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分省份市場化指數報告(2016)
- 王小魯 樊綱 余靜文
- 2421字
- 2018-11-08 18:19:08
前言
自1978年中國開始改革開放以來,已經過去了38年。其間,我國經濟體制經歷了多方面的改革,基本上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轉向了市場經濟體制。這些改革極大地煥發了經濟活力,加速了經濟增長,使過去37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率達到9.6%;中國從人均GDP約200美元的低收入國家成長為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的中等收入國家;經濟總量上升到世界第2位;居民收入實現了大幅度提高,福利大為改善,2.5億農村貧困人口擺脫了絕對貧困。中國經濟能夠實現如此大的進步,最根本的條件就是市場化改革。
但市場化改革并未完成,還有很多方面改革不徹底。我們目前的市場體制仍然是不完善的,而且經歷了進進退退。市場在某些方面的資源配置中并沒有起到決定性作用。尤其是在過去某些時期,政府對市場的行政干預有所上升,經濟中的不公平競爭現象有所增加,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有所減弱,收入分配出現惡化。這些導致了經濟結構失衡和增長動能減弱,使經濟面臨重大挑戰。中共中央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近來又進一步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旨在改善資源配置,提高經濟效率,糾正結構失衡。因此,重振市場化改革,成為中國經濟當前面臨的最重要任務。
本書是中國市場化指數2016年報告,是國民經濟研究所的最新課題成果。本書旨在對過去一個時期我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以下簡稱各省份)市場化改革進展的總體情況和不同方面的進展情況進行評價;發現進步,找出薄弱環節和制約因素,評價不同方面、不同地區的得失;為繼續推進市場化改革做一些基礎性的工作,為決策和改善政府工作提供參考,為學術研究提供數據,為企業經營者、投資者和廣大關心者提供背景情況。
中國市場化指數課題從2000年開始進行,至今已經持續了十幾年。到上一個報告(2011年報告)為止,已出版了6個報告,系統地分析評價了全國各省份的市場化相對進程。在過去幾年,課題因為數據和某些其他困難而暫時停頓,現在我們恢復了這個課題。本報告是該課題的第7個研究報告。
中國市場化指數由五個方面指數組成,分別反映市場化的某個特定方面。它們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非國有經濟的發展、產品市場的發育程度、要素市場的發育程度、市場中介組織的發育和市場的法制環境。為了全面反映市場化各個方面的變化,每個方面指數由若干分項指數組成,有些分項指數下面還設有二級分項指數。我們稱最低一級的分項指數為基礎指數。本報告中的市場化指數體系由18項基礎指數構成。為了保持市場化指數的客觀性,基礎指數的計算全部基于權威機構的統計數據或企業調查數據,不采用由少數專家根據主觀評價打分的方法,并盡量避免采用不可靠的數據。
基礎指數的計算以基期年份作為基準,在基期年份采用0~10分的相對評分系統,以該分項市場化程度最高的省份為10分,最低的省份為0分;其余省份的評分為0~10分,根據其該項指標與評分最高和最低省份的相對差距計算。因此評分反映的是省份與省份之間市場化進程的相對情況,較高的評分反映相對較高的市場化程度。后續年份評分仍以基期年份為基準,允許超過10分或低于0分。因此在給定的時期內,市場化指數是跨年度可比的,從而能夠反映一個省份市場化程度的進步或退步。
市場化的五個方面指數分別由其下轄各分項指數按等權重的計算方法合成(求算術平均值)。市場化總指數由五個方面指數按等權重原則合成。全國的分項指數、方面指數和總指數由各省份的相應指數按等權重原則合成。我們在早期的報告中曾經使用過主成分分析法決定各分項指數和方面指數的權重,以計算市場化總指數。但數據分析發現,在所采用的基礎指標滿足一定數量時,主成分分析法的計算結果與等權重計算結果很接近。同時由于按主成分分析法計算,各分項指數每年權重不同,導致數據跨年度缺乏可比性,不能正確反映每個省份市場化的進步或退步,因此我們認為等權重方法是可取的。此外,由于各省份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不同,使用各省份算術平均值來反映全國市場化進程有不夠準確的地方,但不論按人口規模或按經濟規模進行加權,也都有不盡合理之處,因此我們仍然使用分省算術平均值來近似反映全國的市場化進展狀況。
本課題使用的基礎數據和據此計算得到的各項指數具有延續性,但由于某些統計指標的口徑發生變化,或不再可獲得等原因,我們會根據情況變化,在盡量保證數據基本可比的前提下,對指標體系進行有限的調整。此次市場化指數的構造也較以前有所調整。關于中國市場化指數整體構造的詳細情況和計算方法請見本書的第四部分。
我們上一個市場化報告(2011年報告)公布的數據截至2009年。但考慮到2008年以后發生的某些經濟情況變化具有趨勢性,為便于分析問題,本報告以2008年作為基期,對2008年以來各省份的市場化各方面變化重新進行了計算和評分。由于所使用的數據資料的調整和計算的基期年份不同,本報告公布的較早年份指數評分和排序,與上一個報告有所不同。另外,截至本書完稿,許多分省2015年的統計數據尚未公布,因此本報告最后一年指數的基礎統計數據來自2014年統計,而調查數據來自2015年的企業調查。書中最新一年的指數仍統稱為2014年指數,特此說明。
本書的正文分為六個部分。在以前的市場化報告中,分省的市場化情況在第四部分介紹,但由于這一部分對31個省份的市場化情況依次進行評價和分析,篇幅較大,不同的讀者可能只對其中某些省份的情況感興趣,為了方便讀者在閱讀前面幾部分時就能夠了解市場化指數的構造和計算方法,我們把原來的第五和第六部分合并為“市場化指數的構造和計算方法”,移為第四部分,而分省情況的介紹和分析改為正文的第五部分。在第六部分中,我們提供了2008年以來的市場化總指數和方面指數及分省排序,供研究者利用。
本課題得到了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的資助,同時得到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中國企業家思想俱樂部、財經雜志社、慧聰書院等若干機構及個人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在此對所有支持者深表感謝。
本書由王小魯、樊綱、余靜文完成。喬桐封和李愛莉承擔了文字校對、后勤聯絡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