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城市概論
- 李春華 許翃章 薛蘇鵬
- 10837字
- 2018-11-08 14:45:08
第一節 智慧城市的哲學基礎
一 城市
1.城市的定義
在漢語中,“城”指的是一種防御性的構筑物,有以武器守衛土地的意思;“市”指的是交易場所,市是城市最原始的雛形,是城市的前身。《易經》中“日中為市”中的“市”,最初指的是居住在固定居民點的勞動者交換剩余產品的場所,后來逐漸成為手工業者和工商業者集中的地方。城市的定義和內涵隨著生產力水平的發展逐漸豐富和復雜化。目前,學術界對于城市定義的界定尚沒有統一的意見。不同的學科對于城市的認識不一而足,各具特色。
從表1-1歸納的內容可以看出,對于城市的解釋眾說紛紜,各有側重。但從哲學角度來看,目前學術界將城市定義為人能動的對象性活動的結果,它是一種打上了人類活動痕跡并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類意愿和文化理想的人工環境。古今中外歷朝歷代的專家學者依托自身所處的時代,設想出心目中的各種各樣的理想城市,并在城市建設的實踐中,將這種人文理想融入其中。總之,城市發展有著濃重的時代烙印,城市是時代的產物,城市發展受到生產力水平的發展和人類的認識水平的影響和支配。隨著時代的演化和人類認識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也在不斷地向前發展和演進。
表1-1 城市定義對比

注:a)〔美〕W. Z.哈修《經濟研究參考資料》,鄒煥壬譯,1982年第28期,第18頁;b)中國大百科全書地理學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地理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4,第32頁;c)〔日〕山鹿城次《城市地理學》,朱德澤譯,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第2頁;d)《不列顛百科全書》(國際中文版)第4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第237頁;e)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蘇聯百科詞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第232頁;f)《大美百科全書》編輯部編《大美百科全書》第6卷,臺灣光復書局,1990,第396頁。
2.中國城市的演變歷程
(1)農業文明時代的城市
農耕時代,受制于落后的生產力水平,人類可利用的資源只有物質資源,科技水平尚處于對物質的認識階段,因此,人類對自然的開發利用程度很低,自然環境基本處于靜態平衡狀態。傳統觀念認為農業的發展推動了城市的建立,但這種傳統認識是錯誤的。考古學研究表明,發達城市周邊地區的農業的生產力水平往往高于欠發達地區,農村并不是農業技術進步的發源地,相反,農業技術的進步始于城市。在農業文明時代,由于當時信息資源匱乏,不同地區之間的交流很少,人類依托自然地理環境,利用原始的自然動力,艱難地集群棲居。這個時代,數十萬人的集聚地就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比如,《清明上河圖》中所描繪的繁榮的汴京就可以被稱為當時的“世界大城市”。集群居住是最原始的城市生活方式,它為人類智能的演化提供了基礎。原始的城市滿足了當時人類生存、安全等基本的物質和精神層面的需求。這個時代,人類的精神生活主要通過宗教的形式反映出來。比如,中國歷史上的早期文化到處充盈著宗教和祭祀的烙印。這個時代,桃花源是人類追求的理想中的居住狀態。由于當時人們推崇天人合一、自然為宗的哲學思想,像今天的杭州、桂林、濟南、岳陽、揚州、昆明等城市都是寶貴的歷史遺產。
(2)工業文明時代的城市
城市的發展為工業的產生提供了條件,與此同時,工業革命的發展又進一步為人口集聚增添了動力。一方面,工業革命的發展促進生產效率的提高,機械化使得農業生產的效率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農村剩余勞動力開始產生;另一方面,城市的發展又催生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城市對于勞動力的需求也在大幅度的增加,這又進一步地促使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聚集,增加了城市的經濟容量,擴大了城市的規模。人們進入了城市,又享受到了城市經濟發展帶來的生活質量的提高,個人生活狀態得以改善。可以說,人類真正意義上的城市文明肇始于工業革命之后。
工業文明時代,自然科學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人類對于自然世界尤其是物質的認識已經深入分子-原子級別。能源領域的進步尤其是電力的廣泛運用使得城市具有向立體方向發展的可能性,同時也為人口高密度的聚集提供了能源支撐。工作的分工細化與專業化使得經濟快速發展,這成為吸納勞動力的重要途徑。加之人類可利用的信息資源日益增多,交流機會不斷增加,這使城市的規模日漸擴大。這個時代,百萬人口規模的城市是最為常見的,千萬人口規模的城市也不斷地涌現出來。在這些城市中,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代表著工業文明時代的輝煌。在工業文明時代,典型的城市形態是資源型城市。
人群的聚集是一把雙刃劍。在工業文明時代,人類追求發展至上,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表現為人類對自然的征服。于是,城市壞的一面也在這一時期表現得淋漓盡致。尤其在全球化的進程中,通過發展低技術、高污染產業,發展中國家的GDP不斷增長。但這一時期的城市問題也很多,如城市病,城市犯罪、城鄉分離,精神、文化、道德的缺失等。這個時代,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變得滿目瘡痍;由于利益的驅使,人類的精神世界受到腐蝕。
(3)信息時代的城市
20世紀,計算機的發明使人類社會邁進信息時代。如果說工業革命是對人類改造自然的活動的體能進行延伸的話,那么基于比特的信息革命就是人類在智慧方面的延伸。比特是信息的最小單位,是信息社會的基石。信息不僅具有無質量、可共享的性質,而且它的可共享的人數規模與其價值正相關。
信息時代,人類的城市生活方式正在慢慢改變,它從滿足基本的物質追求逐漸向舒適、自由、幸福的方向發展。人類的環保意識也越來越強,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因此,這要求當前城市建設在融入現代化元素,吸收東西方文化精華的同時,還要注重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弘揚,做到因地制宜,和而不同。這可以促進文化共生,使城市向智能化、多元化方向發展。在信息時代,典型的城市形態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運用虛擬的信息空間來影響、改造和驅動現實的城市,而這樣的城市正是今天的人們所需要和追求的。所以,智慧城市既是當今城市發展的目標,又是城市發展的過程。
二 時代呼喚智慧城市
伴隨著信息技術、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飛躍式發展,人類已經逐步進入信息時代,并悄然步入智慧時代。從前的“數字城市”(Digital City)和“數字地球”正逐步被當前的“智慧城市”和“智慧地球”所取代。這樣的改變一方面會直接推動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進步,另一方面還會間接影響到人們日常生活的行為模式。在不久的將來,人們不僅可以在具有“智慧”特征的數字化環境中進行工作和學習,而且還可以借助具有“智慧”特征的信息化技術進行精細化管理、決策前的分析,以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服務。智慧城市是數字城市發展的新階段,是被賦予智慧的數字城市。智能技術正被應用于城市生活的各個方面,如智慧交通、智慧電力、智慧醫療、智慧基礎設施等;智慧城市的“智慧”,應該是一種新的基于智慧理念、智慧技術、智慧制度的城市發展形態。
1.中國智慧城市的智慧思想來源
科技決定城市文明,人類生產力的水平決定了人群聚集的規模。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農耕大國。在處于改革開放初期的1978年的中國,只有19%的人生活在城市,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年的德國已經有98%的人生活在城市中了。因此,今天在面對著同樣的智慧城市的發展要求時,中國的城市發展目標與訴求和發達國家有著很大的不同。對于歐美發達國家而言,城鎮化與工業化的發展目標早已實現,如今在發展“智慧城市”的過程中,如何讓城市的活力再次迸發是其研究和實踐的關鍵。但是對于中國這個正在經歷著工業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城鎮化四重變革的國家而言,從戰略的角度考慮,中國正面臨著一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這個機遇促使我們發揚我們的后發優勢,在西方的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經驗基礎上,少走彎路快步直達。但是從現實的發展情況來看,要建設“智慧城市”,我們會面對比發達國家更多的挑戰。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所呈現的城市形態、城市管理理念,一方面,與這個國家在這一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有關,另一方面,又與這一時期的價值觀念、道德準則、思維方式等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聯系。而這些因素無不受到哲學緩慢而持久的潛移默化的影響。當代哲學思想在城市建設和發展過程中表現為智慧城市的理念。具體來說,現階段我國的智慧城市理念蘊含的哲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以人為本
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我國就有了以人為本的哲學思想理念。孔子的“仁學”思想,孟子“以民為本”的“仁政”思想,東漢末年仲長統的“人事為本,天道為末”的政治思想,明末清初黃宗羲的民本思想,近代孫中山提出的“民權”“民生”,毛澤東提出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當前,“以人為本”是中國共產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中國共產黨開展一切活動都必須遵循的思想。
智慧城市建設要求踐行以人為本的理念。智慧城市不但要把城市建設得更美好,而且要讓在城市里生活的人民的感覺更好。以人為本的思想正是從社會發展理論的角度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人的主體性”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的理論的重新理解。人是指人民群眾,本是指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首先,以人為本強調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性。即在維護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同時,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讓人民群眾參與到關乎自身利益的決策和政策制定過程中來。人類的文明史是人的本性不斷升華的過程,順應人性的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城市是由人組成的一個集合體。只有城市里的每個人都參與到城市治理中,都有一種主人翁的意識,都能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才能,這樣的城市才會是一個繁榮和幸福的城市。智慧城市建設為人民帶來了更多的參與機會,因為它能夠使每個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有機會親自參與到城市治理的實踐中去,以為自己創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與美好的智慧家園。其次,以人為本強調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即其要求不僅要保證主體的基本物質需求,而且要使主體更高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丹麥未來學家蒙沃爾夫·倫森認為,人類在經歷了狩獵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之后,將進入一個以關注夢想、歷險及情感生活等為特征的夢幻社會,人們消費的注意力將轉到精神需求方面。誠然,在智慧城市時代,大部分事物主要通過數字來度量,但人并不是數字化的人,因為人類的精神文化需求為人類所特有,是人類智慧創造的結果。在當今物質過剩而精神匱乏的時代,智慧城市的建立基于大數據、云計算、現代通信技術的運用,生產自動化程度的提高。勞動者用于生產的時間將減少,閑暇時間將相應增加,勞動者得到了新的解放。人們將有更多的時間用于讀書、看報,強身健體,與家人團聚,從事科學、藝術的創新活動以及參與到其他社會活動中去。無疑,建設智慧城市,滿足了主體高層次的需求,為主體持續的社會交流、學習和創新創造了條件,為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最后,以人為本強調要讓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智慧城市的建設正是基于人民群眾共享技術創新成果的基礎之上的。技術創新使得人民不再僅僅是巨大機器上的一個齒輪,而是智慧城市本身的核心組成部分,它賦予了人們創造未來的力量。在智慧城市中,由于更多的授權、至高無上的權威的消失,人民可以平等地參與到事物處理中來。這就激發了公眾參與政治的熱情,促進了現代民主政治的發展。
總之,智慧城市建設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實踐,是以人為本價值目標在實踐中的體現,使智慧時代的人的主體性得到了很好的彰顯。在智慧城市中,人的主體性、自主性和能動性得到了很好的發揮。
(2)自然為宗
歷史的發展和實踐證明了崇尚自然、尊重科學的思想是正確的。在我國古代哲學中,自然哲學占據主導地位。老子的《道德經》寫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描述了自然界發展變化的歷程。其中,老子的“道”就指自然。道家的核心思想——“無為而治”并不是說人在自然面前無能為力,而是要求人類在利用自然的過程中,要順應自然的發展規律。“無為”意味著無欲,人們只有對自然無欲,才不會對自然過度的開發利用。“無為”的要求與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在某種程度上具有相似性。老子“無為而治”的本意就是想構建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想世界。莊子在繼承老子思想的基礎上,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領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莊子曰:“道通為一。”統攝天地間的“道”是唯一的,萬物是唯一的。莊子將自然看作一個密切聯系的整體,指出人與自然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關系,因此,人具有內在的動力去構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儒家思想對于中庸的解釋,也強調一種和諧狀態,其包含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東晉的陶淵明、明代的陳獻章都十分崇尚自然,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強調人應歸于自然、融入自然。因此,由于受到當時哲學思想的影響,在我國古代城市的建設過程中,“近山傍水”是城市選址所遵循的不變法則和存在的傳統意識,這也使得山水景觀和園林綠化成為一個城市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自古以來,人類的生產與生活總是離不開自然和生態環境,因此,在發展過程中,珍惜自然、保護環境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之道。根據世界城市發展的探索與實踐來看,人類有關未來理想城市的探索從烏托邦、太陽城、公社新村一直發展到田園城市、主體城市、衛星城、綠色城市、山水城市、生態城市等,這些理想城市都強調清潔的、健康的和可持續的城市發展模式。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和發展委員會發布的《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可持續發展即“發展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下一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可持續發展觀是人類對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的關系進行反思的產物,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結合的產物,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匯流的產物。城市化帶來的城市病,使城市的管理者傷透了腦筋,如何使城市可持續發展,聯合國人居中心在其《生存環境議程》中明確指出,“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成功與失敗將在城市內見分曉”,而“良好的管理,將是成敗的關鍵所在”。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這足見其重要性。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尤其是進入21世紀后,在城鎮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時候,在城市人口不斷增長的過程中,我國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城市病,這已經成為各個城市在發展與建設過程中所面臨的重大問題,其中,尤為嚴重的是資源短缺、環境污染、交通擁堵和安全隱患等問題。
作為一種新的城市模式,智慧城市在實現了人居環境現代化的同時,使城市更加自然化,這是在我國古代山水城市模式基礎上進行的更好的創新。在智慧城市建設的實際過程中,通過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城市的運作更加易于感知,城市資源更加易于整合,在此基礎上實現的城市的精細化、智能化管理,使得在城市運作和發展過程中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降低、交通擁堵緩解、安全隱患也進一步被消除。城市病等問題得到有效化解,城市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智慧城市能用更少的資源做更多的事,并能減輕工業化生產的副作用,智慧城市管理的思維方式由征服自然變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智慧城市變得低碳生態、綠色宜居、循環共生、天人合一、平衡協調,更加幸福美麗。人們在智慧城市的干凈、舒適、便捷的環境里生活和工作,其身心在無形之中得到陶冶,患病率將大大下降,這種生活美也是“智慧”的體現與所在。
(3)與時俱進
與時俱進的核心在于“時”。中國古代有豐富的關于“時”的思想。《周易》中有“凡益之道,與時偕行”;《老子·八章》中有“事善能,動善時”;《楚辭》中有“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荀子》中有“與時遷徙,與世偃仰”;清朝出現“與時俱進”一詞。中國古代哲學中,“時”的思想體現了人們對事物變化的深刻認識,對事物的變化時機及時把握。把握時的目的就是要通過認識來指導實踐,也就是要“與時俱進”。與時俱進區別于盲目的冒進發展。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指出,新事物是指那些從舊事物的根本矛盾中解放出來,與舊事物有本質區別且具有光明前途的那些事物,并不是新出現的事物都是新事物。當然,社會某一方面的片面、畸形發展并不是與時俱進,與時俱進強調社會整體的全面的發展。因此,與時俱進應當是城市發展過程中遵循的最基本的思想。
首先,從城市發展的歷史看,城市發展與人的需求演進過程密切相關,可以說,城市發展過程是一個從滿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到滿足人對發展的需求的逐步演進過程。在不同時代,人類的需求并不相同。人類的需求是與時俱進的,這就要求城市發展也要與時俱進。在漫長的農業文明時代,城市的主要職能是滿足人們的衣食需求。在工業文明時代,人類的需求更加豐富,一方面城市要滿足人們的衣食需求,另一方面,人們的精神需求也逐步得到城市的關注。而在信息時代,隨著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和信息技術的應用,人類從前工作和生活的大樓會變成智能樓,一個城市內所有的智能樓都通過網絡連接起來,這便形成了智慧城市;如果地球上所有的智慧城市通過網絡連接起來,那么這就形成了智慧地球。中國在未來二三十年內,特大城市問題仍然是困擾各級政府的難題。而智慧城市通過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貫徹綜合、集約、創新、智慧的思想,能夠實現城市管理的智能化和系統化,從而大幅度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務的效率,因此,智慧城市模式將成為解決特大城市管理問題的不二選擇。其次,為了推動世界前進,城市發展前進的動力就在于針對問題,解決矛盾,進行創新。我國提出發展智慧城市的戰略布局,是政府審時度勢,通過抓住信息技術革命所帶來的巨大機遇,做出的重要決策;是順應我國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內擴大內需、調整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而做出的戰略選擇;是對城市發展模式的創新。最后,智慧城市是人們在信息時代對城市發展模式進行創新的產物,是比數字城市更高級的城市,也是信息時代城市的最高表現形式。在智慧城市里,人們能夠感受到城市的時尚之美,時尚文化將成為智慧城市的新景觀。在智慧城市里,時尚消費已經成為一種消費方式,人們可以在第一時間購買到最時髦的消費品。這也是智慧城市與時俱進的所在。
(4)和而不同
孔子在《論語》中寫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禮記·中庸》提到“和而不流”“中立不倚”等。晏子提出“和而不同”的樸素辯證思想。西漢時期的賈誼強調要以“中”“和”去調和、緩解事物的矛盾。南宋時期的葉適強調在認識事物時,既要認識事物的共性,又要發現事物的個性。金岳霖在《知識論》中強調,事物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和而不同”中的“和”強調的是和諧兼容。城市建設既要體現出和諧兼容的品質,又要擁有獨具特色的特征。城市特色一向是城市的魅力之源。在世界城市發展歷史上,一些令后人嘆為觀止的以科技、文化、藝術、音樂、產業、貿易、旅游為特色的歷史名城相繼出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智慧城市的特色。
從本質上講,城市應該從自身的歷史沿革、文化傳承等特點出發,制定與之相適應的發展戰略。然而,在工業文明時代的快速的城市發展過程中,工業發展對城市文化的趨同性影響使城市發展的決策者急功近利、標新立異并受到“城市建筑有了高度就有了城市知名度”的心態的影響,因此,他們對于城市文化的關注不夠、認識不足,這導致今天的中國城市“千篇一律、百城一面”。城市的特色之美日漸消失。
一方面,在不忽略物質特性、區域公共性的同時,智慧城市的建設更加注重發揚城市的個性,這反映了城市之間的同質與差異。智慧城市的建設更加關注每個城市的文化傳承、民風民俗等,更加強調城市的特色和獨特價值。懷特在他的《文化的科學——人類與文明研究》中指出:“城市由可感知的、有形的各類基礎設施構成,包括城市布局、城市建筑、城市道路以及各色商品等在內的人工環境所構成的物質文化是城市的外衣,為滿足城市居民在交往中合理地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群體之間的需求而產生的包括家庭制度、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在內的城市制度文化是城市的骨架,通過一個城市的民俗民風記憶居民的精神面貌和道德水準表現出來的,以思想觀念形式存在的城市精神文化則是城市的靈魂。”比如,沈陽市是我國的重工業制造城市,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設的過程中,沈陽市選擇將智慧環保作為該市的特色,將其放在突出位置。深圳市是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城市,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深圳市關注智慧產業的建設,并將其作為深圳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南京市則將南京的歷史文化傳統貫穿在智慧城市的建設過程中。
智慧城市的建設,體現了現代城市建設過程中的共性與個性的和諧統一,在不忽視城市現代化建設的共性的基礎上,從辯證的視角審視、思考城市的發展方針和戰略,以重視城市的個性,這使城市文化得以傳承。智慧城市以城市特色作為城市品牌,這對打造和而不同、各具特色的魅力城市具有重要作用。
2.技術進步對中國城市發展的影響
(1)互聯網推動城市管理權力結構的變革
隨著以互聯網為基礎的信息技術的發展,智慧城市不再只是一個理念,而變為現實。互聯網不僅在技術層面“連接”著城市中的各個要素,實現了“物”的智能化,而且還極大地影響、塑造著城市中的人,實現著“人”的智能化。廣大市民通過互聯網參與城市管理和建設,成為智慧城市發展的動力之一。
傳統的中國社會的權力結構是自上而下的典型的金字塔式的結構。中央政府高居塔尖,地方政府作為中間媒介,將上級政府的指令下達給底層的民眾。這種權力結構容易導致民情難以上達,管理者施策無方,從而出現政策與民意相悖的現象。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尤其是新媒體技術的普及,使得民間輿論在公共事務管理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互聯網極大地拓寬了民政互動的渠道,使民意繞開中間決策層直達決策高層,從而極大地提高了民政互動的效率。從政府管理的權力結構來看,原來的金字塔式的結構呈現三足鼎立式的轉向,代表社會力量的市民成為除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外的重要利益相關者。比如,在對貪污腐敗官員的監督與揭露中,市民的力量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在城市管理中,市民既是城市管理的對象,又是城市管理的監督者和體驗者。依托互聯網,網民可以把城市管理的效果直接反饋給決策者與執行者,這是對既有的管理方式的修正,從而進一步提高了城市管理的科學性和民主性,減少了城市管理中的問題,以全面保證各項政策惠及民眾。
(2)智慧城市的建設能夠有效提升城市治理效率
智慧城市是城市發展的高級階段,是城市化與信息化的高度融合。在智慧城市階段,城市治理從經驗治理走向科學治理。智慧城市建設的關鍵在于如何挖掘海量數據的潛在價值,以為城市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首先,通過利用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技術,城市發展中的教育、醫療、旅游、交通等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例如,在教育領域,通過建立大數據平臺,創辦大數據教育,這可以改善學生的學習效果,發掘學生的潛質,從而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教學服務。同時,通過大數據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教師在常規教育中忽視的重要內容,從而改進教育模式,優化教學方式。大數據教育讓個體學習成為可能。在醫療領域,大數據的使用和分析,將有助于改善醫療資源分布不合理、醫療服務質量欠佳和醫療體系效率較低等問題,從而推動醫療創新。在旅游領域,通過大數據計算采集景點的游客數量、了解游客的游覽線路及住宿情況等,這對調整酒店位置、測算游客停留時間等具有重要作用,這有利于完善旅游發展方案、設計科學的游覽線路、提升旅游服務質量。
其次,智慧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可以有效應對社會問題導致的城市危機。例如,我們可以利用衛星定位技術和電子視頻監控系統對特殊人群進行方位偵測,一旦他們觸碰警報,我們將把他們的緊急情況通知相關機構和其家庭成員;我們可以利用三維空間信息系統進行各種智能服務,我們通過城市街景可以獲得地理信息服務,并通過旅游服務獲得虛擬游覽的服務;我們利用環境監測模擬系統精確獲取地震、洪災等自然災害的區域受災情況,因此,我們可以根據收集到的信息制定洪災響應機制與精準救災扶貧政策。
最后,大數據在人才評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大數據能夠更加客觀公正地對人才進行全面評估。百度搜索、微博、微信等數據能夠幫助我們獲得個人的價值取向、專業素質、道德行為等方面的數據,這有利于提高人才的選拔、任用效率。
(3)城市規劃研究在大數據時代發生了轉變
大數據給城市規劃帶來新的機遇,城市規劃從數據荒漠時期進入數據沃土時期,這為城市規劃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視角,使得城市規劃更加科學、精細。從大數據本身的特點和其在城市規劃方面的應用來看,大數據時代的城市規劃將在以下方面發生轉變。
首先,城市規劃研究將從經驗研究轉向模型研究。由于數據的缺乏、計算能力的有限,傳統的研究工作只能從少量的觀測數據中得到有限的信息,并根據這些有限的信息來推導出相關的結論。這樣的研究雖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這是以犧牲應該關注的因素,減少研究中的影響變量為代價的。當出現復雜的城市現象時,這樣的研究難以準確描述和發現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難以發現由這些因素構成的城市復雜系統的運作規律。在信息時代,通過運用高性能計算機和豐富的數據,在城市規劃研究領域,研究者可以更加充分地論證和檢驗城市研究中的假定,同時也可以運用更加復雜的模型來分析城市系統,并對多變量的情況進行模擬。在這種情況下,研究者可以得到有益的啟示,甚至得出一些新的結論。例如,通過對有關企業的空間位置、商務關系的文本數據進行分析,研究者可以研究城市復雜的網絡結構特征。其次,城市規劃研究向動態研究轉變。由于技術發展水平的不足,數據獲取設備和能力的有限以及數據收集成本的高昂,傳統的城市規劃研究大多采用抽樣方式獲取數據,數據的準確度值得商榷。在大數據時代,城市規劃研究者可以得到各個時期各個地點的統計數據,這使得城市規劃研究更加靈活、方便與精確。最后,在大數據時代,海量的數據和先進的數據處理技術,為微觀層面的城市研究提供了數據和技術支持,這使得個體共性和個性的深入挖掘和分析成為可能。
(4)人類將邁向協作、共享的學習型社會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人類正在進入協作、共享的智慧型社會。例如,互聯網可以使人們共享教育、共享知識、共享音樂等。未來,協作與共享將成為社會的主要特征,越來越多的人由純粹的消費者轉變成生產者/消費者。資源所有權逐步讓渡給資源使用權,資本主義的經濟形態有向共產主義經濟形態轉變的苗頭。同時,物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等新技術在各個領域的廣泛運用,使人類逐步進入“智能一切”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里,一些傳統的崗位將減少甚至消失,比如,商店的售貨員、部分領域的專家等將不再被社會所需要。享譽全球的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未來預測大師杰里米·里夫金在他的著作《第三次工業革命——新經濟模式如何改變世界》一書中預言,在未來社會,智能技術在服務行業將大規模取代人類勞動,勞動力大軍將轉移到醫療保健業、社會工作、娛樂及旅游業等產業和領域,這最終有可能導致很多工作的終結。在未來社會,知識經濟將發揮決定性作用。基于知識的稀缺性以及大數據、云計算等高科技技術對社會的重大影響,人類將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活到老學到老。未來社會將成為協作、共享的學習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