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民黨高層的派系政治(修訂本):蔣介石“最高領袖”地位的確立
- 金以林
- 11字
- 2019-01-05 00:11:52
第二章 蔣胡由合作到分裂
一 蔣介石為什么選擇了胡漢民
1928年2月,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在南京召開。此時汪精衛和胡漢民均在海外,全會在選舉中常委時,對胡漢民或汪精衛是否應當選,各方爭論不休。“因有胡無汪皆成問題”,最終決定“先選五人而留四人,為后來汪、胡回國缺額”。大會選舉蔣介石、譚延闿、丁惟汾、于右任、戴季陶為常務委員,并決定恢復國民政府和軍事委員會主席制,由譚延闿、蔣介石分任主席,共主中樞,繼續北伐。
二屆四中全會表面上實現了國民黨的統一,蔣介石再次重掌大權。但蔣此時的地位并不穩定。董顯光在《蔣總統傳》一書中有如下一段評論,頗能顯示蔣氏當時的地位和無奈:
事實上,他此階段中的地位是很不鞏固的。雖然在汪精衛出國時,蔣總統曾經行使國民黨的最高權力,但他的崇高地位,尚未得到老一輩同志所承認。他仍被認為軍事的,而非政治的人物。于是隨著七月間他所遭遇的軍事慘敗,他的整個地位更不穩了。他的對手人物如汪精衛、李宗仁、唐生智、馮玉祥、孫科、胡漢民、許崇智等無不自認為革命運動中注定的最后領袖。

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召開,蔣介石復出,汪精衛、胡漢民出洋
自蔣介石第一次下野后,他漸漸明白了一點:在“老一輩同志”眼中,“他仍被認為軍事的,而非政治的人物”。在國民黨內,他此時仍無法代替汪、胡的領袖地位,這也是他被逼下野的一個重要原因。1927年11月,蔣自日本回國后,深知要重返中樞必須擁有汪精衛或胡漢民其中一派的支持。在反對特別委員會的問題上,蔣同汪的立場是一致的,因此他首先選擇了汪,以致“胡漢民、孫科、伍朝樞等,因不直蔣與汪合作,先后離京出國”。但后因共產黨在廣州暴動,汪精衛等人遂成為黨內眾矢之的,汪氏再度被迫宣告引退。
在這一段時間內,國民黨各派政治領袖紛紛出洋考察,實可謂盛極一時,為國民黨政治生活中從未有過的現象。胡漢民、孫科、伍朝樞、王寵惠、傅秉常等赴歐洲各國,鄒魯、許崇智等赴美國,汪精衛等去法國。隨后戴季陶、古應芬、居正等也先后出洋考察。隨鄒魯等人一同赴美的程天固對此曾說:“所謂出洋考察者,乃托詞而已,其實各人皆不滿當時之政治現象,抱有政治病而去者。”這一解釋頗為一針見血,同時也體現出黨內元老對蔣介石一定程度的不信任。
早在此前,出洋考察就已成為國民黨派系斗爭中的一種政治手段。出洋者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政治斗爭中的失敗者,借出洋為名,避免在國內付出更大的犧牲;另一類則是不滿當前政治狀況,以此保存實力,等待時機,一旦政局有利于己,立即歸國,重返中樞。
蔣介石在1927年8月第一次下野時,出洋赴日本。他在總結此次下野教訓時,深感“組織不完,統系不明,用人不慎,為失敗之原因”。“成功原則在于消除異派。”為此出國前,他對黃埔軍校學生及部分黨政親信做了秘密安排,為東山再起做好準備,并明示“黃埔同學會事,屬其減小目標,努力工作,為五年十年準備工夫,以求革命之徹底也”。
此后,陳果夫按照蔣的旨意將留在上海的部分黨政干部發動起來,組織“中央俱樂部”,并號召各地蔣系人員聯合行動,共同反對和抵制南京的中央特別委員會,在各地積極展開“擁蔣”活動,其主要領導人為戴季陶、丁惟汾、陳果夫三人。當蔣氏重掌中樞后,戴、丁二人分任其他要職,此后中央俱樂部便成為陳果夫、陳立夫兄弟獨自經營的國民黨內直隸于蔣介石的一個派系。因中央俱樂部的英文名為Central Club,時人就以中央俱樂部的英文縮寫稱該系為CC,后來又被解釋為二陳兄弟姓氏Chen的縮寫。
此時,盡管黨內領袖大都出洋,但蔣介石深知他們的影響力仍在,而自己真正掌握的力量還很有限,在國民黨內尚不具備說一不二的資格。為此,他吸取這次下野的教訓,在新改組的國民政府中,僅就任軍事委員會主席一職,而將國府主席讓與譚延闿。
北伐前的蔣介石,還僅僅是國民黨內的一個風云人物,他活動的政治舞臺也局限于廣東一隅,遠比不上汪精衛、胡漢民等人,在民國初年便早已成為全國注目的政治人物。隨著北伐軍自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蔣也一下子從廣東走向全國,成為中國政壇上的一顆耀眼的新星。一夜之間,“蔣總司令”幾乎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他深知這一切都是來自北伐的勝利。因此他復職后,積極準備二次北伐。統一全國不僅是他的政治理想,同時他也充分意識到只有完成統一,才能徹底改變他在黨內僅“被認為軍事的,而非政治的人物”的狀況。
為此,蔣介石收斂了過去妄自尊大的行為,對暫時在野的黨內各派領袖都表現得相當尊重。他明白這批人今后的政治選擇,都會對他產生或利或弊的影響。于是,胡漢民等人出洋的旅費,完全由蔣氏負責。據同胡一起出洋的傅秉常回憶:“蔣公且各饋以旅費,展堂、哲生各為十萬,朝樞約為五萬,余則為二、三萬之數。”汪精衛被逼出走后,國民黨內各派一致排斥汪系的“粵籍委員”
出席四中全會,也是因為蔣氏的力保,才恢復了何香凝等五人的中央委員資格,僅將陳公博、顧孟馀、甘乃光三人排斥在外。甚至對西山會議派諸要人,蔣也私下紛紛表示致意,并贈以金錢。謝持曾在日記中記述了對蔣氏饋贈的感受:
卻之有重禍之虞(伯農言),受之于余心有不安。非傷廉也,介石曾托錫卿致意,表歉然之意于我,而今饋金。其一時所贈者,我與子超(林森)、溥泉(張繼)三人,故非不可受,所以不安者,政治關系立于相對也。
此時各方勢力也都在為自己今后的政治選擇做準備。盡管汪、胡等人紛紛出洋,但他們的追隨者仍在國內發展勢力。
胡漢民自1925年因廖案離粵赴蘇,到1927年南京國府成立期間,近兩年遠離國內政治實務,而這段時間正是國民黨勢力擴充最為迅猛的階段。因此當他入主南京時,深感得力干部嚴重不足。于是他重點招納各地的孫文主義學會等右派少壯組織成員,來抗衡共產黨和國民黨左派。上海的孫文主義學會主要是由孫科出資贊助的。北京孫文主義學會主要是由西山會議派的鄒魯領導。寧漢合流后,胡漢民主持南京黨務,開始吸收上海、北京等地的孫文主義學會成員。1928年初,胡漢民、孫科等人出洋前,特別囑咐李濟深在經濟上資助王昆侖、梁寒操等人在上海創辦刊物,宣揚胡、孫的政治主張,并保存這股政治勢力。于是王昆侖等在上海創辦《再造旬刊》 《民眾日報》。這批人后來便被稱為“再造派”,他們也以此自居。“再造派”的目標是“希望國民黨在胡漢民的領導之下,一方面排斥汪精衛那一批所謂 ‘左派’,一方面使蔣介石限制在只主持軍事的地位,把國民黨再造一番”。
此時汪派的所謂粵籍委員也大都集中到了上海,同樣準備辦刊物,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他們在經濟上則是依靠蔣介石的資助。陳公博回憶他剛自廣州逃到上海時的狀況,說道:
為什么不辦一個刊物?這是一般青年們向我質問的說話,也是當時所謂粵方委員商量的說話。但辦刊物豈是一件容易的事?頭一件便需要錢……“現在不是汪蔣合作嗎?為什么不找宋子文商量?”這是粵方委員替我出的主意,而且他們也正在要辦刊物……我便找宋子文,他是為著汪蔣合作的原故呢?還是為著鬼有所歸則不為厲的宗旨呢?我不知道,但他是終于答應了。他答應每月補助我們三千五百元,二千元是辦《革命評論》,而一千五百元是辦《前進》。
由此可見,當時汪、胡等黨內各政治派系都在積蓄力量。而蔣介石在沒有確定到底聯合哪一方時,則在暗中分別予以資助,以此保持今后合作的可能。
二次北伐的軍事進展相當順利。6月8日,北伐軍進占北京。7月1日,張學良通電表示:本人“愛鄉愛國”,決不妨礙統一。此后張學良積極同國民黨聯絡,12月東北宣布易幟。于是國家宣告統一。
北伐勝利后,南京國民政府根據地方實力派實際控制的地盤和軍事力量,決定在廣州、武漢、開封、太原分設政治分會,以李濟深、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分任各地政治分會主席。加上蔣介石控制的南京中央和張學良控制的東北,在表面統一的局面下,無形中又形成了六大軍事集團割據的狀態。
此時的蔣介石,雖然掌握著中央政權,但對另外五大集團,不僅在軍事上毫無控制能力,即使在政治上也缺乏號召力。他要想真正做到統一全國,就必須借助國民黨的力量來逐步收回分散的權力。可以借“黨權”來削弱各地“軍權”,是他在這六大集團中的最大優勢。但此時蔣還無法得到全黨的認同。他的地位和影響,根本無法同汪精衛、胡漢民相比,尚不能以國民黨正統自居壓服眾人。因此他必須要在汪、胡兩人間做出選擇,依靠他們完成真正的統一,并鞏固自己的權力。
在上述六大軍事集團中,張學良的奉系剛剛敗退回東北,對蔣氏而言暫時不存在威脅。馮玉祥和閻錫山兩人間本有積怨,為此蔣利用他所控制的中央政權,讓閻錫山據有平、津,借此挑起閻、馮矛盾。李宗仁曾有一段頗有見地的評論,他說:
直隸(旋改稱河北省)、察哈爾兩省及北京(旋改北平)、天津兩市的光復,實系第二、三、四各集團軍協力作戰的戰果。然戰后中央政府對光復地區地方軍政機關人事的安插……幾乎全是閻系人物;馮玉祥僅分得北平特別市市長和崇文門統稅局一所。此稅收機構原為北京政府歷任總統私人占據的肥缺,每月收入約二十萬元。這數目對擁兵十余萬的馮玉祥來說,簡直是“杯水車薪”,無濟于事。面對坐擁河北、察哈爾兩省暨平、津兩市的閻錫山,難免感覺不平,因而發生怨言。蔣先生這種措施,事實上也是一種權術,意在挑撥本已互相嫉忌的馮、閻二人,使其發生齟齬,以便控制。
這樣一來,可以同蔣介石相抗衡的實際就剩下了李宗仁、李濟深兩人控制的武漢、廣州政治分會了。而自1927年9月開始,桂系勢力日漸膨脹,李濟深以桂人統率粵軍控制兩廣,其間雖有張發奎發動的驅李之役,但很快被李的部下陳銘樞、陳濟棠和桂系黃紹竑平定。而李宗仁則以特別委員會名義發動討伐唐生智之役,并派白崇禧入湖南收編了唐生智的降軍。唐部原有四個軍,除何鍵第三十五軍仍留駐湖南外,其余三個軍分別以廣西籍將領李品仙、廖磊、葉琪分任軍長,合組為第十二路軍。李宗仁稍后更親自坐鎮兩湖。1928年6月,奉軍退出關外,張宗昌的直魯聯軍仍盤踞北平以東唐山、灤州一帶。7月,白崇禧率領第十二路軍進攻,9月奏捷。于是,白崇禧的部隊就駐扎于冀東到山海關一帶。當時還一度盛傳白崇禧欲“襲繳平津第三集團軍之械”,獨占北平之說,商震在給閻錫山的電文中甚至直指白崇禧“瓜分河北之心,路人皆知”。
這一切在蔣介石看來,無疑是新桂系自兩廣(李濟深、黃紹竑)、兩湖(李宗仁)到華北(白崇禧)形成對南京政府的三面包圍。此時新桂系控制的勢力范圍之廣,也的確是桂系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而在寧漢合作期間逼蔣介石下野的“元兇”,實質上就是桂系的李、白諸人。因此,蔣介石最急于削弱的軍事集團就是桂系。為達此目的,蔣開始逐步把合作的對象確定為胡漢民。陳公博對此曾有一段寓意深刻的分析:
蔣先生除非不打桂系則已,要打桂系,反要排除汪先生。因為桂系的大本營在兩廣,而兩廣的主力又在廣東。廣東的省政府主席陳真如(陳銘樞)是蔣先生拿得穩的,而總指揮的陳伯南(陳濟棠)則非靠胡先生和古襄勤(古應芬)先生,不容易拉住他替蔣先生賣力。因此倒桂必要拉胡,而拉胡又必須要排汪。
而胡漢民此時也正在積極準備回國。6月初,當胡得知二次北伐即將勝利的消息后,就從巴黎致電國民政府主席譚延闿,向國民黨二屆五中全會提出《訓政大綱》案;隨后又由柏林寄回《訓政大綱提案說明書》,系統闡述了他的“以黨治國”方略。其核心思想就是:國民黨“為民眾奪得政權,應以政權褓姆自任”;“欲盡褓姆的職責,必求褓姆本身的健全,故黨須有完固的重心,政府須有適宜組織”。他主張在訓政期間,國民政府應由行政、立法、司法、監察、考試五院組成,實行五權分立原則。
胡漢民的“以黨治國”“以黨訓政”理論,特別強調了國民黨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絕對領導地位,既適合國民黨鞏固統治的需要,又附緣于孫中山的建國思想,因此在國民黨內受到普遍歡迎。這也正是蔣介石所需要的。蔣深知只有借助孫中山的繼承者身份和國民黨這面旗幟,才是鞏固自己權力的最有效方法。因此,他密切注視著胡漢民、汪精衛等人在國外的動向。當時,和胡漢民等人同在法國的李石曾不斷向蔣介石、張靜江等人密報胡漢民、孫科、伍朝樞等人的動向,其中一則電報稱:
胡、孫、伍本以不滿于南京而出國,其中胡以不滿于蔣汪合作;伍以不滿于蔣,對于寧感情尤惡;哲生則較遜,但一面不滿子文,一面為胡、伍利用,故一致行動。此就其三人之情形而言也。
彼三人遍歷歐美,并非消極,弟察其內容,實有兩種:(一)如寧局不利,則伊等一面為外交上之預備,一面靜候時機,聯寧之敵以倒寧;(二)如寧局順利,則伊等以外交工作再與寧合作。今伊等到歐,適值戰事順利進展,故取第二策。
得到李石曾的密報后,蔣介石更堅定了聯合胡漢民的決心。
除上述政治原因外,汪精衛、胡漢民二人的性格也是蔣介石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在蔣看來,“展堂之短不過度量狹隘,言語尖刻,辭色之間往往予人以難堪。然其自勵清苦,則比其他書生之可貴,尚足稱也。”而汪精衛在政治上反復無常,不僅令胡漢民與之絕交,
也令蔣介石感到同汪合作,今后難以把握。“蔣以汪之為人,不可捉摸,而胡漢民乃一定型人物,故寧愿聯胡。”
因此,蔣介石最終選擇了胡漢民。

李濟深

李宗仁

白崇禧
蔣桂戰爭前,新桂系勢力空前強盛,自兩廣(李濟深、黃紹竑)、兩湖(李宗仁)到華北(白崇禧),形成對南京政府的三面包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