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斯約》的基本內容

斯瓦爾巴群島地處北極圈內,是北極地區的重要島嶼。《斯約》在該島建立起一種獨特的法律制度,即在賦予挪威主權的同時,又賦予締約國國民自由進入,平等從事海洋、工業、礦業和商業等活動的權利。《斯約》確立的宗旨是在群島地區建立公平制度,以保證對該地區的開發與和平利用。

一 《斯約》的法律效力

條約的效力,即條約的約束力。其內容通常包括三個方面:條約對締約主體的效力、條約的時間效力和條約的空間效力。

(一)《斯約》的時間效力

從《斯約》的時間效力看,條約簽署于1920年,五年后即1925年生效。根據國際慣例,條約原則上沒有追溯力,即不得適用于該約生效之前已完成的事實,除非締約國有特別的規定或用其他方法確定該條約有追溯力,也就是說在此之前各締約國在島上的一些活動應予以認可和保留,不受《斯約》的約束。這部分活動涉及俄羅斯、丹麥、格陵蘭等國家和地區在這一地區的采礦和捕魚等相關活動。

(二)《斯約》的空間效力

從《斯約》的空間效力看,《斯約》第1條規定:“締約國保證根據本條約的規定承認挪威對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斯約》生效后,挪威將該群島改稱斯瓦爾巴群島。和熊島擁有充分和完全的主權,其中包括位于東經10度至35度之間、北緯74度至81度之間的所有島嶼,特別是西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東北地島、巴倫支島、埃季島、希望島和查理王島以及所有附屬的大小島嶼和暗礁。”Ole Kristian Fauchald, B?rd Sverre Tuseth, Global and European Treaties(Oslo: Department of Public and International Law, University of Oslo, 2007).

這一范圍包括“條約第1條所確定的陸地范圍”及“其領海”,又被稱為“斯瓦爾巴方框”(Svalbard box),該區域內所有領土,或未來新生島礁,無論多小,都應屬條約管轄范圍,或受到該法律制度的管制。這種用經線和緯線圍成島嶼的外部連接線來確定管轄區域的辦法在當時是一種標準的做法,特別在殖民統治期間非常普遍。依據《斯約》,框架周圍沒有創建任何管轄邊界。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曾經出現過以這種“框架”要求更多的海洋主權和海域管轄權的案例,但這種訴求沒有得到其他國家的承認和接受。

依據“陸地統領海洋”這一國際海洋法最基本的原則,Fisheries Case(United Kingdom v. Norway),[1951]I. C. J. Reports 116, at 133.沿海國基于對陸地的主權產生對周圍海域的主權權利和管轄權。1909年,格里斯巴丹那仲裁案(Grisbadarna Case)強調:海洋領土從屬于陸地領土。陸地主權延伸到領海,才使得沿海國享有這部分主權。但確定《斯約》框架的邊界和確立挪威在這一海域的管轄權邊界是兩個不同的問題,斯島的領海基線是確定挪威管轄范圍的起始線,參見國際法院1982年突尼斯—利比亞大陸架案裁決:一國的領土的海岸線是一國相鄰水域海底區域主權權利確定的決定因素。“斯瓦爾巴方框”不能取代這一水域海岸的領海基線,因此《斯約》第1條可以理解為這一制度適用于群島的內水及領海,但《斯約》并沒有明確“領海”水域的范圍。1920年,挪威宣稱以沿岸各島嶼和海灣的低潮線為起點擁有4海里領海,這條領海基線以內的水域為內水,因此,《斯約》應適用于挪威的內水和領海,換句話說,適用于1920年國際法公認的全部的海洋區域。2004年1月1日,挪威將其領海從4海里擴展到了12海里。劉惠榮、張馨元:《斯瓦爾巴群島海域的法律適用問題研究——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為視角》,《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年第6期。對于挪威依據國際海洋法擴大領海寬度的做法,各締約國基本上沒有什么異議。斯瓦爾巴群島的領海因此也有“流動的領海”之稱。

(三)《斯約》的主體效力

從《斯約》締約主體范圍看,締約國家和地區已達47個,http://www.minbuza.nl/en/key-topics/treaties/search-the-treaty-database/1920/2/004293.html,登錄時間:2016年9月24日。其中原始締約國有美國、丹麥、法國、意大利、日本、荷蘭、挪威、瑞典和英國(包括其海外領地愛爾蘭、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和新西蘭)9國。截至2016年12月,《斯約》締約國已達到47個,朝鮮于2016年3月16日加入《斯約》,是最后一個加入公約的國家(見附件2)。http://www.chinare.org.cn/caa/gb_article.php?modid=04005,訪問時間:2012年10月1日。

二 《斯約》的立法宗旨

立法宗旨又稱立法目的,是立法者對法律關系客體態度的真實反映,表明立法者通過立法想要達到的目標,無論是國內法還是國際法都有其特定的立法目的。〔美〕羅斯科·龐德:《法理學》(第1卷),余履雪譯,法律出版社,2007,第296~297頁。《斯約》制定的主要目標宗旨是“希望在承認挪威對斯島(包括熊島)擁有主權的同時,在該地區建立一種公平制度,以保證對該地區的開發與和平利用”,參見《斯約》序言。避免公共地悲劇和對斯島主權及資源權屬的無序爭奪。

從條約簽署背景看,由于在斯島發現豐富的煤炭資源,引發了大國對礦產資源及領土主權的爭奪,如何和平利用斯島漁業資源和煤炭資源是英、美、法、意、日等國家和利益相關方如挪威、丹麥、俄國等國家爭奪的焦點。為平衡各方利益,條約設立承認主權、和平中立、共同開發的獨特制度,其目的就是保證這些資源的和平利用,保證各國在斯島陸地及領海的商業和生產活動不受干預,保證該區域的和平與中立的法律地位,可見“和平、中立、自由”三大原則是《斯約》三大核心價值和宗旨原則。

三 《斯約》的基本原則

法律分析實證主義認為,法的基本原則是從該實在法的全部具體規則和具體原則中以邏輯歸納的方法得出的體現立法者根本的利益主張,并承載著對該法具有普適意義的根本價值的法律原則。陳翊:《論世貿組織法的基本原則》,湘潭大學2003年碩士論文,第6頁。法的基本原則的普適性要求其效力應該及于該法的全部范圍。

平等原則、非軍事化原則、保護環境原則、挪威主權原則是《斯約》的基本原則。茍海波、李虎:《〈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條約〉初探》,國際海洋法問題研究,海洋出版社,2011,第81頁。雖然這一條約在90多年前簽署確立,但從今天國際法發展趨勢看,條約的保護環境原則、平等原則、非軍事化原則都包含著非常現代的治理理念。《斯約》通過這些原則性的規定,確保各國在斯島陸地及領海的商業和生產活動不受干預,保護該區域的生態環境,保證締約國和平利用斯島的權利。

(一)斯島主權歸屬挪威

斯匹次卑爾根委員會做出聲明指出將斯島主權以條約的形式賦予挪威,主要是基于挪威在群島的重大利益、地理鄰近性和尋求最終解決方案的需要,也避免了對斯島利用過程中出現“公共地悲劇”。

1.《斯約》對斯島主權的規定

《斯約》第1條規定,簽約各國承認挪威對群島的主權,這一承認已近百年,國際社會對挪威主權已經形成了廣泛認可。但這種承認是受條約規定約束的,在這里主權是“完全的”“絕對的”,但同時又受到條約第2條至第9條的制約,締約國享有與挪威同等的在斯島陸地及領海自由航行權、捕魚權、狩獵權、資源開發權等權利,而這些權利原本只專屬于主權所屬國。由此可見,與一般意義上的國際法主權相比,挪威對群島的主權高度受限,非常獨特。D. H. Anderson, “The Status Under International Law of the Maritime Areas Around Svalbard”, Ocean Development & International Law 40(2009): 373-384.此外,挪威對斯島主權的獨特性還表現在,對于條約締約方而言,挪威的主權來自條約規定,劉惠榮、張馨元:《斯瓦爾巴群島海域的法律適用問題研究——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為視角》,《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年第6期。因此,挪威無權單方面將主權讓渡給另一國家或國際組織,也不能單方面退出條約而放棄主權。

從條約談判的背景看,這一規定基本符合當時各方的利益訴求,是各方協商一致的結果。當時的蘇聯仍未被國際社會所承認,作為戰敗國的德國也未能出席巴黎和會,美國、法國、英國等國出于制約德國的考慮,支持將群島主權賦予一個地理鄰近的中立小國,但就此也放棄對斯島主權的潛在要求,相應地,他們獲得了與挪威同等的除主權外所有的權利與利益,當時,沿海國的管轄權主要表現為在群島陸地及領海的通行權、捕魚權、狩獵權、科考權和從事商業活動的權利,《斯約》賦予締約國的權利也正是這部分權利。這一權利交換不但與英國當時的政策取向一致,而且與挪威作為主權國家的新角色要求也是一致的,1920年,英國對斯島陸地及領海的政策底線就是要在世界范圍內維持盡可能多的無主地或是取得更多的管轄權利。

2.國際法的主權理論

挪威依據《斯約》主張對斯島“完全的”和“絕對的”主權。何為“完全的”“絕對的”主權?從國際法對國家主權的定義看,國家主權的含義主要有如下幾種學說。趙一蔚:《論國家主權的讓渡問題——從國家主權讓渡之爭說起》,湘潭大學2005年碩士論文,第14頁。

第一,權力說。權力說認為,“權力”是每一個國家主權定義中必不可少的內容。主權“在國際法上指國家獨立自主地處理對內對外事務的權力……”。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法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第814頁。“主權是國家的根本屬性,主權在國內是指最高權力,在國際上是指不依賴他國,不受任何國家擺布的權利。”王鐵崖主編《國際法》,法律出版社,1995,第66頁。

第二,身份地位說。這一觀點主張主權是國家的身份象征,表示了一個國家在國際法上的基本地位。日本國際法學會編《國際法辭典》,世界知識出版社,1985,第125~216頁。作為國家身份象征,主權具有以下兩個重要的法律規則:在一國之內,主權超越任何其他社會成員的意志;在國際社會,主權表明一國無論大小在國際社會中具有與其他國家平等的身份參與國際事務的能力,在國內社會,主權代表最高的權力,是不受約束的權力。

第三,權威說。這一學說認為主權是最高權威,在《奧本海國際法》中,主權被定義為“國家的最高權威,這種權威在國際層面上意味著在法律上不隸屬于地球上任何其他權威的法律權威”〔英〕詹寧斯·瓦茨修訂《奧本海國際法》(第一卷第一分冊),王鐵崖等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第95頁。具有全面獨立的意思,在國際上指國家主權,有時也指民族主權。國家主權是指國家獨立自主地處理其內外事務的最高權力。主權是“構成最高仲裁者屬性的權力或權威,這種仲裁者對做出決策以及解決政治體系內的爭端具有某種程度的最終權力,能夠進行這種決策意味著對外部力量的獨立性和對于內部團體享有最高權威或支配權”。程唬:《全球化與國家主權——比較分析》,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第21頁。

第四,利益說。這一學說認為主權是現代民族國家對內最高統治權力和對外獨立的權利。從這點看,主權是消極意義上的國家利益,它不僅僅是政治利益的核心,也包含于安全利益、經濟利益、文化利益中。對內主權指針對特定的領土和人口實施最高決策和執行權的權威;對外主權指確定最高的國際權威以及國家的獨立權。盧凌宇:《國家利益與國家主權》,《世界經濟與政治》2003年第8期,第32頁。

從國家主權的定義看,“完全的”“絕對的”國家主權是主權身份、主權權威、主權意志、主權利益、主權權力等多種要素的復合體,是一國完全自主的實施對內最高、對外獨立的權利的集中體現。

3.斯島主權辨析——以國際法的主權理論為視角

挪威對斯島的主權是否是“完全的”“絕對的”主權?從國家主權的概念和基本特征看,挪威對斯島的主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非傳統國際法意義上的完全的、排他性的權利和權力。

從主權對內最高屬性看,挪威對斯島對內事務的主權并不是絕對排他的。對一個國家來說,主權是其最根本的動力,國家的其他權力均源于主權,在一個國家內部,只能存在一個最高管轄權,只能有一個主權,在主權之外沒有任何更高權威,主權是一種終極性權力,如果不具有終極性,也就不是國家主權了,判斷一個國家是否具有主權,就應以是否具有終極性權威為標準衡量。這種終極性和最高性體現在對內的最高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挪威對斯島的主權受《斯約》的限制,對于斯島,挪威的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都受到《斯約》制約,從立法權看,《斯約》僅賦予挪威依據《斯約》的基本原則制定關于環境保護(第2條)、科考(第5條)、采礦(第8條)等相關內容的法律。挪威并沒有其他領域的立法權。

從主權對外獨立性來看,挪威對斯島外部事物的管轄不是完全獨立的,受到諸多質疑和制約。主權的對外獨立性指一國的主權對外是獨立的,不受另外一種權力的支配與限制。獨立于任何其他國家的權力之外,不受干涉的決定對外事務。而對于挪威來說,斯島的漁業保護區和挪威外大陸架申請(涉及斯島)均受到《斯約》締約國的質疑和反對。從《斯約》規定看,挪威沒有完全的自主權決定斯島的對外事務,挪威需要和締約國協商處理原本屬于國家主權范圍內的商業、礦產開發、漁業資源開發等事項。

從主權的權能看,挪威對斯島占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處分權四項權能是受到《斯約》限制的。所謂權能指的是行使權利的各種可能性或者所有人為利用所有物實現其所有物的獨占利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可以采取的各種措施與手段。主權“所有權”具有一般所有權的特征即具有占有、使用、收益、處分之權能,從《斯約》內容看,挪威對斯島的占有權并不是絕對的、完整的占有,挪威各項基于主權的權利被締約國分割,挪威無法實現對斯島完全的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

(二)平等原則

平等且無歧視的利用斯島資源是《斯約》的基本原則。《斯約》的十個條款中有五條明確規定了締約國國民的平等待遇,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四條。

第2條 締約國的船舶和國民應平等地享有在第一條所指的地域及其領水內捕魚和狩獵的權利。挪威應自由地維護、采取或頒布適當措施,以便確保保護并于必要時重新恢復該地域及其領水內的動植物;并應明確此種措施均應平等地適用于各締約國的國民,不應直接或間接地使任何一國的國民享有任何豁免、特權和優惠。

第3條 締約國國民,不論出于什么原因或目的,均應享有平等自由進出第一條所指地域的水域、峽灣和港口的權利;在遵守當地法律和規章的情況下,他們可毫無阻礙、完全平等地在此類水域、峽灣和港口從事一切海洋、工業、礦業和商業活動。締約國國民應在相同平等的條件下允許在陸上和領水內開展和從事一切海洋、工業、礦業或商業活動,但不得以任何理由或出于任何計劃而建立壟斷。

第4條 在第一條所指的地域內由挪威政府建立或將要建立或得到其允許建立的一切公共無線電報臺應根據1912年7月5日《無線電報公約》或此后為替代該公約而可能締結的國際公約的規定,永遠在完全平等的基礎上對懸掛各國國旗的船舶和各締約國國民的通訊開放使用。

第7條 關于在第一條所指的地域的財產所有權,包括礦產權的獲得、享有和行使方式,挪威保證賦予締約國的所有國民完全平等并符合本條約規定的待遇。

可以說,平等原則是貫穿整個條約的基本原則,也是締約國各項權利享有的基礎性原則。對于這一原則的理解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其一,平等原則是對除挪威以外締約國權利的一種保證,并不是出于挪威本身的利益協商。從條約的約文看,這一原則適用于斯島的陸地及領海,而非明示其他水域,但從歷史發展進程看,當時這兩個區域是主權國家主權和管轄權的全部區域,也代表著對締約國權利的一種完整的認可。

其二,平等原則并非適用于所有締約國在斯島的所有活動。如條約未明確規定締約國在群島陸地進行科學研究活動的平等權利,而是規定應締結關于在條約地區開展科學考察的專約,可見,《斯約》的平等原則建立了最低程度的實質權利,更接近廣義的平等。Geir Ulfstein, The Svalbard Treaty: from Terra Nullius to Norwegian Sovereignty(Oslo: Scandinavian University Press, 1995).

其三,平等原則更多適用于對締約國經濟主權的實現。如捕魚、狩獵、礦產開發、通訊等基本的經濟生活領域,并不涉及主權范疇。

其四,平等權利是否適用于斯島陸地與領海以外的區域是一個潛在的爭議問題,條約本身沒有明確規定。隨著挪威主張斯島的漁業保護區和大陸架的管轄權,引發了《斯約》平等原則是否適用于斯島漁業保護區和大陸架的討論,對此,英國政府主張《斯約》非歧視性原則必須加以應用。Torbj?rn Pedersen, “The Svalbard Continental Shelf Controversy: Legal Disputesand Political Rivalries”, Ocean Development & International Law 37(2006): 339-358.早在1986年7月2日,英國上議院就提出斯瓦爾巴群島擁有自己的大陸架,《斯約》的管理體制也適用于大陸架,只是大陸架的范圍還有待進一步確定。西班牙政府認為,簽約國有權對12海里以外的海洋區域擁有平等的權利,《斯約》是確認挪威對群島享有主權的法律依據,然而條約同時也使挪威承擔相應的義務,挪威必須允許其他簽約國自由進入群島獲取生物與礦產資源,依照條約第2、3、7、8條的規定采取非歧視性政策。西班牙重申自由進入斯島原則與非歧視原則同樣適用于任何根據《斯約》界定的海域,包括從群島領海寬度量起200海里以內和以外的大陸架。對于挪威于2006年提出的群島北部南森盆地區塊和東部盧坡霍爾區塊大陸架延伸的申請,西班牙主張《斯約》的條款也適用于這兩個區塊,并且保留對海域內大陸架資源開采的權利。

其五,這一原則已經成為挪威“擴權”的“借口”。如挪威在斯島設立了超過其陸地領土面積一半的自然資源保護區,實行嚴苛的環境保護制度,對此締約國頗為不滿,強調挪威的行為是對締約國權利的侵蝕,“合法”地縮小了締約國在斯島的活動范圍。對此,挪威多次做出回應認為,《斯約》賦予締約國的是經濟上的平等權利,挪威頒布的法令和規定均“平等”適用于各締約國,并不違反《斯約》。在斯島的漁業保護問題上,挪威也多次聲稱,挪威的漁業制度已經“平等”地適用于所有的締約國,并不違反《斯約》。

(三)非軍事化原則

《斯約》的宗旨是保證對群島地區的開發與和平利用。為此,《斯約》第9條為斯島設定非軍事化的基本原則。

1.“非軍事化原則”的含義

何為非軍事化,《斯約》沒有明確的規定,但非軍事化并非《斯約》獨有,在南極、外層空間均有非軍事化的規定,但國際社會至今沒有對“非軍事化”形成一個明確的概念。北京理工大學李壽平教授認為,“軍事化利用”是指以軍事為目的或具有軍事服務性質的各種利用或穿越指定區域或直接在指定區域發展和部署武器的活動。李壽平:《外層空間的軍事化利用及其法律規制》,《法商研究》2007年第3期。在外層空間領域,我國和俄羅斯將非軍事化解讀為“和平目的”,即在規定區域禁止從事一切軍事活動,不論是進攻性還是防御性的。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空間強國則認為,和平目的僅限于排除侵略性的軍事化利用外空,并不排除非侵略性的軍事目的的利用外空的情形。〔美〕布里奇,《國際法和外空軍事活動》,《阿克朗法律評論》1980年第4期。由于《外空條約》規定各國在進行探索和利用外空的各種活動時,應遵守《聯合國憲章》,由于《聯合國憲章》也沒有絕對禁止一切軍事活動,因此,他們主張將外空軍事活動分為可允許的和不允許的兩類,非侵略性的軍事化利用外空屬于可允許的,但何為非侵略性的軍事化利用無明確的判定標準,也無專業的機構核定。

實際上,深入分析《斯約》非軍事化條款可知,斯島的非軍事化原則在當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一,它并不是完全限制戰爭,而僅對軍事設施的建設進行了約束。其二,這種限制是有條件的,即不得損害挪威在國際聯盟的權利與義務。這意味著挪威為了履行在國際聯盟(和聯合國)的義務,可以建立海軍基地和防御工事,可以允許其他國家或國際組織建立海軍基地。其三,不得將群島地區用于戰爭目的,但并不排除非戰爭的軍事行動。因此,有學者指出,條約使得群島地區中立化,但并未使之徹底非軍事化。D. H. Anderson, “The Status Under International Law of the Maritime Areas Around Svalbard”, Ocean Development & International Law, 40(2009): 373-384.一些北極國家,特別是俄羅斯和美國成立了專門的極地研究所和實驗室,出于軍事目的調查這一地區。為了在北極地區開展軍事行動,這些研究機構還開展了專門的研究項目以滿足在陸地、海洋、冰、空氣空間、外層空間發動不同規模和強度戰爭的需要。

從《斯約》立法目的看,非軍事化的目的是為了締約國更好地利用斯島的資源。鑒此,我們不難理解斯島“非軍事化”原則不僅排除侵略性的利用斯島,也排除任何為軍事目的利用斯島。該原則可拓展為以下要義:其一,斯島及其領海不能用于軍事目的。其二,斯島不能用于侵略目的。其三,在斯島及其領海不能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的任何活動。其四,禁止在斯島及其領海建立軍事基地、軍事設施及防御工事,禁止試驗任何類型的武器及舉行軍事演習,禁止以科研形式掩蓋軍事目的的任何活動。這一理解更符合《斯約》的立法宗旨與立法目的的要求。

2.斯島“非軍事化”原則面臨的挑戰

(1)斯島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使得斯島的各項活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軍事價值。二戰以來,斯島的戰略價值被日益發現,該群島起初成為盟軍對軸心國戰爭的籌碼。1942年初,德軍占領斯瓦爾巴群島,條約規定的非軍事化被打破。William E. Westermeyer and Kurt M. Schusterich, United States Arctic Interests: Background for policy, The 1980s and 1990s(New York: Springer, 1984), pp.271-274.戰后,挪威加入北約,徹底改變了斯島非軍事化的法律地位。1950年12月,挪威違反斯島中立的傳統政策,將揚馬延島和斯島劃為歐洲盟軍司令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軍事委員會下設的三個司令部之一)的防務范圍。歐洲盟軍司令部是北約最主要的軍事指揮機構,它于1950年9月成立,總部設在比利時的蒙期附近,防務范圍從土耳其東部的阿納多盧到大西洋,從意大利南端到挪威北部,東部邊界在鐵幕沿線,也負責除英國、法國、葡萄牙以外的北約歐州成員國的防務以及英國的防空。斯瓦爾巴群島的戰略形勢發生了根本變化,這一措施遭到了蘇聯強烈的外交抗議,蘇聯外交照會(12. X.1951)指出挪威的行為直接違背了斯島非軍事化約定,對此,挪威政府答復(30. X.1951)中指出,挪威政府不會允許任何國家在斯瓦爾巴群島建立軍事要塞或軍事基地。顯然這一保證沒有滿足蘇聯的要求,但雙方的外交溝通也沒有繼續,1958年,挪威計劃在斯島建設全年使用的飛機場,由于擔心美國的軍事滲透,蘇聯對挪威的計劃表示抗議,但這一工事還是于1975年秋在新奧爾松完成。

(2)《斯約》的科考權等相關權利對斯島“非軍事化”的威脅。盡管《斯約》規定斯島禁止一切形式的軍事行動,但同時賦予締約國在斯島從事科考活動權、通訊權等權利,由于斯島獨特的地理條件,締約國在島上的科考活動、通訊活動,甚至航行也有關涉軍事領域的可能,而披著“科考站”外衣的軍事基地的存在威脅著《斯島》非軍事化基本原則的實現。1964年,挪威政府授權歐洲空間研究組織(European Space Research Organization, ESRO)在斯瓦爾巴群島孔斯峽灣(Kongsfjord)構建一個遙感站(3. IX.1964)。Kristian ?tland&Torbj?rn Pedersen, “The Svalbard Archipelago in Russian Security Policy: Overcoming the Legacy of Fear or Reproducing It?”, European Security 17(2008): 236.該站由挪威科學與工業研究理事會運作,首要任務是接收由ESRO放置的圍繞地球的軌道衛星發射的遙感信號,挪威與歐洲空間研究組織均聲稱這些信息純粹“民用”。1965~1969年,蘇聯政府對這一提議表示擔心,并提出外交抗議,指出這些設施有可能會用于軍事目的,定期監控蘇聯軍事專家活動,監聽蘇聯境內的軍事情報。蘇聯方面還提出,如果挪威方面要建立這一機構,必須授予蘇聯和其他國家的科學家定期檢查的權限,以確保這些設施的民用性質,蘇聯的反對迫使歐洲空間研究組織于1974年春終止這一計劃。實踐中,挪威適用這一原則多次阻止或限制多個國家在斯島科考活動,如2014年9月,挪威就阻止中國在斯島建設一個用于研究極地大氣和太陽風的新型大型雷達天線,理由是擔心這一設施用于間諜活動。

(3)《斯約》對“軍事化”模糊的規定也會引發對斯島軍事化的威脅。盡管《斯約》規定斯島禁止一切形式的軍事行動,但對何為軍事活動,如何界定軍事人員、軍事設施等都沒有明確的界定。因此,挪威的軍事人員是否有權登島?如挪威海岸警備隊是斯島領海、漁業保護區和大陸架違法活動重要的執法力量,有軍事職能的海岸警衛隊的執法活動是否涉及軍事意義?是否允許締約國軍人身份的科學家參加斯島的科考活動?如何對締約國的科考活動、通訊活動、航行活動中涉及軍事因素的活動加以監管?這些問題是《斯約》非軍事化原則面臨的現實和潛在的挑戰。2004年、2017年北約議會北約議會是北約26個成員國及17個聯系國的議會間組織,議員由各國議會指定,名額按國家人口比例分配。議會宗旨是鼓勵各國議會間的合作,密切各國議會與北約機構的聯系,推動實現北大西洋公約的目標。議會每年召開兩次全會。北約議會聲稱該組織與北約官方的聯系會消除對其和平目的的疑慮。在斯島召開兩次會議,2016年俄羅斯車臣特種部隊過境斯瓦爾巴群島參加北極軍事演習,這些是否屬于軍事活動并不明確。

3.北極資源爭奪戰給斯島“非軍事化”帶來更加嚴峻的挑戰

全球氣候變暖,北極首當其沖,其變暖速度是全球其他地區的兩倍,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預測,到21世紀中葉,北冰洋將徹底無冰。隨著氣候變暖,北極冰層融解,北極在資源開發、航運、旅游等諸多領域的戰略價值日益凸顯,各國對北極戰略性動作呈現出日益軍事化的特點,斯島非軍事化原則成為北極非軍事化重要的法律規制。2009年3月中旬,加拿大宣布派科考隊至北極點附近開展外大陸架的勘測,宣布將在近年內建成一支龐大的“北極陸軍兵團”(Arctic Land Force Legion)。張建松:《北極:從“科考時代”步入“紛爭時代”》, 2009年4月10日《經濟參考報》。幾乎在同一時間,挪威軍隊在北極海域進行了軍事演習,而演習假設場景正是北極海域資源爭奪的沖突化。丹麥在格陵蘭島布置了特種部隊并設立了指揮部。俄羅斯在北極部署了一支專門部隊——“北極獨立部隊集群”(Arctic Dedicated Military Force),同時加快俄邊防部隊的軍事現代化進程,建立邊防部隊對北極的有效監視和反應機制,其衛星、空軍、海軍(北方艦隊,Northern Fleet)也將更為密集地巡邏北極海域,以維護俄羅斯在北極地區的利益,保持在該地區的“領先優勢”。這些斯島周邊國家在戰略定位上已不僅僅將斯島定位為一個科考中心,而且將斯島看作是北極一個綜合性的政治、經濟、環境、文化、軍事戰略的集合體。目前,斯島還是非軍事化區域,挪威(或其他國家)不能在群島上或者島嶼周邊建立軍事基地,唯一類似軍事活動的行為是挪威允許海岸警衛隊進行巡邏,但近幾年,斯島空氣空間的軍事活動成為斯島非軍事化面臨的一大挑戰。2007年10月和2008年7月,美國“地球資源探測七號衛星”遭到長達12分鐘的干擾,《美媒體稱中國黑客曾攻擊美衛星令數顆短暫失控》, 2011年10月28日《環球時報》第8版。2008年6月美國航天局TerraAM-1地球觀測衛星遭到持續2分鐘的干擾,美國聲稱遭到攻擊的兩顆衛星都使用了斯島的商用衛星站,群島上的一個衛星接收站違反了條約中不用于“戰爭目的”的條款。批評者指出,間諜衛星接收到的數據可能用于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軍事行動。關于這個說法,B?rd Wormdal在他2012年的著作《衛星戰爭》中寫道,“如果斯瓦爾巴的衛星被在阿富汗的挪威部隊利用,挪威的行為就顯然違反了《斯約》”。John Robles, “Militarization of the Arctic: We Have to Rethink How War is Fought”, Global Research, January 31, 2013.雖然《斯約》適用范圍未囊括斯島領空及公空,但基于“非軍事化原則”的宗旨和原則,任何能被用于軍事目的的活動都應是禁止的。

《斯約》平等利用、主權歸屬挪威、非軍事化原則對斯島主權問題、生態環境保護、和平利用等問題解決功不可沒。作為解決北極地區島嶼權益爭端的成功典范,它昭示著解決北極問題的新思路,有助于各方通過類似的合作方式來妥善處理北極問題。

(四)保護環境原則

1920年《斯約》起草前,綠色和環保就已經成為全球政治和國際法的主要焦點之一,但由于斯瓦爾巴地區的采煤等經濟活動開始得較早,締約國在斯瓦爾巴地區的采煤等經濟活動早在20世紀初就已經開始了。在條約簽前,已經造成當地重金屬元素污染,從該地區重金屬的分布圖看,煤礦開采等人類活動對當地已經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重金屬污染,其污染水平在整個北極地區也是最為嚴重的。在這種情況下,《斯約》注意到了環境保護的問題,并在其第2條做了以下規定。

“締約國的船舶和國民應平等地享有在第一條所指的地域及其領水內捕魚和狩獵的權利。挪威應自由地維護、采取或頒布適當措施,以便確保保護并于必要時重新恢復該地域及其領水內的動植物;并應明確此種措施均應平等地適用于各締約國的國民,不應直接或間接地使任何一國的國民享有任何豁免、特權和優惠。”

《斯約》賦予挪威保護斯島環境的權利貫穿條約的始終。基于此,挪威頒布實施了《斯瓦爾巴環境保護法案》,隨著挪威基于斯島環境保護立法的實施,這一原則也成為各締約國爭論的焦點。

1.《斯瓦爾巴環境保護法案》的適用是否縮小了締約國依《斯約》享有的權利。挪威依據這一原則制定了《斯瓦爾巴環境保護法案》(The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In Svalbard),Report No.26(1982-1983)to the Storting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除此以外,在挪威制定的其他適用于斯島的專門法律法規中也有對環境保護的義務性規定,挪威依據這些規定一方面縮小締約國在斯島活動的地理范圍,一方面限制各國在斯島活動的具體內容。如《斯瓦爾巴環境保護法案》對締約國在斯島的科考活動做出諸多限定,不允許締約國科學家在保護區內從事科考活動。以《斯瓦爾巴環境保護法案》為例,為實現保護斯島資源與環境的承諾,挪威將群島的大部分土地劃分為保護區。目前,挪威已經建立了七個國家公園、六個自然保護區以及十五個鳥類禁獵區。據統計,斯島己有一半以上的區域被劃定為自然保護區或國家公園。在保護區內,締約國的許多商業活動,包括正常的科考活動被禁止或是需要經過挪威駐島行政長官的許可方可實施,這一規定在客觀效果上單方面修改了《斯約》,損害了締約國在群島從事商業活動的實質權利,特別是對俄羅斯和丹麥來說,這一規定直接限制了他們在群島歷史上長期從事的采礦業和漁業活動的進行。實踐中,俄羅斯的國有礦業公司不得不在2003年從挪威政府建議的斯島科爾斯灣保護區撤離,Kristian ?tland&Torbj?rn Pedersen, “The Svalbard Archipelago in Russian Security Policy: Overcoming the Legacy of Fear or Reproducing It,” European Security 17(2008): 240.對此,俄羅斯通過外交渠道正式表示,將根據國際法優于國內法的原則,保留在法令與《斯約》沖突時優先適用《斯約》的權利,平等地行使科考權、捕魚權和礦產開發權。對此,挪威辯稱《斯約》賦予締約國的是經濟上的平等權利,挪威頒布的法令和規定均平等適用于各締約國,并不違反《斯約》。

2.隨著締約國在北極活動的增加,環境保護的原則逐漸成為締約國參與北極事務的重要依據。當前北極領土、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管轄權問題日益敏感,締約國難以介入斯島漁業保護區或大陸架的礦產資源開發,選擇從科學考察、環境保護等這類“低敏感”活動,積極參與斯島和北極事務已經成為各國的共識。《斯約》的環境保護的原則為締約國參與斯島事務,甚至北極事務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據。締約國普遍贊同這一原則,并愿意從基礎性工作做起,加強與挪威在生態保護、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合作,倡導和諧北極,逐漸增加在北極地區的影響力,爭取在未來的國際政治新秩序中贏得更高的國際地位和良好的國際聲譽。

3.這一原則已經成為挪威擴展斯島管轄權的重要砝碼。挪威環境大臣伯厄·布倫德在談到斯瓦爾巴生態環境保護區時說:“這些地區非常脆弱,但對海鳥、北極熊和海象等海洋動物具有重要意義”。宗禾:《世界各國環保萬花筒》,《決策與信息》2009年第12期,第75頁。挪威借助這一原則采取的一切措施看似都是“合情合理的”,挪威已經陸續將這一原則擴展適用于斯島的漁業保護區甚至大陸架。

但毋庸置疑,無論挪威采取何種措施,應明確此種措施均應平等地適用于各締約國的國民,不應直接或間接地使任何一國的國民享有任何豁免、特權和優惠。當地的土地所有者也要遵守這些規定。Provisional Regulations for Regulating Encroachment on the Countryside in Svalbard and Jan Mayen of 28. V.1971.

四 《斯約》締約國的權利和義務

《斯約》是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世界范圍內關于北極領土主權問題的政府間國際條約,這一條約賦予締約國公民和公司在斯島的自由航行權、科考權、狩獵權、捕魚權、資源開發權等與挪威一樣的主權權利。同時也為締約國設定了非軍事化、遵守挪威制定的斯島法律法規等義務。

(一)《斯約》締約國的基本權利

根據《斯約》第2條和第3條,締約各國的船舶和國民有在此地區及其領水內捕魚和打獵的權利(第2條)。締約國的一切國民有平等的自由進入、停留的權利,在遵守當地法律規章的條件下,在完全平等的基礎上締約國有從事一切海洋、工業、礦業和商業活動的權利(第3條)。在一定條件下開展科學考察的權利(第5條),采礦的權利(第8條)等。第9條規定在第1條所指的地域內不應建立任何海軍基地,并保證不在該地域建立任何防御工事。其中第2、3、5、8條規定了締約國在斯瓦爾巴地區享有的主要權利,第9條是《斯約》締約國據條約應承擔的義務。這些權利大致可概括為以下五類。

1.自由通行權

船舶航行權,即船舶在海洋上航行的權利。在《斯約》簽署的年代,沿海國的主權和管轄權范圍僅限于陸地及其領海,因此《斯約》第3條做了以下規定。

“第三條 締約國國民,不論出于什么原因或目的,均應享有平等自由進出第一條所指地域的水域、峽灣和港口的權利”。

這一權利對于締約國來說是絕對的、平等的、無須附帶任何限制性條件即可享有的權利。這里的“締約國國民”可以理解為擁有締約國國籍的所有國民。其中“不論出于什么原因或目的”主要涉及海洋、工業、礦業和商業交往等目的,依據條約第9條規定軍事目的除外。

但是,是不是所有的締約國國民都有在斯島自由進出的權利?這在實踐中也是一個富有爭議的問題。如1995年,斯島最高管理機構——總督府通過《驅逐或拒絕進入斯瓦爾巴的規定》稱,總督府有權拒絕無足夠經濟來源的人進入斯島,這一規定是對締約國自由通行權的限制,這一規定與《斯約》賦予締約國國民自由活動的權利相違背。再如,特殊政治身份的人是否可以自由進出斯島,也是一個有爭議性的問題。2015年4月,俄羅斯主管軍工事務的副總理迪米特里·羅戈津(Dimitry Rogozin)登上斯瓦爾巴群島,為俄北極考察站“北極-2015”漂流站揭幕,并看望了俄羅斯科學家。紀雙城、柳玉鵬:《俄為副總理北極登島辯解 挪威考慮強化入境限制》, 2015年4月21日《環球時報》。挪威及一些西方國家立即對俄羅斯的行為提出抗議,指出羅戈津曾經卷入俄羅斯吞并克里米亞行動,被列入歐盟禁止入境的“黑名單”。http://www.polaroceanportal.com/article/489,訪問時間:2016年5月27日。挪威雖不是歐盟成員國,但也實施了歐盟對俄羅斯實施的一攬子制裁措施,包括禁止參與吞并克里米亞行動的俄公民入境的制裁措施,鑒此,挪威應禁止羅戈津進入斯島,俄羅斯對此做出回應,俄羅斯是《斯約》簽署國,基于條約規定,俄羅斯公民有自由在島上活動的權利,挪威不能將邊境移民禁令用于斯島。俄羅斯官方表示,如果挪威禁止羅戈津進入斯島,將違反條約平等的基本原則。而挪威堅持其移民法規適用斯島,因為它是挪威的一部分。這一事件也是對《斯約》適用主體解釋不同帶來的爭議。

斯島自由通行的范圍為《斯約》第1條所轄的所有陸地及領海,包括水域內的峽灣和港口。Ole Kristian Fauchald, B?rd Sverre Tuseth, Global and European Treaties, Department of Public and International Law, University of Oslo, 2007.其中,峽灣是為海侵后被淹沒的冰川槽谷,一般來說,在高緯度地區,大陸冰川和島狀冰蓋能深入海洋,冰川進入海面以下,繼續深掘,拓寬冰床,冰期后海面上升,下面被海水入侵淹沒,受海水影響,形成了兩側岸壁平直、陡峭、谷底寬、深度大的海灣(bays),即為峽灣。由此可見,峽灣非《公約》術語,而是一個地理概念,多指北極地區冰川槽谷這種特殊的地理形態。

港口(ports)是指海岸線或河流上具有天然條件或人工設備,用于船舶停泊和上下客貨的地方。邵津:《國際海洋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125頁。按照《公約》規定,港口屬于港口國內水部分,受國家主權的管轄。港口制度由港口國以國內法加以規定,一般包括關于進出港口和航行、港口秩序、防止水域污染、對港內船舶的司法管轄權等方面的內容。

2.資源開發權

資源開發權即締約國的船舶和國民在遵守當地法律規章的條件下,在完全平等的基礎上有從事一切海洋、工業、礦業和商業活動的權利(第2、3條)。對于生物資源,締約國的國民和船只有在此地區及其領水內捕魚和打獵的權利(第2條)。對于非生物資源,締約國的船舶和國民在遵守當地法律規章的條件下,在完全平等的基礎上有從事一切海洋、工業、礦業和商業活動的權利(第3條)。

“第2條 締約國的船舶和國民應平等地享有在第一條所指的地域及其領水內捕魚和狩獵的權利。

第3條 締約國國民,不論出于什么原因或目的,均應享有平等自由進出第一條所指地域的水域、峽灣和港口的權利;在遵守當地法律和規章的情況下,他們可毫無阻礙、完全平等地在此類水域、峽灣和港口從事一切海洋、工業、礦業和商業活動。”

狩獵權產生于土地水資源所有權和野生動物資源所有權,其客體是特定的狩獵場所和生活于其中的可獵捕野生動物,由狩獵場所的使用權、實施狩獵行為的權利和取得獵獲物所有權的權利共同構成。戴孟勇:《狩獵權的法律構造》,《清華法學》2010年第6期,第116頁。對于締約國在斯島陸地及領海的狩獵權,《斯約》對狩獵場所做出例外規定,如果土地占有者根據第6條和第7條規定,對土地的所有權得到承認,將獲得在所有土地上狩獵的專屬權利。

“第6條 在不違反本條規定的情況下,締約國國民已獲取的權利應得到承認。在本條約簽署前因取得或占有土地而產生的權利主張應依照與本條約具有同等效力的附件予以處理。

第7條 關于在第一條所指的地域的財產所有權,包括礦產權的獲得、享有和行使方式,挪威保證賦予締約國的所有國民完全平等并符合本條約規定的待遇。此種權利不得剝奪,除非出于公益理由并支付適當賠償金額。”

這類土地分為以下四類:一是在條約簽署前締約國國民已經取得的土地所有權。二是依照當地《警察條例》的規定為發展其產業而建造的住所、房屋、店鋪、工廠及設施所在地的鄰近地區。三是經營或工作場所總部所在地周圍10公里范圍內地區。四是斯島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以及鳥類禁獵區。

對于締約國的采礦活動,《斯約》規定,挪威制定的《斯瓦爾巴采礦法典》(1925年)不得給予包括挪威在內的任何締約國或其國民特權、壟斷或優惠,特別是在進口、各種稅收或費用以及普通或特殊的勞工條件方面,并應保證各種雇傭工人得到報酬及其身心方面所必需的保護。關于礦產品的出口,挪威政府應有權征收出口稅。出口礦產品如在10萬噸以下,所征稅率不得超過其最大價值的1%。如超過10萬噸,所征稅率應按比例遞減。礦產品的價值應在通航期結束時通過計算所得到的平均船上交貨價予以確定。

3.科學考察權

《斯約》并未明確規定締約國在斯島具有科考權,但規定締約國的船舶和國民在遵守當地法律規章的條件下,在完全平等的基礎上有從事一切海洋、工業、礦業和商業活動的權利,科考活動與海洋、工業、礦產和商業活動密不可分,同時這一權利也是一些締約國在斯島歷史上存在的權利。參見王澤林《極地科考與海洋科學研究問題》,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6。此外,《斯約》第5條規定,在一定條件下締約國可以開展科學考察,挪威還應締結公約,規定在第1條所指的地域可以開展科學調查活動的條件。這一規定也默認了科考權是締約國在斯島的主要權利之一,締約國有權在斯島陸地及領海建設科考站或是停靠科考船參與相關科考活動,締約國有權探測和搜集斯島水域海道情況、海水流量、海洋水質、海域氣候特征、海洋生物和海底礦產資源等數據,不論這些數據用于何種領域,包括軍事用途在內,實質上仍然屬于《斯約》規定的“科學考察”。值得注意的是,《斯約》并未明確規定,締約國在斯瓦爾巴方框內享有平等的科考權。這是否意味著,在不違反國際習慣和一般法律原則的前提下,挪威有權對締約國的科考活動、科考權、科考范圍做出不同的規定。

4.停泊權

《斯約》第3條賦予締約國來往斯島領海的船舶在挪威各港內停泊的權利,這主要是為了方便前往斯島的旅客或貨物上下、裝載。

條文規定,締約國的國民、船舶和貨物在各方面,特別是在出口、進口和過境運輸方面,均不得承擔在挪威享有最惠國待遇的國民、船舶或貨物不負擔的任何費用,也不得受到任何附加的限制;為此目的,挪威國民、船舶或貨物與其他締約國的國民、船舶或貨物應同樣辦理,不得在任何方面享有更優惠的待遇。

條文還規定,對出口到任何締約國領土的任何貨物所征收的費用或附加的限制條件不得不同于或超過對出口到任何其他締約國(包括挪威)領土或者任何其他目的地的相同貨物所征收的費用或附加的限制條件。

斯島位于北極航道上,挪威獨立研究機構海洋未來(Ocean Futures)提出3條北極航線:東北航道、西北航道和穿越極地的運輸航道,其中東北航道因能夠在活動冰塊中提供空間而成為迄今為止3條航道中最具吸引力的一條。目前,北冰洋已開辟從摩爾曼斯克港至俄國遠東港口的季節性海上航線,以及從摩爾曼斯克直達斯瓦爾巴群島、冰島的雷克雅未克和倫敦等地的航線。駱巧云等:《北極東北航道液化天然氣(LNG)運輸經濟性與前景分析》,《大連海事大學學報》2016年第3期,第50頁。斯島停泊權可以使締約國將斯島作為北極航道上重要的物資補給港,對于北極航道的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5.使用無線電通信設備權

根據《斯約》第4條規定,在第1條所指的地域內由挪威政府建立或將要建立或得到其允許建立的一切公共無線電報臺應永遠在完全平等的基礎上對懸掛各國國旗的船舶和各締約國國民的通訊開放使用。在不違背戰爭狀態所產生的國際義務的情況下,地產所有者應永遠享有為私人目的設立和使用無線電設備的權利,此類設備以及固定或流動無線臺,包括船舶和飛機上的無線臺,應自由地就私人事務進行聯系。這些規定賦予締約國在斯島自由使用無線電通訊的權利。

1979年,挪威開通了群島無線通信衛星與挪威本土的直接電話通訊,位于朗伊爾城的無線電通信設施是群島進行無線電通訊的主要基地。目前島上主要的通信設備包括希望島無線電臺、伊斯峽灣(Isfjord)無線電臺、峽灣(Kongsfjord)遙控站和衛星轉播臺、斯島無線電臺和海底電纜,其中,KSAT公司是斯島衛星站(SvalSat)的運營商,歐洲太空局設在群島上的地面站也參與衛星數據接收。2011年6月,華為還助力挪威電信公司(Telenor)在群島開通LTE站點,100M無線上網服務,惠及當地居民。這一權利對于科考站接通互聯網、電話通訊、科考數據實時傳輸、野外救護、野外科考試驗以及無線電監測十分重要。

綜上所述,《斯約》明確規定了締約國依《斯約》可享有的各項權利,這些權利是各締約國享有的,在特定經濟活動中的非歧視權利。

(二)《斯約》締約國的基本義務

《斯約》對于締約國設定了三項義務,一是在《斯約》規定的范圍內不應建立任何海軍基地,并保證不在該地域建立任何防御工事。二是締約國在《斯約》范圍內從事的上述活動必須遵守挪威國內的法律法規。三是在斯島納稅的義務。

1.《斯約》第9條規定在第1條所指的地域內不應建立任何海軍基地,并保證不在該地域建立任何防御工事。這是對斯島非軍事化的規定,這一規定已經發展成為國際習慣。即所有的國家包括非《斯約》締約國也應堅持這一規定,保證斯島非軍事化的法律地位。這一義務對《斯約》所有的締約國都是一致的、非歧視的。這一規定使斯島成為北極地區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法律意義上的非軍事區。

2.《斯約》締約國從事的科學考察、資源開發、狩獵、捕魚等活動必須遵守挪威依據《斯約》制定的專門適用于斯島的法律法規。這些法律法規和措施均應平等地適用于各締約國的國民、企業和船只,不應直接或間接地使任何一國的國民享有任何豁免、特權和優惠(第2條)。

究竟挪威制定了哪些法律適用于斯島?從條約生效起,挪威就致力于對斯島的立法管理,早在1925年7月17日,挪威就頒布了《斯瓦爾巴法案》,對斯島的基本法律制度作出以下規定。“除了專門制定的適用于斯島的法律外,挪威民法和刑法以及挪威關于司法行政的立法適用于斯島,其他法律規定不適用于斯島,除非有專門規定。關于公共官員、付款、錢幣、度量衡、郵政電信服務、勞動保護和勞動糾紛等有關的法令都將在國王考慮到當地情況進行修訂后適用于斯島。國王可以頒布有關教堂、學校和濟貧服務、公共秩序、驅逐、醫療健康服務、建筑和消防服務、易燃物品、航運、航空和其交通方式、專利、采礦、狩獵、捕撈、漁業及其他產業、保護動物、植物、自然構造、土地、文物的一般規定”。

目前為止,挪威依據《斯約》賦予的立法權,已經制定了《斯瓦爾巴采礦法典》(1925)、《斯瓦爾巴法案》(1925)、《斯瓦爾巴環境保護法案》(2001)、《關于收取前往斯瓦爾巴游客環境費的條例》(2007)等特別法律法規。為了限制締約國依《斯約》獲得的權利,挪威借用其制定的礦藏開采、環境保護、稅收等法律法規限制締約國在群島的活動。值得注意的是,《斯約》只明確賦予挪威制定保護環境、礦產開發、科考的法律法規,挪威制定的法律法規遠遠超過這三大領域。

3.《斯約》賦予締約國在斯島的礦產開發權,但締約國礦產品出口,應向挪威政府繳納出口稅,出口礦產品如在10萬噸以下,稅率不超過其最大價值的1%;如超過10萬噸,稅率應按比例遞減。礦產品的價值應在通航期結束時通過計算所得到的平均船上交貨價予以確定。參見《斯約》第8條。

(三)《斯約》賦予挪威的權利和義務

《斯約》在賦予挪威斯島主權的同時還對挪威的主權權利做出一定的限制,并要求挪威履行條約賦予的義務。

1.《斯約》賦予挪威的權利

《斯約》賦予挪威全面和絕對的主權,主要表現為制定政策法規的權利、財產所有權、征稅權。但這些權利在一定程度上是《斯約》框架下的一種有限主權,限于《斯約》明文規定,不能增減,如果挪威違反了《斯約》限制條款,理論上,條約的締約方就不會繼續授予這種主權。

(1)《斯約》賦予挪威對斯島“全面和絕對的”主權

根據第1條,締約國承認挪威對群島充分和完全的領土主權。挪威將“全面和絕對的”(pleine et entière)主權解釋為國際法意義上的完全主權,認為這一主權與其在本土的主權完全一致,T. Pedersen, “The Svalbard Continental Shelf Controversy: Legal Disputes and Political Rivalries”, Ocean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Law 37(2006): 342.主張《斯約》的根本基礎是將斯島“國家化”(nationalization),但實際上,締約國使用“全面和絕對的”一詞是有意將挪威對斯島的管理與國際聯盟框架下的委任統治權相區分。

毫無疑問,挪威依《斯約》賦予的對群島的主權已得到所有締約國的承認。非《斯約》締約國也應尊重挪威這一主權,這主要是因為自從1920年以來,挪威就依《斯約》對群島持續有效占領并行使主權,對此沒有任何國家提出異議,可見挪威對斯島的主權已經獲得國際社會明示或默示的認可,成為國際習慣。對此,非締約國無法主張《斯約》中的權利,但可以隨時加入批準此條約,進而享有條約中規定的所有非歧視權利,在該群島進行相應的經濟活動。一旦加入條約,則不得對斯島的主權歸屬問題提出異議。

(2)挪威依《斯約》享有主權的主要內容

①領土主權締約國保證根據本條約的規定承認挪威對斯匹次卑爾根群島和熊島擁有充分和完全的主權,其中包括位于東經10度至35度之間、北緯74度至81度之間的所有島嶼,特別是西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東北地島、巴倫支島、埃季島、希望島和查理王島以及所有附屬的大小島嶼和暗礁。對于未來可能在這一區塊內出現的任何新生的島礁的主權也應屬于挪威。

②制定政策、法規的權利

《斯約》在以下三處明確提出挪威具有制定政策、法規的權利:第一,挪威有自由地維護、采取或頒布適當措施,以便確保保護并于必要時重新恢復該地域及其領水內的動植物的權利(第2條)。第二,《斯約》還規定締約國還應締結專門適用于斯島科考的法律法規(第5條)。第三,挪威保證為第1條所指的地域制定《斯瓦爾巴采礦法典》(第8條)。基于這一權利,挪威制定了《斯瓦爾巴環境保護法案》《斯瓦爾巴采礦法典》等專門適用于斯島的法律法規,對斯島行使管轄權。《斯瓦爾巴采礦法典》是挪威依據《斯約》制定的較早的專門適用于斯島的法律法規,法規對締約國在斯島礦產勘探和開發權的申請、礦產生產和經營、礦主同土地所有者的關系以及礦主對礦工的保護等問題做出明確規定。《斯瓦爾巴群島環境保護法令案》作為保護斯島環境重要的法律,從動植物、野生資源、土地等各個方面對締約國在斯島的活動作出限定,以保護群島的生態不受破壞。迄今為止,締約國未就科考事宜頒布任何法律法規,但挪威的氣候與環境部已就立法問題做出過討論和計劃。

③征稅權

斯島上允許征稅。但是稅收額度只需能夠支撐斯島政府的運作即可。這就使得斯島稅收比挪威大陸低很多。同時,斯島的財政和預算都與挪威大陸分開。關于礦產品的出口,挪威政府應有權征收出口稅,出口礦產品如在10萬噸以下,所征稅率不得超過其最大價值的1%;如超過10萬噸,所征稅率應按比例遞減。礦產品的價值應在通航期結束時通過計算所得到的平均船上交貨價予以確定。

(3)挪威主權性質辨析

實際上,締約國在條約中使用“全面和絕對的”的表述在當時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是有意將挪威對斯島的管理與國際聯盟框架下的委任統治權相區分。委任統治制度確立于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它規定戰勝國以國際聯盟的名義對德國殖民地和奧斯曼帝國屬地進行重新分割,并由指定的“先進國”進行統治和管理。依據《國際聯盟盟約》第22條中規定:凡殖民地及領土,在戰后不再從屬于原宗主國,而對那些尚不便于實行自治的地區則實行委任統治的原則,委任統治制度的目的是要保證將居住在該地區內人民之福利及發展視作文明之神圣任務。國聯按各先進國的能力、意愿來授予他們統治的資格,受任國此后承擔管理的任務。按照委任統治地區的社會發展、領土范圍、經濟狀況來規定受任國對當地管理的程度。Henri Grimal, Decolonization: The British, French, Dutch, and Belgian Empires 1919-1963,(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78), p.16.

委任統治地分為三種類型:對政治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受任國的任務只是提供行政上的指導和幫助;對政治經濟比較落后的地區,受任國根據規定的條件負行政統治的責任;對土地貧瘠、人煙稀少的地區,受任國遵照規定條件,將它們作為自己領土的一部分進行統治。由此可見,委任統治中的先進國并未完全獲得委任統治地的主權,就算對于土地貧瘠、人煙稀少的地區的統治也需要接受國際聯盟下設的常設委員會監督,為保證公平和公正,常設委員會由法、英、比、荷、西、葡、日等國各派一人組成,實際上,先進國對委任統治地只是進行了有限的管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是擁有一定的管轄權。

而《斯約》將群島的主權賦予挪威,這一制度規定與委任統治制度在性質上有本質的不同。挪威對斯島的主權體現在獨立的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三個方面。首先,挪威有權制定適用于斯島的專門的法律法規,對此挪威政府沒有與其他國家商議或向其他國家咨詢的義務,就像其他國家管理其自有領土一樣。但值得注意的是,《斯約》僅賦予挪威制定關于環境保護(第2條)、采礦(第3條)、科考(第5條)等相關內容的法律,挪威并沒有其他領域的立法權,從這一規定看,挪威對斯島的主權是受限制的。其次,挪威享有在斯島的司法權。挪威民法和刑法以及挪威關于司法行政的立法適用于斯島。再次,挪威在斯島享有獨立的行政權。有權任命斯島總督,收稅,采取財政管理、環境保護、行政管理等活動。最后,挪威還有權制定有關該島的外交政策,處理相關外交事務,締結有關該群島事務的協議并負責其防務。因此,挪威政府所簽署的國際條約、協議將在群島適用,除非此條約或協議中明確將其排除,或者挪威對此做出特別的聲明和保留。

此外,從挪威對斯島主權的來源上看,挪威對斯島的主權取得并非傳統合法領土主權取得方式中的任何一種,它的合法性從這一點上看是存在瑕疵的。在國際法理論和實踐上,國家領土的取得一般是指陸地領土即領陸的取得,是指一國在其固有領土之外,取得額外的陸地以及相應內水,并將之作為該國的領土行使主權的行為。所謂固有領土,通常是指一國因其建國或者被承認為具有國際法律人格地位之時就擁有的領土。在二戰結束期間以及之前的傳統國際法上,一個國家取得領土的方式主要有發現(discovery)、先占(occupation)、添附(accretion)、時效(prescription)、割讓(cession)和征服(conquest)。胡德勝:《駁菲律賓對黃巖島的主權主張——領土取得的國際法視角》,《河北法學》2014年第5期。

依據《斯約》,挪威對斯島的主權來自于條約的規定,締約國的合意,并不屬于任何一種傳統的國家法領土主權取得方式,也不是現代意義上領土取得方式(民族自決和全民公投)。依據條約,挪威的主權面臨以下兩方面的限制:其一,挪威在行使主權的同時要“容忍”條約將類似主權的權利如狩獵權、捕魚權、通訊權、科考權、礦產開發權等權利同時賦予所有締約國。其二,從約文內容看,《斯約》僅僅明確地賦予挪威一些有限的主權,如頒布斯島專門的環境保護、礦產開發、科學考察的法律規定,針對礦產開發的征稅權等權利。嚴格來講,挪威的權利僅限于《斯約》的明文規定,不能增減,如果挪威違反了《斯約》限制條款,條約的締約方就不會繼續授予這種主權,正是基于這種限制,締約國才放棄自己潛在的主權,放棄該領土是無主地的地位,放棄該群島水域是公海可以自由利用的權利。作為回報,挪威給予締約國在當時相當于主權的權利,鑒于當時沿海國僅有領海這一管轄海域,締約國的權利也僅限于斯島的陸地及領海,可以想象,如果當時沿海國的權利已經擴展到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大陸架,締約國的權利應該不會止于領海。從這個意義上看,挪威的主權與一般意義上的國際法上的絕對性、排他性主權在權利義務屬性上并不完全相同,將其理解為《斯約》框架下的一種“有限主權”更為貼切。盧芳華:《挪威對斯瓦爾巴群島管轄權的性質辨析——以〈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條約〉為視角》,《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6期。

2.《斯約》規定的挪威的義務

盡管挪威有權制定和實施任何有關沿海貿易的法規,但《斯約》也規定了以下的一些例外情況,遵守這些規定也是挪威的義務。

第一,駛往或駛離第1條所指地域的締約國船舶在去程或返程中均有權停靠挪威港口,以便送往前往或離開該地區的旅客或貨物或者辦理其他事宜(第3條)。

第二,締約國的國民、船舶和貨物在各方面,特別是在出口、進口和過境運輸方面,均不得承擔或受到在挪威享有最惠國待遇的國民、船舶或貨物不負擔的任何費用或不附加的任何限制;為此目的,挪威國民、船舶或貨物與其他締約國的國民、船舶或貨物應同樣辦理,不得在任何方面享有更優惠的待遇(第3條)。

第三,對出口到任何締約國領土的任何貨物所征收的費用或附加的限制條件不得不同于或超過對出口到任何其他締約國(包括挪威)領土或者任何其他目的地的相同貨物所征收的費用或附加的限制條件(第3條)。上述規定充分體現了《斯約》對所有締約國國民的平等或不歧視待遇和原則。

第四,在不違反本條規定的情況下,締約國國民已獲取的權利應得到承認(第6條)。

從以上有關條約的簡要概述可以看出,挪威與其他締約國之間權利與義務的分配是不同的,這些規定在斯島逐漸建立一種“明確主權、權益共享”的模式,但由于條約的妥協性質,條約實施過程中對非軍事化原則、平等原則的適用范圍等問題仍存在廣泛爭議。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望城县| 犍为县| 思茅市| 大连市| 丹巴县| 汨罗市| 长子县| 遵义市| 林甸县| 肥城市| 黔西县| 蕉岭县| 灵寿县| 巴彦淖尔市| 珲春市| 百色市| 玛沁县| 安岳县| 元江| 南郑县| 德清县| 武清区| 东辽县| 巢湖市| 运城市| 榆社县| 福贡县| 江口县| 潼南县| 泰州市| 穆棱市| 和硕县| 平和县| 仁怀市| 济阳县| 崇州市| 葫芦岛市| 福州市| 永春县| 武邑县| 纳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