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東海海域移民與漢文化的傳播:以琉球閩人三十六姓為中心作者名: 賴正維本章字數(shù): 2629字更新時間: 2025-04-03 18:25:41
第一節(jié) “賜閩人三十六姓”之由來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即遣使賚帶詔書前往海外各國,詔告天下明朝開國。彼時琉球三分天下,中山、山南、山北三國鼎立。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遣楊載賚詔到琉球,促琉球來明朝貢。其詔書曰:[1]
昔帝王之治天下,凡日月所照,無有遠邇,一視同仁。故中國奠安、四夷得所,非有意于臣服之也。自元政不綱,天下兵爭者十有七年。朕起布衣,開基江左,命將四征不庭,西平漢主陳友諒、東縛吳王張士誠、南平閩越、戡定巴蜀、北清幽燕、奠安華夏,復(fù)我中國之舊疆,朕為臣民推戴,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建元洪武。是用遣使外夷,播告朕意,使者所至,蠻夷酋長稱臣入貢。惟爾琉球在中國東南,遠處海外,未及報知,茲特遣使往諭,爾其知之。
同年十二月,琉球國“中山王察度遣弟泰期等隨載入朝,貢方物”。[2]這是琉球正式入貢中國之始。洪武十三年(1380年),山南王承察度也以師惹為使,入貢中國。[3]但當(dāng)時琉球內(nèi)部三國爭斗,民不聊生。明太祖特遣使梁民及路謙賚敕到琉球,規(guī)勸三王“息民戰(zhàn),養(yǎng)人生”。洪武十六年(1383年),山北王帕尼芝遣其臣模結(jié)習(xí)隨同中山王及山南王一同到明廷謝恩。明太祖賜中山王鍍金銀印一顆。[4]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廷復(fù)補賜山南王、山北王鍍金銀印各一,并賜中山王、山南王海舟各一。[5]此后,三王入貢不斷。宣德四年(1429年),尚巴志先后消滅山南王、山北王而統(tǒng)一琉球,仍以中山王之名向明稱臣納貢。[6]
明初中琉海道十分兇險。“浪大如山,波迅如矢,風(fēng)濤洶涌,極目連天”,[7]但琉球造船及航海技術(shù)都十分落后,“縛竹為筏,不駕舟楫”。[8]鑒于琉球造船業(yè)之落后,難以與明朝保持密切的朝貢貿(mào)易關(guān)系,自明太祖始,明朝皇帝不斷慷慨賜海舟予琉球國。據(jù)史料統(tǒng)計,洪武永樂年間,數(shù)有三十只船。
洪武十八年(1385年),“太祖賜(中山)王海舟一。而山南王、山北王各遣使入貢,太祖賜山南王海舟一”。[9]
洪熙元年(1425年),琉球使臣“鄭義才又具呈言,海舟經(jīng)年,被海風(fēng)壞,臣等附內(nèi)官柴山舟得達,乞賜一舟歸國,且便進貢,宣宗命工部給之”。[10]
宣德七年(1432年),琉球“王遣漫泰來結(jié)制等入貢,漫泰來結(jié)制具呈言,來舟損壞,乞賜一舟歸,宣宗命工部給之”。[11]
正統(tǒng)四年(1439年),琉球國中山王尚巴志奏,“近使者巴魯?shù)蓉暦轿锔熬蹫楹oL(fēng)所壞,緣小邦物料工力俱少,不能成舟,乞賜一海舟付巴魯?shù)阮I(lǐng)回,以供往來朝貢……上命福建三司于見[現(xiàn)]存海舟內(nèi)擇一以賜,如無則以其所壞者修葺與之”。[12]
正統(tǒng)九年(1444年),琉球“使臣梁回奏乞給海舟一,以便歲時朝貢,英宗給之”。[13]
上述所賜海舟,多系出閩浙沿海衛(wèi)所。
永樂年間(1403~1424年),賜永寧衛(wèi)崇武千戶所原百戶經(jīng)所掌勇字五十九號,四百料官船一只。
永樂十六年(1418年),于福建撥與□□洪字號海船一只。[14]
宣德五年(1430年),撥給福建鎮(zhèn)東衛(wèi)安字號船只。[15]
宣德六年(1431年),撥給永寧衛(wèi)金門千戶所順字號船。[16]
宣德七年(1432年),福建撥與海船一只。[17]此外,浙江衛(wèi)所撥賜海船兩只。[18]
由于琉球國缺乏航海駕舟人員,明廷在撥賜海舟的同時,提供航海通貢人才,這便是賜閩人三十六姓的由來。
據(jù)琉球《歷代寶案》載,宣德六年(1431年),琉球國王致明廷禮部咨文稱:[19]
潘仲孫告稱年八十一歲,原系福建福州府長樂縣十八都民,于洪武二十三年欽報梢水,遞[遞]年駕船,往來進貢,至永樂三年蒙受火長身役,徑[經(jīng)]今年老,無力駕駛船只,欲回原籍住坐,告乞施行。得此,參照本人系是欽報人數(shù),合令附船前去,理合移咨,煩就行屬回鄉(xiāng)住坐便益,咨請施行。
《明憲宗實錄》成化五年(1469年)“三月壬辰條”謂:[20]
琉球國中山王長史蔡璟,以祖本福建南安縣人,洪武初奉命于琉球國導(dǎo)引進貢,授通事。父襲通事,傳到璟升長史。至是奏乞照例賜誥封,贈其父母。下史部。以無例而止。
以上兩則史料說明,明廷確實派遣了若干閩人入琉任導(dǎo)貢引船等事務(wù)。“住坐”是徭役名稱。明朝規(guī)定,凡軍戶、匠戶,需終身服役。匠戶徭役分“住坐”“輪班”兩等。“住坐”之匠戶每月上工十天,如貧病不堪,每月可出班工銀一錢,委官雇人上工代替自己。[21]潘孫鄉(xiāng)原為梢工,服匠役,故雖因年老從琉球返中國,但仍須繼續(xù)服“住坐”之役。
圖1-1為徐葆光《中山傳信錄》所載琉球地圖。

圖1-1 徐葆光《中山傳信錄》所載琉球地圖
[1] (明)胡廣等:《明太祖實錄》卷71,太祖洪武五年正月乙酉朔甲子條,臺灣“中央”研究院史語所,1962,第1317頁。
[2] 張廷玉:《明史》卷324,外國四,中華書局,1974,第8361頁。
[3] (明)胡廣等:《明太祖實錄》卷134,太祖洪武十三年十月戊午朔丁丑條,臺灣“中央”研究院史語所,1962,第2124~2125頁。
[4] (明)胡廣等:《明太祖實錄》卷158,洪武十六年十一月庚子朔甲申條,臺灣“中央”研究院史語所,1962,第2446頁。《萬歷重修大明會典》載,明頒與四夷的印章分金印與鍍金銀印兩種。金印只頒給日本與朝鮮兩國。而琉球、安南、占城、爪哇等國則均頒給鍍金銀印。
[5] (明)胡廣等:《明太祖實錄》卷170,洪武十八年正月“癸亥朔丁卯條”,臺灣“中央”研究院史語所,1962,第2582頁。
[6] 周煌:《琉球國志略》卷4,臺灣文獻叢刊第293種,臺灣銀行經(jīng)濟研究室編印,1971,第95頁。
[7] 徐孚遠等:《明經(jīng)世文編》卷460,《李文節(jié)公文集》,中華書局影印本,1974,第5040頁。
[8] 蕭崇業(yè):《使琉球錄》,臺灣文獻叢刊第287種,臺灣銀行經(jīng)濟研究室編印,1970,第112頁。
[9] 『中山世譜』卷3,〔日〕伊波普猷等編『琉球史料叢書』,東京美術(shù)刊,昭和47年,第42頁。
[10] 『中山世譜』卷4,〔日〕伊波普猷等編『琉球史料叢書』,東京美術(shù)刊,昭和47年,第57頁。
[11] 『中山世譜』卷4,〔日〕伊波普猷等編『琉球史料叢書』,東京美術(shù)刊,昭和47年,第60頁。
[12] (明)陳文等:《明英宗實錄》卷57,正統(tǒng)四年七月甲戌,臺灣“中央”研究院史語所,1962,第1103頁。
[13] 『中山世譜』卷5,〔日〕伊波普猷等編『琉球史料叢書』,東京美術(shù)刊,昭和47年,第64~65頁。
[14] 《歷代寶案》第1冊,卷1,“國立”臺灣大學(xué)印行,1972,第522頁,□為不能識別的字。
[15] 《歷代寶案》第1冊,卷16,“國立”臺灣大學(xué)印行,1972,第530頁。
[16] 《歷代寶案》第1冊,卷16,“國立”臺灣大學(xué)印行,1972,第541頁。
[17] 《歷代寶案》第1冊,卷16,“國立”臺灣大學(xué)印行,1972,第533頁。
[18] 《歷代寶案》第1冊,卷16,“國立”臺灣大學(xué)印行,1972,第533頁。
[19] 《歷代寶案》第1冊,卷16,“國立”臺灣大學(xué)印行,1972,第531頁。
[20] (明)劉吉等:《明憲宗實錄》卷65,成化五年三月乙酉朔壬辰條,臺灣“中央”研究院史語所,1962,第1313頁。
[21] 張廷玉:《明史》卷78,中華書局,1974,第190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