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研究背景

(一)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

黨中央始終對“三農”問題保持關注,從2004年至2016年,中共中央歷年首份文件均以“三農”為主題,這一傳統已延續了13年。2015年的中共中央一號文件核心思想為,“三農”問題是我國經濟和社會轉型期間面臨的重要問題,農業現代化成為新“四化”的重要組成,并且進一步明確和部署了下一步農村深化改革的主要工作。2016年的中共中央一號文件核心思想為,對待“三農”問題在任何時刻都不能放松,在進行有關“三農”問題的工作時要保持高度責任心,黨員干部必須提高對“三農”問題的認知和重視程度,要把“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由此可見,“三農”問題是當前亟待解決的緊要問題,不僅關系到我國經濟的健康穩定增長,而且有利于社會穩定與國民素質的提高。“三農”問題雖然涉及農業、農村和農民三個方面,但由于農民在農業增長與農村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主觀能動性,欲解決“三農”問題,首先需要解決農民問題,而農民問題的核心便是收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富裕農民,需要充分挖掘農業內部的增收潛力?!秉h中央、國務院亦從多角度全方位出臺促進農民增收的指導意見。綜上所述,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

我國農民收入數量雖然增長迅速,然而仍然處于中低收入水平。城鄉收入差距雖有所下降,但是絕對差距依然很大。自2010年起,農村居民純收入的年增長率均突破10%。2013年我國農村居民純收入達到8896元,年增長率為12.37%,收入數量與增長率均創歷史新高。然而,相對于城鎮居民收入,該收入數量依然極低。由于中央政策的調整,城鄉收入差距自2010年達到3.23∶1的歷史極值之后逐步下降,但下降幅度十分有限。2014年城鄉收入差距依然在2.97∶1。農民的收入結構同樣發生了巨大變化,2014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現金可支配收入中工資性收入已超越經營性收入,比例達到了約42.66%。轉移性收入比例也上升至約17.69%,也成為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農民收入水平低是農村經濟增長的不利因素

在我國農民收入增長迅速的同時,經濟增長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自2007年GDP增幅高達14.2%以來,受我國宏觀政策及金融危機等因素的影響,2008年至2011年經濟增長基本保持在9%左右,2012年和2013年增長率均為7.7%, 2014年為7.3%, 2015年降至6.9%。我國經濟增長的降速,是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升級的結果,是為了我國經濟更加健康穩定增長。農村經濟的增長,是我國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構成,但我國農民收入水平低的現狀成為制約我國農村經濟以及國民經濟增長的不利因素。

首先,我國農民收入水平低、增長率低限制了農村消費市場的發展。2014年我國擁有6.19億農村居民,占總人口的45.23%,蘊含巨大的消費潛力。然而,農民收入水平低下,嚴重影響了對其消費潛力的挖掘及農村消費市場的活力。2014年,農村居民的人均生活用品服務消費、教育文化娛樂消費、食品消費以及交通通信消費僅為同期城鎮居民各類消費的40%左右。農村居民服裝消費甚至僅有城鎮居民的30%左右。農村居民僅在醫療保健消費方面與城鎮居民接近,這也僅得益于“新農合”等政策的推廣。通過數據可知,我國農民收入水平低下,這造成了城鄉居民消費嚴重失衡。這種失衡甚至可能影響我國未來的經濟走勢。其次,農民收入水平低限制了農民投資和農業再生產。該限制體現在農民在家庭經營費用和購置生產性固定資產支出不足兩個方面。2004年至2014年,我國農民家庭經營費用人均支出僅增加了1694.5元,購置生產性固定資產人均支出僅增加了161.4元。資本在我國農業轉型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然而農民收入水平低下導致資本形成受阻,不利于農業技術的推廣和生產力的提高。農業生產水平直接關系到農民的務農收益,低收益引發農民務農的低積極性,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因此,為了提高農民投資尤其是農業方向投資,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是必要條件。最后,農民收入水平低、增長率低影響社會的和諧發展,進而影響農村經濟增長。我國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間、區域間以及農民內部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該情況不但不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且影響了城鄉統籌發展及農村經濟增長。因此,增加農民收入、縮小收入差距,才能保證社會的和諧發展和農村經濟的健康增長。

(三)收入質量是衡量收入水平的合理體系

農民的收入水平經常由收入數量直接進行衡量。傳統觀念認為,收入數量越高,收入水平越高。在農業經濟管理方面的已有研究中,有關“三農”問題中農民的收入水平變化也經常以簡單的收入數量變化作為衡量標準。然而,隨著我國經濟、政策、收入結構、外部環境等的變化,農民收入水平已不再適合僅用收入數量衡量。農民的收入水平,不僅僅是一項關系到民生的數據,更是一個重要的反映經濟增長的指標。例如,農民收入結構不合理,面臨收入減少的風險較大,該農民的部分收入將作為預防性儲蓄,限制了農村消費市場和再生產。同理,收入成長性較差、成本較高的農民,即使擁有相同的收入數量,對農村經濟增長的貢獻也較低。經過上述分析可知,在收入數量大致相同的情況下,收入結構更合理、收入成長性更高、獲得相同收入所消耗成本更低的農民,其真實的收入水平越高。因此,農民收入水平已不再適合只用收入數量衡量,亟須尋找一種新的評價體系和方法對其進行衡量。

孔榮、王欣(2013)認為,農民工的收入不僅有量的規定性,也應有質的規定性。兩位學者以充足性、穩定性、結構性、成本性、知識性五個維度為視角,考察了農民工的收入質量內涵,分析結果證明,農民工收入質量水平亟待提高。在另一篇文章中,王欣、孔榮(2013)提出,已有關于農民工收入差異的研究存在不足之處。農民工收入的數量對比僅是研究該問題的一個角度,其收入結構的差異,獲取收入過程中所運用的知識和消耗的成本差異,定期定量獲得收入的差異同樣是農民工收入的區別和代表性元素。這些元素共同構成了收入質量的概念。此類研究打破了傳統研究中從工資數量和工資差異角度研究農民工收入問題的局限性。收入質量概念的提出拓展了收入的研究領域,為學者研究收入提供了新方向,收入的絕對數量已不再是唯一關注點。通過借鑒收入質量的核心思想,筆者認為,在研究宏觀視角下農民收入對消費及投資影響的過程中,農民收入的數量、增長情況、收入來源比例、消耗成本和知識含量均應納入同一體系進行系統研究。

根據上文的分析,農民收入數量不再適合衡量收入水平,農民收入數量的增長與經濟增長的趨勢也體現出不同步的現象。筆者認為,應以收入質量思想為核心構建衡量收入水平的新體系,在這個體系中,綜合考察和測算收入充足性、結構性、成長性、成本性和知識性的總體進步。為了與傳統“收入增長”概念進行區分,本書將依托收入質量概念的農民收入總體進步定義為“農民收入質量”,將衡量收入質量的指標理論體系定義為“農民收入質量體系”,將衡量農民收入質量的具體數值定義為“農民收入質量指數”。

(四)收入質量與農民貸款行為緊密相關

金融深化與發展對改變落后地區面貌的作用,已得到廣泛認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我國涉農貸款業務一經開設,便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幾十年來,政府不斷改革農村金融體制、調整農村金融政策,對農村金融的發展做出重大部署,努力尋找農村金融與農村發展、農民增收之間的有效契合點。特別是2003年以來,十六屆三中全會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的決定均要求以“三農”問題為根本出發點,加快發展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但至今我國涉農金融機構在制度、結構和功能等方面依然存在較為明顯的缺陷。農村金融市場對農戶的資金扶持力度和扶持效果一直飽受爭議,正規貸款覆蓋率在地區間分布不平衡、貸款發放“目標偏移”現象嚴重、農民貸款需求得不到滿足等問題仍客觀存在。政府通過金融機構(我國主要是通過農信社)發放貸款補貼來直接干預和影響農村金融秩序,雖然投入很大,但收效甚微,廣大農村地區尤其是中西部地區金融發展滯后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很多農民仍然面臨資金短缺的問題。農民長期面臨生產、生活信貸抑制,導致技術更新步伐減緩、生產效率持續降低、城鄉差距不斷拉大以及社會矛盾激化等負面效應。因為貸款的償還來源主要為收入,所以現有研究普遍認為,農民貸款行為與其收入數量關聯性極大。但鄧鍇(2014)指出,農民貸款行為的影響根源是農民的收入質量。在貸款過程中農民的行為不僅受到收入數量的影響,亦受到收入結構性、穩定性、成本性和知識性的影響,即收入質量與農民貸款行為緊密相關。

(五)本研究的選題基礎和方向

本研究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基于農戶收入質量的正規信貸約束模擬檢驗及政策改進研究”的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為本選題奠定了研究基礎和方向,并給予了本研究支持和資助。

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研究以收入質量理念為基礎構建農民收入質量體系,測算農民收入質量指數,探究農民收入質量對農村居民的消費及投資的影響。秉承理論與實踐、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學術宗旨,本研究主要使用宏觀統計資料,參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實地調研數據,運用二階段驗證性因子分析、熵值法、正態云模型、平穩性與協整分析、VAR模型、面板數據線性回歸模型、門檻模型和結構方程模型等數理方法,評估我國農民收入質量及其變動趨勢,在準確合理評估的基礎之上剖析農民收入質量對農民消費及投資的影響,分別挖掘農民收入質量對農民消費及投資之間的影響途徑及程度,為我國農民增收、農村經濟健康穩定增長提供參考。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丰县| 遂宁市| 杭锦旗| 都兰县| 江陵县| 张家港市| 凯里市| 措勤县| 天峻县| 泗洪县| 德兴市| 闽侯县| 乳山市| 湖北省| 静宁县| 简阳市| 白玉县| 玉环县| 延津县| 青铜峡市| 通化市| 徐闻县| 康定县| 抚松县| 汉中市| 亳州市| 米易县| 崇文区| 西乌珠穆沁旗| 顺义区| 成安县| 洛浦县| 东安县| 富阳市| 辽宁省| 黔西| 和田市| 华容县| 吴堡县| 宜黄县| 新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