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清熱藥
一、清熱瀉火藥
石膏 Shigao
別名 軟石膏、白虎。
來源 本品為硫酸鹽類礦物硬石膏族石膏。主產于湖北、安徽、山東。
中藥識別 本品呈長塊狀、板塊狀或不規則塊狀。白色、灰白色或淡黃色,有的半透明。體重,質軟,縱斷面具絹絲樣光澤。氣微,味淡。
選購貯藏 以色白、半透明、縱斷面如絲者為佳。置干燥處。
現代研究 有解熱、降血糖及生肌等作用。
性味歸經 甘、辛,大寒。歸肺、胃經。
功能主治 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用于外感熱病,高熱煩渴,肺熱喘咳,胃火亢盛,頭痛,牙痛。
用法用量 生石膏煎服,15~60g,宜先煎。
用藥禁忌 脾胃虛寒及陰虛內熱者忌用。
①肺熱咳喘:生石膏15g,麻黃10g,杏仁10g,甘草3g。水煎服。②胃熱口臭,牙齦腫痛:生石膏15g,知母10g,熟地黃10g,牛膝10g,麥冬10g。水煎服。
適用于溫病初起。石膏3g、粳米5g、綠茶3g。用250ml水煎煮石膏、粳米至水沸后,沖泡綠茶5~10分鐘后飲用。
適用于外感寒邪入里化熱,或溫熱病邪在氣分所致壯熱頭痛、面赤心煩、汗出口渴、脈洪等癥。取生石膏60g、粳米60g,加水煮至米熟爛,去渣取汁,乘熱頓服。1日1~2劑。
南寒水石 Nanhanshuishi
別名 凝水石。
來源 為碳酸鹽類礦物方解石族方解石,主含碳酸鈣。主產于河南、安徽、江蘇。
采集加工 采挖后,除去泥沙及雜石。
中藥識別 本品呈塊狀。白色或黃白色,透明至不透明,表面平滑,有玻璃樣光澤。氣微,味淡。
選購貯藏 以色白透明、有光澤者為佳。
性味歸經 辛、咸,寒。歸心、胃、腎經。
功能主治 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用于壯熱煩渴,口干舌燥,牙痛,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煎服,3~30g,先煎。
用藥禁忌 本品性寒傷陽,脾胃虛寒者禁服。
①熱油火傷:寒水石為末,油調涂患處。②胃、十二指腸潰瘍:寒水石,研極細末,每服6g,開水送下。③足癬:寒水石、滑石、爐甘石、煅石膏各20g。共研細末,涂抹全足,每天2次。④風熱赤眼、目赤腫痛:寒水石15g,黃連5g。水煎服。
清熱滌痰。適用于痰熱咳喘。用250ml水煎煮石膏3g、寒水石3g至水沸后,沖泡綠茶5~10分鐘后飲用。
知母 Zhimu
別名 地參、水參、芪母。
來源 本品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莖。主產于河北、山西、陜西、內蒙古。
采集加工 春、秋季采挖,除去須根和泥沙,曬干,習稱毛知母;或除去外皮,曬干,習稱知母肉。
植物識別 多年生草本。葉基生,叢出,線形。花葶直立,不分枝,高50~120cm;花散生在花葶上部呈總狀花序;花黃白色,多于夜間開放。蒴果卵圓形。花期5~8月,果期7~9月。分布于東北、華北及陜西、寧夏、甘肅、山東、江蘇等地。
中藥識別 外表皮黃棕色或棕色,切面黃白色至黃色。氣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帶黏性。
選購貯藏 以切面色黃白者為佳。置通風干燥處,防潮。
現代研究 有抗病原微生物、解熱、抗炎、抑制鈉泵、降血糖、改善學習記憶能力及抗腫瘤等作用。
性味歸經 苦、甘,寒。歸肺、胃、腎經。
功能主治 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用于外感熱病,高熱煩渴,肺熱燥咳,骨蒸潮熱,內熱消渴,腸燥便秘。
用法用量 煎服,6~12g。生知母多用于外感熱病,高熱煩渴,肺熱燥咳,內熱消渴,腸燥便秘。鹽知母常用于骨蒸潮熱,盜汗遺精。
用藥禁忌 脾虛便溏者不宜用。
①熱病煩渴,小便不利:知母10g,金銀花25g,枳椇子10g,燈心草3g。水煎服。②急性支氣管炎:知母24g,黃芩18g。水煎服。③感冒咳嗽:知母10g,桑葉10g,苦杏仁10g,浙貝母10g,紫蘇葉6g。水煎服。
清熱除濕、養陰降火。適用于痢疾、遺精、赤白帶下。將知母3g、黃柏0.5g用250ml水煎沸后,沖泡茉莉花茶3g。
滋陰潤燥,補血填精。適用于陰虛火旺,骨蒸潮熱,足膝酸痛,軟弱乏力。黃柏40g炒至褐色,知母40g炒10分鐘,熟地黃45g蒸熟,龜甲40g炙酥,碾碎,同置容器中,添加黃酒1.5L,浸泡5日,去渣留液。午飯后口服10ml,每日1次。
滋陰化液。適用于精液異常。甲魚1只,把甲魚肉放入鍋內,加水、姜片、蔥段,用武火燒開后,改文火煨,至肉將熟時放入知母10g、黃柏10g、天冬10g、女貞子10g、銀耳15g。肉爛時出鍋。吃肉喝湯。
蘆根 Lugen
別名 葦根、蘆頭。
來源 本品為禾本科植物蘆葦的新鮮或干燥根莖。
采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挖,除去芽、須根及膜狀葉,鮮用或曬干。
植物識別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3m。莖直立,中空。葉2列,互生,葉片扁平。穗狀花序排列成大型圓錐花序,頂生,小穗暗紫色或褐紫色。花、果期7~10月。生于河流、池沼岸邊淺水中。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分布。
中藥識別 表面黃白色,有光澤,節呈環狀。切面黃白色,中空。氣微,味甘。
選購貯藏 以色黃白,有光澤者為佳。干蘆根置干燥處;鮮蘆根埋于濕沙中。
現代研究 有保肝、解熱、鎮痛等作用。
性味歸經 甘,寒。歸肺、胃經。
功能主治 清熱瀉火,生津止渴,除煩,止嘔,利尿。用于熱病煩渴,肺熱咳嗽,肺癰吐膿,胃熱嘔吐,熱淋澀痛。
用法用量 煎服,干品15~30g;鮮品加倍,或搗汁用。
用藥禁忌 脾胃虛寒者忌服。
①胃熱嘔吐,呃逆:蘆根15g,白茅根15g,枇杷葉10g。水煎服。
②呃逆,惡心嘔吐:煮蘆根取汁,飲之。③口臭:鮮蘆根、冰糖適量,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1周。④熱病口渴:鮮蘆根60g,葛根60g,狗肝菜30g。水煎服。⑤熱病咳嗽,痰黃稠黏:蘆根15g,枇杷葉10g,杏仁10g。水煎服。
清熱生津,除煩止嘔。適用于熱病煩渴;胃熱嘔吐泛酸,肺癰。蘆根10g、綠茶3g,用300ml開水沖泡后飲用。
解毒殺蟲,利小便。適用于食用魚蟹中毒者。蘆根250g切碎,置容器中,添加黃酒180ml、水60ml,煎至60ml,去渣留液。每日1次,每次趁溫飲1劑。
清熱、除煩,止嘔。適用于小兒胃熱而引起的嘔吐等癥。先水煮生蘆根30g,取汁去渣,用汁煮粳米50g做粥。趁溫食用。
天花粉 Tianhuafen
別名 花粉、瓜蔞根、天瓜粉。
來源 本品為葫蘆科植物栝樓或雙邊栝樓的干燥根。
采集加工 秋、冬季采挖,洗凈,除去外皮,切段或縱剖成瓣,干燥。
植物識別 栝樓:攀援藤本。莖具縱棱及槽。葉互生,常3~5淺裂至中裂,裂片邊緣常再淺裂,基部心形。花冠白色,裂片倒卵形,兩側具絲狀流蘇。果實橢圓形。花期5~8月,果期8~10月。全國大部分地區有產。
中藥識別 外表皮黃白色或淡棕黃色。切面可見黃色木質部小孔,略呈放射狀排列。氣微,味微苦。
選購貯藏 以色白、粉性足、質堅細膩者為佳。置干燥處,防蛀。
現代研究 有抗病毒、抗腫瘤、致流產及抗早孕等作用。
性味歸經 甘、微苦,微寒。歸肺、胃經。
功能主治 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消腫排膿。用于熱病煩渴,肺熱燥咳,內熱消渴,瘡瘍腫毒。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
用藥禁忌 不宜與烏頭類藥材同用。孕婦慎用。
①虛熱咳嗽:天花粉30g,人參9g,研為末。用米湯每服3g。
②內熱痰多咳嗽:天花粉30g,苦杏仁、桑白皮、川貝母各9g,桔梗、甘草各3g。水煎服。③糖尿病:天花粉、山藥各15g,知母、山茱萸各10g。煎服。④急性乳腺炎初起:天花粉、蒲公英各30g,白芷、金銀花各15g,水煎服。
①適用于熱病口渴、消渴、肺燥咯血、癰疽腫毒。天花粉10g、綠茶3g。開水沖泡后飲用。②適用于肝經熱盛口苦咽干、黃疸。金銀花5g、天花粉3g、綠茶3g。開水沖飲。
適用于耳聾、產后缺乳。天花粉100g碾碎,置容器中,添加白酒1L。文火煮2~3沸,候溫,去渣留液。不拘時候,隨量飲用。
竹葉 Zhuye
別名 鮮竹葉、竹葉卷心。

青桿竹
來源 為禾本科植物淡竹、青桿竹等的葉。其卷而未放的幼葉,稱竹葉卷心。
采集加工 隨時可采,宜用鮮品。
植物識別 ①淡竹:竿高6~18m,中部節間長30~40cm;新竿藍綠色,密被白粉;老竿綠色或黃綠色,節下有白粉環。竿環及籜環均稍隆起,籜鞘淡紅褐色或淡綠色,有紫褐色斑點,無籜耳及遂毛。籜舌紫色。竿的節上多2分枝。末級小枝具2或3葉;葉舌紫褐色。筍期4月中旬至5月下旬。分布于黃河流域至長江流域各地。②青桿竹:竿高6~10m,節間長30~36cm,幼時薄被白蠟粉;節處微隆起,基部第一至二節于籜環之上下方各環生一圈灰白色絹毛;分枝常自竿基第一或第二節開始,以數枝乃至多枝簇生,主枝較粗長。葉片披針形至狹披針形。分布于廣東、廣西。
中藥識別 葉呈狹披針形,邊緣一側較平滑,另一側具小鋸齒。葉面深綠色,背面色較淡。氣微,味淡。
選購貯藏 以色綠、完整、無枝梗者為佳。置干燥處。
性味歸經 甘、辛、淡,寒。歸心、胃、小腸經。
功能主治 清熱瀉火,除煩,生津,利尿。用于熱病煩渴,口瘡尿赤。
用法用量 煎服,6~15g;鮮品15~30g。
用藥禁忌 陰虛火旺,骨蒸潮熱者忌用。
①熱病煩渴:竹葉、麥冬各12g,石膏30g。水煎服。②暑熱氣虛心煩:鮮竹葉、太子參各9g,扁豆花6g,鮮荷葉半張。水煎服。
①清熱潤喉。適于夏季炎熱時飲用。竹葉5g、甘草3g、綠茶3g。開水沖泡后飲用。②清熱利尿。適用于小便赤熱灼痛。竹葉5g、車前草3g、大棗2枚煎液250ml,沖泡甘草3g、綠茶3g飲用。
清熱瀉火,清心利尿。適用于溫熱病見發熱口渴、心煩尿赤、口舌生瘡等癥。生石膏45g,鮮竹葉10g,水煎煮,去渣取汁,放入粳米100g煮成稀粥,入白砂糖5g調味。每日分2~3次食用。

淡竹
淡竹葉 Danzhuye
別名 竹葉麥冬、水竹子。
來源 本品為禾本科植物淡竹葉的干燥莖葉。
采集加工 夏季未抽花穗前采割,曬干。
植物識別 多年生草本,高40~90cm。須根中部膨大呈紡錘形小塊根。莖叢生,細長直立,中空。葉互生,葉片披針形,全緣,脈平行,中脈在背面明顯突起;葉鞘光滑或一邊有纖毛;葉舌截形,質硬,邊緣有毛。圓錐花序頂生,小穗線狀披針形,疏生。穎果紡錘形,深褐色。花期7~9月,果期10月。生于山坡、林地或林緣、道旁蔽蔭處。分布于長江流域以南和西南等地。
中藥識別 莖呈圓柱形,有節,表面淡黃綠色,中空。葉片披針形,表面淺綠色或黃綠色,葉脈平行,具橫行小脈,形成長方形的網格狀。氣微,味淡。
選購貯藏 以葉多、色綠者為佳。置干燥處。
現代研究 有抗病原體、抗腫瘤及退熱作用。
性味歸經 甘、淡,寒。歸心、胃、小腸經。
功能主治 清熱瀉火,除煩止渴,利尿通淋。用于熱病煩渴,小便短赤澀痛,口舌生瘡。
用法用量 煎服,6~10g。
用藥禁忌 陰虛火旺、骨蒸潮熱者慎用。
①熱病煩渴:淡竹葉15g,麥冬15g,水煎服。②小便不利,尿少而紅,口舌生瘡:淡竹葉15g,生地黃10g,木通5g,甘草梢10g。水煎服。③咽喉腫痛:淡竹葉30g,梔子根15g。水煎服。
清心泄熱。適用于皰疹口腔炎、口腔潰瘍。淡竹葉3g、木通1g、甘草梢3g、生地黃3g,水煎煮,取液300ml沖泡綠茶后飲用。
鴨跖草 Yazhicao
別名 鴨腳掌、鴨食草、竹葉菜、雞舌草。
來源 本品為鴨跖草科植物鴨跖草的干燥地上部分。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收,曬干。
植物識別 一年生草本,高15~60cm。莖圓柱形,肉質,表面呈綠色或暗紫色。單葉互生,葉片卵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全緣。總狀花序,花瓣3,深藍色。花期7~9月,果期9~10月。生田野間。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選購貯藏 以色黃綠者為佳。置通風干燥處,防霉。
現代研究 有抗病原體、保肝及解熱等作用。
性味歸經 甘、淡,寒。歸肺、胃、小腸經。
功能主治 清熱瀉火,解毒,利水消腫。用于感冒發熱,熱病煩渴,咽喉腫痛,水腫尿少,熱淋澀痛,癰腫疔毒。
用法用量 煎服,15~30g。鮮品60~90g。
用藥禁忌 脾胃虛弱者,用量宜少。
①外感發熱,咽喉腫痛:鴨跖草30g,柴胡、黃芩各12g,忍冬藤、千里光各25g,甘草6g。水煎服。②喉痹腫痛:鴨跖草60g。洗凈搗汁,頻含服。③扁桃體炎:鮮鴨跖草60g,水煎沖蜜糖服,或搗汁服。④尿路感染,急性腎炎,小便不利:鴨跖草20g,水煎服。
利濕去濁。適用于尿頻、尿急、尿痛。鴨跖草干品30g、蒲公英50g,用淘米水煮10~20分鐘。分次飲用。
梔子 Zhizi
別名 卮子、山梔、越桃、黃梔子。
來源 本品為茜草科植物梔子的干燥成熟果實。
采集加工 9~11月果實成熟呈紅黃色時采收,除去果梗和雜質,置沸水中略燙,取出,干燥。
植物識別 常綠灌木,高1~2m。單葉對生;葉橢圓形、闊倒披針形或倒卵形,全緣。花單生,花冠高腳碟狀,白色,后變乳黃色,裂片5或更多,倒卵狀長圓形。花期5~7月,果期8~11月。分布于中南、西南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等地。
中藥識別 表面紅黃色或棕紅色,具6條翅狀縱棱。氣微,味微酸而苦。
選購貯藏 以皮薄、飽滿、色黃者為佳。置通風干燥處。
現代研究 有抗病毒、抗內毒素、解熱、抗炎、鎮痛、鎮靜催眠、保肝利膽、抗胰腺炎等作用。
性味歸經 苦,寒。歸心、肺、三焦經。
功能主治 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外用消腫止痛。用于熱病心煩,濕熱黃疸,淋證澀痛,血熱吐衄,目赤腫痛,火毒瘡瘍;外治扭挫傷痛。
用法用量 煎服,5~10g。外用生品適量,研末調敷。
用藥禁忌 本品苦寒傷胃,脾虛便溏者不宜用。
①扭傷:生梔子末30g,雞蛋清1個,面粉、白酒適量。共調成糊狀,貼在扭傷部位,干后換。②噎嗝反胃:焦梔子去皮20粒,水煎服。③急性支氣管炎,傷風咳嗽:梔子根30g,車前草30g,桑葉10g,枇杷葉10g。水煎服。
清熱疏風。適用于一切外感熱病。連翹5g、防風3g、梔子3g、甘草3g、綠茶5g。開水沖泡10分鐘后飲用。
涼血活血,化瘀止痛。適用于各種閉合性軟組織損傷。梔子60g,大黃30g,乳香30g,沒藥30g,一枝蒿30g,樟腦7g,置容器中,再加入白酒適量浸泡2周,去渣留液,不足200ml者,加適量白酒至200ml。用敷料塊浸入藥液,擰成半干狀,敷貼于患處,再蓋以干敷料,用膠布固定,24h換藥1次。輕者用藥1~2次,重者2~4次即愈。用藥4次以上無效者則停用。
清熱降火、涼血解毒。適用于熱病煩悶不安,目赤腫痛,口渴咽干;血熱妄行之衄血、吐血、尿血。取粳米放入瓦煲內,加水煮粥至八成熟時,取梔子粉10g調入粥內繼續熬煮,待粥熟,調入冰糖,煮至溶化即成。每日2次,趁溫服,3天為1療程。
夏枯草 Xiakucao
別名 夏枯花、大頭花、鐵色草、棒槌草。
來源 本品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干燥果穗。主產于江蘇、浙江、安徽、河南、湖北。
采集加工 夏季果穗呈棕紅色時采收,除去雜質,曬干。
植物識別 多年生草本。莖方形,紫紅色。葉對生,葉片橢圓狀披針形,全緣。輪傘花序頂生,呈穗狀;花冠紫色或白色,唇形,下部管狀,上唇作風帽狀,2裂,下唇平展,3裂。花期5~6月,果期6~7月。全國大部地區均有分布。
中藥識別 本品呈圓柱形,淡棕色至棕紅色。體輕。氣微,味淡。
選購貯藏 以穗大、色棕紅者為佳。置干燥處。
現代研究 有抗病原體、降血糖、降血壓、抗腫瘤、抗心肌缺血及抗凝血等作用。
性味歸經 辛、苦,寒。歸肝、膽經。
功能主治 清肝瀉火,明目,散結消腫。用于目赤腫痛,目珠夜痛,頭痛眩暈,瘰疬,癭瘤,乳癰,乳癖,乳房脹痛。
用法用量 煎服,9~15g。或熬膏服。
用藥禁忌 脾胃寒弱者慎用。
①目赤腫痛:夏枯草15g,馬蘭15g,水煎服。②泌尿系感染:夏枯草9g,水煎,分3次服,連服5天。③甲狀腺腫大:夏枯草15g,水煎服,連服15天。④乳癰:夏枯草50g,蒲公英100g。共搗爛,成糊狀,取適量敷患處。
①清利頭目。適用于頭目眩暈。夏枯草5g、冰糖10g。開水沖泡后飲用。②清熱消癰。適用于乳癰初起。夏枯草10g、蒲公英3g、綠茶3g。開水沖泡后飲用。
清熱止血。適用于肺結核咯血。夏枯草500g置容器中,添加黃酒1L,文火蒸至無酒味,去渣留液。每日3次,每次空腹溫飲15~30ml。
平肝清熱,疏肝解郁。適用于頭痛,眩暈,目疼,耳鳴,煩躁,瘰疬,痰核等。將豬肉50g切薄片,夏枯草20g裝紗布袋中、扎口,同放入砂鍋內,加水適量,文火燉至肉熟爛,棄藥袋,加食鹽、味精調味。每日1劑,吃肉喝湯。
決明子 Juemingzi
別名 草決明、假綠豆、羊角豆。
來源 本品為豆科植物決明的干燥成熟種子。主產于安徽、廣西、四川。
采集加工 秋季采收成熟果實,曬干,打下種子,除去雜質。用時搗碎。
植物識別 一年生半灌木狀草本,高0.5~2m。葉互生,羽狀復葉,小葉3對,葉片倒卵形或倒卵狀長圓形。花成對腋生,花冠黃色,花瓣5,倒卵形。莢果細長,近四棱形。花期6~8月,果期8~10月。
中藥識別 呈菱方形或短圓柱形,兩端平行傾斜。表面綠棕色或暗棕色,平滑有光澤。一端較平坦,另端斜尖,背腹面各有1條突起的棱線。質堅硬,不易破碎。氣微,味微苦。
選購貯藏 以顆粒均勻、飽滿、色綠棕者為佳。置干燥處。
現代研究 有緩瀉、抗病原體、抗動脈粥樣硬化、降血脂、減肥、護肝、保腎及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性味歸經 甘、苦、咸,微寒。歸肝、大腸經。
功能主治 清熱明目,潤腸通便。用于目赤澀痛,羞明多淚,頭痛眩暈,目暗不明,大便秘結。
用法用量 煎服,9~15g;用于潤腸通便,不宜久煎。生決明子常用于目赤腫痛,大便秘結。炒決明子常用于頭痛、頭暈、青盲內障。
用藥禁忌 氣虛便溏者不宜用。
①高血脂:決明子50g,水煎服,連服1~2周。②胃、十二指腸潰瘍:決明子適量,共研細末,每次1.5~3g,日服3次。③目赤腫痛:決明子10g,菊花10g,夏枯草15g。水煎服。④便秘:決明子10g,火麻仁10g,瓜蔞子10g。水煎服。
清肝消積,化瘀消脂。適用于高血壓,高血脂癥,冠心病,膽囊炎,脂肪肝。山楂5g、決明子3g、花茶3g。開水沖泡后飲用。
潤腸通便。適用于習慣性便秘。將決明子10~30g搗碎,加水200~300ml,煎煮5分鐘,沖入適量蜂蜜,攪勻后當茶飲用。
密蒙花 Mimenghua
別名 蒙花、黃飯花。
來源 本品為馬錢科植物密蒙花的干燥花蕾和花序。主產于湖北、四川、陜西、河南。
采集加工 春季花未開放時采收,除去雜質,干燥。
植物識別 落葉灌木,高1~3m。小枝灰褐色,小枝、葉下面、葉柄和花序均密被灰白色星狀短絨毛。葉對生,葉片紙質,狹橢圓形、長卵形、卵狀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通常全緣。花多而密集,組成頂生聚傘圓錐花序;花冠紫堇色,后變白色或淡黃白色,喉部橘黃色,花冠管圓筒形,內面黃色,花冠裂片卵形。花期2~3月,果期7~8月。分布于山西、陜西、甘肅、江蘇、安徽、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和西藏等省區。
中藥識別 本品表面灰黃色或棕黃色,密被茸毛。花蕾呈短棒狀,花萼鐘狀,花冠筒狀。質柔軟。氣微香,味微苦、辛。
選購貯藏 以色灰黃、花蕾密聚、茸毛多者為佳。置通風干燥處,防潮。
現代研究 有抗病原體、降血糖等作用。
性味歸經 甘,微寒。歸肝經。
功能主治 清熱瀉火,養肝明目,退翳。用于目赤腫痛,多淚羞明,目生翳膜,肝虛目暗,視物昏花。
用法用量 煎服,3~9g。
①一切目病:密蒙花15g,甘菊花6g,麥冬(去心)24g,當歸身4.5g,玉竹12g。水煎服。②肝虛,視力減退:密蒙花12g,枸杞子12g,菊花12g,生地黃12g,楮實子12g,木瓜6g,秦皮6g。煉蜜為丸,每服9g,日服3次。③肝火目赤、角膜生翳:密蒙花、石決明各12g,木賊、菊花、蒺藜各10g。水煎服。
①清熱養肝、明目退翳。雞肝1個,密蒙花9g。加水150ml燉煮。喝湯吃雞肝。②適用于頭暈:密蒙花蒸小雞,去渣服湯與肉。
青葙子 Qingxiangzi
別名 草決明、野雞冠花子。
來源 本品為莧科植物青葙的干燥成熟種子。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
采集加工 秋季果實成熟時采割植株或摘取果穗,曬干,收集種子,除去雜質。
植物識別 一年生草本,高30~90cm。莖直立,綠色或紅紫色。單葉互生,葉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全緣。穗狀花序單生于莖頂,呈圓柱形或圓錐形,花被片5,白色或粉紅色,披針形。種子扁圓形,黑色,光亮。花期5~8月,果期6~10月。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野生或栽培。
中藥識別 本品呈扁圓形,表面黑色或紅黑色,光亮,中間微隆起,側邊微凹處有種臍。氣微,味淡。
選購貯藏 以粒飽滿、色黑、光亮者為佳。置干燥處。
現代研究 有降血糖、保肝及保護晶狀體等作用。
性味歸經 苦,微寒。歸肝經。
功能主治 清肝瀉火,明目退翳。用于肝熱目赤,目生翳膜,視物昏花,肝火眩暈。
用法用量 煎服,9~15g。
用藥禁忌 本品有擴散瞳孔作用,青光眼患者禁用。
①風火赤眼,眼生白翳:青葙子15g,白菊花10g,蟬衣3g。水煎服。②急性結膜炎:菊花、蟬蛻、青葙子、決明子各15g。水煎服。③頭痛眼花,眉棱骨痛:青葙子10g,蓮蓬3個,夏枯草15g,野菊花6g。水煎,分2次服。
①補氣養血,清肝明目。黑棗(去核)500g,青葙子100g,蜂蜜500g。將青葙子放入砂罐,加適量水煎煮,每20分鐘取煎汁1次,加水再煮,共取煎汁3次;再以合并汁液煮黑棗,至棗熟爛,余汁將干時,加入蜂蜜,調勻,待冷,裝瓶罐備用。經常食用,不拘量。②適用于月經過多:青葙子60g,豬瘦肉90g。水煮至肉熟爛,喝湯食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