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發散風熱藥

薄荷 Bohe

別名 夜息花、仁丹草、見腫消。

來源 本品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主產于江蘇、浙江。

采集加工 夏、秋季莖葉茂盛或花開至三輪時,選晴天,分次采割,曬干或陰干。

植物識別 多年生芳香草本,高30~80cm。單葉對生,葉片長卵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邊緣具細尖鋸齒。輪傘花序腋生,花冠二唇形,淡紫色至白色。分布華北、華東、華南、華中及西南各地。

中藥識別 莖方柱形,表面紫棕色或淡綠色。切面白色,中空。葉上表面深綠色,下表面灰綠色。輪傘花序腋生,花冠淡紫色。揉搓后有特殊清涼香氣,味辛涼。

選購貯藏 以葉多、色綠、氣味濃者為佳。置陰涼干燥處。

現代研究 有發汗、解熱、鎮痛、鎮靜、抗病原體、解痙、利膽及排石、抗早孕和抗著床等作用。

性味歸經 辛,涼。歸肺、肝經。

功能主治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用于風熱感冒,風溫初起,頭痛,目赤,喉痹,口瘡,風疹,麻疹,胸脅脹悶。

用法用量 煎服,3~6g;宜后下。薄荷葉長于發汗解表,薄荷梗偏于疏肝行氣。

用藥禁忌 體虛多汗者不宜使用。

①感冒風熱:薄荷6g,金銀花10g,連翹10g,荊芥3g。水煎服。②急性結膜炎:薄荷5g,黃芩10g,金銀花15g。水煎服。③皮膚瘙癢:薄荷、野菊花、千里光各適量,水煎洗患處。④慢性蕁麻疹:薄荷15g、桂圓6粒。一起煎服,每天2次,連服2~4周。

適用于外感風熱頭痛咽痛、目赤等癥;可作為夏季消暑飲料。薄荷5g、綠茶3g。用200ml開水沖泡后飲用。

①適用于體虛或年老者風熱感冒。薄荷葉30片,生姜2片,人參5g,生石膏30g,麻黃2g。水煎濾汁。分數次代茶溫飲。②對風熱型感冒發熱較重者有明顯效果,對溫病初起、高熱煩渴患者最宜。先將金銀花30g、鮮蘆根60g水煎15分鐘,后下薄荷10g煮沸3分鐘,去渣留液,加適量白糖。溫服。

牛蒡子 Niubangzi

別名 惡實、大力子、鼠黏子。

來源 本品為菊科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實。主產于河北、吉林、遼寧、浙江。

采集加工 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果序,曬干,打下果實,除去雜質,再曬干。

植物識別 二年生草本,高1~2m。莖帶紫褐色,有縱條棱。根生葉叢生,莖生葉互生;葉片長卵形或廣卵形,全緣,邊緣稍帶波狀。頭狀花序,總苞球形,由多數覆瓦狀排列之苞片組成,苞片先端成針狀,末端鉤曲;管狀花紅紫色。花期6~8月,果期8~10月。分布全國各地。

中藥識別 本品呈長倒卵形。表面灰褐色,帶紫黑色斑點,有數條縱棱。氣微,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

選購貯藏 以粒大、飽滿、色灰褐者為佳。置通風干燥處。

現代研究 有抗病原微生物、調節免疫、降血糖及抗腫瘤等作用。

性味歸經 辛、苦,寒。歸肺、胃經。

功能主治 疏散風熱,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用于風熱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風疹,咽喉腫痛,痄腮,丹毒,癰腫瘡毒。

用法用量 煎服,6~12g。生牛蒡子多用于風溫初起,痄腮丹毒、癰腫瘡瘍。炒牛蒡子多用于麻疹不透,咽喉腫痛,風熱咳嗽。

用藥禁忌 氣虛便溏者慎用。脾虛腹瀉者忌用;癰疽已潰、膿水清稀者也不宜應用。

①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牛蒡子10g,連翹10g,金銀花10g,薄荷3g,甘草3g,水煎服。②風熱咳嗽:牛蒡子10g,桑葉159,連錢草15g,水煎服。③痄腮腫痛:牛蒡子、柴胡、連翹、川貝母、荊芥各6g。水煎服。

適用于風熱侵肺咳喘、咽膈不利。牛蒡子5g、荊芥3g、甘草3g、綠茶3g。開水沖泡后飲用。

適用于風毒瘡癰不瘥,齒痛,口舌生瘡。牛蒡子、生地黃、枸杞子各100g,牛膝20g,置容器中,添加白酒1.5L,浸泡14日,去渣留液。每日1次,每次晚飯后溫飲10~20ml。

宣肺散邪,清熱解毒。將葛根30g、牛蒡子10g水煎取汁,入粳米60g煮成稀粥。佐餐食用。

蟬蛻 Chantui

別名 蟬退、蟬衣。

來源 本品蟬科昆蟲黑蚱的若蟲羽化時脫落的皮殼。主產于山東、河北、河南、江蘇、浙江。

采集加工 夏、秋季收集,除去泥沙,曬干。

選購貯藏 以體輕,色黃亮者為佳。置干燥處,防壓。

現代研究 有解熱、鎮痛、鎮靜、抗驚厥、鎮咳祛痰、平喘、調節免疫、降血脂等作用。

性味歸經 甘,寒。歸肺、肝經。

功能主治 疏散風熱,利咽,透疹,明目退翳,解痙。用于風熱感冒,咽痛音啞,麻疹不透,風疹瘙癢,目赤翳障,驚風抽搐,破傷風。

用法用量 煎服,3~6g,或單味研末沖服。一般病證用量宜小;止痙則需大量。

用藥禁忌 孕婦當慎用。

①風熱感冒:蟬蛻、薄荷各等量,研細粉,每次服3g,日服3次,開水沖服。②蕁麻疹:蟬蛻6g,僵蠶6g,薄荷10g。水煎服。

疏風散熱,透疹解痙。適用于蕁麻疹。糯米甜酒500ml置容器中,添加清水250ml,文火煮沸,入蟬蛻粉30g攪勻。每日3次,每次趁溫飲10~15ml。

清熱抗炎,抗過敏。土茯苓、蟬蛻各10g,烏梢蛇1條,調料少許。將上述諸物共入鍋中,加適量水,用小火煮成湯。每日2次,喝湯。

淡豆豉 Dandouchi

別名 香豉、大豆豉、淡豉。

來源 本品為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種子的發酵加工品。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

加工 取桑葉、青蒿各70~100g,加水煎煮,濾過,煎液拌入凈大豆1000g中,俟吸盡后,蒸透,取出,稍晾,再置容器內,用煎過的桑葉、青蒿渣覆蓋,悶使發酵至黃衣上遍時,取出,除去藥渣,洗凈,置容器內再悶15~20天,至充分發酵、香氣溢出時,取出,略蒸,干燥,即得。

中藥識別 本品呈橢圓形,表面黑色,皺縮不平。質柔軟,斷面棕黑色。氣香,味微甘。

采購貯藏 以色黑、質柔、氣香者為佳。置通風干燥處,防蛀。

現代研究 有抗動脈硬化、降血糖、抗骨質疏松、抗肝癌、抗心肌缺血等作用。

性味歸經 苦、辛,涼。歸肺、胃經。

功能主治 解表,除煩,宣發郁熱。用于感冒,寒熱頭痛,煩躁胸悶,虛煩不眠。

用法用量 煎服,6~12g。

①糖尿病:淡豆豉煮汁,任飲。②急心疼:淡豆豉15g,煎湯250ml服。③胃脘痛:淡豆豉15g,煎湯服。

發汗解表,止汗除煩。淡豆豉200g炒至微香,趁熱投入黃酒1L中,密封浸泡3日,去渣留液。每日3次,每次空腹溫飲10~20ml。

益氣健脾,疏散表邪。主治年老體虛者之風寒感冒或風溫初起。豆腐200g加水1.5碗,略煎,加入豆豉12g,煎取大半碗,再入蔥白15g,水沸即可。趁熱服食,服后蓋被取微汗。

桑葉 Sangye

別名 鐵扇子、蠶葉。

來源 本品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葉。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

采集加工 初霜后采收,除去雜質,曬干。

植物識別 參見桑椹項下。

中藥識別 本品多皺縮、破碎。葉片上表面黃綠色或淺黃棕色;下表面顏色稍淺,葉脈突出。質脆。氣微,味淡、微苦澀。

選購貯藏 以色黃綠者為佳。置干燥處。

炮制 蜜桑葉:凈桑葉加入煉熟的蜂蜜與少許開水,拌勻稍悶,炒至不粘手,取出晾涼。

現代研究 有抗炎、抗凝血、降血糖、降血壓、抗動脈粥樣硬化、抗氧化、抗應激反應及抗疲勞等作用。

性味歸經 甘、苦,寒。歸肺、肝經。

功能主治 疏散風熱,清肺潤燥,清肝明目。用于風熱感冒,肺熱燥咳,頭暈頭痛,目赤昏花。

用法用量 煎服,5~10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眼。肺燥咳嗽多用蜜桑葉。

①風熱感冒,頭痛、咳嗽口渴:桑葉10g,菊花10g,金銀花10g。水煎服。②肺熱咳嗽:桑葉30g,枇杷葉30g,積雪草15g,墨旱蓮15g。水煎服。③急性眼結膜炎:桑葉30g,水煎熏洗患處。

①祛風清熱,涼血明目。適用于外感風熱,身熱頭痛、目赤口渴;肺熱咳嗽;皮下隱疹。桑葉10g、綠茶3g。開水沖泡后飲用。②疏風熱,降血壓。適用于頭暈,高血壓病。菊花5g、金銀花3g、桑葉3g、綠茶3g。開水沖泡后飲用。

祛風清熱,涼血明目。適用于勞傷咳嗽;肝腎虧虛,頭暈目眩。霜桑葉500g晾干、研末。每日3次,每次取藥末4~5g,用黃酒送下。

辛涼解表。對風熱型感冒,藥力甚久,效果更佳。桑葉、菊花、薄荷、甘草各10g。將各藥混合后用開水沖泡,代茶頻服。

菊花 Juhua

別名 甘菊、金蕊、藥菊。

來源 本品為菊科植物菊的干燥頭狀花序。

采集加工 9~11月花盛開時分批采收,陰干或焙干,或熏、蒸后曬干。藥材按產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分為“亳菊”、“滁菊”、“貢菊”、“杭菊”。

植物識別 多年生草本,莖密被白色絨毛。葉互生,卵形或卵狀披針形,羽狀淺裂或半裂,兩面密被白絨毛。頭狀花序;舌狀花位于邊緣,白色、黃色、淡紅色或淡紫色;管狀花位于中央,黃色。花期9~11月。我國大部分地區有栽培。

選購貯藏 以花朵完整、色鮮艷、香氣濃郁者為佳。置陰涼干燥處,密閉保存,防霉,
防蛀。

現代研究 有抗炎、調節免疫、增加冠脈血流量、抗氧化、抗腫瘤等作用。

性味歸經 甘、苦,微寒。歸肺、肝經。

功能主治 散風清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用于風熱感冒,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眼目昏花,瘡癰腫毒。

用法用量 煎服,5~10g。疏散風熱宜用黃菊花,平肝、清肝明目宜用白菊花。

①感冒風熱頭痛:菊花12g,桑葉12g,連翹6g,薄荷6g。水煎服。②風熱眼痛:菊花10g,蒺藜10g,防風5g。水煎服。③癰瘡癤腫:菊花15g,金銀花30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30g。水煎服。

疏風清熱,解毒明目。適用于外感風熱,頭痛目赤、羞明流淚。菊花5g、綠茶3g。開水沖泡后飲用。

平肝明目,補腎益陰。適用于久患頭風頭痛、眩暈。杭菊花60g、枸杞子60g加黃酒500ml,浸泡10~20日,去渣留液,再加蜂蜜適量。每日早晚各服1小杯。

①適用于肝火上擾所致的鼻衄。將菊花10g、墨旱蓮15g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約15分鐘,去渣取汁,趁熱沖熟藕粉30g,放入白糖調味。每日1劑,連用4天。②適用于疔瘡,腫毒,或風熱、肝熱上攻之頭痛、眩暈、目赤、心胸煩熱。先煎菊花10g,去渣取汁,后入粳米50g煮粥。空腹食。

蔓荊子 Manjingzi

別名 蔓荊實、荊子。

來源 本品為馬鞭草科植物單葉蔓荊或蔓荊的干燥成熟果實。主產于山東、浙江、福建、江西。

采集加工 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除去雜質,曬干。

植物識別 ①單葉蔓荊: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幼枝密生細柔毛。單葉,葉片卵形或倒卵形,全緣。圓錐花序頂生,花冠淡紫色,5裂。漿果球形。花期7月,果期9月。分布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臺灣、江西、湖南、湖北、云南、廣東等地。②蔓荊:形態與單葉蔓荊相似,所異者為葉通常為3小葉的復葉,在同一枝條的上部或下部有時為單葉。分布于福建、臺灣、廣東、廣西、云南。

中藥識別 本品呈球形,表面灰黑色或黑褐色,被灰白色粉霜狀茸毛,有縱向淺溝4條,頂端微凹,基部有灰白色宿萼及短果梗。氣特異而芳香,味淡、微辛。

選購貯藏 以粒大、飽滿、氣味濃者為佳。置陰涼干燥處。

現代研究 有解熱、鎮痛、抗炎、降壓和祛痰平喘、抗病原體等作用。

性味歸經 辛、苦,微寒。歸膀胱、肝、胃經。

功能主治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用于風熱感冒頭痛,齒齦腫痛,目赤多淚,目暗不明,頭暈目眩。

用法用量 煎服,5~10g。生蔓荊子常用于風熱頭痛,鼻塞,目赤腫痛。炒蔓荊子多用于耳目失聰,風濕痹痛,偏正頭痛。

①風熱感冒:蔓荊子10g,桑葉、菊花各8g。水煎服。②感冒頭痛:蔓荊子、紫蘇葉、薄荷、白芷、菊花各9g。水煎服。③高血壓頭暈頭痛:蔓荊子9g,野菊花、鉤藤、決明子各12g。水煎服。④風濕痹痛:蔓荊子10g,羌活、防風各12g。水煎服。

適用于外感風熱,頭痛頭昏、目赤齒痛。蔓荊子5g、綠茶3g。開水沖泡后飲用。

適用于三叉神經痛。取蔓荊子60g,炒至焦黃,研為粗末,用白酒500ml浸泡3~7日,去渣留液。每次取30ml藥酒,兌入涼開水20ml服,每日2次。7天為1個療程。

柴胡 Chaihu

別名 茈胡、地熏、柴草。

來源 為傘形科植物柴胡的干燥根。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北柴胡”及“南柴胡”。北柴胡主產于河南、河北、遼寧。南柴胡主產于湖北、江蘇、四川。

采集加工 春、秋季采挖,除去莖葉和泥沙,干燥。

植物識別 多年生草本,高40~85cm。莖直立,叢生,上部多分枝,并略作“之”字形彎曲。葉互生,莖生葉長圓狀披針形,全緣。復傘形花序頂生或側生,花瓣鮮黃色。雙懸果廣橢圓形,棱狹翼狀。花期7~9月,果期9~11月。分布于東北、華北及陜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廣西等地。

選購貯藏 以外表皮黑褐、切面黃白色者為佳。

現代研究 本品有解熱、抗炎、抗病毒、抗驚厥、調節免疫、保肝、抗腫瘤等作用。

性味歸經 辛、苦,微寒。歸肝、膽、肺經。

功能主治 疏散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用于感冒發熱,寒熱往來,胸脅脹痛,月經不調,子宮脫垂,脫肛。

用法用量 煎服,3~10g。生柴胡多用治感冒發熱,寒熱往來。醋柴胡多用于肝郁氣滯的胸脅脹痛,腹痛,月經不調。

用藥禁忌 陰虛陽亢,肝風內動,陰虛火旺及氣機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①月經不調,經來胸腹脹痛:柴胡、當歸、白芍、白術(炒)各10g。水煎服。
②子宮下垂,脫肛:柴胡6g,黨參12g,黃芪15g,升麻5g。水煎服。③急性膽囊炎:柴胡、黃芩、法半夏、黨參各10g,甘草6g。煎服。④肝郁胸脅臍腹脹痛:柴胡10g,白芍12g,當歸10g,枳殼10g,青皮10g。水煎服。

適用于肝郁脾虛型產后脅痛。柴胡3g,制香附12g,木香、青皮、黨參各6g,牡丹皮10g,白術5g,茯苓9g,置容器中,添加黃酒150ml及清水200ml,文火煎至150ml,去渣留液。每日3次,每次趁溫飲1/3劑。

適用于慢性肝炎、肝郁氣滯之脅痛低熱等癥。取柴胡、白芍、香附子、枳殼、生麥芽各30g,甘草、川芎各10g,加水2000ml,煮汁去渣,取汁1500ml,加白糖250g制成糖漿飲用。

升麻 Shengma

別名 周麻、雞骨升麻、鬼臉升麻。

來源 本品為毛茛科植物興安升麻的干燥根莖。主產于遼寧、黑龍江、河北,山西、四川。

采集加工 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曬至須根干時,燎去或除去須根,曬干。

植物識別 多年生草本,高達1m余。莖直立,單一。2回3出復葉,小葉片卵形至卵圓形,中央小葉片再3深裂或淺裂,邊緣有深鋸齒。復總狀花序;萼片花瓣狀,白色,花瓣無。分布東北、河北、湖北、四川、山西、內蒙古等地。

中藥識別 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粗糙不平,斷面不平坦,有裂隙,黃綠色或淡黃白色。氣微,味微苦而澀。

選購貯藏 以外表皮色黑褐、切面黃綠色者為佳。置通風干燥處。

現代研究 有解熱、抗炎、鎮痛、抗過敏、降血脂、抗腫瘤、抗病原體等作用。

性味歸經 辛、微甘,微寒。歸肺、脾、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 發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用于風熱頭痛,齒痛,口瘡,咽喉腫痛,麻疹不透,陽毒發斑,脫肛,子宮脫垂。

用法用量 煎服,3~10g。生升麻多用于疹出不透及熱毒諸證。蜜炙升麻常用于氣虛下陷,久瀉脫肛、子宮脫垂等。

用藥禁忌 麻疹已透、陰虛火旺以及陰虛陽亢者,均當忌用。

①感冒頭痛:升麻10g,馬鞭草15g,黃荊15g。水煎服。②麻疹初期:升麻、赤芍各6g,葛根9g,甘草4.5g。水煎服。③口瘡:升麻、黃柏、大青。上三味切,以水煮含之。④脫肛,子宮下垂:升麻6g,黨參10g,當歸10g,柴胡3g。水煎服。⑤胃火牙痛,咽喉腫痛:升麻5g,生石膏15g,生地黃10g,玄參10g。水煎服。

適用于寒熱頭痛、口瘡、斑疹不透、久瀉久痢脫肛、婦女崩漏、子宮下墜。升麻10g、綠茶3g。開水沖泡后飲用。

適用于子宮脫垂。升麻90g,牡蠣180g碾碎。上藥用白酒1000ml浸泡2周,去渣留液。每次服15ml,每日2次。1個月為1個
療程。

適用于腸虛便秘,兼有脫肛、子宮脫垂等癥。黑芝麻100g,升麻15g,豬大腸一段(長30cm)。將升麻、黑芝麻裝入洗凈的豬大腸內,兩頭扎緊,放入砂鍋內,加調料適量,文火燉3小時,至豬大腸熟透,取出晾涼,切片食用。

葛根 Gegen

別名 干葛、粉葛、葛子根。

來源 本品為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主產于河南、湖南、浙江、四川。

采集加工 秋、冬季采挖,趁鮮切成厚片或小塊,干燥。

植物識別 落葉藤本,全株被黃褐色粗毛。葉互生,具長柄,三出復葉,葉片菱狀圓形,有時淺裂。總狀花序,蝶形花藍紫色或紫色。莢果線形,扁平,密被黃褐色的長硬毛。花期4~8月,果期8~10月。除新疆、西藏外,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中藥識別 本品呈縱切的長方形厚片或小方塊。外皮淡棕色,有縱皺紋,粗糙。切面黃白色,紋理不明顯。質韌,纖維性強。氣微,味微甜。

選購貯藏 以質疏松、切面纖維性強者為佳。置通風干燥處,防蛀。

現代研究 有解熱、抗動脈硬化、降血壓、改善腦缺血、抗氧化、降血糖、抗腫瘤、保肝、促進骨骼生長及抗骨質疏松等作用。

性味歸經 甘、辛,涼。歸脾、胃、肺經。

功能主治 解肌退熱,生津止渴,透疹,升陽止瀉,通經活絡,解酒毒。用于外感發熱頭痛,項背強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熱痢,泄瀉,眩暈頭痛,中風偏癱,胸痹心痛,酒毒傷中。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解肌退熱、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陽止瀉宜煨用。

①熱病初起,無汗,惡風,項背強直:葛根15g,白芍6g,桂枝6g,甘草6g,水煎服。②醉酒:葛花10g,枳椇子12g。水煎服。③熱證煩渴:葛根10g,生石膏15g,知母10g,甘草3g。水煎服。

疏經氣,祛風濕,升陽。適用于風濕痹痛。葛根5g、蒼耳3g、綠茶3g。開水沖泡后飲用。

活血化瘀,解痙止痛。適用于冠心病,心絞痛。葛根500g打碎,用低度白酒2000ml浸泡10天,去渣留液。每次口服10ml,每日3次。

平肝潛陽。適用于高血壓。葛根100g、豬瘦肉50g、花生米50g入鍋加水適量,煲1個多小時,加鹽調味。分次服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诏安县| 晋中市| 崇仁县| 龙海市| 大新县| 深泽县| 巴东县| 本溪| 岱山县| 通许县| 台南市| 深圳市| 奎屯市| 尤溪县| 博兴县| 博湖县| 泾川县| 保亭| 河西区| 泽州县| 巴林右旗| 迁西县| 横山县| 锦州市| 嫩江县| 兴国县| 常德市| 宜阳县| 石屏县| 秭归县| 上高县| 澄城县| 仁寿县| 东乌珠穆沁旗| 合川市| 闽清县| 靖宇县| 防城港市| 玉环县| 隆回县| 日喀则市|