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云論道:何亞非談變化中的世界
- 何亞非
- 6字
- 2018-11-08 18:01:40
一 論全球治理
維護國際秩序,鞏固世界和平
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00周年。人類文明為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付出了慘重代價。撫今追昔,從痛苦的歷史中汲取教訓,努力維護有利于長期和平與發展的國際秩序,避免再度滑入戰爭深淵,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反省歷史與背叛歷史”
一戰是帝國主義國家兩大集團——同盟國與協約國之間為瓜分世界,爭奪殖民地霸權進行的首次世界戰爭,其根源是帝國主義時期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性的加劇。
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階段進入以壟斷為特征的帝國主義階段,政府代表壟斷資本集團為獲取最大壟斷利益,推行對外擴張和侵略政策。老牌殖民帝國英、俄、法占據絕大部分殖民地,而經濟發展迅速、實力急劇上升的德、日、美等新興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地卻很少。這種不均衡導致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激化。
同時,資本主義國家周期性經濟危機和國內矛盾尖銳化,導致各國政權不穩,紛紛擴軍備戰、尋找同盟,企圖通過發動侵略戰爭來緩和國內矛盾。
有30多個國家15億人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場覆蓋歐、亞、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平洋等海域,軍人、平民死亡人數超過5500萬,參戰國物資總損失達4萬億美元。
一戰后戰勝國建立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存在許多弊端,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導火線。《凡爾賽條約》對德國實行極為嚴厲的經濟、軍事制裁,德國失去了13%的國土和12%的人口并被解除武裝。德國雖然戰敗,但元氣并未大傷,工業體系保存完整。《凡爾賽條約》使德國國民產生極強的抵觸情緒,引發強烈的民族復仇主義。最終希特勒納粹黨上臺,德國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二戰是德、意、日軸心國與中、蘇、美、英等同盟國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進行的歷史上空前規模的戰爭。德、意、日法西斯政權在英、法、美等國綏靖政策的縱容下,推行侵略擴張政策,挑起世界大戰。二戰造成7000萬人死亡,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卷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公里。
二戰中后期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雅爾塔體系,歷史上有進步性。雅爾塔體系將蘇聯和美英兩種不同社會制度國家的和平共處原則納入國際體系和制度,維持了戰后世界的總體和平,孕育了政治、經濟、文化、意識形態等方面的相互寬容。建立在美蘇中英法五大國力量均勢基礎上的聯合國和安理會集體安全體系以及美國一超獨強的全球經濟、金融領域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代表了二戰后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為維護世界整體和平、促進全球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兩次世界大戰都與德國和日本有密切關系,但這兩個國家對待歷史的態度卻截然相反。德國對侵略歷史做了徹底的反省,獲得歐洲和國際社會的原諒,現在已經成為國際社會尤其是歐洲的重要成員。而日本卻沒能直面歷史,不愿承認侵略戰爭的歷史事實和錯誤,相反美化歷史,把自己打扮成“歷史的受害者”,特別是目前的安倍政府,居然公然挑釁二戰確立的國際秩序,參拜供有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推動修改和平憲法。自然遭到國際社會特別是亞洲鄰國的唾棄。安倍政府究竟想在背棄歷史的道路上走多久?人們拭目以待。
日本通過一戰在亞洲攫取了巨大利益,刺激日本發動對中國等亞洲國家的侵略和太平洋戰爭。日本學者自己說,“日本對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反思意識很薄弱”。在日本不僅很少看到對戰爭的反省,反而對二戰日本戰敗始終耿耿于懷。《產經新聞》居然稱,從一戰前的局勢吸取的教訓是,針對中國一定要提高日本獨自的震懾力以及日美同盟的戰斗力。其危險性可見一斑。
“薩拉熱窩”與“慕尼黑”
《金融時報》最近刊文敦促政治家更多反思薩拉熱窩事件,少擔心慕尼黑危機。“薩拉熱窩事件”和“慕尼黑危機”指一戰、二戰前兩場外交危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處理外交事務的辦法。防止“慕尼黑危機重演”通常指訴諸軍事手段來解決危機,防患于未然,不姑息養奸。“薩拉熱窩”則提醒要提高警惕,處理好每一件貌似不大的事件,嚴防引發戰爭。
1938年慕尼黑危機中,英法姑息希特勒的綏靖行為導致了大戰的爆發。1914年夏天,奧地利大公在薩拉熱窩遇刺后引發的一連串事件使歐洲滑入戰爭深淵。各國自二戰以來似更加警惕慕尼黑事件的重演。但是,“慕尼黑”思維也常常成為西方武力干涉別國內政的借口,如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事件、美國介入越南戰爭、2003年美國對伊拉克的戰爭等。唯有肯尼迪總統1963年處理古巴導彈危機是個例外。
目前許多人將一戰爆發前的歐洲與百年后今天的東亞做比較,認為戰爭危險迫在眉睫。這種看法顯然過于簡單化。當前亞太地緣環境尖銳復雜,既有中美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的復雜關系,又有中日圍繞釣魚島爭端引發的矛盾。最近日本安倍政府加緊軍備,公然挑戰二戰后確立的國際秩序,使東亞充滿了火藥味,局勢趨于緊張,但除非個別國家鋌而走險,應該說總體還是可控的。百年彈指一揮間,國際體系的發展與完善加上核武器“確保相互摧毀”的制約,戰爭已不再是大國博弈的首選。
盡管誰也不希望看到亞洲發生沖突,但是流言還是不斷,總是有人在炒作中國因素。似乎縈繞在這片大陸上空的陰影主要是有關中國的崛起。這種用簡單歷史類比推論戰爭邏輯存在很大誤區,與事實相去十萬八千里。如果不是單純的無知,那就是背后在搞鬼!
中國確實是崛起的大國,但中國傳統文化和歷史歷來主張“和為貴”,與當年德日的窮兵黷武沒有可比性。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不是權宜之計,而是基于歷史和現實的戰略抉擇。而且,中國的發展和現代化是在現有國際體系中進行的,中國是現有國際體系的積極參與者、建設者和維護者。以聯合國維和行動為例,中國是五個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部隊最多的國家,已派出一萬多名官兵參與了24項維和行動,足跡遍及世界各個角落。
從經濟民生角度看,中國改革開放幾十年積極投身全球經濟和貿易的發展,國內生產總值躍居世界第二,人均收入超過7000美元,對外貿易首次超過4萬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一大貿易國。這些充分證明中國是國際體系和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為國際體系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目前中國與世界各國已結成命運共同體。中國希望國際秩序更加公正、公平、合理,以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但中國始終是國際體系的堅定捍衛者。
人類歷史上大概有15次新興大國的崛起,其中11次與守成大國發生對抗和戰爭。亞洲會不會重蹈當年歐洲的覆轍,歷史是老師也是鏡子,關鍵要看中美如何處理“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的關系。中美互為第一大貿易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經濟相互依存,又都有相互摧毀的核力量,以戰爭手段解決“崛起與守成”的關系不可想象,當然兩國也不能容許被別的國家或某一事件拖入沖突。
中美必須打破歷史上大國沖突的傳統邏輯和對抗的悲劇。我們要對兩國人民負責,作為大國也要對國際社會負責。目前的現實也從反面提醒人們,由于個別國家一意孤行,逆歷史潮流而動,亞洲確實存在潛在的危險因素。他們正在利用中美關系這一獨特歷史階段的特點做文章,企圖挑撥、誘迫中美重蹈歷史覆轍。中美決不能上這個當。
中國對外戰略重要的是明確自己的底線,也就是要有底線思維。中國有理由也有能力在東亞地區發揮自己的影響力,釣魚島問題涉及中國主權和領土利益底線,理應寸步不讓。中美在東亞合作符合雙方和亞太地區的總體利益。中美都是二戰的勝利國,都是現有國際秩序的受益者,對遏制日本重走軍國主義老路負有共同責任。
慕尼黑也好,薩拉熱窩也罷,各方都是要提高警惕,努力維護地區和平大局,如出現挑釁或危險信號,也需要有果斷的應對措施。一戰爆發不正是這樣將大國拖下水的嗎?
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中美建立“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系,得到美方和奧巴馬總統的積極響應。雙方不僅有可能建立這種雙贏、多贏的關系,為世界其他國家樹立榜樣,從亞太特別是東亞的現實看也是必須馬上要做的事。中美兩國有責任這樣做。當然在處理具體事務時,要胸懷大局、掌握主動、把握平衡、拿捏分寸,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關鍵在于不被一件件事情拖著走,疲于被動應付。
“全球化與去全球化”
二戰以來世界維護和平、促進經濟發展的歷史與全球化進程加速發展密切關聯。這數十年全球化帶來貿易和投資在全世界快速流動,世界越來越小,內政外交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全球整體財富似滾雪球般地增加,給各國帶來了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然而全球化弊端也開始逐步顯現,貧富差距無論在窮國與富國之間還是一國內部都有擴大。全球經濟治理的缺失也越來越明顯,二十國集團作用提升,取代八國集團成為全球經濟治理的主要平臺,說明全球經濟治理體制的改革已經提上議事日程,新興市場國家的話語權在小幅增長。中國等主要發展中國家進入全球經濟決策的核心圈。這些都是歷史的進步,說明我們的國際體系正在向前發展,完善自己。
全球化總體利大于弊。繼續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推動世界貿易組織多哈回合取得全面成果是國際社會的共識。然而近來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和西方國家以新興市場國家“搭全球化順風車”損害了西方利益為由,開始“去全球化”,轉而搞類似跨太平洋經濟戰略伙伴關系(TPP)和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關系(TTIP)等區域性的所謂“志同道合者聯盟”,以重新制定全球經濟和貿易規則,排擠中國等主要發展中國家。
這種給國際體系“打橫炮”的做法顯然無益于維護全球經濟的持續發展和世界局勢的穩定。經濟體系的混亂還可能造成國際政治關系的混亂,制造國家之間的猜忌和不信任。地緣政治的重要性、危險性人們容易看清楚,而經濟領域的競爭常常被大家認為是當今世界的常態而忽視其破壞性。相信中美有足夠的智慧穩妥應對。雙方的共同利益遠大于分歧,不能以一己之私到處“折騰”,把地區和世界搞亂。
中方已經明確表示,對任何有利于地區和全球經濟發展的安排持開放態度。希望美方也能著眼長遠,在自由貿易和投資安排方面做出明智的決定。這包括TPP、TTIP以及正在進行的涉及20多個主要國家的服務貿易談判。可喜的是,最近中美就雙邊投資協定進入實質性談判,表明兩國在經濟和貿易、投資上的合作正在全面展開。隨著美國經濟復蘇勢頭平穩、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速度加快,中美合作共贏的一面將更加突出,給兩國人民和世界帶來福音。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溫故而知新,重溫歷史是為了更好地面對未來。中國和世界的面貌都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浪潮已經席卷世界。我們對自己和世界的美好未來都充滿信心,希望與世界其他國家一起共圓中國夢,共圓世界和平與發展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