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業文化研究(第1輯):工業遺產——理論與實踐
- 彭南生 嚴鵬主編
- 949字
- 2025-04-03 19:09:59
創刊寄語
孔丹[1]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總書記還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以制造業為核心的工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工業文化則是工業和實體經濟的精神內核。我們要發展和弘揚中國的工業文化,就是要從堅定文化自信的角度支持我國工業競爭力的全面提升,并喚起全社會對工業和實體經濟的尊崇、關心和支持。
工業文化是工業化時代的精神產物,內涵十分豐富,其核心部分為企業家精神與工匠精神。中國雖然是工業化的后來者,但在近70年的社會主義工業建設中,產生了以鐵人精神、“鞍鋼憲法”和“兩彈一星”為突出代表的、具有中國氣派的工業文化。它是我們黨群眾路線、實事求是、自力更生等優良傳統在建設時期的發揚光大,它成為鼓舞人民奮發圖強、改變“一窮二白”面貌的強大精神力量。改革開放以來,更多的企業在市場環境中嚴格企業管理、努力鉆研技術,繼承了“鞍鋼憲法”優良傳統,在嚴酷的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
在當今全球化時代,我們既要虛心學習吸收工業化先行國家在工業體制、工業管理及其體現的工業文化的精華,也要珍惜自己工業發展歷程中的成功經驗和優良傳統,同時克服自身的弱點。我們要按照習總書記的指示,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著力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因此,深入研究工業文化,就是要從學術研究層面探尋在新時代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更多中國企業成長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的成長之道,進而探尋中國先進制造業的發展道路。
華中師范大學中國工業文化研究中心是工信部與高校創辦的首家工業文化研究機構,現在,中心創辦《工業文化研究》這一刊物,為中國的工業文化事業開辟了新的陣地。祝《工業文化研究》茁壯成長!愿《工業文化研究》成為中國工業文化發展的重要助力!
[1] 孔丹,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長、中國中信集團公司原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