質性得以維持的原因。

那么,滿足哪些特征的資源才是企業所控制的異質性資源?資源基礎理論從以下4個方面做出了回答。

1.資源的價值性

并不是企業的所有資源都可以帶來超額績效,只有那些具備價值的資源才能夠成為企業績效差異的來源。在評價某項資源是否具有價值性時,應該結合考慮企業執行的戰略以及企業所處的特定市場環境,這一點非常重要。產業結構的變化、消費者行為的轉變、規制政策的調整、工藝技術的更新等,這些變化都可能導致資源價值的改變。即企業對資源價值的評價認識不應是一成不變的,而應隨著內外部環境的變化不斷地進行調整、更新。

2.資源的稀缺性

如果某項資源僅僅具備價值性,但是所有競爭性企業都可以方便地獲得該資源,那么對該項資源的利用就不可能成為企業績效差異的來源。也就是說,如果某項資源是易于獲得的,則每個企業都可以同等地獲得該項資源的經濟租金,也就意味著沒有誰能夠獲得由該項資源帶來的競爭優勢。然而,強調異質性資源的稀缺性并不意味著非稀缺的資源不重要??梢哉J為,非稀缺的資源是維持企業生存的根本,但是稀缺性資源的運用卻可以讓企業脫穎而出。那么,在實踐中如何才能辨識出資源的稀缺性呢?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沒有統一的答案??梢栽O想,如果某項資源是企業獨有的,那么我們當然可以認為該項資源具備稀缺性。但是這一稀缺資源是否一定能夠為企業帶來績效差異,卻仍然需要其他資源的配合并且結果是未知數。另外,資源稀缺性這一特點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原本稀缺的資源也可能由于競爭者破解了關鍵技術而喪失其稀缺性。

3.資源的不可復制性

僅具備上述兩種特性仍是不夠的。具備價值性和稀缺性的資源如果能被競爭者輕易復制,則該項資源仍然不具備異質性的特質,不能為企業帶來績效差異。所謂輕易復制的含義是說復制成本很低,而如果異質性資源的復制成本很高則企業可以較為輕松地保持其績效差異。企業異質性資源不會被競爭者復制可能有以下三個原因。

(1)資源異質性形成的路徑依賴特性

在早期的企業管理研究中,雖然多數學者都觀察到企業成長的經歷不盡相同,但很少將每家企業獨一無二的發展歷程與企業的績效表現聯系在一起。制度經濟學最早提出路徑依賴特性之后,這一概念被普遍接受并應用于微觀經濟活動的解釋。如果將組織的績效表現看作組織前期經濟決策的結果,那么由此推論,企業的績效表現也可以被理解成依賴于企業在經營活動中的資源積累過程。Arthur(1989)就分析了企業發生的特殊歷史事件可能對企業后續行為及績效產生的影響,指出企業的績效并非僅由今時今日的處境所決定,同時也受到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歷史路徑的影響。如果企業從過往的發展歷程中積累了某項資源,那么這項資源就很可能具備無法被競爭者低成本模仿的特質,并由此會給企業帶來競爭優勢。

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企業的創業團隊及其在創業過程中形成的企業文化。在企業初創階段,創業者之間的相互信任、配合、對共同目標的追求等,會在企業發展過程中不斷沉淀,形成企業獨特的組織傳統或內部氛圍。這種依托于企業獨特經歷的企業文化也有可能為企業帶來績效差異。

(2)異質性資源與企業績效間的因果模糊性

競爭者只有清楚地知道哪些是需要進行模仿的異質性資源,才有可能進行模仿行為。但是大量研究都證實了企業所控制的異質性資源與企業績效之間存在因果模糊的特性(Lippman &Rumelt, 1982; Rumelt, 1984; Barney, 1986b)。因果模糊性的存在極大地保護了異質性資源不會被競爭對手輕易復制。由于這種因果模糊性的存在,試圖通過模仿獲得超額績效表現的企業就根本不知道哪些資源需要被模仿以及應該怎樣進行模仿。正如德姆塞茨所指出的,有時很難理解為什么有的企業總是比其他企業績效表現良好。這恰恰從另一個角度驗證了異質性資源與企業績效間的因果模糊性。

無論是擁有異質性資源的企業還是試圖通過模仿提高績效的競爭者,因果模糊性是普遍存在的、是競爭雙方都需要面對的問題。對于控制異質性資源的企業來說,應更加重視這一因果模糊性的兩重性問題。一方面,這種因果模糊性可能是企業異質性資源的天然保護機制;另一方面,企業也可能由于這種因果模糊性而對某種異質性資源的作用缺乏準確認識,從而忽視對其的保護和投入。對于試圖模仿的競爭企業來說,因果模糊性無疑增加了企業模仿的難度、成本。但是試圖模仿的競爭企業也可以通過挖走對方核心人員等方式逐步破解這一因果模糊性。最終隨著雙方對這一問題的不斷探究,原本模糊的因果關系也可能逐漸清晰,不復存在。

(3)異質性資源本身具有的社會復雜性

類似高管團隊的人際關系(Hambrick, 1987)、組織文化(Barney, 1986b)、經營活動中積累的企業聲譽(Klein & Leffler, 1981),這些異質性資源往往表現出一定的社會復雜性。雖然說這些異質性資源與企業績效表現的因果關系可能并不模糊,但是其形成的系統性、復雜性,甚至還有偶然性,使得想要復制這些異質性資源變得困難重重。競爭者不但要考慮復制的資金經濟性,還需要考慮時間的經濟性。

需要強調的是,這里所說的并不包括復雜的技術。雖然技術復制可能意味著大量的資金成本投入,但是只要該項資源是可獲得的,那么技術復雜性并不會決定不可復制性。

最后,在考慮異質性資源的不可復制性時還要注意該項資源是否存在替代品。也就是說,雖然某項資源具備不可復制性,但如果存在其替代品并且替代品的獲得沒有難度,那么競爭者就可以很容易地通過復制這些替代性資源來實現模仿目的。例如,某企業高效的管理團隊被公認為是企業擁有的一項異質性資源。雖然競爭性企業不可能對其進行百分百的復制,但在模仿過程中,也可能打造出具有競爭力的自己的管理隊伍。雖然這兩支管理團隊構成人員不同、形成背景不同、團隊中的合作方式等都存在差異,但在企業經營過程中的作用卻可能相差無幾,這就形成了替代性。

4.組織的有效性

具備價值性、稀缺性以及不可復制性的異質性資源只有在有效的組織中才能夠實現其創造超額績效的功效。因此,組織的有效性成為造成企業績效差異的重要來源。組織中的資源配置系統、報告制度、管理控制系統、激勵機制等,這些因素都會對組織有效性產生影響。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影響組織有效性的因素本身的價值創造力是有限的,因為它們通常都容易被復制。但是,當它們與企業所控制的其他異質性資源結合起來時,它們就會發揮出激發其他異質性資源的功能,從而幫助企業形成超額績效。換句話說,受這些因素所影響的組織的有效性,在企業績效形成過程中主要發揮的是一種間接作用而非直接作用。

近幾年手機市場的風云變幻就證明了組織有效性在企業發展、績效表現等方面的重要性。手機巨人諾基亞擁有非常顯著的異質性資源,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手機生產商,諾基亞連續14年維持著銷售領先地位。然而,最終由于臃腫的機構設置、僵化的管理流程等組織原因喪失了其在手機市場中的霸主地位。這也從側面說明,有價值的異質性資源如果不能順從市場發展趨勢,最終反而會成為企業績效的阻礙因素。

(三)資源基礎理論的分析框架

將上述異質性資源的四個特征結合起來,就形成了一個用于分析企業資源與企業超額績效表現的VRIO框架。即價值性(value):企業的資源是否有助于企業超額績效表現?稀缺性(rarity):企業是否控制某些稀缺的異質性資源?不可模仿性(imitability):競爭企業在試圖模仿企業異質性資源時是否面臨不經濟性?組織有效性(organization):企業的各種規章制度、政策設計有助于形成企業組織的有效性嗎?VRIO框架如表2-1所示。

表2-1 VRIO框架

從表2-1中可以看出,是否具有價值性是企業運用資源的首要條件。如果某項資源不具備價值性,那么對它的使用不會為企業帶來超額績效表現,甚至會因資源配置的低效而導致企業績效低于正常水平。如果某項資源具有價值性但不具有稀缺性,則在企業價值創造過程中一般不會產生超額績效。但如果這類資源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則可能會造成企業績效的不良表現。如果某項資源已經具備價值性和稀缺性,但是不具有不可復制性,這類資源有可能給企業帶來短期的超額績效。一般來說,這類資源能夠幫助企業有效地實施領先戰略。然而,一旦競爭對手察覺到這一資源有利可圖,便會對其進行積極的復制。而由于該類資源不具備不可復制性,競爭對手的復制策略往往會獲得成功。在一段時期之后,原先企業能夠實現的超額績效便會由于競爭者的模仿而逐漸耗散,使得掌握這一資源的企業優勢不再。如果同時符合資源異質性的前三個條件,那么這絕對是企業獲得超額績效的有力保證。這時競爭企業的模仿企圖會由于不經濟性而陷入兩難的困境。一方面,不模仿無法實現績效的有效提升,競爭中的劣勢地位可能日漸加??;另一方面,模仿行為可能會導致企業自身背負沉重的資金、成本的壓力,也可能會加劇競爭劣勢。最后,組織的有效性在這個過程中發揮著催化劑的作用。如果企業具備顯著的異質性資源但由于組織的低效而不能實現其可能帶來的潛在的績效優勢,這無疑是令人十分遺憾的。更可悲的是,低效的組織還可能完全毀掉企業原本的資源優勢,使企業最終落入低效企業的行列。

(四)資源基礎理論的拓展

資源基礎理論初步建立后,在20世紀后半葉得到了飛速發展,理論地位迅速提升。在理論發展及不斷的實證檢驗過程中,人們也在不斷思考理論發展的問題。

首先,現有的資源基礎理論在進行分析時總是將企業資源假設為已經存在的,進而分析該資源是否具備異質性特征、是否能夠帶來超額績效。但對于這些資源是如何被企業所擁有的,或者說這些資源在企業中是如何形成的,現有理論只是將其簡單地歸結為企業獨特的發展歷程或者企業前期決策的路徑依賴性。這樣的解釋顯然是不夠的。因此,資源基礎理論一個可能的發展方向就是進一步去描述一個一般性的資源發展過程理論。

資源基礎理論另一個可能的發展方向是發展出一個動態的資源基礎模型。由于現有理論的分析總是將企業資源假設為已經存在的,作為資源存量來進行后續分析,這使得整個資源基礎理論明顯缺乏動態性(杰伊·B.巴尼,2011)。然而,資源的異質性不是一成不變的。某項資源的異質性特征會隨著時間、技術、環境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那么在企業績效影響機制中如何考慮異質性資源的動態變化就可能成為該理論發展的另一個方向。

(五)資源基礎理論對本書的指導

資源基礎理論是本次寫作的基本理論框架。以資源基礎理論為指導,本書逐一分析了中小型農業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所投入的各基本資源的異質性,并據此構建了異質性資源投入模型。將上述資源投入模型置于企業制度框架之下,通過實證研究檢驗了資源異質性對中小型農業企業綜合績效的影響機理,以此探究我國中小型農業企業資源投入效果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乳源| 九龙城区| 旬阳县| 吴桥县| 旬阳县| 房产| 大洼县| 海阳市| 赤壁市| 府谷县| SHOW| 两当县| 石景山区| 苏尼特右旗| 罗平县| 大姚县| 富宁县| 丰都县| 上林县| 永川市| 安多县| 东兰县| 怀远县| 右玉县| 大宁县| 拜城县| 武山县| 育儿| 白水县| 辽阳县| 渭南市| 廊坊市| 永春县| 洛南县| 桦川县| 谷城县| 东乡| 九台市| 灵璧县| 德钦县| 宣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