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帶一路”建設與東盟地區的自由貿易區安排
- 王金波
- 1520字
- 2018-11-08 18:36:10
第二章 “一帶一路”打造中國—東盟“鉆石十年”
歷史上,絲綢之路既是東西方物暢其流的象征,更是各國、各地區文明交流的通道。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中樞,東盟在古老的“海上陶瓷之路”(又稱“海上香料之路”)上曾占據重要位置。今天,中國與東盟依然陸海相接、山水相連。2014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額已經超過1萬億美元,約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1/4。其中,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中國與東盟的貿易額已由2001年的400億美元增加至2014年的4800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為21.1%,高于同期中國貿易總額增速約4個百分點(見圖2-1)。而中國與東盟的雙向投資規模則從10年前的300多億美元累計增加至目前的1200多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為14.9%。

圖2-1 中國—東盟貿易情況(2001~2014年)
資料來源:根據聯合國貿易數據庫和中國商務部相關數據計算制成。
未來一段時期內,在升級版中國—東盟自貿區和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議(RCEP)的制度性框架下,預計中國與東盟間貿易額將擴大至2020年的1萬億美元,雙向投資額將達1500億美元(見圖2-2)。同期,隨著中國經濟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由外需拉動向內需驅動的轉型與升級,預計中國將從世界各國進口約10萬億美元的商品,對外投資將超過5000億美元。這意味著中國將由地區公共產品的消費者轉型為地區公共產品尤其是經濟類公共產品的提供者。
這一歷史性的轉變或許才是中國構建“一帶一路”的真正要義所在。
僅就中國與東盟關系而言,RCEP等機制性安排的順利建成和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升級不僅會對東亞生產網絡的完善和提升、地區統一市場的構建起到促進作用,為東亞經濟的內生發展提供新的動力,還會為中國與東盟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的構建賦予新的內涵、奠定新的基礎。

圖2-2 東盟對中國投資情況(2002~2013年)
資料來源:根據《2014年度中國對外投資統計公報》相關數據計算制成。
我們需要認識到,在當前東亞二元格局和亞太區域治理機制碎片化的背景下,東盟作為東亞合作的中心地位的地區國際關系條件并未完全喪失。
這或許意味著,至少在東亞一體化進程中,東盟發揮功能性中心或地區合作平臺作用的外部條件依然存在。鑒于東盟特殊的地緣政治稟賦,在未來的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東盟參與合作的意愿依然非常重要。中國有必要在中國—東盟自貿區(CAFTA)的基礎上,繼續深化和擴大與東盟成員的務實合作。
在打造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和全力支持東盟推進RCEP建設的同時,繼續通過現有的東亞區域生產網絡,進一步提升與東盟成員在產業、技術、能源、環境、海上合作等戰略領域和次區域合作的層次,有重點地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加快構建利益共享的區域資源保障體系和產業分工體系。
短期內可以以打造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為契機、以RCEP為支點、以互聯互通為抓手、以“2 +7”為合作框架,
務實推進中國與東盟成員的海上絲綢之路和命運共同體的建設。
未來10年,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構建和中國與東盟合作的進一步深化,中國與東盟的區域一體化和共同體建設將從地區戰略目標轉化為實現地區和平與穩定的戰略手段之一。不過,必須強調的是,在當前南海問題日趨復雜的背景下,在“美國的南海政策已經由最初的完全持中立立場轉向在南海問題上實際上的選邊站”的情況下,
南海局勢的穩定與南海爭端的和平解決或將成為決定中國與東盟關鍵順利發展的關鍵。同樣,在當前東亞地區秩序和亞太區域合作格局發生明顯變化的情況下,中國與東盟自貿區的升級、RCEP和東盟經濟共同體(AEC)的構建則會為中國與東盟經貿關系的可持續發展、雙方貿易和相互間投資的可持續增長提供制度性保障。未來一段時期內,隨著東亞/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和“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推進,自貿區框架下的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和制度一體化與“一帶一路”的“五通”舉措完全可以做到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且并行不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